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民主党处理党群关系的经验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党论文,党群关系论文,德国论文,经验教训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德国社民党)是西欧社会党中最具代表性的政党之一,它既是德国现在的主要执政党,也是德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政党。经过140多年的发展,该党逐步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改良党、从工人阶级政党向人民党的转型。
一、德国社民党的思想和组织特点
1.德国社民党的指导思想演变
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和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第一个在民族国家范围内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德国社民党一直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工人党。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初,该党仍然以工人阶级政党自居,从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也仍然是党纲的理论基础。二战后,为适应社会结构的变化,德国社民党在经历党内长期争论后于1959年通过了著名的《哥德斯堡纲领》。该纲领不再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党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表示坚持“自由、公正、互助”的价值观。同时,公开声明:“社会民主党已经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变成了一个人民的政党”,表示要在平等的条件下同其他民主政党进行竞争,以赢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在经济政策上,新纲领主张实行混合经济,在重申公有制要求的同时,为私有制和市场竞争保留了位置。
哥德斯堡纲领使社民党最终实现了“非意识形态化”和从工人党向人民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由客观环境和德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所决定的,单纯依靠传统的工人阶级已经难以取得社会多数的支持。而自由、公正和互助这一沿用至今的价值观则适应了社会多元支持的需要。
2.德国社民党的组织结构
德国社民党充分利用了其组织特点,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领导与基层党员的联系。德国社民党的组织结构分为联邦、区、分区、基层支部等。这种划分与行政区划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是由于党的历史或地方政权变更造成的。
社民党最基层的组织单位称为支部,目前有大约12500个支部。 支部的核心是党员大会,所有党员都有表决权。由党员大会推选出一个主席团。支部以上分别是350个分区组织、20个区组织和联邦代表大会,其党代会相应选举本级的党领导。此外,社民党还有一个由各个区不记名投票选出的110名代表以及来自议会党团、社民党执政的州政府和欧洲议会的咨询人员组成的委员会,称为“小党代会”。
社民党党员有权参加地方组织的党员全体大会,有权提交申请(所有的12500个支部均可提议召开联邦党代会)以及选举地方组织的主席团和参加分区党代会的代表。只要是社民党的成员,原则上就可以当选任何一级领导职位。另有一个独立的仲裁委员会,负责党纪诉讼程序,在出现争议时对党章进行解释以及对选举异议程序作出决定。社民党还设立了各种专业委员会,以加强与特殊社会群体的联系,如青年、妇女、老年人等,或关注某些特殊专业问题,如法律、教育等。
社民党通过党报党刊公布党的政策和纲领,让党员了解党的主张。党的机关报《前进报》每月出版,寄给党员。党的每一级组织都有互联网,可以从网络上了解社民党的情况,包括会议记录。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传递信息。
二、维系党的团结以及党与选民联系的新形式
1.努力利用各种媒体宣传自己的主张,拉近与民众的距离
现在,德国热衷政治的人并不多,核心选民的数量也有限,大部分的人都要靠争取。因此,德国各个政党都非常看重借助媒体与公众交流的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社民党意识到了信息时代媒体对于政党活动的重要意义,因此十分重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宣传推广自己的政策主张,引导舆论为本党服务,塑造党的形象,扩大党的影响。90年代中期,该党提出尽快把党从“新闻报道的对象”变成“影响新闻报道的主体”的战略目标,把拥有“适合媒体社会的交流能力”视为该党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加紧向党的中高层干部传授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提出要影响媒体而不是只让媒体报道。为此,党与民众进行了多渠道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宣传主页,发布党内文件,扩大党对社会的政治影响,力争在民众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形象。
德国社民党在1998年大选时,精心策划了有关竞选的一系列活动,使该党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始终处于媒体关注的中心。施罗德更是赢得了“媒体总理”的称号。执政后,该党的主要内阁成员都聘用了“新闻形象顾问”,以强化执政党的形象。社民党还加强了党总部对全党新闻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以维护党的“统一形象”。近年来,该党特别重视保持党的领导层团结一致的形象。
2.开展党的纲领大讨论,力求使纲领和政策符合时代要求
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下降的背景下,社民党力求通过纲领政策的更新来适应新挑战。1999年以后,党内围绕修改党纲展开了全党大讨论,党内重大问题交党员讨论是一个不需要投入大的成本又能很快提高党的活力的办法。大规模的政治问题讨论本身就被看作是提高党的吸引力的一种手段。社民党认为,讨论党的纲领的过程比最终出台的新纲领更加重要,因为讨论就是统一思想、澄清认识的过程。同时,党纲讨论的参加者不限于德国社民党党员,还邀请了非党人士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社会党参加,使得纲领革新成为全党思想观念更新的自然进程。
为了应对改革的巨大压力,社民党力求通过对基本价值观,即自由、公正、互助的新的解释来改变人们的观念,尤其是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强调机会公正和突出对“互助”的责任。社民党还根据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努力扩大党的选民基础和社会阶级基础,争取民心。施罗德的“新中间”思想就是从社会新变化出发,进一步向中间层渗透,向全体选民最大限度地开放,寻求跨阶级的支持,扩大自己的生存基础。社民党在1998年的竞选纲领中强调,要邀请一切社会力量与之合作,要依靠从雇员到企业家、从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到工程师、科技人员,从工会员工到所有中间阶层的一切人。主张建立在社会和文化上更加复杂、更加多元化的公民联盟。
3.倡导建立“网络党”和“项目党员制”
为适应现代通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德国社民党提出了建立“网络党”的主张。所谓“网络党”,就是利用因特网为党与党外人士、党的领导和普通党员搭建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加强中央与地方、党员与公众的沟通,同时还利用现代媒体改进党的宣传方式,及时把党的信息向公众传播。其意义不只限于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迅速获得和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计算机把人们的兴趣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共同参与的网络。1995年,社民党率先在因特网上建立网页,使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随时从网上了解社民党的政策主张、领导人的言行和党内政治生活的重大安排。党通过网络与人民联系,人们还可以在网上登记入党。目前,在社民党总部处理的地方来信中,有80%以上为电子邮件。社民党在网上成立“虚拟组织”,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开展组织生活,打破了参加党内讨论的时空限制。社民党还启动了两个重要计划:一是“红色电脑”计划,在2002年前已把党的12500个基层组织全部联入内部信息网;二是“红色手机”计划,打算到2004 —2005年做到通过移动通讯终端(如手机)向所有党员发布有关消息。目前社民党总部与党的各州级机构之间已经实现了内部联网,党的领导成员在网上可以直接同党员见面。
社民党还允许各级党组织成立各种论坛,允许这些论坛向同级党代会提交提案、派送代表等;强调保留党内公决形式,以使每个党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非党员参加基层党组织的生活,参加各级论坛和主题工作委员会的讨论。社民党有一个设在柏林“勃兰特之家”的文化论坛。该论坛定期邀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就某些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问题进行探讨,主要目的就是为社民党出谋划策。论坛的会议记录显示,几乎所有德国当代知名左派知识分子都曾光顾过这个论坛。
除了发起上述各种类型的讨论会,包括网上讨论外,社民党还尝试建立“项目党员”制度,设想在继续以居住地原则设置党组织的前提下,也按照人们感兴趣的问题或项目设立党组织,允许那些对党的部分政策主张持赞成态度,但又不准备承担党员所有义务的人在一段时间里入党,项目完成即不再是党员。这些只参加党的某些项目活动的成员被称作“项目党员”。社会民主党认为,将跨领域的、来自不同方面的人员组织在一个活动之中,这对于完成一些公开项目来说是有利的;而从民主的观念来看,吸收非党员参加党内项目可以使党内讨论活跃,并缩小非党员与“党”这一政治行动主体的距离。
4.与工会建立伙伴关系,寻求后者的支持
德国社民党和德国工会联合会(DGB)之间的互相合作是二战后德国工人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工会是社民党扩大选民和党员方面的主要依赖力量。社民党和工会在德国相互独立,但二者又有广泛的共同目标和行动上的相互支持,始终在代表各自的政治利益方面相互补充,工会的政治发展和社民党的政治发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奉行工会独立的DGB能够在社民党影响范围之外动员公开的抗衡力量, 实际上起到了帮助社民党的作用。工会也一直是竞选时期社民党真诚可靠和传统的伙伴。所以,社民党始终重视这支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并注意发展同工会的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社民党工会工作组织网络已基本形成。同时,社民党还在其执政时期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一系列工会所要求的社会政治措施,给工会以实际的支持。这样,对工会来说,社民党是否执政的问题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三、社民党的传统党群关系面临的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其给德国经济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社会老龄化加速、社会保障系统的财政基础难以为继的两大压力,为了使德国走出经济连年疲软的阴影,施罗德领导下的社民党和绿党“红绿联盟”政府下决心对福利制度进行彻底变革。然而,改革措施涉及了德国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触动了社会福利国家的一些根本特性,在社民党内部及全德国都引起了强烈反响,遭到了巨大的阻力。党内的抵制、社民党选民支持率的持续降低迫使施罗德在2004年2月宣布辞去社民党主席的职务。同时,“红绿政府”的改革也引发了社民党与德国工会的尖锐矛盾,双方的关系面临严峻考验。工会对这场改革持公开的拒绝态度,DGB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多次示威抗议活动。抵制改革的力量在2005年1月成立了一个新的左翼政党。在德国东部地区,人们沿用了前东德时期著名的“星期一示威游行”的传统,连续举行了多次游行,抗议政府的改革。
民众的反对令社民党认识到政府对改革必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为了使改革措施赢得更广泛的支持,施罗德以及社民党其他领导人不断利用电视讲话、国会辩论,媒体访谈等各种方式号召社民党党员、工会及德国民众要面对严峻的现实,即为了刺激经济,德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福利国家,不得不改革和缩减很多福利制度和措施。红绿联盟政府还在著名杂志上刊登大幅广告,详细解释改革内容,消除民众的误解。在“星期一示威游行”举行了两次之后,社民党领导人也宣称理解人们上街游行,毕竟大家生活在一个民主国家。在民众强烈抗议的呼声下,德国政府也终于作出了修改哈茨方案第四阶段的决定。此外,社民党还加强了与工会的沟通。通过与工会领袖举行多方面的会谈,逐步说服工会不再大张旗鼓地反对改革。到2005年初,德国的大部分民众已经基本接受了红绿联盟政府的福利改革和劳动就业市场改革的措施。
不过,改革毕竟削弱了社会民主党的群众基础。这也说明,面对必要的改革,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如何更好地宣传自己的政策,同时加强与受影响的社会力量的沟通,这是摆在欧洲各国社会党政府面前的一个普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