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良1 谈炎2
(1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外科 江苏 常州 213003)
(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江苏 常州 213003)
【摘要】目的:探讨il-33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84例TNB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检测IL-33蛋白,并分析IL-33的表达情况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在TNBC患者中,IL-33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有关(P<0.05)。与年龄、病理性分级和绝经情况无关(P<0.05)。与年龄、病理性分级和绝经情况无关(P<0.05)。IL-33表达组与未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距随访3年的时间时,84例患者中有73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6.9%。随访5年时,有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1.9%。IL-33表达组与未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3的表达与TNB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疾病恶性分期与病情进展的潜在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关键词】il-33在;三阴性乳腺癌;表达意义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2-0257-02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多见于绝经前的女性,远处转移的风险较高[1]。而且TNBC的患者由于缺少有效的靶点而对内分泌和靶向治疗不敏感。因此,必须寻找TNBC治疗的其他有效治疗靶点。IL-33(白细胞介素33)属于IL-1家族新成员,在多种细胞基质中都有表达,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活性。本研究旨在研究IL-33在TNB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各个指标和生存率方面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84例TNBC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⑴均确诊为原发性乳腺癌,有明确的病理学诊断,符合TNBC的诊断标准;⑵NCCN2012分期Ⅰ~Ⅲ期;⑶均为女性;⑷术前未行放化疗;⑸临床资料完整;⑹均获得随访。排除标准:⑴急性感染、炎症性疾病;⑵肥胖、糖尿病;⑶神经系统疾病。年龄29~75岁,中位年龄48岁。将该组患者是否有IL-33的表达分为表达组40例和未表达组44例。
1.2 方法
1.2.1一般资料的分析 对该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年龄:≤50岁、>50岁;病理:浸润性导管癌、非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期:参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2012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入组患者均选取Ⅰ期Ⅱ期和Ⅲ期分期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直径≤2cm,>2cm;组织学分级:Ⅰ、Ⅱ、Ⅲ,标准参照改良的Scarff-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绝经的情况:是、否。
1.2.2相关指标及检测方法 免疫组化:所有标本经4%甲醛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冰冻切片5μm,室温放置30min后,切片常规二甲苯脱蜡,梯度酒精水化,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采用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两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说明进行。美国Santa Cruz公司产品的兔抗人IL-33多克隆抗体,用已知乳腺癌组织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
1.3 免疫组化的结果判定
每张切片在 5 个随机的高倍视野中计数100个细胞,判断IL-33的表达程度。染色强度按下列标准评分:无色为0分;染色弱(浅棕黄色)但明显强于阴性对照为1分;染色清晰(棕黄色)为2分;染色强(棕褐色)为3分。阳性细胞率≤25%为1分,阳性细胞率26%~50%为2分,51%~75%为2分,>75%为 3 分;其中阳性细胞率>10%视为异常表达。将以上两项得分相加,0分判为阴性,1~分判为弱阳性,5~分判为阳性,>9分为强阳性[2]。
1.4 随访
对所有患者随访36~85个月,记录患者的3年生存率、5年的生存率。并对表达组和未表达组生存率的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软件采用SPSS 15.0,采用均数±标准差和百分比进行计数,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IL-33的表达情况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在TNBC患者中,IL-33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有关(P<0.05)。与年龄、病理性分级和绝经情况无关(P<0.05)。见表1和图1。
表1 IL-33的表达情况与TNB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图1 IL-33的表达情况
Il-33 阴性
*
Il-33 60%阳性
*
2.2 IL-33的表达情况对TNB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距随访3年的时间时,84例患者中有73例获得随访,随访率86.9%。随访5年时,有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61.9%。IL-33表达组与未表达组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IL-33的表达情况对TNBC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 讨论
目前世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就是乳腺癌,乳腺癌是引起女性肿瘤相关死亡的重大因素。TNBC是一个异质性群体,代表了一种在分子分型、病理特征和临床特征更特殊的类型。TNBC的患者通常预后不佳,其对化疗较为敏感,但缺乏确切的内分泌和靶向治疗方案,如果只是常规的标准治疗,预后仍不理想[3]。TNBC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可溶性细胞因子,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4],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IL-33属于IL-1家族,组成型表达于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既可作为分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Th2型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又能作为核结合因子定位于细胞核内,抑制转录[5]。肿瘤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机体免疫失常,了解TNBC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IL-33在肿瘤早期时即可被激活表达,高树雨等人的研究显示,血清IL-33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分期呈正相关[6]。Sundlisaeter等研究证实,IL-33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可参与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进而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7]。而且现已发现在肿瘤发生转移时,肿瘤组织和血清中出现高水平的IL-33表达。本研究对IL-33在TNBC中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IL-33的表达情况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与有关。随着TNBC恶性程度的增加,乳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严重,导致IL-33的生成和分泌不断增加,刺激组织细胞产生了其他炎性因子而加重了细胞组织病变[8]。IL-33在TNBC中的表达水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潜能。
邓旭等有关IL-33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综述研究认为,IL-33一方面可促进免疫抑制性细胞在肿瘤类的积累加速肿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另一方面,又能调节NK细胞、CD8+T细胞的数量、免疫活性以及细胞因子的生成量,负向调节肿瘤细胞的发生和发展[9]。IL-33以促炎性介质释放的方式来源于细胞坏死并非细胞凋亡,其可能在肿瘤细胞的缺失免疫抑制能力和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证实[10]。随访的结果发现,在3年、5年生存率方面,TNBC的IL-33阳性组和阴性组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可能与研究的样本量较少,而且在随访的过程中一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失访有关。综上所述,IL-33的表达与TNB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疾病恶性分期与病情进展的潜在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参考文献】
[1]杨林,韩思奇.三阴性乳腺癌中SOCS3和IL-6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4(1):82-86.
[2] Sundlisaeter E,Edelmann RJ,Hol J,et al. The alarmin IL-33 is a notch target in quiescent endothelial cells[J].Am J Pathol,2012,181 (3):1099-1111.
[3]袁业伟(综述),孙治君(审校) .三阴性乳腺癌最新治疗及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5,44(16):2279-2282.
[4]高银杰,赵景民.肝脏疾病中白细胞介素33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肝脏,2014,19(7):540-542.
[5]牛淑丽,王建芳,王智霞等.白细胞介素33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性研究[J].医学综述,2014,20(16):3014-3015.
[6]高树雨,任立斌,任前,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IL-18和IL-33水平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安徽医药,2014,18(6):1099-1101.
[7] Sundlisaeter E,EdeImann R J,Hol J,et al.The alarmin IL-33 is a notch target in quiescent endothelial cell[J].s Am J Pathol,2012,181(3):1099-1111.
[8]倪倩,胡世莲,尹辉.IL-33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国际免疫学杂志,2013,36(5):355-358.
[9]邓旭,卢斌峰,蒋敬庭.IL-33及其受体ST2 在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15,33(2):130-133.
[10] Choi J,Jung WH,Koo JS.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molecular subtypes of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based on immunohistochemical markers[J].Histol Histopathol,2012,27(11) :1481-1493.
论文作者:朱伟良1,谈炎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5
标签:生存率论文; 肿瘤论文; 患者论文; 细胞论文; 阴性论文; 乳腺癌论文; 免疫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8月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