探寻中国文学期刊的新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学论文,期刊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2)01-60-05
中华民族天生就是一个喜爱文学的民族,文以载道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学最高标准。人们在文学中发现思想观念,发泄自己的感情,表达深深的困惑。兴起于70年代,盛行于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非常鲜明地表现出这一个中国文学情结。从霜天万木凋零中走到春天,自然是百花盛开般的热烈和兴旺。全国大小上百种的文学期刊的创办和辉煌就是在那个时期。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时期,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来,人们的生活也日趋丰富,可是文学却没有好运长久,热闹非凡的文学海洋退潮了,犹如火山爆发完后冷却下来,文学期刊的订数下滑,近十年来下滑的数字惊人,许多期刊从原先的六位数最终掉到了四位字,还是个小四位数,有的市级期刊更是惨淡经营,仅仅靠着地方政府少量的财政支持与社会赞助苦苦地撑着。文学期刊走入了困境。
文学期刊走到这一步有其社会大背景的原因。洪安南在2000年11月2日出版的《文学报》上分析了以下几种原因:有社会价值取向以务实为主,消解了文学的审美传统的原因;也有人们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化解了人们对文学的超负荷承载的表达。但是文学期刊自身的问题在哪里?是什么东西构筑了文学与时代的屏障?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地探讨的。
一、新世纪文学的发展
文学期刊在发表优秀的文学作品,传承文化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赵家璧在《现代文学期刊漫话》一书的序言中说过,任何一位作家作品,最早都是通过报纸或文学期刊(主要为后者)向社会公开露面的。所以研究一位作家的成长过程,单单读他事后结集是远远不够的。……当代作家如此,现代作家更是如此。现代文学史就是通过现代文学期刊,展现了它最原始最真实最生动的面貌。受读者欢迎的期刊大多数都是较多地刊载了好作品。新时期以来,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大多数都是先发于文学期刊上的,一时人们口口传颂,涌到书摊上购买。也曾有过因为一部作品的成功引起了电影界人士的关注,搬上银幕,最终获得大奖,也引来了发表的期刊一时兴盛的大好局面。
但是,一时的兴盛仍然不能阻止文学期刊的下滑趋势,就是整个文学作品的发行量也在不断演练着高台滑雪,一时间人们从过去见面必聊文学,到无人喝彩,文学走到了人们生活的边缘上,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一片萧条的霜冷长河。人们认为中国的文学退化了,文学走进了死胡同里了。
就在文学界,尤其是文学期刊的编辑们叹息国人的精神领域越来越低俗化的时候,时间已经走到了90年代末,一件让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完全改变了文学冷落的状况。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一下子在中国出现了无数的网站,几乎每一家网站都以刊登文学作品为号召力,文学名著,名家作品,以及新人新作发表园地,争相争取读者阅读他们的主页。谁也未曾想到,网络文学的诞生、发展、壮大,使得中国大地上突然出现了数以十几万计的作者、读者、评论者,网络文学的便利方式将文学重新推到人们眼前,几乎每一个上网的人都会到文学网页上说在几句话,发表一些自己的作品,尽管大多数作品还有点幼稚。这在以前是很难想像的。因此有的人就从一篇篇小文起步,成了小有成就的作者或是作家。与80年代千军万马过文学独木桥相比,这一次人人都可无拘无束地参与,网上空间的广大和交流的快捷性为人们提供了文学梦的实现。中国文学专业网站的建立更受到了人们的热烈参与。并随着一系列网络文学丛书的出现,网上文学再现于纸介质,风行于读者中间。人们惊奇地发现,文学并没有让人们失望,也没有从人们的精神中游走,文学原来还有新的广阔的后备力量。
除了对文学天生的情结的人外,不可否认,网络文学的兴起为文学找回了更多的读者,就如历史是螺旋性的发展这个命题一样,文学也有一个高潮和退潮期,再积聚力量进行新的一次的回归,网络文学也在悄悄积聚着新生的力量和拓展新的视野。
进入了新世纪的文学大众在短短几年中磨练着自己文学的触角和提升着他们的欣赏品味,他们以挑剔的目光挑选着文学作品,当然还有文学期刊。这一时期的文学大众有着与任何一个时代不同的特征。
其一,文化层次较高,文学鉴赏水平较高。他们大多数有着大专以上的学历,或是在校大学生,或是都市各级机关、事业或企业里的白领,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接受新的信息和新的知识,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他们不满足那种通俗文化的浅显,需要从文学里吸收新的观念,了解他们忽略了的人的情感的细节,寻找人的生命的真谛,表达对人文的关怀。对粗糙、脱离生活的文学作品的疏离也是他们对文学阅读的取向。
其二,文化水平的提高更关注精神的滋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改观,逐步走上了小康,人们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降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关心其它领域里的事情,文学因为其丰富的内涵和方便的参与特征,也成为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三,互相刺激,此唱彼和,使文学爱好者热情升温。从根本上说,文学是极其个人化的事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需要个性化、个人化的操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初涉文坛的人大部分都聚集在一个小群体中,这个群体中的人互相鼓励,共同创作,使得他们的创作热情长久,并获成功。文学期刊因为出版周期和人员上的困难,不可能及时地与作者和读者沟通,网络文学的独特技术,克服了这种沟通的障碍,每一个上网的人发现他们可以很容易在网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及时地与认识和不认识的人交流,他们的兴趣随着被调动起来了。
二、文学期刊现状的分析
新中国的文学期刊一直承担着教育群众,传播知识,宣扬正义的重任。尤其是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因为“文革”长时间的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压抑,人们有太多的情感要渲泄,有太多的观念要表达,犹如火山爆发似的热烈投入到文学中去,所以文学期刊出现了空前的发展高峰,大量的文学期刊应运而生,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学刊物。每一个省都有两本文学刊物,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文学的参与者众多,所以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现是适合那个时代需要的。但等到了文学退潮期后,读者大量减少,再有那么多的期刊存在就是不合适的了。造成一个局面——每一个杂志社都在争取作家,各自发挥着自己的能量,除了几家公认的大刊外,大多数文学刊物水平参差不齐,可读性降低。每一家刊物都在想着法子吸引读者订阅,互相模仿,缺少个性。
除了少数几家老牌的文学杂志,能够保持杂志整体水平的恐怕不多了,大多数的刊物像在吃百家饭,组到什么稿发什么稿,非常被动。期刊的主体意识不强,完全处于被动形势。
文学受众的流失并不等于他们不会再回来,更何况还有层出不穷的新读者,可是面对文学新的大潮,我们的期刊却没有将他们吸引过来,他们的热情分散在网络和报纸上。如何将他们拉回来阅读文学杂志,重温过去文学期刊与读者的蜜月时代,这是办刊人必须考虑的。
近两年来,也有一些杂志开始转向,从改变杂志的内容谋求出路,有的转为生活杂志,有的转为时政杂志,也有的干脆搞起了文学和时尚结合的边缘杂志,有不少成功的范例。这些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看到大多数文学杂志仍在惨淡经营,使出混身解数还是不能提高订数。笔者试图在此作一个分析。
从每一次的文学发展中我们发现,第一次大潮来临时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广泛的参与性!80年代文学的高潮的兴起,与着广大读者的参与密切相关。文学爱好者可以从作品中找到他们自己需要的东西:理想、情感,继而他们发现自己也想说话,发表自己的看法,说说自己的故事。于是他们以其良好的素质,生动的故事投身文坛,成为作家。读者和作者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对文学期刊的热情特别高涨,订阅杂志,关心有没有令他们激动的作品,顺便看看自己的作品有没有发出来,所以他们期待着每一期新杂志的到来。这样理解那个时期文学期刊好日子也许就容易些了。
文学的市场在民间,在广大的读者中间。很长一段时期我们将杂志办成了文学圈子作品集,文学成了文学人的文学,一方面作家们在用心血写作品,另一方面文学期刊还保持着一贯的姿态,不重视市场,不引导读者关注和参与,久而久之,文学和市场缺少桥梁,没有沟通也就没有关联,市场当然就让出去了。虽然这并不是文学期刊的错,因为那是传统的办刊方式,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的杂志一直是这样固守着的。但是我们已是进入了21世纪了,时代飞快地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更新,信息爆炸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容易发散,如果再沿用过去的老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的文学环境了。文学杂志应当借鉴其它杂志的经验,如市场定位、市场运作、策划和操作等,来丰富我们的文学杂志的内涵。
三、文学期刊如何应对市场
文学期刊究竟有没有发展的空间?先让我们找一份源于贝塔斯曼研究所的报告:期刊是读者获取知识信息和有价值思想的最主要的媒体。美国95%成年人获取知识靠杂志;74%靠读报纸;72%的人靠看电视;9%的人听广播。可见人们对期刊有多大的需求量。在中国人均占有期刊2册,与发达国家人均10册相比,差距很远。[1]
究竟中国文学期刊的市场有多大,还没有一家调查机构专门做出过统计,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现有杂志总的市场占有数量来看,也会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中国的人均期刊占有率将逐步上升,将来谁在这个市场的盛大筵席中用餐呢?这就要看今天谁在努力紧跟市场的节拍了。
办刊其实是一种生产过程,不过是精神产品的生产,它也具有从原料到加工,再到产出、销售的一系列环节。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我没有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同质化,的确它们生产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它们的流程还是类似的。物质生产有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即得到一件产品,这件产品在生产者的心目中早就有了蓝图。所以加工过程无不透出设计者的主体性。生产精神产品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过程,办刊就是为一类特定的人群服务的,所以刊物应当处处体现为他们的需要,明确的定位首先是办刊的必要条件,办刊的大忌就是口号是“为所有人服务的”,结果所有人都将会因为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而远离。明确了工作目标,然后再进行生产,这个生产中也一定有着办刊者的要求和主体观念,循着这个观念将每一篇稿子仔细筛选加工,然后像各个零部件一样,安装到机器上去。这台机器就是我们的杂志。
编辑一本杂志必须有主体意识,要使大部分文章都成为合乎要求的零件,每一个办刊人都要明白我这里的读者需要什么,我们要为他们尽量做好。然后对文章进行组织、筛选。当然对于一般杂志来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文学杂志因其特殊性就困难一些。文学杂志从来都是主体意识无法强大,再加上现今大家都在抢好稿,造成被作者牵着走路,杂志为作者所办,而不是为读者。这对于掏钱买杂志的读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他们花了钱就是要读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所以办刊人就应当明白地告诉作者,我们需要什么作品,而对读者,随时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他们不断送上适合口味的大餐。
我们可以将杂志设想为一个真正的人,他要告诉人们一些故事,而有很多人非常乐意当听众。除了如何把握转述的技巧之外,还会自觉保持一种姿态——一种亲近,而又高明的姿态。亲近,让听众喜欢站在你的面前;高明,让人们总有从你那里得到什么东西的预期。刊物选作品不能随心所欲,必须考虑到读者群的需要,只能比读者高“半拍”……这是《小小说选刊》的主编对期刊理论家张伯海先生关于期刊和读者的关系的“半拍”理论的实践。[2]当然选刊类的杂志与文学杂志又有不同的地方,选刊是偏重于收集筛选的工作,不用直接面对作者。而文学期刊则属于原创,可选择的余地很小,不过我们可以增加一些策划,根据计划再专门组稿。或者反过来,根据精彩的来稿组织策划,制造一本杂志的主题。这样才不会使杂志看上去散乱,而是期期有主题。
文学期刊的基础在大众,特别是那些痴心文学的人们,他们宁愿少看电视少玩乐,花很多时间在阅读、创作作品上,他们热切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跻身于作家之列。文学就是要引导他们,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阵营里来,让他们好好享受文学的乐趣,并从中得到有益的思想和文化,共同推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所以杂志的主体意识还有重要一点,就是应当注重读者的参与。从新时期文学的兴盛,到网络文学的崛起,都是因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可见参与性是文学期刊提高发行量的关键。提高读者对杂志的兴趣,一定要让读者参与到其中来。
对于读者的需求,文学杂志很少注意,尽管有些杂志已在尝试,但与网络文学相比,作家、读者、编辑相互间的交流沟通很不够,这对一个杂志来说是很不适应这个时代大众心理的,极易造成关起门来办刊忙,一年辛苦都泡汤的局面。所以加强沟通是文学杂志刻不容缓的工作,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办刊人不接触社会,不体察民情,不知道民间真正需要什么,怎么能使发表的作品引起广泛的共鸣呢?
总之,文学期刊一定要有主体意识,要有明确的市场意识,要从被动转为主动,更还要有耐得住寂寞,甘心为文学事业奉献的精神,想方设法,将流失的读者感召回来,如此中国的文学才会有希望。
中国在即将进入WTO时,今年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期刊展,促进了期刊之间的相互交流。希望国家以此为契机,推动期刊的发展及与国际接轨。相信能够引起期刊界,尤其是文学期刊对市场的重视。如果本文能引起更多的编辑家们的热烈讨论和实践,从而带动文学期刊走出困境,那将是我们每个办刊人的节日。
收稿日期:200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