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_姚祥飞

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_姚祥飞

深圳市鹏城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相比传统建筑有众多的优点,装配式建筑构件质量轻有效节约建筑材料,建造工期短加快了企业资金回流,构件搭接操作简单提高了施工效率,建筑材料环保效果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便于实施保温系数更高的节能措施等特点。装配式建筑的这些优点不仅提高了工程建筑的质量,也与我国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合,遵从了我国走绿色经济的发展道路。因此,想要将低水平的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和机械化的建造方式转变,必须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建筑行业中的使用比例。通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将传统建筑产业提升将装配式建筑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促进整个建筑行业健康的发展,提高在住宅建设全生命周期中的技术水平,引领地产业向高技术、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带动房地产也健康稳步的发展,促进房地产经济健康和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预制装配;建筑施工;技术

一、预制装配相关构件简介

(一)预制构件的制作

预制混凝土构件通常以预制构件的形式制造,预制混凝土构件通常包括预制柱、预制梁、预制楼梯、预制阳台空调板、预制剪力墙板、整体厨房、卫生间等,预制框架结构通常包括预制柱、复合板、组合梁和预制楼梯,虽然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由混凝土浇筑后连接成整体,但梁、板、柱柱主要通过套管灌浆连接。构件的质量决定了预制混凝土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预制组件的生产过程,首先确保组件的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需要对制造预制构件的材料进行测试,只有当所有的材料测试合格之后才能用于制作预制收件。在部件成形后,应检查其外观质量是否合格,尺寸偏差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只有通过严格把控预制构件的外观质量,才能确保组件的质量是否达标,尺寸偏差的测试侧重于检查长度、宽度、高度和厚度的主要钢筋保护层的组件。

(二)预制构件的运输与堆放

预制构件的运输工作主要包括:把预制构件从预制厂运到施工现场,安装搭建时的运输工作等。由于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种类较多,根据不同的预制组件的形状和应力特征,需要制定相应的交通线路,确保在运输过程不会影响城市交通。预制混凝土构件体积一般较大,运输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运输车辆的尺寸和荷载要求,合理安排运输车辆的装载。预制构件的运输工具有平台挂车或挂车等,但对于特殊构件,在确保运输工具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可将运输车辆进行适当的改装,以满足特殊预制构件的运输要求。在运输构件的过程中,为避免预制混凝土构件倾覆或移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需要在运输车辆上安装固定预制构件的支架,对预制构件应采取适当的绑扎和固定措施,确保运输过程安全。

(三)预制构件的安装与连接

预制混凝土建筑构件的安装和连接是现场施工的关键环节。而预制构件堆码是指使用起重设备将预制构件运送到指定位置进行放置,预制构件的连接是指采用较先进的连接技术和方法将混凝土构件组装成一个完整建筑的过程。目前,在中国预制混凝土建筑的技术瓶颈主要集中在如何加强预制混凝土构件连接点的牢度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引发施工管理问题的因素

在建筑的施工技术上装配式建筑的施工与传统的现浇建筑的施工有所不同,如冷却桥处理、保温处理和防水节点处理等,都是装配式建筑中的关键技术,所以传统的施工管理并不完全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随着装配式建筑形式的推广,传统现浇建筑形式将会被逐渐取代。在装配式施工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工程质量管理想要进行变革,首先应该解决施工管理不善的问题。施工管理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施工方与施工方配件厂没有及时协调好施工零件的质量,施工方不积极配合设计部门的技术交底和设计更改,设计单位没有进行相关的图纸信息披露等。施工管理的还有,人员机制体系不齐全问题。比如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没有设置专职质检员这一工作岗位,致使在施工过程中的无法对项目质量进行跟踪,发现问题和及时反馈,就会使有质量问题构配件投入与建造中,导致未能及时发现工程质量问题,给装配式工程项目带来严重的质量隐患。

(二)施工管理机构体制不全

在现实的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单位与构配件供应单位、分包单位、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联系不够紧密,没有系统观念。使施工单位成为一个孤立的子系统,而如果要实现施工质量达到良好的效果,光靠施工单位这一子系统是无法做到的。只有当五方形成一个紧密合作的系统,由内而外的协同工作,才能弥补施工管理中的漏缺。装配式建筑的管理制度在构建的供应、人员和机械管理、施工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给后期建筑的质量问题带来了隐患。制定出尚未完善,缺乏科学的施工方案,而施工计划等,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后期建筑的质量问题也无法把控。

(三)信息管理问题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信息根据其整个生命周期的规划、设计、合同、建设、运营和维护五个阶段分为五类,即规划阶段信息、设计阶段信息、合同阶段信息、施工阶段信息和操作阶段信息。其中涉及大量的、复杂的信息计算,信息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信息系统。当前,我国并没有在企业或者施工单位设置单独的信息管理部门,导致信息数据分析工作效率慢,达不到预期效果。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正在逐步采用BIM相关技术和方法,但应用效率较低,存在很多不足。原因是许多项目在应用过程中仍然是照搬国外的操作模式,不符合国内建筑行业的现状,使BIM技术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三、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管控对策

(一)制定系统的质量检查制度

制定系统的质量检查制度最重要的是在项目部设专职质量监督员,专人专事,避免权责不明。定期由项目部计划,项目经理领导,多方参与对项目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出具有质检责任人亲笔签名的合格书面质检通知书,发送给建设单位。对质检区域全部合格的质检员给予奖励。为了提高全体员工的责任感和热情,以确保项目的质量。同时,项目部质量主管每月对项目质量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出具具有质检结果的检查通知书。任何一方参与质量问题的处罚根据情况的严重性,对检查成绩突出、质量优良的当事人给予相应的表扬与奖励,奖惩分明。

(二)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机构

施工单位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与其他各参与方积极协调,发挥整体最优的效果,借助各方力量达到质量目标。构配件供应单位保证构配件的质量、运输与检验,分包单位积极监督施工质量,建设单位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和设计变更通知,建设单位积极组织施工质量抽检和施工验收。当五方单位共同协作才能使部分功能大于整体功能之和,使施工质量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施工单位内部也要建立健全的预制构件质量管理组织和建立全面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对施工现场的预制构件进行管理和不定期检测,明确监管人员的权责。

(三)拟定可行的、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目标

如何完成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并使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具有战略规划,提供完善的基础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建设单位项目企管理信息是一个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和其他建设项目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分析问题,利用BIM技术分析,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目标和计划,来提高项目自身水平。一般来说,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方面:它是完成企业财务的集中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提高财务状况的监测,有效改善企业资金的周转效率;加强企业建设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减少企业建设项目的风险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完成每个业务的集成和办公自动化建设单位都是实现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孟红.探讨BIM技术在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6,01:276.

[2]钱枫.桥梁工程BIM技术应用研究[J]. 铁道标准设计,2017,12:50-52.

[3]吴伟,朱庆涛,姚守俨,孙弋宁,佘植镔. 基于BIM技术的中建时代广场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J]. 绿色建筑,2018,06:26-29+33.

[4]李欣兰,黄玮征. 建筑工程BIM应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6,04:105-110.

论文作者:姚祥飞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  ;  ;  ;  ;  ;  ;  ;  

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论文_姚祥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