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

曾媛媛

(广西科技大学科学研究管理处,广西 柳州 545006)

【摘 要】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科技进步、文化事业等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国际贸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迅猛推进的今天,知识产权合理运用、资源保护和制度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知识产权水平的全面提高。 本文就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2018 年11 月5 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提出 “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促进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市场经济、 科技进步、 文化事业等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 国际贸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迅猛推进的今天, 知识产权合理运用、 资源保护和制度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知识产权人才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知识产权水平的全面提高。 由于我国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还有较大缺口, 导致我国国际贸易中涉及知识产权维护权益方面一直处于薄弱环节, 如何培养新时期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途径

1.1 高校专业培养

目前, 国家教育部将知识产权专业定义为特色本科教育, 我国多数高校都已经在法学院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仍然以本科教育为主, 通过多年的学术理论管理,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规模,取得了突出成绩, 为全国各地公检法部门输送了大量的知识产权人才。 然而, 由于知识产权专业教师仍以法学院教师结构为基础, 教师在授课上以学术理论知识为侧重点, 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偏差, 在知识产权实务上往往不能够得心应手的运用, 出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钩的问题。 综观我国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历程, 知识产权专业始终都置于法学学科之下, 属于法学的一个研究方向或二级学科。 知识产权专业的这种学科定位,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高校在培养知识产权专业本科人才时更多地趋向于培养主要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法律人才, 一些高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并无实质性差异, 导致某种类型的知识产权人才过剩, 而其他类型的知识产权人才不足, 出现知识产权人才结构失衡与冷热不均的现状。 法律专业教学理论概念较多, 法律法规条文有规定, 学生在实务操作中有案例可以遵循。 可是知识产权相关案例较少, 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才能在遇到具体案例时准确的运用相关法条法规。 当前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上对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因此, 高等院校应及时调整知识产权专业的教学结构, 创新专业知识内涵, 满足知识产权系统的人才需要。

1.2 社会培训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 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社会化培养是确保国际贸易发展的有效手段, 也是优化地区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因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通过社会培训力量集中培养专业化知识产权人才尤为重要。 社会上各培训机构应全面改革课程内容, 突破传统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式, 着重提升社会培训的实效性, 课程设置方面也应侧重于知识产权专利保护、 商标执法实务、 专利法律法规、 商标使用行为规范、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方面内容, 注重对学员的成绩考核和综合评价, 不断提高受训者的工作能力,同时, 构建知识产权教育平台, 鼓励学员利用工作以外时间更新知识结构, 充实知识内容, 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知识产权实务人才。

1.3 硕士学位培养

长期以来, 我国高度重视高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全国已有多所院校开设了知识产权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点, 为社会输送了高质量的知识产权人才。然而受到专业培养模式的约束, 知识产权硕士培养方案仍旧以法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开展, 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培养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无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知识产权专业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泛的专业, 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法学理论基础,还需要深入学习管理学理论、 经济学实务以及自然科学,并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从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创新的知识产权理念,才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贸易竞争中合理运用知识产权资源,得心应手的处理各种复杂的知识产权案件。

水系规划建设投入的资金巨大、建设周期长,必须与新城的建设时序密切结合,只有安排合理的实施计划,方能发挥水系规划的最大效益。

显然,F(z)在Rm+n+p上连续。于是,∀z(t0Rm+n+p,存在τ>0,使得(9)在区间[t0,τ)上,有连续解z(t)[35]。下证F(z)在Rm+n+p上Lipschitz连续。

2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2.1 建设民办教育示范基地

我国中小企业覆盖行业范围较为广泛, 知识创新需求强烈, 一直走在大众创业的前沿, 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坚实力量。 然而受到企业从业人员知识层次的影响, 中小企业缺乏系统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基本制度, 多数企业员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 往往不能有效地保护住知识产权创新成果。 许多中小企业由于法律保护意识不强无意中会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并因此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 我国社会培训办学应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为支撑, 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社会教育培训, 切实增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一方面与中小企业深入合作,定岗培训,通过定期对企业从事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理论更新, 全面提升企业职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培养一批具有知识产权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企业管理者,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平台, 向相关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综合培训服务。 线上开设知识产权精品微课, 包括知名企业的知识产权案例分享、 知识产权相关的热点资讯和行业分析报告等精华内容。 学员通过线上自学的方式能够掌握知识产权政策、 战略和实务操作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进一步树立知识产权战略眼光, 从而抢占市场竞争优势和话语权。

2.2 整合社会培训办学力量

众所周知, 我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专业学科建设起步较晚, 为社会输送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能力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5 万人。在民办院校中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颁发知识产权岗位从业证书, 有效填补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人才缺口, 进一步增加人才培养宽度,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提高大学生自身竞争力, 使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经济发展,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建设民办教育示范基地,对民办教师进行知识产权课程培训, 通过外派教师参加国家各层次知识产权专业培训班、 座谈会等形式, 努力提高教职员工能力水平。 建立知识产权实务课外实验室, 开展知识产权案例模拟庭审。 组织成立知识产权志愿者服务队伍, 积极参加各类知识产权宣传活动。 民办院校应采取渠道互通、 体系开放的合作机制, 通过各种激励措施, 鼓励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工作, 加大专业建设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助力知识经济转型升级,为知识产权行业输送知识产权高端人才。

跨境电商的经营有较强的操作要求,初学者难以在短时间内了解产品发布、数据分析、开展营销的技巧。学校可以针对跨境电商岗位的实际需求,有选择的寻找和采购一些好用且有效的实训软件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训平台学习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

2.3 积极开展专业学位教育

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途径受限于所依托法学院学科的建设标准、 培养规范和课程体系要求, 难以完全按照知识产权复合型高质量人才的客观要求开展培养, 培养数量也相对有限。 如果对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生盲目进行扩招, 则会导致学生得不到系统完备的知识传授和专业训练, 人才质量难以保证。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非常大, 高质量知识产权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应用能力和相关法规运用能力, 而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难以做到名实相符。 知识产权的跨学科性质决定知识产权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具有“复合型”特点。 然而,法学背景的教师构成了当前知识产权师资的主要来源, 有些高校甚至出现了知识产权师资“纯法学化”的单一性师资结构。知识产权专业隶属于法学一级学科, 一般依托于法学院设立, 虽然有些高校设立了知识产权学院等教学平台, 但这些平台一般都是与法学院合署办公, 并不具有独立地位。 为数不多的一些知识产权学院虽然独立于法学院, 但由于其是新兴设立等原因, 一般也难以有效整合全校的管理类或理工科类知识产权师资人才。 因此, 我们应充分学习借鉴欧美一流大学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上的成功经验, 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设置上开展创新, 建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渠道。 为了建设好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点, 制定全程培养方案, 配备阵容强大的导师队伍, 不断创新专业培养模式, 实行部分课程 “双师授课制” 和论文指导“双导师制”。 同时,我国应尽快设置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颁发知识产权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并以此作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尽快组织攸关专家研究制定知识产权硕士专业的设置标准和培养方案, 允许有条件的高校尽快开展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对获得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的学生可以直接或有条件地认可其从业资格。

3 结束语

当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 要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力度势在必行。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 我们应准确把握知识产权人才的新要求,找准专业定位,转变教学思维,明确教学任务,以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为己任, 深刻认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牢牢把握知识产权专业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 推动知识产权科学进步,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知识产权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卢喆.新时代高校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40):30-32.

[2]邓建志.知识产权专业本科教育问题研究[J].知识产权,2017(11):77-83.

中图分类号: D631.15;D9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0-0065-002

DOI: 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0.033

※基金项目: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广西高校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的实践与探索”(2019KY0359)。

作者简介: 曾媛媛,江西樟树人,副研究员,硕士,广西科技大学科研处教师。

标签:;  ;  ;  ;  ;  

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