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陈俊柱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陈俊柱

连江文笔中学 陈俊柱[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和谐——创新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应营造浓厚和谐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和“学”过度,创新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2 开放——创新的天地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这里所说的开放,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组织形成和管理的开放,还包括教学评价的开放。

2.1 教学内容的开放。主要是指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程度的学科内容。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自身资质的不同,基础知识掌握的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同,教学中要注意这些差异,要在“保底”的同时,允许和尊重学生的不同发展。教学时要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和年龄特点,多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目标的开放,是指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能也不应是死目标,应当随着教学实际的发展,随着课堂出现的各种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调整,决不可按部就班模式化、程式化地推进目标。

2.2 教学方法的开放。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定。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不同教学方法的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的开放。课堂组织形式和管理,应该打破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学生的就座形式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学情,灵活机动地安排。在课堂上,要倡导和开展富有成效的同学互助合作学习,同桌间、前后桌间相互交流,还可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广泛的学习交流,信息沟通。要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动,相互讨论,畅所欲言。要允许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研讨,允许学生离开座位进行非正式群体的自由研讨。

2.4 教学评价的开放。教学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成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通过科学的评价,有利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元反馈的评价策略,反馈、评价的渠道,不要仅限于师生双方,而应形成师生、学生之间、自我的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

3 质疑——创新的火花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乐趣,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的要点,不会质疑,教师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起始阶段,教师要把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课堂提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例题的重点和难点处,在容易混淆的概念处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想一想”、“?”,并常常让学生思考教师为什么要在这里设一个问,让学生慢慢找到怎样提问的感觉。在每堂课中,教师的提问要善于给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方法可循。

当学生从老师的示范提问中得到一点启示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提问的尝试。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尝试质疑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关注各层次的学生,充分为他们创设提问的机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提问。如向老师提问,同桌提问或小组提问。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一边鼓励,一边及时指导,不要轻易否定,不要说“你错了!”“你真笨!”此类的话语。更不要挖苦、讽刺。要多说“你真棒!”“很好!”“你是班上同学的榜样!”等鼓励性语言。有的学生的提问偏离了课题,教师要及时调空。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难以回答,要坦然的跟学生讲清原因,不要敷衍、草率作答。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作出积极的评价。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多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

4 求异——创新的核心

陶行知先生认为,时时、处处、人人都有创造。而创造需要敢于求异,勇于独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求异思维、创造性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所在。我们通过诱发学生的求异心理,在进行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训练的同时,加强对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就一个问题提出多种答案,多种方法,在探究中发展,在开拓中创新。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练习的同时,要精心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要注意呈现多元性的、与实际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教师的使命。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是否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教育质量,相信新一轮课改将会是教育的又一个灿烂的春天。

论文作者:陈俊柱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8

标签:;  ;  ;  ;  ;  ;  ;  ;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_陈俊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