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学难点的形成及化解论文_李华柏

浅论教学难点的形成及化解论文_李华柏

李华柏(湖北省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湖北 当阳 444100)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045-02

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从课堂教学着手,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强,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如果缺乏教学反思和创新意识,单凭经验行事,可能会陷入单调、机械重复的怪圈。因此,教学经验

越丰富的教师,越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教学策略的改进。本文就课堂教学难点的形成做简单分析,并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出化解教学难点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难点的形成

1.认知过程不协调

从发生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难点来源于认知冲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应和平衡,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中,使之融会贯通,这就是同化的过程。当不能用原有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来同化新的知识时,便要对其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新知识的需要,这就是顺应的过程。在顺应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惑,这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比如从匀变速直线运动转入变加速直线运动的学习时,对学生来说,变加速直线运动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学生仍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思维方式思考,出现平均速度等于速度的平均 、平均力等于 、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起动后能够维持匀加速运动的时间 等错误是很自然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通过自我调节,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水平更高的平衡状态过渡,这就是平衡。但是学生的自我调节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例如学习动量守恒定律后,教师认为在电场、磁场、原子物理学中应用动量守恒定律是顺理成章的,然而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在新的情景中由于各种干扰因素的存在,学生不能自觉地完成物理方法和物理思维的迁移,从而形成教学难点。

2.针对性训练不到位

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后训练并不缺乏,关键是缺乏有针对性的训练。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学生被迫做大量的低效训练,使认知水平和能力在同一层面上单调重复,得不到有效地提高.例如学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后,教科书上有如下选择题:

关于电磁感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穿过线圈的磁通量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

B.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感应电动势一定为零

C.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大,感应电动势越大

D.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化越快,感应电动势越大

学习资料上也有类似的习题,考试也经常考到,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形成这个教学难点固然有新课教学不到位的因素,那么课后的针对性训练就变得更加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要真正掌握这个概念和规律,需要建立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训练中如果不能创设问题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个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化解教学难点的策略

1.实验探究

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能够很好地完成对知识和规律的意义建构,因此利用探究性实验能较好地化解教学中的难点。例如“恒定电流”中“电功率和热功率”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从随堂教学反馈来看,学生能够接受教材和教师的观点,但是课后,在电动机电路的分析和计算上经常出错,他们总是把电动机当做电阻,尽管反复训练,但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这个现象的反思,不难发现,之所以形成这个教学难点,主要是因为:①学生的经验是基于初中对直流电的认识,而初中接触的电路都是纯电阻电路,学生缺乏对非纯电阻电路的感性认识和处理策略;②学生对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不清楚;③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经验直接强加给学生,学生缺乏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表面上看学生能够理解,但实际上学生在认知过程的顺应环节中存在问题,只不过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将问题掩盖起来了。

化解此教学难点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加强学生在认知过程的探究性。教师事先准备玩具电动机、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电源、电键各一个,导线若干(可以直接做成一个示教板,如图1所示),接通电源,改变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测出Ui、,Ii值;计算可

得U1/I1≠U2/I2≠U3/I3,由此得到电动机电路不满足欧姆定律的感性结论.也可以不用变阻器,直接做两次对比实验(即第一次用手握住电动机转轴,第二次放开手),同样也可以得出上述结论.化解教学难点需要教师有整体课程的意识,即要求教师从整个教材体系来

把握,注意适度原则和学生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运用。在学习“电磁感应”时,教学过程中应再次分析电动机的电路,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由于电动机的线圈在磁场中转动,内部产生了感应电动势,阻碍了电流的流入,电动机线圈中的电流由I=(U—E)/r决定,因此流经

电动机的电流I与其两端的电压U并不成正比,故不满足欧姆定律。经过上述再次说明,可以较好地化解上述的教学难点。

类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高压输电、分压器电路的连接、电路故障的判定、楞次定律等,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教学难点,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探究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来化解这些教学中的难点.2.加强针对性训练

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有效训练的帮助,编制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习题,作业应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其新颖性和挑战性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例如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而机械能不守恒的问题,系统减少的机械能等于系统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即△E内 =f△s的结论,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往往把物体减少的机械能误认为转化成的内能。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样的规律。如图2所示,质量为M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以初速度v沿木板表面从A点滑至B点。已知A、B两点相距L,此过程中木板前进了s,若滑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试求:①摩擦力对滑块做了多少功?②摩擦力对木板做了多少功?③摩擦力对两个物体构成的系统做的总功;④滑块动能的增量;⑤木板动能的增量;⑥两个物体构成的系统增加的动能;⑦系统产生的热能;⑧归纳上述各量之间的关系,看看有什么规律性的结论?实践表明这样处理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作者:李华柏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  ;  ;  ;  ;  ;  ;  ;  

浅论教学难点的形成及化解论文_李华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