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偷”字,两种境界论文_赵兴花

一样“偷”字,两种境界论文_赵兴花

——对《社戏》《孔已己》中“偷”字运用的探究

◆ 赵兴花 山东省济阳县实验中学 251400

“偷”是一种不道德、不值得夸耀的行为,然而在鲁迅的作品《社戏》和《孔乙己》中,“偷”字的巧妙运用却让双喜等小伙伴们和孔乙己“偷”出了两种情感、两种人情世态。

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社戏》中“偷”字的妙用。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这里的“偷”,哪里是“偷”,这是明拿!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个“偷”字,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一个“偷”字,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一个“偷”字,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的特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这其中“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摸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

在文中,“我”不但不以“偷”为耻,反而反复炫耀这种行为,结尾并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可见,这其中的“偷”包含着多少的情感!这实际上也是对美好和谐人性的赞颂!

同样是“偷”,小伙伴们因“偷”而乐,而《孔乙己》中孔乙己则因“偷”被打,因“打”而伤,因“伤”而死,其“偷”中的情感和世态人情与《社戏》真可谓天壤之别。

“可惜他(孔乙己)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被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毫无生存之计,穷困潦倒,只好做起了为世人所不齿的勾当——“偷窃”。然而其“孔乙己式”的偷法,脸上的新伤疤,难免成为短衣帮们的笑料:“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此时,孔乙己“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的强词夺理、自我解嘲不但不能为自己辩解,反而更使短衣帮揭其伤疤、触其心痛。

“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这个“喝酒的人”的话语中两个“偷”字直言不讳地道出了这个社会中人与人地位的不平等。孔乙己和丁举人同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然而一个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穷愁潦倒,被人踩在脚下;一个中了举,爬到了社会的上层,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在短衣帮看来,孔乙己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简直是“发昏”、胆大妄为。孔乙己因“偷”而将带来的悲惨下场从此句中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说《社戏》中的“偷”字透着友善、表现了乐趣,展现了淳朴的乡村人情的话,那么《孔乙己》中的“偷”字则饱含冷酷,尽显无奈,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地位的不平等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可以说,鲁迅的这两篇文章,一个极妙的“偷”字就非常形象地把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世态人情表现了出来,其主旨随之尽现无遗,真可谓是一字千钧。

论文作者:赵兴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6月总第15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8

标签:;  ;  ;  ;  ;  ;  ;  ;  

一样“偷”字,两种境界论文_赵兴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