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模拟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货币政策论文,效应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81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高速增长,其间伴随着相当明显的周期波动。作为国家赖以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直在稳定物价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在最初的经济调整时期(1979~1984年)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时期(1984~1992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曾使经济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但也有自1992年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如在治理严重的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成功“软着陆”的过程中,在治理通货紧缩、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方面,以及在应对国内流动性过剩、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在2008年底急转直下,虽然我国2009年又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是,面对未来比较复杂的经济形势,在以后的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如何配合,各自如何操作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些都是目前亟须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建立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变量为主要工具变量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并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进行模拟分析,以期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国际学术界,一般采用两类模型来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类是宏观模拟模型,包括大型宏观经济模型和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另一类是简化型方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创始人是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Tinbergen,1939),他于1939年建立的第一个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用于研究美国商业周期问题。之后,1950年克莱茵(Klein,1950)建立的美国战争之间模型是正规地用于经济波动预测的第一个经济计量模型,作为现代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的先驱和样板,这个模型对以后美国和其他国家建立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有深入而普遍的影响。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克莱茵于1968年倡议并实施的多链接模型(Waelbroeck,1976),目前已有国家间模型和世界模型,主要用于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其一些国际问题。近年来,许多学者更多地用简化型方程来研究两大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即采用向量自回归(VAR)和协整方法来估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应。西姆斯(Sims,1972)最早应用该模型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国民收入及价格的相关性,并将格兰杰因果性检验(Granger,1969)用于这方面的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建立了许多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但针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的模型却很少,而且仅有的几个模型也只是针对财政政策建立的,如马拴友(2001)以及袁国敏(2003)建立的中国IS-LM模型,通过估算我国财政支出、转移支出和税收乘数,对1998~2000年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效应进行了测定;或者只是针对货币政策建立的模型,如刘斌、邓述的《中国货币需求、货币供给的建模与预测》(王慧炯、李伯溪、李善同,1999)一文,对我国的季度货币需求和月度乘数进行了预测;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也只是在一些宏观经济模型中出现过,如刘玉红、高铁梅、陶艺(2006)的《中国转轨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及政策效应的模拟分析》一文和高铁梅、梁云芳、何光剑(2007)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模型》一文,都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本文拟通过建立针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计量经济模型,利用中国1992年第一季度至2009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检验,然后对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财政支出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的效应进行模拟分析。
一、理论与模型
根据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特别是其中IS-LM-BP模型(高鸿业,2002),考虑到我国从1992年以来需求导向的消费行为已经形成的特点(孙凤,2002),本文建立了需求导向模型,模型的主要方程有:
1.模型总体框架结构
依据这些理论和模型并参考国内外的有关经济模型,如《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何新华、吴海英、曹永福等,2005)和有关文献,如《中国货币与财政政策效果评析》(李晓西等,2007)等构建的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分析联立方程模型,根据方程功能划分为四个模块(见图1),四个模块分别为:现实GDP模块有5个方程,价格模块有两个方程,财政收支模块有1个方程,货币金融模块有3个方程,共包括11个方程,其中1个定义方程和10个行为方程,内生变量11个,外生变量8个,在11个方程中,所有的变量都利用相应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消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10个行为方程中的变量除利率和标志经济结构的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GDP23)外,都是以对数形式出现的,这样解释变量的系数就是相应的弹性,便于模拟时分析变量间的相互影响。
2.联立方程组模型中方程形式
3.联立方程模型中各个变量含义
(1)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DEXIM为中国加入WTO政策变量(外生变量);(3)ER为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外生变量);(4)EX为出口商品额(按人民币计);(5)RFDI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按人民币计)(外生变量);(6)FE为财政支出(外生变量);(7)FI财政收入;(8)GDP为国内生产总值;(9)GDP23为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外生变量);(10)GDPRI为GDP缩减指数;(11)II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2)IM为进口商品额(按人民币计);(13)INC为城乡居民收入总额(外生变量);(14)LRI为一年期贷款利率(外生变量);(15)LOAN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为货币供应量余额;(17)RETS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SAVA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SRI为一年期存款利率(外生变量)。
二、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
1.数据样本期选择及来源
1992年以前,我国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采用的是间接推算的方式,即以国民收入的生产核算为基础,通过相应的调整和补充得到国内生产总值。从1992年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才开始直接利用原始资料进行计算,同时开始进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国人民银行1993年也开始以季报的形式公布货币供应量,并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因此,本文选择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1992~2008年)的季度数据作为模型的样本区间和分析依据,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1996年1月~2009年1月)、《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9年)、《中国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2~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相关资料。仅对少量缺少季度数据的变量在月度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直接汇总或加权。
2.模型的识别及参数估计
单方程模型的解释变量确定之后,再对所有单方程模型组成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识别,其实是对联立方程模型中的每个单方程模型进行识别,由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地调整、对比和评价,每次调整变化都要进行重新识别。
由于联立方程模型的系统估计法利用了联立方程组的全部信息,与单方程估计方法相比,参数估计结果更加有效。因此,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效应分析模型在估计时采用系统估计方法中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张龙,2010)进行估计。同时,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效应分析模型在模型各个方程设定时进行了系统优选,选取经济意义和计量统计检验都比较好的变量组合,尽可能保证各个方程设定的合理性,以尽量避免在使用系统估计法时,个别方程的设定偏误对整个系统估计结果产生影响。运用EViews 6.0软件进行联立方程的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1)现实国内生产总值(GDP)方程。按照支出法,则有GDP=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一般宏观计量模型将上述等式作为平衡式引入到模型中。但在本模型中是作为定义方程引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获得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直接季度数据,在消费方程和投资方程中是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RETS)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I)来替代的,政府购买的季度数据则用财政支出(FE)来替代,所以就无法用平衡式来描述GDP,只能用随机方程来描述。联立估计后得到现实GDP方程为:
从该方程可以看到,出口额(EX)的弹性系数0.3256高于投资(II)的弹性系数0.3144,投资的弹性系数高于财政支出(FE)的弹性系数0.2593,财政支出(FE)的弹性系数高于消费(RETS)的弹性系数为0.1979。也就是说,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力度最大,消费其次,政府支出再次之,投资最小。另外,进口额(EX)的弹性系数则为负的0.4213。其中,GDPRI表示GDP缩减指数,CPI表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消费方程:
从该方程可以看到,消费(RETS)有很强的消费惯性,上期消费对本期消费影响很大,可以说明我国的消费具有较大的刚性。同时可以看出,本期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本期消费将增加0.4919个百分点。
(3)投资方程:
从该方程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I)在四个季度之后对本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很强的季度性。而且金融机构贷款总额(LOAN)和实际贷款利率(LRI(-2)-CPI(-2)/CPI(-6)+1)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有显著性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对投资增长的影响比实际贷款利率的影响大,但投资对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弹性系数为正,而投资对实际贷款利率的弹性系数为负。
(4)进口方程:
从该方程可以看到,实际有效汇率(ER)滞后1期的系数估计值为-0.0196,这意味着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率增加1%,将使下一期进口(IM)的变动率减少0.0196%,两者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这是因为实际有效汇率提高会导致出口受到抑制,使出口需求下降,进而使GDP下降,而GDP的下降会使进口减少。进口(IM)对GDP的弹性系数估计值为0.2184,意味着GDP的变动和进口变动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滞后2期的进口(IM)的弹性系数估计值为0.3699,表明当期进口与滞后2期的进口变动之间有正相关的变动关系。这是由于进口自身存在一定的惯性。中国加入WTO政策变量(DEXIM为虚拟变量,其2002年第1季度以前取值为0,以后为1)系数估计值为0.9754,意味着我国加入WTO以来,进口是显著增加的。
(5)出口方程:
从方程中各个变量的系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出口对实际有效汇率(ER)滞后1期的弹性系数为-0.0146,表明实际有效汇率与出口(EX)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经济意义相符。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上升,人民币升值,那么会起到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出口(EX)滞后1期的系数估计值为0.3565,说明出口自身存在一定的惯性。进口(IM)滞后4期的弹性系数为0.5376,表明当期出口和去年同期进口有正相关关系,即更多的进口将导致更多的出口。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RFDI(-4))的弹性系数为0.2800,表明FDI对出口的作用是正向的。
(6)财政收入方程:
从该方程可以看到,财政收入(FI)对实际GDP的弹性系数为0.9491,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将增加0.9491个百分点。因此,实际GDP是决定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因素。另外,标志经济结构的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GDP23)对财政收入也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该数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增长将增加0.0984个百分点,但相对力度较小。
(7)货币供求方程:
从该方程可以看出,实际货币供应量()对实际GDP的弹性系数为0.0296,意味着实际GDP增长1%,带来的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0.0296%。说明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实际GDP增长速度。实际货币供应量对实际一年期存款利率(SRI-CPI/CPI(-1)+1)的弹性系数为-0.006937,说明实际货币供应量随着货币持有成本的上升而下降。滞后2期的实际货币供应量对当期的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弹性系数为0.2442,说明实际货币供应量自身存在一定的惯性。
(8)贷款余额方程:
该方程结果表明,金融机构实际贷款余额(LOAN)对实际一年期贷款利率(LRI(-2)-CPI(-2)/CPI(-6)+1)的弹性系数为0.01613,意味着金融机构实际贷款余额随着贷款成本的上升而增加;实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对上期实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SAVA)的弹性系数为1.0492,意味着实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会随着上期实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加而上升,而且实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长速度快于实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加速度。
(9)存款余额方程:
该方程的估计结果表明,实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SAVA)对实际城乡居民收入总额(INC)的弹性系数为1.6217,意味着实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会随着实际城乡居民收入总额的增加而上升,而且实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加速度快于实际城乡居民收入总额的增加速度。实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对上期实际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弹性系数为0.02138,意味着实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将随存款收益的增加而上升。
(10)GDP价格缩减指数方程:
该方程估计结果表明,当季GDP价格缩减指数(GDPRI)的变化与滞后两个季度的GDP价格缩减指数的变化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系数达到0.924,说明到GDP价格缩减指数(GDPRI)的变动存在惯性影响。当季GDP价格缩减指数与滞后两季度的供应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11)CPI方程:
从CPI方程可以看出,当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化,和滞后1期的CPI变化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系数达到0.9271,说明CPI的变化与GDP价格缩减指数类似,也存在一个惯性的因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居民名义存款余额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弹性系数为1.3975,这是因为存款余额增加越多,银行用于贷款的资金就越多,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创造出更多的货币,促使CPI上升。
3.模型系统的模拟效果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内生变量CPI、GDP、GDPRI、LOAN、、RETS的相对均方误差(RMSE)值在5%左右,EX、GDP、II的相对均方误差(RMSE)值在10%左右,从RMSE值可以看出,FI、IM、SAVA结果不大理想,但是模型模拟的趋势和实际情况比较接近,而且,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内生变量的模拟误差相对平均值(MRE)都比较小,所以,联立方程模型的系统误差比较小,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拟合度比较高,可以用来进行政策模拟分析。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效应的模拟分析
建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对宏观经济进行政策模拟,研究模型在外生变量的不同假设下拟合的结果,这些假设称为“情景分析”(scenarios,高铁梅等,2005),情景分析主要依靠未来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的假设推断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利用情景分析可以假设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案进行模拟。
1.财政政策效应模拟分析
由于中国2010年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情景1对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进行模拟。若从2009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4季度,财政政策变量中的财政支出在当季实际值的基础上增加25%,得到相当于2010年第1季度至第4季度的财政支出,模拟分析显示见表2,表中数据表示财政支出变化引起模型中9个内生变量(CPI、EX、FI、GDP、GDPRI、II、IM、、RETS)的变化的模拟值与其上期实际数据的估计值相比得到的变化率,即(模拟值-估计值)/估计值(每个变量英文大写前加Z表示变化率,后文的模拟结果也使用同样的表示方式,不再说明)。
从表2可以看出,财政支出的增加导致模型中9个内生变量中的8个变量(包括CPI、FI、GDP、GDPRI、II、IM、、RETS)增加,由于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会导致投资加大,促使消费、进口和产出增加,进而导致价格水平(包括CPI和GDPRI)的提高。其中投资的变动幅度最大,2010年前3季度的增长率都在20%以上,名义GDP变动率次之,财政收入、、消费的变动率依次减小,GDP缩减指数、CPI和进口的变动相对更小,都在1%以下。出口却出现负增长。
2.货币政策效应模拟分析
由于我国2010年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情景2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的模拟。若从2009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4季度,货币供给量
在当季实际值的基础上增加20%,得到相当于2010年第1季度至第4季度的货币供给量,在此假设下,研究内生变量CPI、EX、FI、GDP、GDPRI、II、IM、、RETS的变化情况,模拟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导致7个内生变量(包括CPI、FI、GDP、GDPRI、II、IM、RETS)增加基本呈现正向变化,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导致贷款增加,使得消费、投资和产出上涨,进而增加了进出口,同时总需求的加大提高了价格水平,包括CPI和GDPRI。相比之下,投资(II)和GDP缩减指数变动幅度最大,其中投资(II)2010年4个季度都超过15%;财政收入(FI)、GDP和进口(IM)次之;消费(RETS)、出口(EX)和CPI的变动较小,2010年的4个季度CPI的变动幅度都在0.1%以下。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效应模拟分析
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组合,可以设定四种组合情况进行政策效果分析。但这里考虑当前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情况,只分析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情况。
情景3是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扩张效应的模拟,对于政策变量而言,意味着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给也增加。若从2009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4季度的财政支出(FE)比上年同期增加25%;同时,货币供应量比上年同期增加20%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如表4。表4列出了当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扩张(情景3假设)的条件下,10个内生变量的变动率。
从表4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扩张,对各个内生变量的影响都形成了正向的冲击,但是各个内生变量变化幅度有很大的不同。
第一,对投资的冲击最大,变动幅度为21.41%~26.10%,对GDP和财政收入(FI)的冲击效果次之,而且从2010年第1季度至第4季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对GDP和财政收入冲击变动程度上升。对消费的冲击相对较小,消费的变动幅度为8.38%~21.01%,而且从2010年1季度至4季度,对投资和消费的冲击是逐季减弱。横向比较来看,对投资的冲击效果远远大于对消费的冲击效果,可见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投资的影响效果大于对消费的影响效果。
第二,从2010年第2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进口的变动率都是正的,而且进口的增加幅度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上升。对出口的影响除了2010年第1季度增长率为负之外,其他3个季度为正,而且逐渐增加,但幅度不大。
第三,对两种价格指标CPI和GDPRI的影响是正向的,从2010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4季度,CPI变动幅度逐渐由0.6%减少到0.21%,GDPRI变动幅度却逐渐由9.11%增加到10.00%,同时,也说明两种价格指标中CPI的变动幅度远小于GDPRI的变动幅度,而且CPI的变动非常微弱。
四、结论与建议
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效应模型,通过情景模拟发现,不管是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扩张,还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时扩张,其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的影响方向都是正向的,而且对GDP的冲击效果大于对价格的效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扩张要强于各自单独的扩张对宏观经济目标变量GDP的影响,而同时扩张对CPI的影响要弱于单独的扩张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大于对消费的影响,对进口的影响大于对出口的影响;最后,出口增长对GDP增长的拉动力度最大,投资其次,政府支出再次之,消费最小。所以,在目前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如何使宏观政策能有效提高和刺激消费需求,合理安排政府支出结构,积极调动民间投资,正是政策制定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根据本文的模拟结果可知,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影响远大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因此,应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辅之以适度的货币政策,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防止物价的过快上涨,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标签:货币政策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弹性系数论文; 财政支出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经济论文; 存款余额论文; cpi指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