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成本比较法评价教育经济微观效益的方法与构想_教育论文

以相对成本比较评价教育经济微观效益的方法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济论文,微观论文,效益论文,成本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教育微观经济效益评估的总体构思

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所花费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与所得的有用成果的对比关系。对物质生产部门来说,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以尽量少的劳动占用量、劳动消耗量,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物质生产具备有形产品,因而其经济效益易于计算和比较。教育经济效益就是教育的耗费与取得的成果之间的比较。教育的耗费还是比较易于计算的,然而教育取得的效果有难以量化的一面。教育的成果一是表现为培养的合格人才的数量,二是表现为教育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生产而多创造的社会财富。这第二方面是滞后地、间接地、长期地表现出来的,但又是无法准确地加以度量的。

如何突破难点,达到比较客观地对教育微观经济效益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笔者对此提出如下构思。

1.微观考察,避难就易。我们把教育效益限于微观,限于教育单位的耗费与教育学生的数量和质量,这样界定便于考察,易于具体计量。

2.限于学校教育成本,变繁为简。我们把教育耗费限于教育单位(学校)及其教育者的物耗和活劳动消耗。要有教育成本的观念,学校教育成本是全部育才成本的主体部分。着眼于教育成本的主体部分,既抓住了主要方面,也将复杂的育才成本问题适当简化,便于核算。

3.核算期限于年度,变长为短。育才具有较长的周期,教育效果的发挥是滞后的、间接的。我们考察教育的成果难以用很长的时间为计算期。因此,宜把时期进行限制,以年度和学年度作为计量期限,教育的耗费和对应的成果都以相应的计算期进行衡量,便于定性和定量,便于核算。

4.多种指标结合运用,使教育效果的评价变模糊为清晰。教育的数量易于计算,但教育质量评估难度大,模糊度高。对此,宜用绝对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相结合进行计算,把定性评述转化为数量计量,使之由模糊向清晰转化。

二、教育效果计量的公式和指标

根据上述构思,对教育微观经济效益(以下简称教育效益)的计算具体指标进行阐述。

(一)学校教育相对成本的计算

生均育才成本(A)

相对成本(C)=─────────

教育效果系数(X)

从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所谓相对成本是指生均耗费绝对数额与所取得的效果相联系的教育耗费量。

公式的分子是生均育才成本,包括平均每生的年固定资产折旧额和平均每生的年日常维持费。生均育才成本相对少者为优,但不是越少越好。

公式的分母是教育效果系数,这是一个由多指标、多层次、多环节进行规范综合的结果:其表示教育效果的圆满度,最大值为100%,表示达到完全圆满。当教育系数为100%时,教育相对成本为最小,效果相对好。反之,教育效果圆满度越低,教育成本相对成本越高,效益就越差。

(二)微观教育效益量化评价的统计指标

教育相对成本的核算是有两大部分指标构成的。

1.教育耗费额指标

(1)

年固定资产折旧额

生均固定资产折旧额=──────────

年平均在校学生数

这一指标的计算有很强的刚性,只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核算,加强学生的学籍管理,就可以取得准确的基本数据。这一指标的计算要注意: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学校固定资产定期评估的制度,特别是对因受物价变化影响很大的不同年代建造的校舍价值的评估,并要有统一的分类折旧方法及折旧标准,以便准确地反映成本和进行校间比较,年平均在校学生数计算时,对一校中有几种教育类型的,如一校中有初中、高中学生的,需用“约当量”的方法,都折算成初中学生人数进行计算,便于数量综合和类型稍有不同的学校之间的成本比较。

(2)

年日常维持费总额

生均日常维持费=────────

年平均在校学生数

这一指标的刚性也是显然的。只要我们会计核算是遵循最基本的会计准则的,就可以取得准确、完整的数据,就能够做到准确的量化评价。

2.教育成果指标

教育成果虽有难以量化的问题,但是最本质的区分,如合格与否,达标与否是可以比较正确的评定的。教育成果的统计指标正是从这一本质区分(即定性分析)与对具备质的标准的数量计算(定量分析)而得出。其虽然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但只要对学校的各项管理进行规范,达到管理严格、治学严谨、考核严肃,那么,这些指标的弹性可以控制在很小范围内,从而达到对教育成果进行正确比较和量化评价。

(1)

学年末在校学生数

在校学生巩固率=────────×100%

学年初在校学生数

这一指标是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基础指标。这对于义务教育来说有更重要的意义,只有把学生留住,才能完成教育任务,才有教育的数量和质量。这一指标也具有很强的刚性。

(2)

品德操行合格学生人数

品德操行合格率=───────────×100%

年平均在校学生数

这是教育的重要目标的内容之一。这一指标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主要是合格的标准问题比较抽象,较难把握。但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应该也必须予以关注,并加以评估。从现实的角度看,最基本的界限是可以分清的,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属不合格,记大过没有撤销的属不合格。目前,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德育工作,不少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品德操行有具体、详细的要求,严格的考评。因此这一指标作为评估教育成果指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

体锻达标学生总数

体锻达标率=───────────×100%

年平均在校学生数

这一指标既是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也是具有很强刚性的指标。体育锻炼的项目是明确的,合格的标准是明确的,并且是可以用仪器和计量进行测试的,只要在综合评定时,统一规定各项目的权数,那么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体育的基本成果。

(4)

学年末升级学生数

学生升级率=──────────×100%

学年末学生总数

这一指标有一定的弹性,受学校管理、治学、考核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经过多层次、多环节、整学年成绩考核的结果。因此,管理、考核进行要规范,在各学科学年总评时,对各期成绩(平时、期中、期终)的权数,在整体总评中,各门学科的权数等应有统一的规定,在对待升级还是留级的重要问题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会认真对待的,会作出会正、合理的评定的。因而这一指标的弹性是受严格制约的。

(5)

期末毕业学生数

毕业班学生毕业率=──────────×100%

期末毕业班学生总数

能否毕业是学生一定学业程度的终结,是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这一指标的计量也类似于学生升级率,是综合考评的结果。

(6)

当届升学学生数

毕结业学生升学率=───────────×100%

当届毕结业学生总数

升学率是学校的一个敏感指标,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质量状况,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尤其是升学受到政策规定的影响。因此,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升学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育质量仍然是必须肯定的。

三、教育成果的综合评价和相对成本的计算

以上列了反映教育成果的6个指标,指标还可以有不少,但这6个指标是基本的,评估的指标也不宜太多。这6个指标反映了教育成果的最基本的方面,既反映数量,又表现质量,反映教育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内容。这6个指标又是相互联系的。在校学生巩固率是基本指标,是最基本的教育数量。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在高巩固率的基础上的高升级率、高毕业率才是真正的高质量,德智体合格均高的质量,才是高质量。因此,这6个指标在这一综合层次,其重要程度被认为是一样的,所以不再使用权重加以量后综合,而是采取其乘积的几何平均数综合成为教育效果系数(X),计算公式如下:

根号内的G、D、T、S、B、H、等是各教育效果因素(以结构相对数表示),n是教育效果因素的个数。下面举一个实例加以计算,说明学校教育相对成本的计算方法。

上述资料是取自本地3所中学的实际资料。据此计算结果表明:甲、乙、丙3校年生均成本绝对额之比为100:150:131,而3校年生均成本相对额之比为100:122:103,绝对额与相对额对比关系的变化是由教育效果的优劣引起的。可见,经过量化比较,综合教育效果的差导是明显的。进一步分析还表明,三校中,丙校硬件条件为最优,而年生均成本绝对额较低,主要原因是该校教职工编制合理,每班学生饱满,教职工工作效率高,教育效果也好,教育效果系数分别比乙校和甲校高3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因而教育相对成本较低,说明整体教育经济效益较高;而乙校硬件装备差,但教工严重超编,每班学生也较少,教职工工作效率低,因而造成生均成本绝对额高,教育效果又差于丙校,因而乙校教育相对成本更高,表明教育经济效益不好。

从这一实例也可以说明,学校教育成本,教育效果以及教育相对成本是可以计量的,区分度是明显的,这种具体的量化区分和比较是很有意义的。

四、几点注意事项

建立学校教育效益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对于重视教育产业及其效益以及引导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规范教育的基础管理,提高教育效果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而运用上述方法和统计指标,应注意如下一些问题:

1.要强化育才成本观念,建立具有核算育才成本的教育会计方法体系和相应的会计制度。教育会计要改革,并且抓紧进行,特别要强调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折旧核算,要贯彻权责发生制、划分日常维持性开支与教育发展性投入两大方面的开支,以便正确计算教育成本。

2.教育成本的衡量要以定额标准为基点。教育成本并非越低越好,一定的教育耗费是办学条件的保障。一方面要看学校的配备标准是否达标,另一方面也要看有否过多锦上添花,浪费教育资源。要节省教育耗费,更要合理安排和有效地使用资源。

3.教育效果指标的选择要恰当。反映教育成果的指标较多,可根据教育类别的实际情况而确定,但指标不宜太多。指标要便于准确量化,且取结构相对数为好,并应取正指标,如升级与留级,反映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应取升级率,而不取留级率。

4.要注意可比性。在同类学校之间进行比较,有更强的可比性。各有关指标的数据要可比,考核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应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具体规范,便于具体操作和校间的可比。

5.教育耗费的计算期与教育效果的计算期可以错位,而不必象一般统计所要求统计期相对应。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过程,因此可以假定在一个不长的时期内,教育成本(尤其是年生均成本)和教育效果是无差异的。教育耗费是以会计年度进行核算的,而教育效果是以学年度进行计算的。根据教育渐进特点可以认为94年度生均耗费额/94学年度教育效果系数是可比的,这种计算期的错位可以认为有合理性,不影响计算的正确性,可简化计算。

6.综合评价与分项分析相结合。综合评价值便于校间的总体比较,但也掩盖了内在的问题,这就要通过进一步的分项具体分析,来揭示问题,寻找原因。例如,固定资产折旧可以进一步细分,看一看房屋的情况和其他固定资产的情况:日常维持费可为人员费和公用费,分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具体情况和问题。

教育效益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笔者提出以上构思,望能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探索。

标签:;  ;  ;  ;  

相对成本比较法评价教育经济微观效益的方法与构想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