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陈永峰[1](2019)在《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文中提出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一项针对未来警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对于警察院校学生来说,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学生胜任未来警察职业的实践需要;对于警察院校来说,其目的是为了以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即提升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为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着力点,本文中称之为“一个着力点”。警察院校办学定位的特殊性决定着警察院校学生对于网络素养具有特殊需要,只有从文明生活方式与警察职业发展两个方向来继续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才能确保警察院校能够为公安队伍输送合格的人民警察。然而,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并不乐观,在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两个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在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科技素养与网络创新素养等几个方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素养教育研究属于较新的研究领域,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就更为缺乏,亟需启动相关研究。一方面从当前国内普通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中汲取经验,另一方面,紧扣公安实践对警察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期待,从职业化与特色化方向来努力实现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因此,本文依据当前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为视角来分析问题,试图明确警察院校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特殊时代价值,厘清当前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状况,从而解决提升网络素养必须解答的几个问题,即警察院校学生为什么提升网络素养,朝着什么方向提升,提升什么内容,以及怎样提升等系列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来分析网络素养的功能与价值、问题表现与问题成因;从文明生活方式与警察职业发展两个方向来分析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本文中称之为“两个方向”;从构建完善的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体系角度给出了实施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与观点有:第一,研究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必然需要从分析网络素养的概念、内涵、分类与功能开始着手。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来研究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提升,还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内容来分析网络素养的概念、分类与功能。网络素养是网络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网络意识与网络能力的综合表现,可以分为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科技素养与网络创新素养等四个类别。网络素养具有引领网络思想行为、规范网络生活方式、提升网络文化价值与促进网络科技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二,新时代警察院校学生有两种现实需要:一种是网络社会生活需要,一种是职业发展需要。网络社会生活需要网络素养最终以网络文明素养的层次来满足,而职业发展需要网络素养以提升“四类素养”促进“四大战略”实施来满足。即以网络政治素养、网络文化素养、网络科技素养与网络创新素养的提升来促进政治建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与人才兴警战略的实施。从而确立了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两个提升方向:网络文明生活方式与警察职业发展。此为本文创新观点中的“两个方向”。从意识与能力向度分析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学生的意识与能力发展路径,了解网络素养在提升学生意识与能力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从职业发展向度进行分析即是从警察职业能力向度分析,不仅是警察院校的职业特性决定的,而且也是警察院校实施网络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与价值归属。两个向度下的时代价值分析,不仅是本文着力的观点创新,也为当前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提供核心价值与特色价值研究,更为当前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合理性与可行性研究。第三,当前全国警察院校已经普遍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在学生的网络技能与网络认知方面也取得显着成绩。但是网络素养教育的现状仍然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社会中警察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等观念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确保警察院校政治建校的特色,确保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社会中不能放松。即警察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学生网络素养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公安工作对于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也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在问题的分析中,突出了网络环境下的警察院校学生在思想阵地意识、网络生活方式、网络科技应用等方面的不足。但是无论是学生个体、警察院校、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全员都还存在一些不利于警察院校学生提升网络素养的因素。第四,警察院校的特殊办学定位与公安实践对于警察院校的网络素养教育都提出了明确的职业发展向度要求,这两点要求使得警察院校不能简单借鉴普通高校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需要警察院校厘清教育定位、明确指导思想,坚持提升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完善的警察院校特色网络素养教育体系。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既要完善制度体系、教学体系,又要建立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为警察院校的网络素养教育提升找到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第五,从意识与能力两个方面分析了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四项核心内容。即加强未来警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方式教育、网络科技知识教育与网络执法创新教育。围绕四项核心内容,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核心内容中的要点与重点。第六,从制度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与保障体系等四个体系为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设计实施路径。四个体系着重突出警察院校的主体作用,同时兼顾学生、政府与社会全员等多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构建起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完善体系。
刘为[2](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孙一云[3](2016)在《浅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文中提出本文对网络信息化社会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必要性和目前图书馆资源建设与共享存在的问题以及措施与方法做了论述。
帕提曼,李万梅[4](2013)在《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思考》文中认为文章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所面临的机遇,针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实现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性,提出了若干对应策略,并指出了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实现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民族院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体现特色化服务的最佳途径。
德萨,扎西玉珍,更尕易西,益西次旺[5](2012)在《试论网络环境下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文中指出文章对实现网络环境下藏文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社会环境及舆论环境、丰富的藏文文献资料和较为成熟的技术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论证,并提出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功能完备的藏文信息检索系统;调整藏文文献信息收藏体系,注重"有效收藏"等对策和建议。
林小娟[6](2011)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研究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Web2.0社会软件和社会网站迅速发展,使社会网络日益强大。社会网络强调行动者的联结、互动与分享,社会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来自个体贡献的微内容。社会网络的发展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社会软件创建、贡献、评论资源,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规划、生产、评价、选择、采集、组织与整合的全过程,形成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体系。目前,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为此,本文首先对目前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含义、目前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各阶段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梳理。同时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对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以期借鉴先进经验,为下面的研究提供指导。其次,本文对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并从社会网络关系理论、结构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三个方面,对这些社会网络理论在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系统构成要素、系统结构和联结机制。在此基础上,主要提出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规划环节模式假说。为了更好地从用户、馆员和专家的角度,了解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的需求情况及需求认可情况,本文对南京、北京、上海和厦门(含福州)地区共14所高校图书馆的1450名用户、350名馆员和40名专家进行了问卷和实地调查访问,以了解用户和专家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的需求、认知情况;馆员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的认可和认知情况,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在理论实践和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对提出的规划模式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转变观念,提高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认识;根据本馆情况,选用适合的社会网络发展模式;加强对社会软件的宣传和普及;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高质量、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作用等几点建议,对高校馆开展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薛丽[7](2010)在《刍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指出了目前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据此,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
管先海[8](2010)在《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思考》文中指出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立足个馆,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以系统布局和科学规划为出发点,强调以整体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来实现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完备保障,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建设原则、结构理论、资源补充、资源组织、资源评价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适合目前我国国情的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应当是:以国办为主、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过渡型模式。
金胜勇[9](2010)在《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研究提供了迫切的要求。该研究旨在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概括,分析相关理论研究的主要范畴,梳理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形成以目标为逻辑起点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框架,并对其具体内容进行论证。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该研究提供了理论契机,实践的发展为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该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已有的研究现状对该研究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论文共分九章,第三章到第八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其中第三章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进行构建,第四章至第八章则主要论述目标导向型理论体系的主要理论观点,包括概念和目标、相关理论、原则和机制、模式以及实现共建共享目标的保障等。该研究属理论研究,遵循演绎推理的一般逻辑对目标导向型理论体系进行构建,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表达。具体而言,主要使用文献法收集资料,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资料。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除了采用文献法之外,“相关理论”部分计划使用德尔菲法做专家调查,“共建共享模式”部分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做典型调查;在分析资料过程中,“理论体系类型”研究内容会使用比较法,“共建共享模式”特别是其中的““布局模式”、“共建模式”研究内容计划使用功能—结构分析法。研究表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包括的具体理论内容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概念、历史、目标等基本问题,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理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法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机制,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方法、技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图书馆作为收藏和保存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公开向公众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的社会机制,对信息资源所进行的共同选择、共同建设、共同组织、共同利用的社会活动,其目标是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合力建设并自由共享完整而不重复的信息资源体系,即“完整的学科拼图”。从理论发展来看,包括图书馆学五定律、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以及系统论、拥有与存取理论、资源配置理论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相关理论,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起着重要的支撑、引导或借鉴作用。面向“完整学科拼图”目标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应该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以政府平衡为主、社会平衡和市场平衡为辅的动力机制,并坚持以科学的评估方法保证上述机制的实现。面向“完整学科拼图”目标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所应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在国务院下设一个全国信息资源建设委员会(或全国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直接负责各系统。各行业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所应采取的布局与共建模式应该是一个三级信息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即在在全国建立几个一级信息资源单位,按照学科构成来分工建设信息资源,目标是保证各学科的一次信息资源达到完整级、数字化。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以课题招标的形式建立若干二级信息资源单位,主要任务是建设二次、三次信息资源,开发各种专题数据库。,而其余众多的三级信息资源单位将不再承担信息资源的建设任务。其服务模式即共享模式应该是:一级单位和二级单位主要承担信息资源共建任务,而三级单位的信息服务将主要集中于检索服务、专题服务、推送服务等更深层次的服务形式,同时要负责收集用户的信息需求,反馈给一、二级单位以促进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为实现“完整学科拼图”的共建共享目标,要求深入分析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宏观环境和影响因素,加大共建共享的人文保障、法律与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论文的研究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第二,提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完整学科拼图”目标;第三,确定了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袁静[10](2010)在《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作与共享是图书馆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图书馆联盟是图书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组织形式,也是图书馆在数字环境下的生存模式与发展方向。图书馆联盟能够为图书馆在快速多变的信息环境中赢得服务优势,但联盟在组织上的不稳定性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一直困扰着联盟的组织者及参与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联盟成员参与合作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效益。因此,对图书馆联盟的风险及其防范问题进行研究是图书馆联盟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从对国内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沿革与服务现状的系统调查出发,分析图书馆联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图书馆联盟成员馆之间的合作活动与合作关系,实证调查图书馆联盟的服务效果,识别图书馆联盟存在的风险,从联盟组建、服务方式与策略、管理协调等三个方面构建图书馆联盟的风险防范体系。具体内容如下:第1部分论述了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图书馆联盟经历了从传统的以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为主要内容的实体文献共享,到数字化环境下以馆藏资源、技术、服务、业务、人力资源等全面共享的发展过程。数字化的环境不仅为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而且赋予了图书馆联盟以新的内容和理念,拓展了图书馆联盟的合作功能。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联盟具有馆际互借、文献传递、联合编目、集团采购、合作开发特色资源、合作参考咨询、联合保存资源等多种功能,从而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优势互补,以及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图书馆竞争力等。这种联盟组织形式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目前,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图书馆联盟,在促进馆际合作与共享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其在发展中也同样暴露了一定的局限性,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和风险。比如,联盟的经费来源不足,数字资源的安全威胁,成员馆之间的技术不统一、系统兼容性差,联盟服务质量不高,存在知识产权纠纷,成员馆之间管理协调较为复杂等。第2部分分析了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涉及矛盾管理理论、协同论、博弈论、委托——代理理论等。试图用其中的一些理论观点探讨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的内在规律与解决策略。例如,运用矛盾管理理论中的矛盾分析方法去解决图书馆联盟内部各成员馆之间的“竞合”关系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问题,正确处理好合作与冲突的对立统一关系,控制、防范联盟的风险与损失,引导联盟向有利于整体目标和集体利益的方向发展;运用协同论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工作的重要性,促使图书馆联盟各成员馆之间的松散联合体状态转向相互依赖与紧密配合,研究消除联盟系统混乱,将内耗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的方法与策略;分析作为理性人的各成员馆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博弈关系,从参与馆的得益与策略选择方面寻找联盟运行中的根本障碍,为图书馆联盟风险的规避和稳定性维护提供方法和参考思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图书馆联盟的管理机构与各成员馆之间、以及各成员馆个体之间,均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为此,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最优契约设计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探讨了图书馆联盟合作契约的设计、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以激励和约束各成员馆的合作行为。第3部分根据图书馆联盟运作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问题,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讨论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对策选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等问题。并通过对国内图书馆联盟运行现状的实证调查,寻找图书馆联盟实践中存在的风险,从联盟组建、服务、管理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风险防范体系。第4部分探讨了图书馆联盟组建过程中的风险防范对策。联盟组建是图书馆之间开展合作活动的基础,由于联盟的许多风险源、诱因以及预防的完备性等主要取决于组建阶段,并对后续阶段有重要影响,因而,组建中的风险防范可有效消除各种风险源。对于联盟组建中存在的风险,本部分从科学制定成员馆伙伴的选择原则、选择程序与方法以及建立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论述了成员馆伙伴选择失误风险的防范对策;从契约的订立、设计与更新维护等方面研究图书馆联盟契约不完备风险的防范策略;提出建立统一的图书馆联盟文化,构建图书馆联盟的文化融合机制,以防范文化冲突风险;分析图书馆联盟信任的影响因素,提出构建联盟信任机制的举措,以建立成员馆之间的信任关系。第5部分着重从目前联盟在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存在的诸如数字资源可获得性差、技术兼容性差、服务质量欠佳等问题,研究提高联盟数字资源的建设质量、保障数字资源的安全和长期可持续利用,建立联盟共享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以及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等方略,并提出了建立图书馆联盟内部的服务质量标准,以及基于情景感知的图书馆联盟服务集成框架的解决思路。还特别指出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在图书馆联盟服务中的不可忽视性,并提出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平衡机制,合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等问题。第6部分探讨了图书馆联盟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针对联盟内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与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共享、利益不平衡、成员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等,提出构建联盟的信息沟通网络与沟通平台,建立利益分配、利益补偿、利益协调、利益引导等联盟内部关系平衡措施,以及合理的监督与检查考核机制、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研究的创新点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网络素养的基本理论 |
一、网络素养的内涵 |
(一) 素养 |
(二) 网络素养 |
(三) 网络素养与相近概念的异同 |
二、网络素养的分类 |
(一) 网络素养的一般分类 |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素养的分类 |
三、网络素养的功能 |
(一) 引领网络思想行为 |
(二) 规范网络生活方式 |
(三) 提升网络文化价值 |
(四) 有序网络科技发展 |
第二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
一、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内涵 |
(一) “网络素养”重视意识与能力 |
(二) “警察院校学生”强调职业发展 |
(三) “时代价值”提示价值分析向度 |
二、意识与能力向度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
(一) 获取网络工具价值 |
(二) 实现网络文化价值 |
(三) 满足网络文明期待 |
三、职业发展向度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时代价值 |
(一) 提升网络政治素养促进政治建警 |
(二) 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促进文化育警 |
(三) 提升网络科技素养促进科技强警 |
(四) 提升网络创新素养促进人才兴警 |
第三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现实境遇 |
一、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总体情况 |
(一) 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方针 |
(二) 坚定不移实施网络素养教育 |
(三) 努力实现网络素养教育创新 |
(四) 强化网络素养警察教育特色 |
二、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网络思想政治阵地意识不强 |
(二) 网络生活方式缺乏文明养成 |
(三) 网络科技理性应用能力欠缺 |
(四) 警察网络职业发展能力不足 |
三、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问题的成因 |
(一) 警察院校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偏差 |
(二) 警察院校网络素养教育体系缺失 |
(三) 政府部门指导与管理的实效乏力 |
(四) 社会网络素养现状负面消解作用 |
第四章 加强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思路 |
一、坚定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的指导思想 |
(一)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 |
(二)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引领 |
(三) 以国家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为指导纲领 |
(四) 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为具体指导 |
二、明确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 |
(一) 提升网络政治素养 |
(二) 提升网络文化素养 |
(三) 提升网络科技素养 |
(四) 提升网络创新素养 |
三、坚持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政治引导与价值引导相统一 |
(二) 坚持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 |
(三) 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 |
(四) 坚持文化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 |
第五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 |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一)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阵地意识 |
(二) 提升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能力 |
二、加强网络文化方式教育 |
(一) 提升网络文化生活意识 |
(二) 提升网络文化参与能力 |
三、加强网络科技知识教育 |
(一) 提升网络科技安全意识 |
(二) 提升网络科技应用能力 |
四、加强网络环境执法教育 |
(一) 提升网络空间执法创新意识 |
(二) 提升网络空间执法创新能力 |
第六章 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的实施路径 |
一、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制度体系 |
(一) 依据学生成长规律完善制度 |
(二) 建立警察网络素养标准体系 |
(三) 完善警察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
(四) 引入多元教育质量测评工具 |
二、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教学体系 |
(一) 尊重办学定位编制特色教材 |
(二) 尊重教学规律打造特色课堂 |
(三) 依据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式 |
(四) 构建网络素养教育实践体系 |
三、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评价体系 |
(一) 建立学生网络行为表现档案 |
(二) 启动学生网络行为奖惩机制 |
(三) 引入网络素养教育评估机制 |
四、构建网络素养教育的保障体系 |
(一) 警察院校学生提升管理自主性 |
(二) 警察院校完善教育软件与硬件 |
(三) 政府加强网络空间建设与治理 |
(四) 社会全员合力实现网络强国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
1.2.3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思路设计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
2.2.1 语义网概述 |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浅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 |
1.1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 |
1.2 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解决知识信息激增与馆藏力不足的重要途径 |
1.3 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网络环境下协调各馆馆藏的重要手段 |
1.3.1 可有效遏制各馆文献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 |
1.3.2 可优化各馆藏书,有利于文献资源合理配置 |
1.4 实行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读者的迫切需求 |
2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
2.1 观念滞后 |
2.2 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落后 |
2.3 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弊端 |
2.4 缺乏法律保障 |
2.5 文献信息资源组织加工过程中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 |
2.6 服务收费对文献共享所形成的障碍 |
2.7 购置馆藏经费的不足 |
2.8 人员素质不高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进程的阻碍 |
3 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措施与方法 |
3.1 树立文献资源共享的观念 |
3.2 建立文献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组织协调管理机构 |
3.3 完善政策法律法规 |
3.4 开展采购协调,合理布局;联合编目,编制联合目录工作 |
3.4.1 协调采购,合理布局 |
3.4.2 联合编目 |
3.4.3 编制联合目录 |
3.5 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业务 |
3.6 财政上的支持 |
3.7 提高人员素质 |
(4)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现状 |
2 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机遇 |
2.1 网络技术快速发展 |
2.2 电子出版物日益剧增 |
2.3 数字图书馆建设已初见成效 |
2.4 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系统研制成功 |
2.5 馆际之间共建共享联盟得到快速发展 |
3 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
3.1 馆藏少数民族文献载体单一, 内容陈旧 |
3.2 馆际间缺乏全局观念 |
3.3 文献整理不规范 |
3.4 人力资源匮乏 |
4 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对策 |
4.1 加强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 |
4.2 建立具有权威性的管理机构 |
4.3 加快馆藏少数民族文献数字化速度, 建设特色数据库 |
4.4 加大经费投入, 为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资金保障 |
4.5 加强队伍建设, 培养高层次人才 |
(5)试论网络环境下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可行性分析 |
(一) 社会环境及舆论环境可行性分析 |
(二) 文献资源可行性分析 |
(三) 技术可行性分析 |
二、对网络环境下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一) 提高对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
(二) 制定统一的建设规划和目标 |
(三) 制定藏文文献资源共享政策和法律法规 |
三、网络环境下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
(一) 大力支持及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
(二)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
(三)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
(四)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
(五) 建立功能完备的藏文信息检索系统 |
(六) 调整藏文文献信息收藏体系 |
(6)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研究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理论 |
1.3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 |
1.3.1 调研方法 |
1.3.2 调研结果 |
1.3.3 典型案例 |
1.3.3.1 康内尔大学图书馆学用户参与学科资源建设的模式 |
1.3.3.2 重庆大学图书馆“我的书斋”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模式假说 |
2.1 社会网络相关理论 |
2.2.1 嵌入性 |
2.2.2 联结强度 |
2.2.3 网络密度与集中度 |
2.2.4 结构洞与中心性 |
2.2.5 社会资本 |
2.2.6 目标引导与目标偶得 |
2.2 社会网络理论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
2.2.1 社会网络关系理论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运用 |
2.2.2 社会网络结构理论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运用 |
2.2.3 社会资本理论在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应用 |
2.3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社会网络系统构成 |
2.3.1 系统构成要素 |
2.3.1.1 用户要素 |
2.3.1.2 馆员要素 |
2.3.1.3 技术要素 |
2.3.1.4 数字资源要素 |
2.3.1.5 建设过程要素 |
2.3.1.6 管理要素 |
2.3.1.7 环境要素 |
2.3.2 系统结构 |
2.3.3 联接机制 |
2.4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式假说 |
2.4.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模式的基本思路 |
2.4.2 模式中的主要应用技术手段 |
2.4.3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各环节的模式假说 |
2.4.3.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规划的模式假说 |
2.4.3.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其他环节的模式假说 |
第三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的调查分析——以高校为例 |
3.1 问卷的设计与调查统计方法 |
3.1.1 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方法与步骤 |
3.1.4 录入、统计分析方法 |
3.1.5 调查样本总量 |
3.2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
3.2.1 问卷一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
3.2.1.1 问卷样本属性 |
3.2.1.2 对社会软件认知情况分析 |
3.2.1.3 对社会网络环境下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需求情况的分析 |
3.2.2 问卷二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
3.2.2.1 问卷样本属性 |
3.2.2.2 对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社会网络理念的认可分析 |
3.2.2.3 对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社会网络应用的观点的分析 |
3.2.2.4 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资源结构观点的分析 |
第四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的修正和建议 |
4.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的修正 |
4.2 高校开展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建议 |
4.2.1 转变观念,提高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认识 |
4.2.2 根据本馆情况,选用适合的社会网络发展模式 |
4.2.3 加强对社会软件的宣传和普及 |
4.2.4 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高质量、特色化和多元化的数字资源体系 |
4.2.5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文主要工作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3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需求调查(用户问卷Ⅰ) |
附录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馆员调查(馆员问卷Ⅰ) |
附录3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认识与需求调查续(用户问卷Ⅱ) |
附录4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馆员调查续(馆员问卷Ⅱ) |
附录5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认识与需求的专家调查(专家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刍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
1.1 体制问题 |
1.2 信息技术问题 |
1.3 人员素质问题 |
2 加强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举措 |
2.1 提高认识, 正确处理共建与共享的关系 |
2.2 加大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力度 |
2.3 加强数据库的建设, 并使之标准化、规范化 |
2.4 适应形式发展, 转移服务重心, 提高馆员素质 |
(8)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思考之一: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异同 |
1.1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建设范围方面的比较 |
1.2 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在服务范围方面的比较 |
2 思考之二: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有何影响 |
2.1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建设原则的影响 |
2.1.1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实用性建设原则的影响。 |
2.1.2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系统性建设原则的影响。 |
2.1.3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特色化与协调性建设原则的影响。 |
2.2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结构理论的影响 |
2.3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理论的影响 |
2.3.2 档案信息资源补充的方式。 |
2.4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资源组织的影响 |
2.5 对传统档案馆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中的档案信息资源评价的影响 |
3 思考之三:目前我国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最佳模式是什么 |
(9)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标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标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1 主要内容与观点 |
1.2.2 重点和难点 |
1.2.3 论文基本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总体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创新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回顾 |
第一节 相关文献检索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述评 |
第三章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构建 |
第一节 理论体系构成 |
3.1.1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1.2 基于德尔菲法的调查分析 |
3.1.3 构成要素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理论体系表达 |
3.2.1 数据收集 |
3.2.2 关键词预处理 |
3.2.3 关键词整体网络分析 |
第三节 理论体系类型划分 |
3.3.1 事业导向型 |
3.3.2 服务导向型 |
3.3.3 模式导向型 |
3.3.4 技术导向型 |
3.3.5 目标导向型 |
第四章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目标的确定 |
第一节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概念 |
4.1.1 研究主题的语词确定 |
4.1.2 共建共享主体 |
4.1.3 共建共享客体 |
4.1.4 共建共享过程 |
第二节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价值观 |
4.2.1 信息共享是信息的增值 |
4.2.2 信息共享是知本的置换 |
4.2.3 信息共享是价值的共享 |
第三节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 |
4.3.1 5A目标及肖氏目标 |
4.3.2 完整的学科拼图 |
第五章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各相关理论基本内容阐述 |
5.1.1 图书馆学五定律 |
5.1.2 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理论 |
5.1.3 存取与拥有理论 |
5.1.4 资源配置理论 |
5.1.5 系统论 |
第二节 相关理论与共建共享目标的关联性分析 |
5.2.1 图书馆学五定律与共建共享目标 |
5.2.2 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理论与共建共享目标 |
5.2.3 存取与拥有理论与共建共享目标 |
5.2.4 资源配置理论与共建共享目标 |
5.2.5 系统论与共建共享目标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对共建共享的要求 |
5.3.1 "以用户为中心"为宗旨 |
5.3.2 信息资源"有机生长" |
5.3.3 自建与共建相结合 |
5.3.4 追求整体效率 |
5.3.5 成员馆协调发展 |
第六章 以目标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
第一节 共建共享原则 |
6.1.1 传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原则分析 |
6.1.2 共建共享目标对传统建设原则的影响 |
6.1.3 以目标为导向的共建共享原则制定 |
第二节 共建共享机制 |
6.2.1 共建共享机制的功能 |
6.2.2 共建共享机制的类型分析 |
6.2.3 以目标为导向的共建共享机制选择 |
第三节 共建共享评估 |
6.3.1 共建共享评估的价值 |
6.3.2 共建共享评估方法 |
6.3.3 以目标为导向的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以目标为导向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
第一节 共建共享的管理模式 |
7.1.1 国内管理模式分析 |
7.1.2 国外管理模式分析 |
7.1.3 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的提出 |
第二节 共建共享的布局与共建模式 |
7.2.1 国内布局与共建模式分析 |
7.2.2 国外布局与共建模式分析 |
7.2.3 以目标为导向的布局与共建模式的提出 |
第三节 共建共享的服务模式 |
7.3.1 国内服务模式分析 |
7.3.2 国外服务模式分析 |
7.3.3 以目标为导向的服务模式的提出 |
第八章 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目标的保障 |
第一节 共建共享的思想观念保障 |
8.1.1 打破观念中的条块分割 |
8.1.2 明确共建共享目标 |
8.1.3 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第二节 共建共享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
8.2.1 图书馆法 |
8.2.2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
8.2.3 相关信息法规 |
8.2.4 标准规范制度 |
第三节 共建共享的技术保障 |
8.3.1 共建共享对存储技术的要求 |
8.3.2 共建共享对资源组织技术的要求 |
8.3.3 共建共享对访问技术的要求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主要贡献 |
9.1.1 研究结论 |
9.1.2 主要贡献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0.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统计 |
0.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0.2.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0.2.4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0.3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3.3 创新之处 |
1 图书馆联盟的发展 |
1.1 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沿革 |
1.1.1 国外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 |
1.1.2 国内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历程 |
1.1.3 图书馆联盟的主要类型 |
1.2 数字环境对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1.2.1 对图书馆联盟共享的技术支撑 |
1.2.2 对图书馆联盟合作内容的拓展 |
1.2.3 对图书馆联盟发展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
1.3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联盟的发展优势 |
1.3.1 实现资源共享与资源整合 |
1.3.2 达到优势互补 |
1.3.3 满足用户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 |
1.3.4 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竞争力 |
1.4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联盟的功能拓展 |
1.4.1 图书馆联盟传统功能在数字环境下的拓展 |
1.4.2 数字时代赋予图书馆联盟的新功能 |
1.5 中外图书馆联盟运作现状分析 |
1.5.1 美国图书馆联盟运作情况 |
1.5.2 英国图书馆联盟运作情况 |
1.5.3 澳大利亚图书馆联盟运作情况 |
1.5.4 中国典型图书馆联盟运作情况 |
1.5.5 国内外图书馆联盟发展经验总结与存在问题分析 |
2 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基于矛盾管理理论的解析 |
2.1.1 矛盾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
2.1.2 图书馆联盟中的矛盾冲突与解决方法 |
2.2 基于协同论的解析 |
2.2.1 协同论的基本思想 |
2.2.2 图书馆联盟中的协同基础与风险防范 |
2.3 基于博弈论的解析 |
2.3.1 博弈论的基本观点 |
2.3.2 图书馆联盟中的博弈现象 |
2.3.3 基于博弈论的图书馆联盟合作与冲突分析 |
2.4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解析 |
2.4.1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4.2 图书馆联盟中的委托——代理问题 |
2.4.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图书馆联盟风险分析与防范 |
3 图书馆联盟的风险分析与调查 |
3.1 图书馆联盟的风险问题与风险管理 |
3.2 图书馆联盟的风险识别与诱因分析 |
3.2.1 图书馆联盟风险识别的方法 |
3.2.2 图书馆联盟的风险识别与分类 |
3.2.3 图书馆联盟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3.3 图书馆联盟的风险调查——专家调查问卷 |
3.3.1 调查问卷总体设计 |
3.3.2 调查对象的选择与问卷发放 |
3.3.3 样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6 调查结论分析 |
3.4 图书馆联盟风险的评估与管理策略选择 |
3.4.1 图书馆联盟的风险评估 |
3.4.2 图书馆联盟的风险管理策略 |
3.5 图书馆联盟的风险防范体系 |
3.5.1 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体系建立的目的与意义 |
3.5.2 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
4 图书馆联盟组建中的风险防范 |
4.1 图书馆联盟的组建需要关注的问题 |
4.2 成员馆伙伴选择失误风险防范 |
4.2.1 成员馆伙伴选择的原则 |
4.2.2 成员馆伙伴选择程序与伙伴选择评价方法 |
4.2.3 成员馆伙伴选择标准 |
4.3 契约不完备风险防范 |
4.3.1 契约在图书馆联盟中的重要性 |
4.3.2 契约的类型 |
4.3.3 图书馆联盟订立契约应把握的原则 |
4.3.4 图书馆联盟契约的设计与维护 |
4.4 文化冲突风险防范 |
4.4.1 图书馆联盟中文化冲突的原因与后果 |
4.4.2 建立统一的图书馆联盟文化 |
4.5 信任风险防范 |
4.5.1 信任的含义与功能 |
4.5.2 信任在图书馆联盟中的重要性 |
4.5.3 图书馆联盟信任的影响因素 |
4.5.4 图书馆联盟信任机制的构建 |
5 图书馆联盟服务中的风险防范 |
5.1 图书馆联盟的服务体系与服务质量连带风险分析 |
5.2 图书馆联盟服务中的数字资源风险防范 |
5.2.1 数字资源建设的质量控制 |
5.2.2 数字资源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
5.2.3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策略 |
5.3 图书馆联盟服务中的技术风险防范 |
5.3.1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联盟面临的技术问题 |
5.3.2 图书馆联盟共享的技术标准与规范的建立 |
5.3.3 图书馆联盟共享的技术支撑 |
5.4 图书馆联盟服务质量风险防范 |
5.4.1 图书馆联盟内部服务质量标准的制定 |
5.4.2 基于情景感知的图书馆联盟服务共享与集成 |
5.5 图书馆联盟知识产权风险防范 |
5.5.1 图书馆联盟服务共享中引起的知识产权风险 |
5.5.2 知识产权保护与资源共享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
5.5.3 知识产权保护与图书馆联盟资源共享的平衡机制 |
5.5.4 合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应注意的问题 |
6 图书馆联盟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
6.1 图书馆联盟的管理协调及其风险分析 |
6.2 信息共享与沟通风险及其防范 |
6.2.1 图书馆联盟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与信息共享障碍分析 |
6.2.2 信息共享与沟通在图书馆联盟中的作用 |
6.2.3 图书馆联盟信息沟通网络的建立 |
6.2.4 图书馆联盟信息沟通平台的构建 |
6.3 利益不平衡风险及其防范 |
6.3.1 利益平衡机制及其在图书馆联盟中的重要性 |
6.3.2 成员馆利益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
6.3.3 图书馆联盟共享成本补偿制度的建立 |
6.3.4 图书馆联盟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 |
6.4 机会主义行为与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
6.4.1 图书馆联盟中机会主义行为与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 |
6.4.2 机会主义行为与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 |
6.4.3 机会主义行为与道德风险对图书馆联盟合作关系的危害 |
6.4.4 基于监督和检查机制的机会主义行为防范 |
6.4.5 基于激励机制的道德风险防范 |
6.4.6 基于约束机制的道德风险防范 |
7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图书馆联盟风险调查表——专家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四、关于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警察院校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研究[D]. 陈永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2]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 [3]浅谈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J]. 孙一云. 科技展望, 2016(12)
- [4]网络环境下民族院校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思考[J]. 帕提曼,李万梅.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2)
- [5]试论网络环境下西藏地区藏文文献信息资源共享[J]. 德萨,扎西玉珍,更尕易西,益西次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 [6]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规划模式研究 ——以高校图书馆为例[D]. 林小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7]刍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J]. 薛丽.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5)
- [8]网络环境下档案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的思考[J]. 管先海. 档案管理, 2010(06)
- [9]目标导向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体系研究[D]. 金胜勇. 南开大学, 2010(08)
- [10]图书馆联盟风险防范研究[D]. 袁静. 武汉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