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信息机构良性运行机制之我见_科技论文

科技信息机构良性运作机制之管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见论文,科技信息论文,运作机制论文,机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e four changes in China's S & T informationinstitute reform are analyse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information institute reform is to adjust its structure; theoperating rule of information institute is to suit andsatisfy the information demands of society,get the besteconomical and social benefit,enhance its status,and atlast trainning a group of talents with tree-like knowlodge tosuit the needs of information society is stated in this paper.

Keyword STI institute Mechanism of operation Informationreform

当前,科技信息机构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成为科技信息机构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的首要问题,许多仁人志士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为此献计献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对策[1~5]。本文拟从微观的角度侧重于探讨政府部门所属的事业型科技信息机构在新时期的运作机制问题,但其中也涉及到了其他类型的和民营的信息机构,其基本思想也同样适用于这些信息机构。

1我国科技信息机构的4次观念转变

从1956年国务院编制的《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建立科技情报机构和中国科学院科学情报研究所的正式成立算起,我国的科技情报/信息事业已有近40年的历史,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的确立、实施和深化,我国的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在其发展道路上,大体上经历了3次递进且交叉的观念转变,目前正面临着第4次(实质上是前一次观念转变的深化)[6~8]:

工作范围和内容由单一的科学技术情报领域逐步转向科技、经济和社会诸领域。

在1980年第五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科技情报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当前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方针应当是: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广辟情报来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随后,在1984年第六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坚决贯彻科技情报工作必须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要扩大服务对象,树立牢固的服务思想;要从实际出发,讲求效益,积极创造科技情报工作的新形式;……”。同年9月,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经济参考》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在1986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在科技情报工作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总方针指导下,正式提出了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延伸到技术、经济和社会诸领域。1988年国家科委印发《关于加快和深化科技情报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科技情报工作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等意见。从“围绕”到“投入”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科技情报工作范围和内容正式得以逐步充实和拓宽,工作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工作方针由完全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注重服务工作的经济效益。

1985年国家科委印发《全国科技情报体制改革座谈会纪要》中指出:“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大力促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推行有偿服务,积极开拓情报市场,……努力创收,合理分配,……”。在“全国科技情报事业创建30周年奖励大会”上,宋健同志指出“……要适当注意情报服务工作的经济效益”。正式将情报服务工作的经济效益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第三次观念转变是在有偿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服务经营的观念。

1990年国家科委下发的《关于科技情报研究单位增强经营观念、强化情报服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的科技情报经济活动形式,以满足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的情报需求。1992年第八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决定将“科技情报”改称“科技信息”,表明我国传统的科技情报工作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行新的战略转移,事业型的科技情报研究单位将朝着产业型的运作模式转变。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十四大”的胜利召开,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我国科技信息机构将面临重大变革,将完成由情报产品经济(计划经济)时代向信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的过渡,建立并完善信息市场,发展信息经济,使之面向经济、长入经济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并加速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2企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走向

近年来,在国家制定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中,都把加强信息市场培育与完善、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列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从微观(个体)上来讲,科技信息机构必须在坚持搞好社会公益性服务(其中包括少量的指令性计划任务)的同时,实行新的“战略转移”。积极开辟第二战线,并随着信息市场的日渐完善和成熟,注重信息的增值和升华作用,促进自身潜力和优势的发挥,积极且充分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并提高为市场服务的能力,练好“内功”。从而自市场中获得部分生存发展资金,增强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必须加强有偿服务的比重,走企业化经营之路。从宏观(总体)上来讲,科技信息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国民经济其他各有关部门必须按信息产业化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办事,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以往分散于三产中有关信息的采集、生产、存储、流通、分配和消费诸部门依产业原则进行存量调整重组和增量有机补充,并逐步将各种类型的、营利性的或非营利性的信息活动按产业发展要求进行组织和生产。这样,微观上形成了专门从事信息经营开发活动的经济实体,宏观上就形成了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信息服务产业。

3科技信息机构良性运作机制模式的建立

在这种必然走向的驱策下,科技信息机构必须按客观的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注重效率和效益,解决好投入与产出的内在因果关系,将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以商品的姿态进入市场,创造并形成“拳头产品”,力争形成供、产、销良性循环机制。

图1 科技信息机构良性运作机制模式图

在“企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的基本思想指导下,根据现代企业管理学原理[9~11], 并参考和借鉴国内外搞得比较成功的一些信息经营机构的优点,可以建立起我国信息机构应具备的良性运作机制(图1)。

科技信息机构的外部环境就是整个社会,它的一切经营活动应能适应和服从于外部环境,否则将难以获得生存和发展。在信息机构的投入物中,除“物质”和“能源”资源的投入外,尚包括另外两种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和时间。其中“信息资源”包括非能动性信息资源和能动性信息资源两种。非能动性信息资源是指信息机构所拥有的图书、文献、科研报告、数据库及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和通信设施等;能动性信息资源实质上是指信息机构所拥有的人才资源,这是所有投入物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进行科学的经营决策、制定合理的经营计划和发挥信息增值和升华作用的关键性投入。从市场对信息机构的控制约束力的大小,可将信息市场分为计划市场和自由市场两大类。其中“计划市场”是指上级科技信息主管部门对信息机构下达指令性和指导性科研计划项目(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后者将逐步采取科研项目投招标形式),并根据科研实力和任务完成情况予以拨贷款;“自由市场”是指除信息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外,信息机构对社会和民间进行信息服务所形成的一种市场关系,这将是信息机构今后获取生存发展资金的重要源泉。同时,政府运用法律、法规、税收、利息等宏观调控手段对信息市场进行管理,信息市场也将反作用于政府对调控手段的选取。

4科技信息机构调整与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当前科技信息机构调整与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1以适应且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为中心

从运作机制图中可以看到:科技信息机构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应以适应且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为中心,生产并提供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含信息服务)。唯其如此,才可能取得信息机构外部环境、内部实力和经营决策目标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才可能从信息市场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生存发展资金,才可能获得最满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才可能使信息机构得以健康地生存和发展;唯其如此,科技信息机构才有可能完成由事业型科研单位向产业型科研企业的转变。这就客观上要求科技信息机构必须从组织结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加以调整和改革。

4.2 “两个效益一齐抓”是改革成败的关键

长期以来(甚至包括现在),有些人只承认和强调科技信息工作的社会效益,不承认信息工作的经济效益;或者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科技信息工作的社会效益问题,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科技信息工作作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一方面,同其他物质性产品和服务一样包含了科技信息工作者的复杂抽象劳动(具体表现为脑力与智力劳动),这就形成了科技信息工作价值的社会基础,同时,科技信息产品只有参与社会交换,使科技信息工作者的“个别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获得社会的承认,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实现其价值,信息机构才能获取得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科技信息机构只有扎根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才可能拥有良好的、广泛的社会基础,为获取最满意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上,应“两个效益一齐抓”,这是调整与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时,还应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措施,解决好科技信息产品等非物质性产品的定价问题,科技信息机构注意解决好信息产品的营销问题。

4.3提高信息机构的地位是留住人才的决定性因素

“人才是生产力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一点已为大家所共识并接受。众所周知,当前我国信息/情报工作的地位正在下降,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中青年跨世纪人才)因从事情报工作工资低、待遇差、工作成果不易为社会所承认而不愿就职于信息/情报事业[12]。以饮誉全球的北京图书馆为例,过去吸引力挺大,很多大学生慕名而来,可现在,请都请不来,即使来了也终留不住。1993年初,“北图”人事部门走访了4个省市的17所高等院校,结果仅招来了一名大学生, 还有许多附加条件。据统计,目前“北图”人均月薪不足300元, 这样一点工资实在是太少了,难以让人安心工作。1987~1991年间,“北图”共调出27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95人,学历高、外语好、年龄普遍偏小是流失人才的主流。科技信息机构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即使有种种规定,也是“留得住人,留不住心”,一旦找到好单位,立即交钱走人。因此,重振并提高科技信息机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挑战,信息机构在注重解决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亦应将此作为其一切活动的又一基本出发点,做到既留得住人,更留得住人心。

当前,科技信息机构为了求生存、图发展,就必须以适应且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为中心,以获取最满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重振并提高科技信息机构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作为一切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唯有这样,才能拯救我们的信息/情报事业。

5科技信息机构更应“以人为本”

如前面所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信息机构为了很好地适应和满足信息市场所提出的要求,就必须生产和提供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含信息服务),实现有效的信息需求,这就必须处理好信息的增值和升华工作,而这一类工作主要依赖于信息机构所拥有的能动性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来完成。不仅在信息增值和升华过程中是这样,就是在信息机构最高决策层进行经营决策、中层干部执行经营计划也是这样,说到底,高层决策领导和中层干部也都是具有高度能动性的高级人才,他们为单位的发展前途和科研项目的选题是否正确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另外,科技信息产品的市场营销人员更应如此,他们为信息产品转变为信息商品、信息工作者的个别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实现信息产品的社会价值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科技信息机构同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相比,在起用人才、管理人才方面更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

目前信息/情报队伍的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等都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1~12]。据南京理工大学对上海和天津两市情报/信息专业人员结构的调查表明:上海29家情报研究所人员知识结构为:理工科66.8%,外语16.3%,情报4.6%,其他12.3%;天津市情报系统人员的知识结构为:理工科47.3%,外语26.4%,情报8.4%,经济3.5%,其他14.4%。不难看出,“正宗”的情报专业毕业人才所占比例非常小,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情报专业培养的学生理工科知识较差、外语水平亦相对不高;就是占比例最高的理工科人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理工科专业分配过细、教学课程配置过窄偏深,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虽专业知识精深,但难免知识面不宽,难以满足新时期的社会需要。上述问题不仅是我国教育系统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更是我们情报/信息机构正在面临且必须立即着手解决的大问题。为了促进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信息机构不仅需要大量知识面广、精通专业知识的“T”型高级专业人才,更需要“木”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知识面广,具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更能促进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融合,同时还具备不可多得的创造性新思维和强烈的创新进取新意识(图2)。这类“木”型人才,其特点是懂专业、精经营、善管理,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和积极的敬业精神(这也是目前人们广泛谈论的所谓“通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智能结构),因而必将是信息时代的主流人才。当前科研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应注意培养这类高档次人才。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公益型信息服务机构人才(尤其是中青年跨世纪人才)流失严重,断层、断代现象依然严峻,因而必须努力创造条件,切实采取措施,稳定信息工作队伍,做到“培养人才、集结人才、用好人才”,尽快尽早缩短人才断层、断代,使情报/信息事业后继有人。

图2 “木”型人才结构图解

标签:;  ;  ;  

科技信息机构良性运行机制之我见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