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边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
祝晓薇
(喀什大学 新疆喀什 844000)
摘 要: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工作者要想帮助提升农村留守儿童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能力,就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专业的方法和专业技巧。笔者通过案例调查和分析,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留守儿童;农村;家庭教育
引言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周岁)。随着新时代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2013年5月,我们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抽取的126万人口样本推算出,全国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农村留守儿童;相比2008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增加了302万人,增幅为5%。2013年,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其中,小学学龄阶段(6~11岁)儿童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32.01%,数量超过1900万。千万儿童处于留守状态,意味着在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母各方面的密切照顾。从实际情况看,留守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将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1]
我国胶合板出口1 083.54万m3,其中美国160.34万m3,占我国胶合板出口的14.8%;中高密度纤维板出口298.5万m3,其中美国47.44万m³,占15.89%。
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缺位引起的家庭教育缺失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接受学校教育。在学业表现方面,1998年蒋忠、柏跃斌提出: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普遍存在厌学心理,学习成绩较差。2004年马晓凤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两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作的研究表明:家庭教育“量”的减少及分散,学校落后的教育观念及管理方式同时成为留守儿童学业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2014年刘亚波的研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行为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学习主动性欠缺、学习行为习惯不佳、在学习上与他人合作及交流的积极性不高、自控能力较差。[2]
案例介绍
笔者在新疆扶贫工作期间,曾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运用访谈法,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进行了实地探查和走访。下面是笔者有目的地选择的两个个案,通过上述方法进行的调查记录。
我用了那么多充满正面能量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期望,这也是我在陪伴他的过程中想要带给他的。当我如今回想自己为孩子所挑选的故事,都是人物之间关系特别融洽、人与自然之间也很和谐的图景;有时候我也会以这个标准去裁剪那些情节曲折、复杂的故事,只将其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拿出来给宝宝讲,其余则留到他年龄再长一些之后来说。
案例二:小艾,女,8岁,二年级学生,新疆喀什市佰什克然木乡某村人。小艾出生后,其爸妈就去乌鲁木齐打工了。她跟着外公外婆留守家乡,和父母很少通电话。父母每年古尔邦节前后回村看望家人,父母都是小学毕业,监护人外公外婆都没读过书。我和小艾沟通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女孩子的早熟和懂事。她不怎么爱说话,总是忽闪着大眼睛看着你,问一句就会答一句;她说很想爸爸妈妈,但是爸爸妈妈要赚钱,这样才会有好日子过。我和她的外公外婆沟通,发现小艾的学习成绩不错,在班上能考到前五名。屋子里贴得有她的奖状。但是,外公外婆表示:无法辅导小艾的功课,平时也很少跟她讲人生的道理,觉得女孩子总是要嫁人的,上不上学都无所谓。我们认为女孩子能识几个字,出门能分得清男女厕所就可以了。小艾的妈妈则表示:无论学习成绩好坏,孩子将来都是要出去打工的,学习并不是很重要的。小艾和小阿的班主任都表示:学校里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在城市里打工,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住。老人家年纪大了,照顾自己都有困难,更别说教育孩子了。因此,留守儿童多多少少都是些“困难生”,很多逃课的、打架的。总之,问题很多。[3]
笔者通过对留守儿童的走访发现:他们往往都停留在第一阶段的需求,即生活需求。这一点祖父母辈一般可以满足。但是往上走,在学习和精神层面上,祖辈们受困于自身的见识和教育理念,无法给予他们精神满足和学习上的引导。有很大部分老人家没有读过书,家庭教育对祖辈来讲往往力不从心、精神不济,从而导致“读书无用论”“只要吃饱穿暖就行”这样的情况。而且没有父母在身边,孩子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亲情离散的孤独感使留守儿童更易情绪低落。相当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孤独、无安全感。这就致使他们逃课、厌学、消极厌世,甚至出现道德滑坡和犯罪行为。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上次请你来给金银花治病的时候我就知道,你爱的不是那些个位置,而是你的专业。所以,我就把合同拟好了。秀红说。
案例一:小阿,男,9岁,三年级,新疆喀什市佰什克然木乡某村人。从2岁起,其父母去乌鲁木齐打工,他就跟着爷爷奶奶留守家乡,和父母差不多1~2周通一次电话。其父母每年古尔邦节前后回村看望家人,都是小学学历。监护人爷爷奶奶没读过书,只会讲母语。这是小阿的基本情况。我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小阿对父母没有什么印象。奶奶说:小阿是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其父母带着弟弟在乌鲁木齐打工,工资不高,还要照顾小孩,平时非常累。小阿由于不常见到父母,对父母的印象不深。我问小阿对于父母带弟弟去而不带他去,是否有遗憾或者抱怨。小阿摇摇头。我不知道是不在乎,还是没有听明白。
建议
邻居反馈,小阿比较顽皮。有时候,他会带着一帮小孩子逃课。有次逃课被爷爷发现,他还挨了一顿揍。关于这件事,我和爷爷求证:爷爷说小孩子不听话就要打到他听话,不都是这么来的么。我问奶奶平时是否有辅导孩子学习,奶奶说:我们两个老人家都不识字,监督不了他。我和他爷爷又不懂,有时候我会问怎么放学回家不写作业,他就说今天老师没布置作业。老师有电话反馈,他经常不交作业,可是我又看不懂到底是什么作业。我和小阿的父母联系,他母亲接的电话,说:自己目前在电子厂上班,都是计件工资,做得多,就挣得多,平时都期望加班,这样才能多赚钱;弟弟跟着我们也只能送托儿所。小阿妈妈觉得亏欠孩子。他们很少与小阿沟通,认为孩子身体上没事就好,其他的就只有通过物质补偿来弥补不在孩子身边造成的遗憾。他们会经常给孩子寄些钱、衣服,认为这样也算是在养育孩子了。
第一,健全教育关爱机制。很多公益社团、非政府组织,如团委、妇联、各高校等组织开展了较多留守儿童救助、关爱、扶助等相关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基本都是利用节假日送温暖、短期进驻活动等形式进行,活动结束后没有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而留守儿童的关爱却是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渗透,一时的温暖只能治标不治本。这对于长期处于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们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救助组织,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长期的指导和教育工作。因而,笔者建议:一是这些组织可以采取长时间的、定期的活动,如定期跟家长沟通生活中的问题、教育儿童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基本的生活小常识、组织群体活动以消除孤独感等等来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二是这些组织可以采取帮扶措施,有目的地帮留守儿童进行家教,为留守儿童寻找导师和榜样,进行一些生活观念和精神道德方面的交流等,给予其精神上的关怀和指导。[4]
第二,提升家庭抚育人员素质,提升教育关爱水平。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开始,家庭的教育和支持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家庭抚育人员素质是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和关爱至关重要的一环。留守儿童日常缺乏父母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祖辈的教育观念通常比较落后,法制意识淡薄,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因而,当孩子犯错时,他们多采用“武力”教育孩子,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温馨的情感港湾,心灵得不到慰藉。比如,在小阿出现说谎、打架、不完成作业等问题时,祖辈只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打”“唠叨”作为唯一的教育方式。但实际上,“打”或“唠叨”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会使孩子产生进一步的疏离、厌学、厌世,甚至误入歧途。
在提升抚育人员素质方面,学校、政府、村委会都可以举办家长讲座会,及时地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学校及教师要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要对抚育人员普及科学的教育观念。这样,让抚育人员能够正确引导孩子。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是最需要关爱和保护的特殊群体。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爱的温暖下健康成长,笔者呼吁: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要共同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陈敏,黄亚凝主编.让爱留守——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策略[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蒙应,余忠培编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100问[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8.
[3]孙文中,孙玉杰.家庭生态系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构路[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9,19(04),56-65.
[4]任嘉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9(1).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治理视阈中南疆农村教育扶贫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CSHO27。
作者简介: 祝晓薇(1991.4—),女,汉,新疆喀什市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喀什大学法政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