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葡萄酒香飘百姓餐桌(论文文献综述)
冀思妤[1](2015)在《中法酒文化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交流或者互相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文化问题。与词汇语法等问题不同,这些问题是根植于民族的、更深层次的差异而导致的鸿沟。酒文化在中法两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酒文化的深入分析,能为人们的交流和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酒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且研究的方向也各有侧重。本文从文化层次理论出发,着重中法两国的酒文化对比,这样有针对性的对比,更加的清晰和详细,并从酒文化的差异中发现一些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使文化和语言的学习能够互相促进。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酒与酒文化的概念并着重论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前对酒文化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以中法两国为例从物态酒文化、制度酒文化、行为酒文化和心态酒文化四个文化层次出发对酒文化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并从中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渊源和中法两国文化深层次的不同。第三章从这些对比中得出一些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使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找到相应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帮助留学生快速适应异国的生活并更好更快地学习。最后一章为结语,叙述了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需多加重视。本文从中法酒文化对比的角度,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帮助留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使其能更好的学习汉语。
吕庆峰[2](2013)在《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葡萄酒产业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成立到2012年正好120年历史。历经1949年前战乱、1949年后经济困难、十年文革三个时期巨大创伤,新生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维持生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经济迅速起飞,中国葡萄酒产业随之进入迅速发展轨道。历经三十年快速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如今已达到生产量世界第六、消费量世界第五的排名。在当今葡萄酒文化世界里,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声音仍然很微弱,我们虽然已是葡萄酒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葡萄酒生产强国。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作为工业是从西方传入,现在的葡萄酒文化主要是指以法国葡萄酒文化为蓝本西方葡萄酒文化,但中国也有很深厚葡萄用于酿酒的历史积淀。在当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导致对“本原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中国”生活形式的内在韵律和自我指向始终没有能够被揭示、发挥、确立出来。从产业化角度系统研究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是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自身历史连续性的问题,是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是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自我审视。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历史的连续性,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是从研究上确立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努力。只有抱着这样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政治眼光,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经验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价值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也为以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葡萄产业化栽培、葡萄酒酿造工艺发展方向、葡萄酒产业集聚化发展问题、葡萄酒产业国际化未来研究打下基础,也有助于以后将中国葡萄酒产业纳入产业经济学、文化学、政策学的体系和框架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以葡萄酒产业链条为横轴,以近现代百余年葡萄酒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历程为纵轴,综合运用历史学、产业经济学、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近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并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本文研究的重点及所得出的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诞生到当前的发展历史,采用“横排竖写”的方式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作传。将原料栽培、酿酒和设备、流通和市场到产业化道路的葡萄酒产业问题从产业诞生到21世纪初的历史系统梳理,力求建立起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的完整性。(2)在观照中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并仔细审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后,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未来国际化前景。葡萄酒消费在中国将持续高速增长很长时间、中国葡萄酒文化将会确立、中国葡萄酒产业必将进入主要出口国行列。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提高水准、锻炼国际眼光,主动参与行业国际竞争、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步实现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化。(3)伴随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量剧增,吸引大批国内外财富集团投资中国葡萄酒业。大量国外投资和进口酒涌入一方面为中国带来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给国产葡萄酒生产提出挑战。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水准和文化水准,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4)从文化政治意义来讲,中国葡萄酒文化只有抵抗才有现代性,中西方文化迥异,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制度、饮食结构相差甚大,一旦全盘接受西方葡萄酒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就丧失了个性,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就等于放弃对自身普遍性的追求,从而就没有未来的路可走。中国葡萄酒产业通向未来的路,必须要回到自身存在的本原,并具把自身特色都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最终要创造出鲜明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之路必须经由对自身历史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对外来的现成的葡萄酒文化的单纯模仿不是路。如果我们总是在模仿西方葡萄酒文化,追赶法国葡萄酒产业,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最高只能达到其复制品或者叫赝品的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等同或超越它们的高度。中国葡萄酒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从自身历史找到自觉、自信,从而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孙补卿[3](2005)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主要想表达的思想是:从民族学或叫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到底有哪些突出的贡献和明显的弊端。之所以要以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中国饮食文化从古至今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它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联系到目前世界上尚有8亿多人不得温饱,而中国能以人均耕地面积很少的资源养活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定有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论文共分十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饮食文化的界定与研究范围、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典籍丰富”。主要说饮食文化始于人类用火熟食,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许多原始人的遗址中都有用火的实物证据;中国是农业文明古国,许多农产品起源于中国;中国有许多饮食的制作方法历史悠久,如馒头、豆腐、酒、茶等。中国数千年历史延绵不断,前人留下了丰富的典籍,其中有不少是饮食文化方面的书。该章简介了部分文献。第三章“中国人的饮食思想系统科学”。饮食原料来自农业,中国长期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主张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吃出礼仪和道德,而不仅仅追求口腹之欲。第四章“中国食疗理论独特完整”。中国自古讲究医食结合、医食同源,而且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通过平衡饮食来保健,以饮食的性味来调和五脏并疗疾,对人类尤其是对穷人真是功德无量的贡献。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内容博大丰富”。论及的有中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和风味食品;目前仍存的原始食风,如石烹;多样的饮食体系,如主食、副食、零食、点心、饮料、调料、配料等;各类文艺作品中的饮食文化,如小说、诗词、绘画、雕塑、戏剧、曲艺等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中国几大菜系;名人与饮食的轶闻;着名餐店文化:汉语中“吃”字的泛化应用:便捷的筷子;新产生的饮食节日。 第六章“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表现”。主要论述和分析了食雕、花模、油香、点心的造型及文化内涵;餐饮具和餐厅的美学表现及中国人表现在饮食文化中的美学理想;对食物色、香、味、名、音及饮食环境的综合美追求。 第七章“悠久典雅的茶文化”。主要分析少数民族茶文化特色及中国茶事茶艺茶道的文化精神。其核心是乐生、保健、廉洁、淡雅、和谐。 第八章“多彩的酒文化”。主要研究各民族酒俗;中国传统酒典章、制度、礼仪、酒戏、酒令、酒歌、酒器、酒联等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人在酒文化中追求与自然亲合,与人亲近,渴望表现天性的自由豪放和洒脱旷达。同时,中国人也辩证地关注到酒的利弊功过。 第九章“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中国饮食文化的生命力主要表现在它的巨大包容性、豁达开放性和不断创新性上。它的包容性主要反映在国内各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上,除个别的饮食禁忌外,中国人不分民族和地区,只要是美味佳肴,就能风行全国,甚至外国饮食也能大行其道。豁达的开放性表现在,除引进外国饮食外,中国的餐饮店也开到了世界各国,与古代中国在某些方面的封闭保守,简直是针锋相对,反其道而行。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新的菜谱和新的食疗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第十章“中国饮食文化弊端举例分析”。主要分析悬殊的阶级(贫富)差别、腐败现象、环保与卫生观念不普及,以吃论身份、酗酒、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假冒伪劣食品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饮食文化贡献弊端
张丹[4](2000)在《让葡萄酒香飘百姓餐桌》文中研究表明 不知你是否发现,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西方文化的渗透,我国百姓的饮酒习惯也逐渐从以烈性酒为主,向营养型、保健型、享受型发展。尤其是对营养丰富、档次较高的以干红、干白为代表的全汁葡萄酒的需求量大幅增加,使葡萄酒市场崛起。面对餐桌上的葡萄酒热,生产企业也不失时机地纷纷上马,
二、让葡萄酒香飘百姓餐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让葡萄酒香飘百姓餐桌(论文提纲范文)
(1)中法酒文化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酒及酒文化概述 |
二、研究综述 |
(一) 酒文化研究综述 |
(二) 中外酒文化对比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二章 中法酒文化对比 |
一、中法酒之物态文化层对比 |
(一) 中法酒原——“粮食”的白酒,“葡萄”的法酒 |
(二) 中法酒器——“造型”的中国,“功用”的法国 |
(三) 中法酒之“色香味”——厚重中国情,韵味法国酒 |
二、中法酒之制度文化层对比 |
(一) 中法酒制 |
(二) 中法酒制对比 |
三、中法酒之行为文化层对比 |
(一) 中国人的饮酒习俗——热闹的中国 |
(二) 法国人的饮酒习俗——优雅的法国 |
(三) 中法饮酒习俗的对比 |
四、中法酒之心态文化层对比 |
(一) 中法酒之“儒道”与“上帝”、感性与理性 |
(二) 中法酒与语言文学艺术 |
第三章 中法酒文化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一、物态文化层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二、制度文化层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三、行为文化层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四、心态文化层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
第四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
1.2.2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 |
1.3 随产业成长而发展的学术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论文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1.6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世界葡萄酒业替进历程与中土葡萄酒历史积淀 |
2.1 世界葡萄酒文化中心转移变迁 |
2.1.1 猿酒萌芽 |
2.1.2 苏美尔时期 |
2.1.3 古埃及时代 |
2.1.4 古希腊时代 |
2.1.5 古罗马时代 |
2.1.6 法兰西时代 |
2.2 中国本土葡萄酒业历代积淀 |
2.2.1 新石器时代葡萄和葡萄酒遗迹 |
2.2.2 商周文字记载的葡萄与葡萄酒 |
2.2.3 先秦时期欧洲种葡萄传入可能性分析 |
2.2.4 汉代葡萄酒业开端 |
2.2.5 魏晋南北朝葡萄酒文化兴起 |
2.2.6 唐代葡萄酒文化灿烂绽放 |
2.2.7 宋代葡萄酒商品化发展 |
2.2.8 元代葡萄酒上升为祭祀用酒 |
2.2.9 明代葡萄酒业缓慢发展 |
2.2.10 清代葡萄酒业重大转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现代百余年中国葡萄种植业蓬勃发展 |
3.1 原生葡萄种质资源开发 |
3.1.1 本土种质资源调查 |
3.1.2 葡萄种质资源保存 |
3.1.3 葡萄种质资源鉴评 |
3.1.4 原生种质资源利用 |
3.1.5 葡萄种质资源创新 |
3.1.6 葡萄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
3.2 酿酒葡萄域外品种引入历史 |
3.2.1 1949年前引种概况 |
3.2.2 50、6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引种 |
3.2.3 70年代始向西欧引种 |
3.2.4 改革开放后出现引种高潮 |
3.2.5 21世纪后引种逐渐科学 |
3.3 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选育实践 |
3.3.1 区域化选种实践 |
3.3.2 区域化育种实践 |
3.4 酿酒葡萄栽培技术发展 |
3.4.1 苗木繁育技术发展 |
3.4.2 栽植技术变迁 |
3.4.3 栽培架式趋于规范 |
3.4.4 整形修剪技术进步 |
3.4.5 树体管理方式进步 |
3.4.6 土肥水管理科学化 |
3.4.7 化学调控谨慎使用 |
3.4.8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得以重视 |
3.4.9 特殊栽培的发展 |
3.4.10 病虫害防治安全化 |
3.4.11 生物动力和有机栽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中国葡萄酒酿造工艺现代化改新历程 |
4.1 葡萄酒现代工艺革新 |
4.1.1 葡萄酒典型性认识过程 |
4.1.2 发酵工艺日趋科学 |
4.2 酿酒人才队伍演变 |
4.3 酿造设备逐渐现代化 |
4.3.1 压榨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2 发酵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3 过滤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4 灌装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5 传送设备的更新换代 |
4.3.6 其它酒种类型设备的更新换代 |
4.4 葡萄酒生产标准推行 |
4.4.1 生产标准逐渐完善 |
4.4.2 原产地域保护实施 |
4.4.3 葡萄酒法律不断出台 |
4.4.4 不断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化发展道路 |
5.1 葡萄酒生产规模壮大 |
5.1.1 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扩大 |
5.1.2 葡萄酒生产能力增长 |
5.1.3 葡萄酒生产企业增多 |
5.2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
5.2.1 原料供应基地化 |
5.2.2 配套企业专业化 |
5.2.3 流通渠道多元化 |
5.2.4 学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形成 |
5.2.5 产业功能升级 |
5.2.6 葡萄酒文化普及 |
5.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
5.3.1 葡萄酒产业集聚的演进路径与分布现状 |
5.3.2 葡萄酒产业积聚动力机制简要分析 |
5.3.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5.4 葡萄酒产业组织日趋合理化 |
5.4.1 改革开放后葡萄酒消费的三次转折 |
5.4.2 葡萄酒消费市场格局 |
5.4.3 葡萄酒产业市场集中度 |
5.4.4 葡萄酒行业市场绩效 |
5.4.5 葡萄酒企业品牌成长 |
5.4.6 企业管理体制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6.1 何谓葡萄酒产业国际化 |
6.1.1 客户国际化 |
6.1.2 团队国际化 |
6.1.3 机制国际化 |
6.2 葡萄酒产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
6.2.1 地域化酿酒 |
6.2.2 制定清晰可行的标准 |
6.2.3 培养国际化人才 |
6.2.4 形成中国葡萄酒文化 |
6.2.5 建立国际化制度体系 |
6.2.6 培育强大品牌 |
6.3 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6.3.1 新旧世界主要国家葡萄酒简史 |
6.3.2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2.1 饮食是文化 |
3.1 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4.1 饮食文化研究的范围 |
5.1 饮食文化的研究现状 |
6.1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典籍丰富 |
1.1 历史悠久 |
2.1 文献多样 典籍丰富 |
第三章 中国人的饮食思想系统科学 |
1.1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 |
2.1 平衡饮食,吃出健康 |
3.1 惜粮悯农注重亲情崇礼尚德 |
第四章 中国食疗理论独特完整 |
1.1 食疗简史 |
2.1 食疗原理 |
3.1 饮食的保健与医疗作用 |
4.1 食疗的特点 |
第五章 中国饮食文化内容广博 |
1.1 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 |
2.1 不同地域的风味食品 |
3.1 现实生活中的原始饮食文化遗存 |
4.1 多样的饮食体系 |
5.1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
6.1 中国的菜系 |
7.1 名人与饮食 |
8.1 餐馆名店老字号 |
9.1 无处不在的“吃” |
10.1 筷子及其它 |
第六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表现 |
1.1 食物的形象美 |
2.1 饮食环境与饮食器之美 |
3.1 食物的香、味、名、音等美 |
第七章 悠久典雅的茶文化 |
1.1 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茶文化 |
2.1 中国茶道的文化精神 |
3.1 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内涵 |
第八章 多彩的酒文化 |
1.1 绚丽夺目的少数民族酒文化 |
2.1 中国传统酒文化中的特色 |
第九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
1.1 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 |
2.1 中国饮食文化的豁达开放性 |
3.1 中国饮食文化的创新性 |
第十章 中国饮食文化弊端略析 |
1.1 悬殊的阶级(等级)差异 |
2.1 触目惊心的公款吃喝 |
3.1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
4.1 饮食卫生保健知识不普及 |
5.1 白酒泛滥成灾 |
6.1 奸商谋财害命 |
7.1 饮食文化在变味 |
参考文献 |
作者声明 |
四、让葡萄酒香飘百姓餐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法酒文化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D]. 冀思妤. 河南大学, 2015(07)
- [2]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D]. 吕庆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8)
- [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 孙补卿.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4]让葡萄酒香飘百姓餐桌[J]. 张丹.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