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的早期工业化(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拉丁美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主要观点 拉美国家工业化始于世界经济大萧条前更早的时期,这一发展为1930年以后的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奠定了基础。面向国外市场的出口加工业从1840年就已得到恢复和发展。一些学者认为,拉美现代工业不是起源于家庭手工业,而是经历了一个独立的发展过程,由于多种原因,家庭手工业无法转化为生产力较高的现代制造业。因此,在拉美,为国内市场服务的现代工业只是到1870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工业化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和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中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化为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的发展过程。拉美的工业化是从何时开始的?国外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依附论学者和结构主义学者所持的观点,认为拉美的工业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经济大萧条;另一种是比较新的观点,它主张把1914年、19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几十年作为拉美工业发展的开端。(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266~267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这两种分期法也分别被一些中国学者所接受,但前一种观点影响更大。究竟哪一种观点更符合实际呢?澄清这一问题关系到对拉美现代化进程的分期和成果的正确估价。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认为在1930年前拉美国家的工业化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正是这种发展才为1930年以后拉美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一 独立后至1870年的工业简况
19世纪初拉美国家相继独立以后,由于国内战乱和外国商品的倾销,拉美工业处于停滞状态。当时,殖民地末期的两种类型的工业,即面向国外市场的出口加工业和面向国内市场的工场手工业与家庭工业均被保留了下来。从前者看,比较重要的有阿根廷的腌肉工业、羊毛洗涤和羊脂提炼业、制盐业,哥伦比亚的黄金开采业,秘鲁和墨西哥的银矿业,智利的铜矿开采和铸造业,古巴的蔗糖业。大约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出口加工业得到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
从面向国内市场的家庭工业和工场手工业部门来看,家庭工业一般加工人们所急需的食品,如面包、面粉、腌肉、酒,以及烧制家用餐具、陶器、玻璃制品和砖瓦等;纺织工场则生产一些简单的布匹和毛纺织品;手工业部门还包括利用畜牧业的副产品生产的一系列消费品,如皮鞋、皮裙、皮裤、马勒、马具、皮带、皮包、皮桶、肥皂和蜡烛等;此外,一些小铸造厂生产手工工具等简单的金属制品。至于更复杂的高级制成品,一般依赖进口,但其消费仅限于少数上层。
西欧国家出现过“原工业化”的过程,即由生产力较低、规模较小、面向国内市场的农村家庭工业向使用现代机器、进行成熟的劳动分工并拥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现代工厂制过渡的过程。它是工业化过程的第一阶段,为工业化创造了诸多前提,如熟练劳动力、资本、先进的生产组织、联系国内外的市场网络、农业的资本化等。(注:钱乘旦主编:《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第72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据贝里、利比、巴托等学者的许多案例研究,拉美没有经历“原工业化”过程,在到19世纪末出现的现代工厂中,没有一个是直接起源于“家庭工业”(cattage industry)的。(注: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131页,1994。)相反,拉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在1870年以后,现代工厂经常成为手工业的直接竞争者,并大大削弱了手工业的重要性。在有些地方,由于交通不便和较高的关税,手工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直到1900年,在除南锥体国家以外的大多数拉美国家,手工业仍比现代制造业更重要。但由于缺少资金,缺少拥有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企业家,以及主要依赖家庭成员劳动的局限性,它们显然无力转化为生产力较高的现代制造业。
既然拉美不存在“原工业化”,那么制造业能力的提高就不得不依靠发展现代工厂。然而,在大规模发展现代工业之前,现代制造业本身面临着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如能源供应(煤炭和水力)的不确定,市场需求规模狭小,运输成本太高,资金融通不便,以及原料供给和政府政策工具的运用等问题。
最早的面向国内市场的现代工业是纺织业,如1838~1845年墨西哥的纺织业曾有过较快的发展,据1843年统计,在全国最大的59家纺织厂中,已经有两家使用了蒸汽动力,另外的大多数纺织厂以使用水力和畜力为主,完全使用手工操作的有9家。(注:陆国俊、金计初主编:《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发展》,第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在其他国家的工业中,使用蒸汽动力者更是凤毛麟角。从整个拉美看,为国内市场服务的现代工业只是到1870年以后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
二 1870~1914年现代工业的建立
19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后,拉美国家出现了一系列推动现代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 1850~1900年拉美人口从3050万增至6190万(增加人口中有近一半是外来移民)。1930年又增至1.04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1870~1930年,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增长,其中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市中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阿根廷从17.3%增至38.1%,智利从15.2%增至38%,委内瑞拉从16.8%增至36.7%,古巴1899年就达到30.7%。另外,巴西、墨西哥、秘鲁和哥伦比亚的这一比重在1930年接近15%,乌拉圭则达到30%以上。(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235页,第242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外国资本的涌入 为了把拉美建成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1870年后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拉美。到1914年,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75.69亿美元,其中英国的直接投资占47.4%,美国的直接投资占18.4%;贷款总额为22.29亿美元,其中英国的贷款占67.8%,美国的贷款占13.8%。(注: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104页,第99页,1994。)外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出口加工工业和采矿业。
金融机构的建立 发展工业需要银行融通资金,到1913年,阿根廷已经建立了13家银行,有国际银行支行76家。巴西建立银行17家,有国际银行支行48家。(注: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104页,第99页,1994。)但是,大多数银行愿意支持初级产品的出口,银行法规对提供给工业所需的长期贷款的条件较为苛刻,倒是欧洲移民团体所创立的银行更愿意为工业服务。
铁路网络的快速形成 从19世纪中叶起,主要拉美国家积极筹措资金,修筑铁路。1851年秘鲁建成了从利马到卡亚俄的南美第一条铁路,(注:1838年古巴建成了从哈瓦那到古伊内斯全长30千米的铁路,这是拉美的第一条铁路。)到1913年,拉美各国铁路总长达83246千米,其中阿根廷达31859千米,巴西达24737千米,墨西哥达25600千米,这3国铁路占整个拉美铁路总长的90%以上。(注:同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107页,1994。)铁路将矿山、农场与城市和港口连接起来,初步形成了一个交通网络。铁路的修建降低了运输成本,进口数量的增加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增长,加速了手工业和其他传统制造业衰落的进程。
公用事业的发展和出口带动购买力提高 公用电力事业的普及和20世纪初水力发电厂的建成投产,使可靠和廉价的能源有了保障。初级产品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带来购买力的稳步提高。1850年,拉美出口总值仅1.59亿美元,到1912年已经达到15.8亿美元,增加了近9倍。(注:同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443页,第137页,第141~142页,1994。)
工业向作为大市场的大城市集中 巴西的咖啡出口导致人口向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急剧集中。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市场,其人口在1913年占阿根廷总人口的20%。对乌拉圭潜在的企业家来说,蒙得维的亚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只有墨西哥稍有例外,尽管该国工业生产的最大部分位于首府,但普埃布拉和蒙特雷仍是20世纪初墨西哥重要的工业城市。
人均实际收入提高 各国人均收入的提高也极大地影响了工业生产水平。由于阿根廷人口大大少于巴西和墨西哥,阿根廷出口收入的增加对制造业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13年其制造业附加值为6.19亿美元,人均制造业净产出为84美元,而巴西、墨西哥和智利的相应数字分别为4.4亿美元(1920年)、3.17亿美元(1910年)和1.84亿美元;人均附加值分别为16美元、24美元和53美元。(注:同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443页,第137页,第141~142页,1994。)
利用关税政策调整价格水平以促进工业增长 19世纪中期,拉美国家关税水平为25%~30%;1850~1875年由于手工业行会力量的削弱和自由主义主张占据上风,一些国家削减了关税;1875年以后,关税的保护成分增加,到1913年拉美的关税比澳大利亚(16.5%)、加拿大(17.1%)和美国(17.7%)都高,有些国家如巴西(39.7%)、乌拉圭(34.4%)和委内瑞拉(45.8%)更高。(注:同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独立以来的拉丁美洲经济史》,第443页,第137页,第141~142页,1994。)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促进下,从19世纪70年代起,拉美的现代工业率先在出口部门获得了大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拉美的资本密集型出口加工工厂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同类采掘企业和加工企业相媲美”。(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275~276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同时,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生产也逐步建立起来,但仅限于少数国家,主要是市场规模较大的巴西和墨西哥、出口增长较快的秘鲁、人均收入较高的智利和乌拉圭以及前3个条件都具备的阿根廷。
阿根廷 农牧业的出口、铁路的兴建、移民的流入和城市人口的增加为阿根廷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阿根廷的工业包括三类:一是供出口的农牧产品加工业,即肉类冷藏加工业,面粉业;二是应农牧业和交通运输业之所需而发展起来的机器(农机、机车等)修理业;三是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
肉类冷藏加工业完全是应英国市场的需求发展起来的,最早的投资也是英国资本。1883年英国组成拉普拉塔鲜肉公司,投资10万英镑,在阿根廷的巴拉那河畔小镇坎帕那兴建第一家肉类冷藏加工厂。到1914年阿根廷已经有10家大型肉类冷藏加工厂,生产罐头和冷冻、速冻牛羊肉,主要销往英国市场,小量出口到南非、荷兰和法国。1910年美国资本控制了阿根廷肉类冷藏加工业的60%,超过了英国。
制糖业基地在图库曼地区,1860年就引进了蒸汽机,但由于远离出口港布宜诺斯艾利斯,交通不便,生产发展缓慢。1876年铁路通到图库曼后,制糖业才获得大发展。甘蔗种植面积由1875年的2000公顷扩大到1910年的7万公顷,产糖量由1885年的3万吨上升到1910年的30万吨。到1914年图库曼已经拥有44家糖厂,产品不仅供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乌拉圭等周边国家和英国。
面粉加工业随着移民流入所引起的饮食习惯的变化和小麦产量的增加而有了较大发展。1895年面粉产量为40万吨左右,到1914年产量翻了4番,大型加工厂达400多家。
酿酒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门多萨地区,那里盛产葡萄,历史上早就有酿酒业,铁路修通后酿酒业取得较大发展。葡萄园由1881年的2500公顷扩大到1910年的4.8万公顷。从法国引进的优良品种葡萄取代了当地品种。1910年全国酒的总产量达3亿升。
阿根廷的纺织业较为落后,但到19世纪末,服装和鞋帽已经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麻袋制造业也有较大发展,1900年有5家大型麻袋制造厂。
19世纪80年代阿根廷已经利用进口的铁锭制造多种家用和工业用金属产品。1895~1914年间,阿根廷冶金工业雇工人数从6000名增加到1.46万名。(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27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1914年阿根廷已建成铁路34000千米,铁路把内地和沿海城镇联成一体,初步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当时,工业生产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自给比重较高的有食品(占91%)、纺织品(占88%)、建筑(占80%)、家具(占70%)和冶金产品(占33%)。1895~1914年间,工业企业数目由22204个增加到48779个,资本额由3.27亿比索增加到17.87亿比索,工业就业人数由17.5万增加到41万。(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第364~36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巴西 外国银行和公司的投资促进了巴西公用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1883年第一座发电站在米纳斯吉拉斯州建成,到1915年已有发电站104座。由于火力发电受到进口煤炭的制约,到1900年在规模上已经被水力发电所超过。1908年巴西总发电能力达100兆瓦,1929年增加到780兆瓦;铁路建设也很快,1890年约有1万千米左右的铁路,到1914年已达到26062千米。港口和码头都在扩建。
在帝国的最后10年,巴西对工业的投资达到40万孔多(近250万英镑),工厂数目由1881年的200多家增加到1889年的636家。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共和国时期。1907年,巴西进行的一次普查表明,全国共有3258家工厂,雇用150841名工人。从地理分布看,联邦区占全国生产的33%(包括毗邻的里约热内卢州的7%),圣保罗州占16%,南里奥格兰德州占15%,其他州都未达到5%。圣保罗州后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生产基地,占全国工业生产的40%。这是因为该州盛产咖啡,从而有利于向工业转移财力、人力和技术,同时圣保罗州的水利资源丰富,水力发电得到发展。(注:卡约·小普拉多:《巴西经济史》,第288~290页,布宜诺斯艾利斯,1960。)从全国企业的类别看,当时食品工业占26.7%,纺织业占20.6%,服装业占15.9%,化学工业占9.4%,其他工业占27.4%。(注:罗伯托·西蒙森:《巴西的工业发展》,第25~26页,圣保罗,1939。)到1913年,一些进口商品逐渐被国内工业品替代,其中进口的鞋和靴占消费量的不到5%,帽子占消费量的不到15%,进口纺织品占消费量的不到20%。(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第730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但到1913年,工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只有12%,而咖啡则占50%,工业布局也很不合理。
墨西哥 从1837年开始修建铁路,到1873年第一条铁路才通车。1877年迪亚斯上台后开始大规模铁路建设,到1910年铁路总长达19280千米,即相当于墨西哥现有铁路的2/3。铁路的修筑为国内市场的形成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采矿业因铁路建设而受益。由于铁路解决了边远地区矿场的原料、设备和产品的运输问题,加之1892年新矿业法颁布后引来的大量外国资本,矿业开始了由传统生产结构向以最新采矿机械装备起来的现代化矿业体系的转变。产品既包括金、银等贵金属,也包括铁、煤、铅、铜、锡、石油等工业用矿物。1910/1911年度黄金产量为37000千克,白银为230万千克,比1880/1881年度增长4倍。1905年墨西哥生产铜达到65000吨,成为仅次于智利的第二大产铜国。其石油产量由1900年的5000桶增至1911年的1255.2万桶,墨西哥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二大产油国。
冶金业在铁路和采矿业的带动下也得到发展。1891年,圣路易斯波托西和蒙特雷利用英、美两国的煤和当地的铁建起了大型钢铁冶炼厂,钢铁产量由1900年的3万吨增加到1911年的8.4万吨。
电力工业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出现,先是地方陆续兴建小型发电厂,用电力照明和作为小型机械的能源。19世纪80年代后,由于外资的投入和对电能需求的增长,以发电和电机制造为目的的工厂迅速发展。1899年全国已经建成中小型发电厂177家,经过合并和组合最后形成了上百家电力公司,其中最大的27家投资总额为3350万比索。电力能源的开发对其他工业部门使用电力机械、促进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纺织业是墨西哥的传统工业,19世纪30年代在外资推动下,出现了一批技术设备得到更新的大型纺织厂,到80年代,这种纺织厂的数目由59家增加到97家,1902年最多时达155家。工厂的规模由1886/1887年度使用9000台织机、23万个纱锭,发展到1910/1911年度的2.4万台织机和72.5万个纱锭,工人由1万多人增加到3.3万人,产量由年产粗纱1437吨增加到2766吨,年产布由400万匹增加到1500万匹。到1911年墨西哥的纺织品已经基本上达到自给。
加工制造业也得到发展。制糖业的产量由1901年的7.5万吨增加到1911年的14.8万吨,26家大糖厂的产量占总产量的60%。烟草业从1890年开始发展,到1911年已经有300多家大型烟厂,产量为9.7万吨。另外,食品、饮料、造纸、皮革等行业也得到较大发展。(注:郝名玮、冯秀文、钱明德著:《外国资本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第65~6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智利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外资开始投资于智利的铁路、港口、矿山、公用设施和制造业。到1913年英国投资达到3亿美元,美国投资接近2亿美元。1914年智利拥有铁路8638千米,其中国家所有5584千米,超过60%。19世纪末硝石业一跃成为智利的经济支柱。硝石出口由1880年的22.4万吨增加到1915年的202万吨。“英智硝石公司”(英国资本)和“劳塔罗硝石公司”(美国资本)是智利硝石业的真正主人。随着外资渗透的加速和公司规模的扩大,采铜业由以前的原始方法开采变为采用资本密集型复杂技术和大规模生产,1914年在埃尔特尼恩和丘基卡马塔兴建的两座铜矿产地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矿和矿井。同时,智利的制造业无论在企业数量还是种类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食品和饮料加工、制糖、皮革制品、木材和纸张、化学品、铸造、机械、金属制造、水泥、陶瓷等工业在这个时期都得以建立和发展,大部分技术是进口的,许多企业主出生于外国,许多资金也来自国外。据统计,在全国2449家企业中,76.5%是在1880~1895年间建立起来的(其他建立于1880年之前),60%集中在瓦尔帕莱索省和首都圣地亚哥。1887~1893年建造近40辆机车和几十节货车车厢。1914年智利已拥有一个愈来愈重要的制造业,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要。(注:R.卡西亚和F.科尔特罗:《拉美经济和地理的发展》,第370~371页,第413~414页,墨西哥经济文化基金出版社,1987。)
乌拉圭 乌拉圭的制造业在移民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1863年德籍工程师基培特第一个在乌拉圭建立起现代屠宰厂,从此屠宰业迅速发展起来,到1905年拥有8个分厂的全国第一家屠宰冷藏联合企业投入生产,这年的上半年向英国发售冻牛3136头,冻羊83277只。从19世纪80年代到1908年不仅工业能源消费增加了近3倍,而且至少在蒙得维的亚,动力全部靠机械提供(3/4靠蒸汽,1/4靠电力)。工人就业人数由1889年的3万增加到1908年的4.1万和1920年的5万。(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5卷,第475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国内制造业的扩大带来了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1896~1900年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分别占进口总额的56%和17%,到1906~1910年则分别为46%和25%。(注: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4卷,第313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标签:拉美国家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巴西经济论文; 巴西历史论文; 阿根廷比索论文; 巴西移民论文; 铁路论文; 手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