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文化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企业文化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吴海霞[1]2004年在《在企业文化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其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符合21世纪企业竞争需要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而且符合21世纪人自身需要更全面发展的要求。本文正是在此立论基础上展开论述的。本文一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引论部分,主要是在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线索的梳理中引出在企业文化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二章是对两个基本范畴的说明。对企业文化实践范畴的说明,是为了强调本文论述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的精致,而在于实践的真实。对人的全面发展范畴的说明,除了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更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终极理想”,因此在企业文化实践中只能把它作为最高追求目标,在企业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叁章具体论述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因为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文化的核心,而企业精神文化又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以本文对企业价值观作专章论述。本章主要从企业价值观的演变中提出新的价值观的塑造问题,接着具体论述了塑造企业新价值观的意义、原则和途径。第四章具体论述了在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本章实际上是把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融合在一起来加以论述的。第一节主要论述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企业物质人文环境的优化;第二节主要论述了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企业人际关系的建立,从分析和谐的内涵入手,详细论述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途径;第叁节全面论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的营造,主要从加强培训、团队学习,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充分授权、自我管理,追求卓越、自我实现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的。第五章为结束语,重申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王美君[2]2016年在《企业员工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幸福是人类始终不渝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历史。然而,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人类物质财富获得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人类的幸福感却没有获得与之同步的增进,人类精神的失衡尤其是偏离科学的幸福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尖锐。身处如此现实环境之下,我国企业员工的幸福观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企业员工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幸福观是否正确不仅关乎个人幸福,更关乎人民幸福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大力培育企业员工树立科学幸福观,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成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责任。幸福观是人们对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人生系统中有关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与根本观点,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幸福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文章以幸福与幸福观的相关概念、主要特征、基本内涵等为切入点,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重点阐述了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全面梳理了中西方传统幸福观、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对幸福观理论的创新发展,系统总结了古今中外幸福观的思想演变、内在逻辑和理论基础。与中西方传统幸福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批判继承了人类一切幸福思想精髓,从人的现实生活需求出发,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创造幸福与享受幸福等有机统一起来,突破了中西方传统幸福观的片面性和直观性,彰显出鲜活的理论生命力和巨大的理论潜力,因而是开展企业员工幸福观培育的重要理论指南。培育企业员工构建科学幸福观,就要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指导,充分汲取中西方传统幸福观积极内核,帮助企业员工正确认知幸福、合理追求幸福,实现企业员工的自由全面发展。围绕这一培育目标,文章通过选取全国不同地区、行业、类型的企业员工作为调研对象,对新时期广大企业员工的幸福诉求、幸福取向、幸福预期等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方面,深刻剖析了企业员工幸福观培育所面临现实困境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幸福起点、以强化社会责任为幸福导向、以涵育道德品格为幸福依据、以促进和谐统一为幸福归宿等培育内容,一元主导与多样引导并进、继承传统与求实创新并行、以人为本与系统渗透并重、正面激励与民主管理并举等培育原则,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等培育方法,以期引导企业员工将科学幸福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企业员工幸福观的培育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生成的复杂的集合体,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文章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企业员工幸福观的调研现状,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维度着手,将社会、企业、员工叁者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提出了企业员工幸福观培育的实现路径。在社会层面,要大力倡导公平正义、持续改善民生、坚持以民为本、强化正面舆论,凸显引领全社会的正确幸福导向;在企业层面,要通过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机制创新等,切实为企业员工成长成才搭建幸福平台;在个人层面,要全面掌握丰富实用的幸福知识、努力提升高尚优雅的幸福素养、积极塑造阳光乐观的幸福心理,真正提高企业员工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和传递幸福的能力。总之,培育企业员工幸福观,是一项艰巨而持久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发展和员工的思想实际出发,综合运用思想教育、舆论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政策支持等手段,才能增进企业员工对科学幸福观的思想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为建设幸福中国、构建和谐幸福企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让广大企业员工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享受到尊严与幸福。

韩建昌[3]2016年在《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对于梦想的追求,源于内心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动力。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创造,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延伸。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发展的指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以自由飞行为特征的通用航空既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当代通用航空事业之所以不够发达,航空文化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通用航空文化在当代中国刚刚兴起,通用航空发展正在成为热点。通用航空文化是通用航空的灵魂,与通用航空产业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软件与硬件、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自由飞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愿望,不仅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重要标志。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构建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探索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规律,寻找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就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目的、内涵以及方法和途径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导论。对选题的缘起、选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新点作了一个概要的说明。第二章,通用航空文化研究与建设的理论基础。结合通用航空文化的特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的一些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平台是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是本文后续理论架构形成的重要基础。第二章还界定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概念,论述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外在表现,并从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以及价值观文化层面对通用航空文化的层次结构进行分析。第叁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回顾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历史演进,对航空文化的起源以及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行了考察;分析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对通用航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行了论述。第四章,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特征及价值构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绎出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应该具有的精神特征,并将其概括为自由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人本精神、开放精神、服务精神、法治精神。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通用航空文化的社会价值,分析了交通变革、科技发展以及飞行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论述了自由飞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作用。考察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强化国民航空意识、建设航空强国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五章,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建设通用航空文化。论述了文化与产业的关系,分析了通用航空产业的文化气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以及文化资源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考察了通用航空制造产业和通用航空服务产业的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产业发展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第六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多种途径。通用航空文化建设需要从政府、公民、企业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构建和系统推进。提出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强化国民的航空意识、建设先进航空文化的系列途径。构建了通过开展通用航空活动和开发航空文化产品,加强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第七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从企业文化建设和通用航空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考察了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以及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的特点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一是初步建构起通用航空文化及其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内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出发,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域,进行通用航空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和实践探索,拓展了当代先进文化的研究范围。二是提出了通用航空文化与通用航空产业及人的生活改变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航空文化建设找到了基本的路径依据。研究通用航空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文化建设,促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叁是对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从而提供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生动案例。本文以上述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为分析框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实践层面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并对其进行了反馈验证。

乔东[4]2005年在《管理思想哲学基础反思》文中研究指明为克服西方传统管理思想“见物不见人”、“重利轻义”等弊端,建构科学合理的管理思想,本文提出了两对基本概念,即实体人性论和模式管理,实践人性论和实践管理。本文认为,以实体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西方传统管理思想是一种模式管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管理思想是一种实践管理。这两对基本范畴,既是本文的基本逻辑起点,也是贯穿全文的两条基本线索。模式管理在人性论上先后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和“复杂人假设”等各种人性假设,在管理思想方面先后出现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由决策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等所组成的管理理论丛林等众多的管理流派。客观上讲,模式管理的各种管理理论及其实体人性论形态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状,蕴含了一定的合理性成份,并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模式管理如同一把“双刃剑”,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见物不见人”、“重利轻义”等局限性。这是因为,片面的、既定的和抽象的实体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的社会历史根源,必然导致模式管理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和价值论上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为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实践管理超越模式管理的叁个基本思路,即实践人性论是促使实践管理超越模式管理的哲学基础,人本管理是推动实践管理超越模式管理的方法论,企业文化是实现实践管理超越模式管理的价值追求。关于实践管理超越模式管理的探讨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本文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文献研究法、矛盾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人性论为指导,引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管理思想界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案例作为支撑,力图提出一种更加符合企业管理实践要求的管理思想。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管理是超越模式管理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且对于当前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更有着积极的意义。

乌兰哈斯[5]2017年在《马克思幸福观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幸福企业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人类社会中的任何一个群体、组织中的成员,都渴望在群体或组织中获得幸福。现代企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作为承载着千万员工幸福生活的基本单位,为组织成员创造幸福是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长青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国现代企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企业过去忽视人的价值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管理逻辑已经不利于企业在新的战略环境里的生存与发展,企业只有把人的幸福作为企业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促进企业效益的最优化,才能赢得组织的长远发展。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幸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这就要求作为社会微观单位的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幸福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建设幸福企业,促进组织成员、组织和社会的共同发展。现代幸福企业是由"幸福人"所构成的组织,是致力于为全体成员创造幸福的组织。在组织中虽然每个成员对幸福的价值诉求存在差异,但企业可以在科学的幸福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全体成员一致认同的组织价值观念,引导全体成员追求幸福的行为,实现组织成员普遍的幸福。因此,要建设惠及全体成员的幸福企业就需要在科学的幸福观的引导下进行。马克思的幸福观,从唯物史观出发,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幸福问题,论述了人的发展与人的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的幸福与实践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形成了包括幸福的主体规定、幸福的实践规定、幸福的目标规定叁个层面清晰的理论逻辑框架,明确指出现实的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追求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实践证明的科学的幸福观,全面而准确的把握了幸福的实质,为人类指明了通往幸福的道路。因此,以马克思的幸福观引导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不仅能够实现企业全体成员的幸福,而且能够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从中国现代企业改革与发展进程的现状出发,立足于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视野,考察了中国现代企业发展中人的幸福问题,试图构建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逻辑框架,为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现实构建提供可行性路径。论文最终形成了五章内容:第一章"中国现代幸福企业建设的必要性考察"。文章立足于中国现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改变,阐述了中国现代幸福企业建设的必要性,从历史发展维度的传承需要,时代特征维度的应变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维度的生存需要叁个层面进行了探讨。首先,文章着眼于东西方文化的视野,梳理了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人们孜孜不倦追求幸福的过程,论述了中国现代企业在发展中传承人类社会恒久主题的历史责任。其次,文章立足于时代发展的特征,指出在当今企业社会化,社会企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的幸福转型;又进一步从现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战略环境角度,探讨了企业以员工幸福为核心创新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最后文章阐述了建设中国现代幸福企业不仅是企业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二章"中国现代幸福企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主流幸福观的分析及研究,考察了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渊源;通过马克思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幸福观的批判,考察了马克思幸福观确立的现实依据,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了马克思幸福观体系的建构。文章由此展开了对马克思幸福观的系统解读,深入把握了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旨要。马克思的幸福观立足于现实的人,旨在以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幸福。因此,本文从马克思幸福观的主体规定、实践规定以及目标规定叁个层面,全面的解读了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关注,论述了现实生活世界以及幸福的实践生成过程,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人的自由发展与幸福的关系,清晰的把握了马克思幸福观的逻辑脉络。第叁章"中国现代企业的幸福危机考察"。本章旨在以马克思的幸福观透视中国现代企业的幸福危机,探讨中国现代企业幸福危机的症候及成因,为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建设扫除障碍。文章首先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企业面临和遭遇的一系列幸福危机案例,而后进一步总结出了普遍存在于中国现代企业中的四种幸福危机症候,最后又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探究了中国现代企业幸福危机的成因,明确指出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异化消费现象以及与我国社会转型相伴的伦理危机是造成当下中国企业幸福危机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逻辑框架"。论文前叁章充分把握了中国现代幸福企业建设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本章试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逻辑框架。根据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规定,构建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逻辑框架就需要围绕幸福企业的主体、幸福企业的实践以及幸福企业的目标这叁个层面展开。因此,文章结合积极心理学与企业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首先对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人性基础进行了"幸福人"的人性假设,并通过对现代企业幸福管理作用机理的分析,论述了中国现代企业幸福管理的实践可能,最后设定了中国现代企业发展的幸福目标,通过以上叁个方面的交汇融合,绘制出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模型。第五章"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现实构建"。本章是在中国现代幸福企业逻辑框架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构建原则及构建路径,并建立了相对应的现代幸福企业的评价体系,引导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建设从理论探究转向现实构建。在文章的最后,笔者论述了建设中国现代幸福企业的现实意义,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现代幸福企业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更是对美丽"中国梦"的具体实践,阐述了建设中国现代幸福企业对于企业、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张凤娟[6]2009年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其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符合21世纪企业竞争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而且符合21世纪人的自身需要更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文化的内涵层次,本文着重论述了如何从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上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刘建利[7]2006年在《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干,建国后的管理方式受到前苏联模式的巨大影响,但管理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鞍钢宪法”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国有企业管理改革,历经放权让利、实行承包责任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几个阶段,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有企业无论是从企业制度还是内部管理上都出现了明显的“西化”趋向。尽管总体上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但如果失去政府支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仍远远低于其他性质的企业。企业活力和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每一个时代都有与之脉搏相契合的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管理方式是什么?国企改革如何深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性课题。本文正是从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现代市场竞争对企业管理的要求出发,提出人本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对企业管理的要求表现于管理的社会属性。由于管理具有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目的的功能,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的管理有本质差别。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决定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本所有者的利益,管理的实质是监督。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中,员工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双重所有者成为国有企业的主体,管理目的不在于利润最大化而在于员工素质技能的提

包立峰[8]2012年在《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四个“更加”和四个“越来越”,凸显了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和时代价值。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一个子系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占社会文化体系的比重不断加大,效用不断突出。如何正确理解和建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培育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显得愈发重要。这不仅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人”或“组织人”是人的重要存在方式。企业文化既是人的价值观的集体表达,也是构建人的价值观的主阵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是一个企业对事物的价值排序。而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价值的前提是人的存在,人是价值的逻辑先在,否则价值无从谈起也毫无意义。因此,作为“企业公民”价值观综合表达的企业文化,其本身就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概念,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企业“人化”的过程,这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构的固有之意。一个问题是,是不是要求这些身份复杂的企业都要回答“为本”的问题;二是如何看待这些企业五花八门的答案、千差万别的价值追求和其外在的文化表现;叁是如何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从这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的企业文化的背后寻找、提炼出共性的价值,通过“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扬弃,实现个性价值与共性价值的统一、价值多元向一元的转化,并以“治民如治水”的引导而非堵截的方式,培育“以人为本”企业文化进而引向人类最高的价值取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目标。这是时代对当前企业的人本问题的历史拷问和企业必要的关切。本文在第一章厘定文化的本质及其生成与发展。虽然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形态各异,但文化的内涵及生成是一致的,都是对人的生命过程的解释系统,都是人对生存困境的努力超越进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提升。同样,企业也是如此,文化之于人,企业文化之于企业,具有相同意义。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的生命过程的解释系统,是企业对生存困境的努力超越进而提升了企业的本质力量。企业以生命形态存在,企业不仅要在法律上赋予企业独立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企业在文化上获得独立意识,用人性视角赋予企业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第二章探讨了企业文化界定与企业人化的过程,企业不仅仅是营利性的经济组织,而且是企业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企业和人一样,同样是有需要、有感情、有愿景、有追求、有原则、有信条、有理念。所以,企业“文化”的过程就是企业的“人化”过程。让企业“人化”起来,为企业回答“为什么以人为本和如何以人为本”这一系列问题建构一个人性的话语体系。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产生背景、研究发展现状、发展脉络、历史演进的梳理,比较分析了当前国际上起主导作用的几种企业文化类型,突出了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优长与不足,在持有价值尺度的情况下,对企业文化的类型分析与比较。这样的比较不是简单区分当下谁优谁劣、谁好谁坏,也不能简单持有现实的考量尺度,要持有一个未来的价值指向的尺度,不能仅凭经济考量的尺度,更要持有人性的考量尺度,以人的发展这一终极目的进行考量。并把以人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终极价值指向。第叁章深入探讨了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构架体系、作用机理以及兴起的背景并对中西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进行了综合比较。以价值尺度进行衡量,凸显出中国当前企业文化具有显着而深层的特征。基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价值体系二重性的影响,企业文化必然同样具有双重取向。这就注定了中国当代企业的价值追求具有双重使命,既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要创造精神财富的增长和积累,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现状,中国当代“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构建是现实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旨归,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客观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人本化管理的回归。第四章探讨了基于现实的经济基础、社会价值体系的双重属性等深层原因。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建构既有现实价值、现实必要和现实可能,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建构的现实误区、现实困境和非现实的价值指向性。主要是:目前在思想观念上往往把人视为“资本”而不是“根本”;简单地把“以人为本”等同于“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强调公共价值而使企业丧失生机;片面强调“人”的外在形式,忽略“人”的内在本质。同时,现阶段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不同程度地受传统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不仅如此,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在现实建构上也面临着更多的实际困境。首先,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构的现实基础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农轻商思维有相悖之处;其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尚处于从旧有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向高级的生产关系过渡时期,在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社会价值体系必然体现二重属性,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子系统,企业文化也必然表现为二重性,这就必须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构的现实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道德考量,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构的价值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体系的二重性进行分析。另外,对困扰构建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现代思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义利观纷争、拜金主义文化、浪漫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进行批判。在此基础上必然会衍生出公平与效率、功利与道义、奉献与取酬、个人与集体、元与多元、局部与整体、目前与长远、道德人与经济人之间的人格分裂与价值紧张问题。基于这样的理论与现实困境,本文第五章提出建构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可能及其路径:一、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构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和科学发展观;二、奠定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基础——努力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价值多元与一元的和谐;叁、提供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构的路径;四、建构以人为本企业文化要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五、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构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社会生态环境、以人为本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构建的结构层次;六、构建中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发扬重点阐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构主体培育——人的全面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要充分地重视人、正确地看待人、要有效地激励人、要全面地发展人。以人为本的价值指向,是企业追寻终极意义和安身立命的根本。“以人为本”企业文化价值观的构建是历史的选择,是现实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实质。总之,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何以可能,如何可能?本文试图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和实现的路径。

王雅卓, 孟亚明[9]2007年在《在企业文化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其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符合21世纪企业竞争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而且符合21世纪人自身需要更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企业文化的构成层次,本文着重论述了如何从企业内部环境的优化上追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宋慧颖[10]2017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探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深化改革的强力推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使用科学管理、推进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已然成为优化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意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科学的企业管理工作,企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客观、高度的同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引之下,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思想上的教育、感情上的投入和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环境的创设,利用共同的精神原则和目标凝聚起企业成员,最大限度地激励企业成员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把整个企业建设成为协作团体,进而形成合力,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并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文献研究法、多学科综合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在导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其后的论题基本理论阐释,梳理并阐释了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后面的研究和撰述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缺失解析部分,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研究视角,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引领的缺失、二者的隔膜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诸种缺失;在论文的最后部分,则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与方法、助推企业文化建设嵌入现代企业管理等层面,重点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 在企业文化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D]. 吴海霞.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2]. 企业员工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D]. 王美君. 湖南大学. 2016

[3].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D]. 韩建昌. 西北工业大学. 2016

[4]. 管理思想哲学基础反思[D]. 乔东. 清华大学. 2005

[5]. 马克思幸福观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幸福企业建设研究[D]. 乌兰哈斯. 中央民族大学. 2017

[6].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J]. 张凤娟. 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

[7]. 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D]. 刘建利.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8].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D]. 包立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9]. 在企业文化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J]. 王雅卓, 孟亚明. 商场现代化. 2007

[10].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探究[D]. 宋慧颖. 渤海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在企业文化实践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