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有效需求亟待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_有效需求论文

增加有效需求亟待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正确认识当前的需求形势,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政策,对保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和缓解就业的社会压力至关重要。

一、从多方面情况判断,目前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有效需求是一种意愿需求,是住户和其他主体愿意支付的需求,它不是实际实现的需求,也不等于实际需求。经常有同志写文章,拿实际需求,如投资、消费、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比较,如看到二者大致相等,就认为不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实际上,从核算理论上讲,实现的需求总是与生产的总量相等,这二者的增长速度总是平衡的。以两个总量相等的一方去衡量另一方的大小,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判断有效需求是足还是不足,必须回到有效需求的本来意义上,看经济主体有没有充足的支付意愿。就住户而言,受连续几年实际收入增长减缓的影响,居民的收入预期减低,居民的支出愿望也随之降低;随着改革的深化,居民对改革前景的预期也不像过去那么乐观。改革风险意识增强,也使居民在花钱时比较谨慎;随着收入更多地向高收入者集中,而高收入者的消费倾向又比较低,这也从总体上降低了居民的支付愿望。因此,目前居民的支付意愿是比较低的。就企业而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大量重复建设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各种投资的回报率已明显降低。因而企业的投资需求也是低落的。就政府而言,政府当然是愿意多增加开支的。但政府的支付意愿受到了其支付能力的制约。目前社会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国家财力集中程度明显偏低,即使政府想扩大投资也是力不从心的。因此,政府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也是低落的。由此可见,从居民、企业、政府这三大经济主体的支付意愿看,目前的有效需求是明显不足的。

判断有效需求是足还是不足,还可以从其他经济指标,如就业、物价、经济增长指标的表现来观察。这也是发达国家在判断需求形势时通常所采用的方法。在就业方面,从失业率看,这几年的失业率逐年上升。1992年城镇失业登记率为2.3%,1993、1994年上升到2.6%、2.8%,1995、1996年上升到2.9%、3.0%,1997年上升到3.1%(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93页;1997年最新数字见《1997年中国统计公报》。)。农村的隐性失业人口也呈增加的趋势。从失业地区看,1995年以前,失业主要集中在东北等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目前已蔓延到全国各地,各大小城镇。从失业行业看,过去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重工业和轻工业,近几年各个行业都比较普遍。从失业人口的构成看,过去主要是劳动技能比较低的职工,近二年来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下岗失业的也在增加,甚至许多新毕业的大学生也很不好找工作。由此可见,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表明当前的有效需求是不足的。

在物价方面,目前已统计的各类物价指数,如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数、居民消费物价指数、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呈全面回落的态势,有的已经是持续数月负增长。从生产资料购进价格看,据人民银行总行统计,从1996年10月起,该项价格就已进入负增长,到1997年8月,11个月内有8个月是负增长,另外3个月有所上涨,但涨幅都在0.5%以下(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调查统计司公布的生产资料价格资料。)。从居民消费物价看,从1997年下半年起,该项价格涨幅一直在2%以下,涨幅非常之低。从1998年2月份起,也开始出现了负增长。1997年消费物价低速增长的原因,主要不是市场力量推动,而是由供给方(政府)推动,如主要是由住房租金和公用事业收费提高造成的。从商品零售价格看,该项价格从1997年10月已经连续5个月负增长(注:《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1997年第1~12期。)。考虑到目前90%以上的生产资料和零售商品的价格以及大部分消费服务项目的价格都由市场的供需力量决定,因此,各项物价的全面回落至低位运行甚至负增长,说明目前市场上的有效需求是相当不足的。

在经济增长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于1992年达到14.1%的高峰后,逐年回落,1997年已回落到8.8%。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从大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下降到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0.9个百分点(见下表)。

(注: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速度见《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42页;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增长速度以实际增长速度的10年移动平均数求出。)

潜在经济增长是一国经济资源在正常利用情况下可以实现的经济增长。当实际经济增长高于潜在经济增长时,一般表明有效需求过大,导致经济资源超常利用,经济超常增长;当实际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经济增长时,一般表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资源利用低下,经济低速增长。目前出现的情况正是后一种情况,即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资源利用低下,经济低速增长。

二、增加有效需求与调整结构并不矛盾;合理增加有效需求可以促进结构调整

现在有的同志不敢提有效需求不足,除了认识上的问题和思维上的惯性外,一个重要的顾虑是害怕强调有效需求不足,会冲淡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增加有效需求究竟是否会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冲突,值得深入分析。

首先,经济结构不协调是“结构性”问题,而有效需求是总量问题,应该说它们是两个层次不同的问题。市场经济国家发展的历史和经济理论研究都表明,如果有充分的市场竞争,就不会有经济结构失调的问题。因为厂商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投资结构和资产结构。只有那些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厂商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在这种微观层次上的不断调整中,宏观上的产业结构也就得到相应的调整。如果我们能在任何一个时间点,截取经济的横断面进行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结构总是基本协调的。因此,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根源实质上是一个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是经济体制和各种制度性安排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问题,这与有效需求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不同的问题。

其次,具体到中国的情况看,我国不断产生的重复建设、结构失调现象主要是由以下经济体制性原因造成的。一是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投资不求回报、经营不计成本、生产不问需要的思想影响长期存在,各经济主体调整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主动性不够。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为追求个人政绩,盲目投资。三是国有银行转换机制慢,贷款比较盲目,扶优汰劣不够。四是国有大企业因内部经营机制转换慢,外部行政干预多,没有形成在各自行业有主导性影响的大集团,以至于小企业太多,低层次竞争过度。因此,我国经济建设历史上反复出现的重复建设现象并不是有效需求过大引起的,而是体制性障碍造成了重复建设和结构失调,并进而引起了有效需求过大和通货膨胀。

再次,调整结构要有一定的有效需求作导引。如果像现在这样需求不足,各个行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投资回报很低,企业就不知道技术改造投资投向何方,上什么样的新项目,该兼并那些企业,如何对现有资产进行重组等等,因而也就难以调整结构。另外,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开工率低,还会使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难度加大,也不利于企业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

三、增加有效需求主要是增加国内需求,而不是国外需求

战后几十年来,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依靠国外需求的刺激和外向型经济政策的导向走上了繁荣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很大成就。亚洲“四小龙”和后来的“四小虎”就是其中的典型。但中国不可能走这条路,原因之一是现在的国际环境与当时有很大不同,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其经济也是一个大国经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任何一个大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是依靠国内需求的增长和刺激,而不是依靠国外需求的刺激。美国2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目前美国的出口总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8.0%(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835、844页。)。尽管中国目前的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3%(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42、588页。),以至于被人认为是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但是要看到,对外依存度高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竞争力低,人民币汇率低。一旦中国的竞争力上去了,汇率上去了,则国外需求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将明显减弱。

从近些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平衡情况看,由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较少,已经产生了持续多年的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由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在长期内必须保持平衡,前几年贸易顺差多了,今后几年就必须有贸易逆差进行抵消,所以这几年贸易顺差较大的现象是不能持久的。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盈余主要是对美国盈余,这几年之所以没有引起较大的中美贸易摩擦,主要是美国目前国内经济良好,公众对贸易平衡的问题不像过去那么关注。但美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持续7年,为战后以来持续最长的一个时期,很可能在将来某个时间逆转。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中国要继续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是不现实的。另外,持续贸易顺差对我国经济也有不利的一面,目前外贸盈余过多已经产生了我国外汇储备增加过快,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的问题。

国外对我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到底有多大,不仅取决于我国经济的竞争力,而且还取决于进口国的需求情况及其他出口国的竞争力。去年以来,东南亚各国及韩国货币大幅贬值,其出口产品在价格方面的竞争力实际上是提高了。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去年最后一个月已经出现了一定规模的经常项目盈余,很可能表明这些国家在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后正步出低谷。其传统的出口市场又是与我竞争的美国市场,来自他们的竞争很可能减少国外对我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因此,促进国内经济增长,重点是刺激国内需求,而不是国外需求,这不仅使我们的立足点放在更可靠的基础上,而且还可减少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避免与东南亚各国和韩国的过度竞争,有助于亚洲地区的经济稳定。

四、刺激国内需求不能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必须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

调节国内需求的手段主要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近两年来,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国家在货币政策方面有一些比较大的动作。例如,取消了居民保值储蓄存款,连续五次大幅度地调低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取消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规定等等。但在目前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对有效需求的刺激作用是相当有限的。

第一,运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传导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发达国家有发育完善的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消费信贷等,利率的变动对市场主体的行为有很大影响。利率下调,将推动证券价格上升,使商业银行有更多的资本可供借贷;企业可以按更低的成本增加更多的贷款,或发行更多的股票,扩大投资规模;住户可以增加更多的抵押贷款,购买住宅和耐用消费品。利率下调将显著地刺激有效需求。反观我国的市场条件,由于市场发育不充分,利率下调则起不到类似的作用:消费信贷几乎为零,利率下调难以较显著地刺激消费需求;证券市场过于狭小,还有各种行政限制,企业不能便利地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筹集更多的资金,以扩大投资规模。

第二,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差、资本金不充实,信贷能力弱,信贷态度谨慎,难以扩大信贷规模。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重究竟有多大,尚无权威的估计。有的人称有20%,有的人甚至估计在35%左右。但不管比重多高,可以肯定的是,按国际惯例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过大的。另外,现行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占其总资产的比例只有5%左右(注:根据主要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料测算。),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要求。因而,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是比较弱的。另一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主要是国有企业,其总体经营状况和效益状况并无大的改善,要让国有商业银行较多地增加对其贷款是不太现实的。事实上,尽管从1998年元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的限额管理,但从过去两个月的执行情况看,新贷款的增加并不明显,商业银行的贷款态度是相当谨慎的。

第三,目前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加削弱。在周期的扩张阶段,扩张的货币政策对有效需求有明显的刺激效果。但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扩张的货币政策对有效需求的刺激作用则不明显。例如,增加贷款,其最终结果很可能并没有增加投资或消费,只不过增加了库存;降低名义利率,也不能刺激投资或消费,因为物价比名义利率下跌得更快,实际利率甚至比原先更高;增加货币供应量,用于实际交易的货币并不一定增加,因为人们普遍预期不佳,持币者将会提高持币比例,比原先更多地持有货币,以应付难以预测的需要。1990~1991年,我们就碰到这种情况。当时经济在滑入低谷中,国家连续几次调低利率、增加贷款,经济并无明显起色,而库存仍不断增加,消费依然很疲软。

因此,在货币政策难以显著刺激有效需求的情况下,宏观经济调节更多地依靠财政政策是难以避免的。

五、用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不能囿于现有财政体制,必须在改革的基础上,实行“大”财政政策

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有其优越之处。首先,增加财政支出可以直接扩大消费需求或投资需求,而不像货币政策那样要求一定的中间传导过程,因而也没有中间的延误时间。其次,以国家财政投资为龙头,举办大型公共工程,可以使社会上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再次,削减税收收入,可以间接刺激需求。例如,提高出口退税率,可以刺激出口;削减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可以刺激投资或消费,等等。

但是,在看到财政政策有上述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我国目前的实际财政状况。目前的现实是,财政收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6%,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致也在11.6%(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33、234页。)。每一项收入来源的潜力似乎都已挖掘尽,每一项支出项目都有必不可少的去处。因此,在现行的财政制度和财力状况下,要实行减税增支的政策似乎是不可能的。要实行这样的政策,唯一的办法是打破现有的财政格局,在改革的基础上,重建中国财政,实行“大”财政政策。

重建中国财政不是一件短时间内能完成的事情。而实行“大”财政政策以刺激有效需求又是一件急迫要做的事情。因此目前可考虑先从简单易做的事情做起,集中社会财力,扩大财政支出。其具体思路是:(1)加快对现有预算外资金的整顿治理,尽量把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目前的预算外收入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52.6%(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233、248页。),如果全部作为政府的财政资金来使用,可使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1.6%上升到17%左右。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一方面可用来举办一些社会急需的公共工程,加倍引导、刺激社会投资,同时还可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2)加快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现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可以提高低收入地区、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增强其消费能力,刺激有效需求。(3)适当多发一些国债。目前我国的国债余额大约为7206亿元(注:《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1997》第3页;1997年中国财政决算资料推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10.4%,以国债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不超过20%的国际标准来衡量,目前我国的国债规模还不太大,适当增发一些国债是可行的。

标签:;  ;  ;  ;  ;  ;  ;  ;  ;  ;  

提高有效需求亟待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_有效需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