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化机制的符号学解读--兼论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的符号学视角_符号学论文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的符号学解释——兼议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符号学论文,旅游论文,视角论文,化与论文,旅游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旅游景观是处于自在状态的文化景观(简称“自在景观”)经过旅游开发后形成的。研究旅游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对于旅游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于文化符号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系统地探讨自在景观在逐步转化为旅游景观过程中物质载体和文化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2 旅游景观的符号学解释

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现象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国外学者从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学科角度运用符号学方法对旅游进行研究[1]。现代符号学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首先提出来的,最初用于语言学领域,罗兰·巴特将符号学在更宽广的文化领域给予了特别有效的发展[2]。

2.1 符号的双层表意系统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由能指(单词)和所指(对象\概念\意义)两个部分组成。罗兰·巴特在此基础上认为语言(符号)不仅作为文字表面的意义,而且作为象征的、比喻的意义被使用,即语言符号具有双层表意系统[2]。双层表意系统同样适用于文化符号的分析,第一个符号系统(包括“能指”和“所指”)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第二个更大符号系统的能指[3]。运用符号学的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旅游景观符号系统实际上也包含了一个明显的双层表意系统(如图1所示):第一个层面由自在景观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构成,表达的是自在景观在旅游开发前的本来意义;第二个层面自在景观符号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成为旅游景观符号系统的“能指”,表达的是旅游活动赋予自在景观符号系统新的意义(旅游景观的“所指”)。以巴黎埃菲尔铁塔为例,在第一个符号系统中,埃菲尔铁塔的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是“能指”,所指向的“斯指”是其历史文化意义(杰出的建筑技术与文化以及在世界建筑史中的地位等);在第二个符号系统中,埃菲尔铁塔(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能指”的整体,在旅游活动中产生新的“所指”,即下文将要介绍的神圣景观和旅游“标示物”。

图1 旅游景观符号双层表意系统

2.2 自在景观符号系统

地理学中景观被概括为“自然地域综合体”,在人—地互动或交互作用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4],本文沿用此概念。大部分旅游景观在旅游活动开展之前就已经作为自在景观而存在,拥有独立于旅游活动之外的符号系统(包括“能指”和“所指”)。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中国的故宫、黄山,这些自在景观都是在特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旅游景观的独特吸引力往往就在于这种自然历史条件赋予自在景观的特殊意义。原生态的自在景观对旅游者有着巨大的持久吸引力,自助探险旅游和负责任旅游[5]等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就是这一现象的有力证明。

2.3 旅游景观符号系统

一旦自在于旅游活动之外的景观进入旅游者的视野,成为旅游吸引物,景观符号也就完成了从自在景观符号到旅游景观符号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旅游活动一方面在改造自在景观,一方面又赋予了自在景观符号新的意义。旅游景观新意义的形成过程,是自在景观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作为旅游景观的“能指”,在旅游活动中受到“改造”,并产生新的“所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自在景观已经演变成一个不能不看的旅游景观—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某种神圣性的景观和“标示物”[6]。

2.4 旅游景观悖论

埃菲尔铁塔(自在景观)在旅游活动中被“改造”成一种神圣性景观和旅游“标示物”,并成为旅游景观。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神圣性景观和旅游“标示物”的吸引力是不可持续。随着旅游者旅游经验的丰富,原来不能不看的神圣性景观和旅游“标示物”的意义将逐渐丧失,需要以更加强烈的方式加强这种意义(这是几乎是利益驱动下的必然),这就导致旅游开发运营商继续“改造”自在景观,并“创造”更多与自在景观格格不入的现代设施和现代文化氛围。旅游景观的持久吸引力来源于作为其“能指”的自在景观符号,即埃菲尔铁塔这一实物建筑和其历史文化意义。而不是其“所指”,即短暂的神圣性和旅游“标示物”。

由于旅游者对景观持有两种本质上相互矛盾的概念,一种是作为真实存在的景观,一种是作为“看”的对象存在的景观,从而旅游者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耐人寻味的认识论陷阱,这种现象被克劳迪奥·明查(Claudio Minca)称为旅游景观悖论[7]。通过符号学方法的引入,可以将这一概念深化,即旅游景观的悖论是指这样一种现象:随着旅游景观“能指”和“所指”不断拓展,旅游景观符号所依赖的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持久吸引力的自在景观符号成分(即使是在不考虑旅游活动对其产生破坏的情况下)在整个旅游景观符号中的分量逐渐减少,从而旅游景观持久吸引力逐渐下降。也就是说,旅游景观本身导致旅游景观走向消亡。

3 符号学视野的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

旅游景观悖论告诉我们旅游景观自身是一个包含自我否定因素的矛盾统一体,要进一步探讨旅游景观的形成与演变机制,就必须借助符号形成相关理论作深层次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城市化伴随着旅游景观符号产生,是现代旅游开发情境下旅游景观符号形成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3.1 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

符号化过程是将“能指”与“所指”结合成一体的过程[3],也即意义的形成过程。意义的形成可以通过的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加以讨论:①信号(可以理解为符号意义)的不确定性;②脉络化;③推理。独立存在的文化符号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脉络化过程对主体加在符号上的价值观念具有限定作用,推理最终使得主体关于文化符号系统的整体看法确定下来[8]。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活动的脉络和旅游文化主体的推理对于旅游景观符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2 旅游景观符号形成过程

旅游景观符号意义的形成过程还包括一个意义博弈[9]的过程。意义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脉络,可以作为主体进行推理的重要线索。各旅游文化主体以各自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读解并改造自在景观符号:当地政府和居民以地方文化为其文化背景,这种地方文化与自在景观符号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旅游开发运营商采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与开发手段,是现代文化的代表;而旅游者则以自身的外来文化作为价值评价标准。

各旅游文化主体文化背景不同,对自在景观符号的意义读解也不同。各文化主体为了获得文化上认同以及随之而来相关利益,导致意义博弈的产生。意义博弈的结果又导致“共享意义”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享规则(制度)以及相应的改造景观符号的行为。从而不仅把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改造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而且在此基础上赋予它的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这样,旅游景观符号就形成了。

图2 旅游景观意义博弈

3.3 向城市景观和商业景观的转化

旅游景观符号形成过程的土壤之中埋藏者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的种子。旅游开发运营商利用现代文化为旅游者提供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和娱乐设施,这些都是现代城市景观和商业景观符号的重要形式。这些现代文化对自在景观符号的冲击改变了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对自在景观符号系统的改造,如改造旅游景点,并建设现代旅游设施)和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赋予原先自在景观以的现代意义,如赋予红色旅游资源的以现代教育意义),使得旅游景观符号系统中的自在景观符号成分不断转变为城市景观和商业景观符号,从而城市生活方式和商业文化不断替代旅游地传统生活方式。由此,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过程是自在景观符号转变为旅游景观符号的必然结果,是伴随各文化主体对于旅游景观符号的意义博弈,旅游景观符号系统中自在景观符号成分逐渐减少而现代城市景观和商业景观符号成分逐渐增多的过程(如图3),因而旅游城市化实质上是基于旅游文化主体意义博弈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

图3 旅游景观的演变

(无色部分代表自在景观、阴影部分表示城市景观和商业景观)

3.4 旅游景观演变的立场

意义的博弈的实质是文化主体背后的文化的整合,而这种整合的结果对旅游地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旅游开发运营商是现代文化的代表,他们是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的重要推进者;当地政府与居民是地方文化的代表,他们对旅游景观的读解是最贴近自在景观的,也是最关心旅游景观可持续利用的群体,他们对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往往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一些盲目追求短期绩效的地方政府也成为推进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的力量之一;旅游者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对原生态的自在景观非常向往,因而具有反对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的一面。另一方面他们又需要旅游开发运营商为他们提供的现代设施,以满足其日常起居和享乐消费,从这个角度看,旅游者又有提倡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的一面。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旅游者素质的不断提高,旅游者逐渐从支持,转变为反对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的力量。

根据各文化主体在旅游城市化过程中的立场,我们可把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的均衡状态划分为三种情况:一般状态、化过度状态和抑制状态(图4所示)。旅游开发运营商、当地政府与居民以及旅游者在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中的角色定位往往也是相对的。在一般均衡状态下,各旅游文化主体相互制约,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保持着合理的水平(图4.a)。在某些地区旅游发展早期阶段,政府在充当了政府应有的角色的同时,也充当了旅游开发运营商的角色。这种情况支持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力量会比较大,旅游城市化处于过度状态(图4.b);同时也存在另外一情况,即当地政府与居民、旅游开发运营商以及旅游者对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的危害的认识逐步提高,并一致行动,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就会处于抑制状态(图4.c)。

4 结论:创造当代精品旅游景观

本文在本文借助于符号学的基本原理,首先对旅游景观符号加以分析,提出了旅游景观悖论的观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符号形成相关理论对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机制进行分析,并指出:在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过程中,在各旅游文化主体不仅把自在景观符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改造,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能指”,而且在此基础上赋予它的新的文化内涵,形成旅游景观符号的“所指”,从而完成旅游景观的符号化过程。

每个时代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品文化景观,这其中也包括旅游景观。旅游景观悖论告诉我们在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变过程中,旅游景观符号所依赖的对旅游者产生巨大吸引力的自在景观符号在整个旅游景观符号中的成分逐渐减少,而城市景观和商业景观符号的成分却逐渐增加。也许创造当代精品旅游景观是正是打开这把悖论之锁的金钥匙。创造当代精品旅游景观是在保护与合理利用自在景观的前提下,融入众多时代精英思想的成果,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入现代生活,既保护历史,又面向未来,使得我们每一个当代旅游景观都能够成为传世经典。“现代景观即旅游景观;旅游景观即自在景观”是对当代精品旅游景观的最好表达。也许只有这样,我们将不再对旅游城市化怀有敬畏之心。

图4 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的均衡状态

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过程是自在景观符号转变为旅游景观符号的必然结果,是伴随各文化主体对于旅游景观符号的意义博弈,旅游景观符号系统中自在景观符号成分逐渐减少,而现代城市景观和商业景观符号成分逐渐增多的过程,因而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实质上是基于旅游文化主体意义博弈的旅游景观符号的现代化重构。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是自在景观符号转变为旅游景观符号的必然结果,本身是中性的。既然从理论上讲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是不可克服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去考虑到底什么样水平是合理的。至少,一个合适的旅游城市化和旅游商业化水平应该是能够永续地支撑各旅游文化主体利益的利益需求。

标签:;  ;  ;  ;  

旅游景观形成与演化机制的符号学解读--兼论旅游城市化与旅游商业化现象的符号学视角_符号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