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波 吉林省农安县哈拉海镇第二初级中学 130204
当前,课程改革早已不是初出茅庐偶临教育阵地,之于课改模式也堪称阡陌纵横间“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放眼未来的同时,却不乏固守田园者,举步维艰的无法放胆践行课改,即使认同好的模式也防范有加、谨小慎微。故而,改变维持常态吸纳课改观念,践行课改模式,打造优质高效的课堂可谓是课改话题的重中之重了。
一、深化教学改革,践行课堂教学新理念
要学习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关于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文件内容,深刻领会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精神实质,让教师意识到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从听课中不难发现,部分教师的教育方式还在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再提高。老师讲得条条是道、有理有据,学生听得是有滋有味,但是消化、理解、掌握知识效果不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我们初中所培养出来的成绩突出的学生,升入重点高中之后,缺少发展所具有的内驱力,不适应高中的教学模式,因此他们的高中成绩很是平常。其原因在于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这不能不说与学校教学方式有关。如果不改变我们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就会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学生将来的发展。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为它缺少对生命的关照,对智慧的生成,缺少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只有真正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实效性,构建高效课堂,才能够突破教育发展的瓶颈,才能够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一位教育家说: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育成败的关键;谁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谁就掌握了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大气候要求我们改革,大形势要求我们走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二、注重兴趣培养,践行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激情、充满活力,要反复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做到语言精准靓丽,讲解要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抑扬顿挫,为学生的积极思维创设合理的情境。在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知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然后得出结论。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无论是导入新课、知识衔接,还是提出问题等,教师都要尽量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已有的情感体验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兴趣。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以激励鼓舞。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由于教师的激励、鼓舞,学生看到了自身的价值,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就会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活动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行为应紧紧围绕学生活动产生和推进。在传统教学中,讲授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无可厚非,到任何时候,讲授都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但它不是唯一方式,课堂大部分时间不应被这种方式垄断着,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教师应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无条件地还给学生。事实上,对初中学生而言,教材中大部分知识学生都能读懂,所以教师没必要泛泛地讲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初中从七年级开始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开始教师可以把比较容易学的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后再逐步加深问题的难度,让学生通过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到八年级时,由于学生的习惯和能力基本形成,教师就可以少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导学案,让学生按导学案要求看书回答问题,有疑惑之处和新生成的问题可以通过学生间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对于课堂训练题,教师要根据学情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为了避免知识的遗忘,单元知识结束后,让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对学生的总结,教师要认真检查并给予指导,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更正或补充。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概括总结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总之,在教学中,学生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享受学习的快乐。
3.发挥小组合作优势,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被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扰着,教师的点拨、启发又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便于学生研究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可根据班级实际设四到八人。组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特长均等分配,待到独立学习结束,组内学生即可通过交流、研讨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教师此时也参与学生活动,质疑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言、善于发言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最大限度地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育人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充分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创造和谐环境,增强课堂教学改革新动力
课堂教学改革要想出成效,更离不开和谐的育人环境。这种和谐环境的创设来源于校长的远见卓识,来源于教师队伍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常规教学管理的常抓不懈,来源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开展,来源于校本研修的扎实推进,来源于学校各种责任制和激励机制的贯彻落实。而更主要的是学校给教师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教师感受到生活充满阳光,工作过程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使命,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最终让教师创造出充满活力、优质高效的课堂。
论文作者:官术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课改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