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的战略伦理思想与领导能力
◎任俊华 李朝运
[摘 要]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代表作。董仲舒将传统的伦理观念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实现了“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本文对《春秋繁露》战略伦理思想的依据、战略伦理主体的德性及策略进行论述,并阐述其对当今领导者的德性培养及领导能力建构的价值。
[关键词] 《春秋繁露》;战略伦理;领导能力
西汉初期,统治者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文景之治”。然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已不再适应汉帝国的需要。如何解决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成为时代的新课题。董仲舒以《春秋公羊》的义理为基础,汲取了阴阳家、黄老、法家思想,撰写了《春秋繁露》一书。在书中,董仲舒将传统的伦理观念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实现了“内圣”与“外王”的统一、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这对两汉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治国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春秋繁露》战略伦理思想的依据
“天”,“天道”,在董仲舒战略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说的“天”是由天地、阴阳、五行等多个因素组成的整体。《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上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指出“天”同时具有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伦理之天的三维特征。但是,董仲舒论“天”,并非为了探索“天”运行发展的规律,而是为其战略伦理思想寻找理论依据。
天人相类。董仲舒认为,人是由“天”创生的,《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上说:“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人的形体、哀乐喜怒皆与天相副。“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最终,他得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的结论,即按类别区分,天与人是同类的。
天人感应。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篇中,董仲舒首先指出了自然界中同类感应的现象,接着通过类推的方法,指出天人之间也存在相互感应。这也就是说上天能干预人事,人事也能影响上天。就君主而言,君主行善积德,上天则会赐予祥瑞;君主背道失德,天则会降下灾异谴告之。
法天而治。早在殷周时期,就有法天而治的思想。《论语·泰伯》曰:“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董仲舒把这种法天而治的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一方面,他指出“天”是人世间的主宰,“人道”源于“天道”。《春秋繁露·郊义》曰“天者,百神之君也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作为君主,应法天而治,国家的治国战略也应溯源于“天”“天道”。另一方面,他又把人世间的道德价值赋予上天,为国家战略确立了价值渊源。如《春秋繁露·基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是故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这样,董仲舒把战略与伦理都统摄于“天”的系统之中,实现了战略与伦理的同构,为汉帝国巩固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春秋繁露》战略伦理主体的德性与领导者的德性
爱民。《春秋繁露·俞序》:“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豫防之,故蔡得意于吴,鲁得意于齐,而春秋皆不告。……不爱民之渐,乃至于死亡,故言楚灵王、晋厉公生弒于位,不仁之所致也。”意思是说有仁德的君主,会因为爱护百姓而为之计深远,防微杜渐。楚灵王、晋厉公就是因为不爱护百姓,不为百姓着想,以至于被杀。因此,作为领导干部,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仁
中华文化向来推崇“和”。《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孟子·公孙丑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和”思想,提出了“德莫大于和”的思想,并把“和”作为国家治国战略。如《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春秋繁露·楚庄王》:“缘天下之所新乐而为之文曲,且以和政,且以兴德;天下未遍合和,王者不虚作乐。”
面对诸侯叛乱、礼制混乱的社会局面,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尊君”的思想,把君主作为战略伦理的主体。同时,他又通过“天”对君主进行约束和限制。这主要体现在对君主德性的要求上。
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受到旅游者知识集的影响,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较低的信息收集成本改变了人的知识集,也改变了旅游者的旅游偏好。[2]在“互联网 +”背景下,大部分旅游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大众化消费者,也不再简单地追求单一的旅游体验,传统的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产品已无法满足当前乡村旅游者的需要。乡村旅游者更注重自身的体验和兴趣爱好,消费需求更加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和小众化,旅游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体验要求更高、参与性更强,自助、个性和休闲成为当前乡村旅游需求的特征,乡村旅游消费呈现出精众化的特征。
(二)义
具有“智”的君主,不仅能发现事物的苗头,还能把祸患消灭于尚未成形之时。正如《春秋繁露·仁义法》所言:“然则观物之动,而先觉其萌,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明至矣。”鲁僖公一直等到敌兵到来时,才去应战,《春秋》对此是不加以称赞的;而鲁庄公在敌兵未来之时就主动追击,《春秋》称赞他,这是因为他忧虑长远、仁爱之心能施及远方。领导者只有加强学习和实践,才能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发现事物的苗头,从而防患于未然。
君主的“义”主要体现在贵微重始、戒骄戒奢。《春秋繁露·立元神》上说“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之豪厘,驷不及追。故为人君者,谨本详始,敬小慎微”。这是说君主是国家之根本,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作为君主,更应谨言慎行,注重自我修养。如果君主骄奢,人民就会背叛他。正如《春秋繁露·五行相胜》所言“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当今的领导者只有严于修身、戒骄戒奢,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
(三)智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上说,“莫急于智。……不智而辩慧獧给,则迷而乘良马也”,董仲舒在此阐述了“智”的重要性。他认为智者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提前加以预防。因此,智者在做决定之前,都会先用智慧加以谋划,然后再去执行。
《春秋繁露·仁义法》篇中说“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这是说“义”在于端正自我,而不在于端正他人。倘若连自己都不能端正,纵然能端正他人,也不能称之为“义”。楚灵王讨伐了叛贼、齐桓公治了袁涛涂的罪,《春秋》却不说他们合于“义”,这是因为他们虽然能端正他人,却未能端正自我。
领导者的德性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有引领作用。如果领导者不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官德败坏,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政令就会无法有效实施;如果领导将“仁”“义”“智”作为自己的道德要求,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政令则会不令而行。
三、《春秋繁露》的战略伦理策略与领导能力
西汉建立之初,有识之士就意识到仁义道德在守天下中的重要性。《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曰:“君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贾谊在《过秦论》中说:“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董仲舒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仁义道德在国家战略中的工具价值,提出了实现“外王”的具体伦理策略。
同时,在处理与他国关系的时候,“以和治国”的战略表现为重文德轻武力。中国古代实施的是“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德化”外交,武力的使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往往是作为最后的手段加以使用的。董仲舒继承了这一思想。他在《春秋繁露·竹林》中指出:“考意而观指,则春秋之所恶者,不任德而任力,驱民而残贼之;其所好者,设而勿用,仁义以服之也。诗云:‘弛其文德,洽此四国。’此春秋之所善也。”战争会给人们带来伤害,故武力最好设而不用;应用修文德的方式,使四夷来朝,协和万邦。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当今社会,领导者也应采取非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处理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一)以和治国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春秋繁露·仁义法》中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董仲舒指出仁的法则不是爱惜自我、而是爱护他人。晋灵公为了改善饮食而杀死自己的厨子,为了娱乐用弹弓弹大夫,这些都是他爱惜自己的行为。因而,不能称为“仁”。相反,有仁德的君主,会爱护百姓、恩及四方,甚至对于鸟兽昆虫都会加以爱护。
辨析研究内容与前面从文献计量角度考察相比,对把握研究进展更有价值,正如魏辅轶先生指出的:“文献的统计只能在统计学上具有一定意义”[3],结合选读部分文献的体悟,大致归纳以下几个研究要点:
(2)微观分析 采用能谱分析仪(S P E C T R O/L A B LAVM10)对行星齿轮轴进行材料化学成分检测,其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行星齿轮轴材料化学成分均符合GB/T 3077《合金结构钢》的技术要求。
面对西汉初期,诸侯叛乱、贫富分化、社会不稳的局面,董仲舒主张以“和”为指导思想,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如《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曰:“政有三端,父子不亲,则致其爱慈;大臣不和,则敬顺其礼;百姓不安,则力其孝弟。”作为领导者,应该懂得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在我国改革的关键时期,领导者也应善于发现、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德主刑辅
《论语·为政》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两种不同治国策略。孔子认为,用政令、刑罚管理百姓,百姓虽能免于犯罪,却失去了羞耻之心;用道德、礼仪来治国,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还会从内心归服。
本刊讯:2018年11月10日,(中国)消费经济学会2018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四川成都隆重召开。为了塑造学会品牌,扩大学会影响力,激发学会活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发挥学会在学科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经(中国)消费经济学会批准,成立(中国)消费经济学会白酒专业研究委员会。中国沈酒集团沈鸿林董事长全票当选(中国)消费经济学会白酒专业研究委员会首届会长。
鉴于秦重刑轻德的恶果和汉初的社会状况,董仲舒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以德教为主、刑罚为辅的战略伦理策略,并用阴阳之道对此加以论证。《春秋繁露·天道无二》曰:“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如是。故阳出而前,阴出而后,尊德而卑刑之心见矣。阳出而积于夏,任德以岁事也;阴出而积于冬,错刑于空处也;必以此察之。”可以看出,董仲舒在主张以“德教”为主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刑罚的作用。在他看来,德教和刑罚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不可或缺。
It is assumed that the shape of the contact region, the relative mo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the stator and rotor of the ultrasonic motor do not vary with time. If t=0, the equation of the contact surface of the stator and rotor is in the following
针对“德主刑辅”战略策略,董仲舒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第一,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进行广泛的道德宣传,来达到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的功效。第二,主张轻刑慎罚,减少刑罚的施用比例。第三,《春秋》决狱,即以《春秋》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以犯罪者“心志”来判断其罪行。在当今社会,领导者必须明确法治和德治的作用范围、比例,以便使二者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软土路基施工过程中,遇到填土地基或者大密度饱和软土的问题,可以选用排水固结的方式进行处理。有效防止了软土地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大大提高了土壤的强度和土体的承载能力。排水固结法的原理是地基在荷载的作用下,工作人员通过布置竖向排水井,同时启动加压系统,配合使用压力吸抽气的渗流电场,使土中的孔隙水被慢慢排出,孔隙比减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化,地基土的强度逐渐增长。常见的排水固结方法有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电渗排水法等。
(三)重义轻利
义利之辨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先秦时期的儒家的思想家总体上都是重义轻利。董仲舒的义利观与先秦儒家义利观是一脉相承的。董仲舒的义利观主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他认为义与利都是不可或缺的,主张义利“两养”。正如《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所言“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另一方面,他又指出“义之生养人大于义”,强调重义轻利。
[中图分类号] K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270(2019)05―0113―03
[作者简介] 任俊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战略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朝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 乐)
标签:《春秋繁露》论文; 战略伦理论文; 领导能力论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战略教研室论文;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论文;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