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谷”的竞争态势及其人才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光谷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竞争态势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光谷”是相对于硅谷的一种说法。我们现在所称的“光谷”,从狭义上讲,是专指“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光电子产业。
光电子产业包括信息光电子、能量光电子、消费光电子、军事光电子、软件与网络等领域。光电子技术不仅全面继承兼容电子技术,而且具有微电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和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光电子产业将成为21世纪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据预测,随着光电子潜力的发掘,这一行业的产值在2010年将达到50000亿美元,成为21世纪最大的产业。
光电子技术是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高技术,对于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为此,许多西方国家纷纷启动相关的计划,我国也出现了争建“光谷”的热潮。
一、国际光电子产业概况及光谷建设
为了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赢得主动权,西方发达国家加紧策划实施光电子产业发展计划。继美国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中心的图森布地区成为全球关注的第一个“光谷”,启动了“激光核聚变”计划之后,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也相继启动了关于“光”的计划——法国在阿尔卡特研究中心内建立光电子学研究开发中心,简称“光电谷”;英国在实施“阿维尔计划”;日本在实施“激光研究五年计划”;德国则在实施“激光2000”国家发展计划。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大光电子中心:
一是美国。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第一根光纤、最早的工程化红外辐射计均出自美国,光电子高技术研究的重心在美国。
二是欧洲(法、英、德)。法国的第三代红外器件已达到国际最高水平,德国的激光产业也具相当规模,英国的“阿维尔计划”意在抢占光电子信息制高点。
第三当属日本。日本在民用可见光传感器、民用激光、液晶显示器等方面形成了大规模的产业,产品风靡全世界。
美国光电子工业发展协会把显示器、光存贮、光通迅及硬拷贝称为光电子技术产业,1993年,这一市场的总产值为750亿美元。在这一市场中,日本占据了第一位;而在激光技术的另外领域,如激光医疗及激光检测方面美国则占首位,美国也是最早将高功率激光器引入汽车工业的国家;在激光材料加工设备方面,德国走在了世界前列。
Loyola学院的日本技术研究所(JTRI)1996年撰写了一份长达359页的报告。报告中将美国与日本的光电子产业进行了比较,其结论是:在许多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日本有利。报告在摘要中指出,美国在某些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诸如专用光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制造);日本不仅在用户光电子产品上居于领先甚至在其它方面(诸如传输系统和存储器)也同样占优势。这份报告还包括了技术、经济和市场等方面的数据。
1997年,法国制定了光电子技术发展计划。据悉,到2001年第一季度末,在巴黎南郊阿尔卡特尔公司的马尔库西斯研究中心内,将出现一个欧洲唯一、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唯一的国家级光电子研究基地,法国人称之为“光谷”。
二、我国光电子产业概况及光谷建设
我国在光电子技术方面几乎与世界同时起步。1976年世界第一条商用市内光通信系统在美国亚特兰大问世,引起了国际普遍重视。1979年底,我国光通信实验系统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先后试用,成为拥有光通信系统的少数国家之一。
光电子技术是当今信息系统和网络中最引人注目的核心技术。我国在“863计划”实施伊始就高度重视光电子技术的研究,专门成立了光电子主题专家组。15年来,我国光电子界奋发图强,充分利用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材所提出的科技发展空间进行攻关,实现了量子材料和器件、DFB激光器、光电集成芯片和光子集成芯片等关键技术上的突破,进而研制成功了用于高速通信、光存储和光显示的几十种关键器件,并实现了商品化,结束了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从而也获得了与发达国家同台竞技的资格。在“863计划”支持下,武汉、长春、深圳、北京、上海、石家庄等6个光电子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迅速壮大。基地原来立项投入仅1800万元左右,到2000年基地相关企业产值已达10亿元。基地的建设,揭开了自主发展我国民族光电子产业的序幕,同时也带动了大批信息光电子产业群的蓬勃兴起。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谢世钟教授说:我国光电子技术科研发展与国外基本上同步,有些距国际先进水平落后2至5年,但有些成果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信息光电子技术正处在一个新概念、新技术极为活跃的发展期和由“分立器件”走向“集成芯片”的极为关键的转折期,我国的信息光电子技术和产业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将在“十五”“863计划”中,以已经取得的成果为基础,加强我国光电子技术研究开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稳步提高我国在全球信息产业领域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掀起了争建“光谷”的热潮。据报道,参加争办的省、市和地区主要有:武汉、广州、长春、合肥、福州、重庆、深圳、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江苏、陕西、山东14个省市。各地不仅不同程度地为各自的“光谷”做出了规划,而且还确定了各自的名称。通过这些名称,可以看出中国“光谷”竞争的一斑。这些名称是:武汉:“武汉·中国光谷”;广州:“广东光谷”;长春:“长春·中国光谷”;合肥:“合肥光子科学岛”;福州:“福兴百亿光电园区”;重庆:“重庆光电产业园”;深圳:“光通信工业园”;浙江:“国家光仪工程中心”;北京:仍处在专家呼吁阶段,还没有明确提出建设光谷的方案;天津、陕西、江苏、山东四省市只在有关媒体上见有欲建“光谷”的报道,本文作者未收集到具体资料。其中以“光谷”命名的省市有三家,武汉和长春则直接冠以“中国光谷”的名称,可见竞争之激烈。
三、“中国光谷”的人才战略
上述事实说明,“中国光谷”不仅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而且面临着激烈的国内竞争。如果要赢得竞争,就必须在深入研究制约“中国光谷”的发展因素的基础上,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美国硅谷之所以有今天,仰仗的是一系列特殊优势,如:有利的游戏规则,很高的知识密集度和员工的高流动性,充足的投资和鼓励冒险、容忍失败的氛围,有一批与工业界密切结合的研究型大学等。其中的人才流动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是硅谷极其重要的成功因素。“中国光谷”的建设,应吸取硅谷文化的精髓,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流动和成长的文化环境。
关于“人才流动”,胡树华教授在研究湖北省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曾提出实施“五动工程”的创新战略,“五动工程”之一就是“人才流动”。经进一步研究,我们认为这种“人才流动”的思想对于以创新为突出特征的“中国光谷”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流动”是指人才的开发、引进、培养和留用。其中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人才”。何谓人才?人才即有某种特长的人。显然,与技术创新的类型或过程相对应,技术创新的人才也会有不同的类型,如高层管理人员、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技术工人等。另一个是“流动”,狭义地讲是指人才的流入和流出,广义地讲也包括人才的综合素质或专业水平的提升或下降。一流的创新人才,尤其是一流的创新人才结构,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从事各类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应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力争在人才战略上,尤其在“人才流动”机制的建立上首先有所突破。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企业培训计划
计划的目的是鼓励科技人员的流动。支持的对象是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被列入计划的大学毕业生将能够在一个企业里面就一个项目工作2-3年。被列入计划的项目必须是大学或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而且是对企业的发展有非常重大影响的项目。项目结束后,被支持的科技人员既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亦可自由流动。类似的计划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非常成功的先例,如英国的Teaching Company Scheme。1996年,英国对该项目做过一个独立的评价,评价的结果是,每一百万的经费支持,可产生58个工作岗位、360万的附加值、300万的出口、1330万的产值。
(二)降低人才流动壁垒,排除人才流动障碍
目前,在我国妨碍人才流动的因素中,既有国家户口政策的因素,也有保险、福利等社会保障系统没有社会化的问题。就“中国光谷”而言,应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对创新型人才放宽户口政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人才流动壁垒,保证人才流动的政策支持。同时,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有利于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为衍生公司的创办和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衍生公司是指那些逐渐从企业之中独立出来或者由原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其它研究人员自己创建的新企业。在他们创建的公司中,有的根据自己的创新成果开辟出新领域,有的与自己原来的公司从事相同的业务,成为原来公司的竞争对手。随着衍生公司的不断建立和发展,使人才从学校流动到企业,再从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又一个创新源。在这种流动过程中,知识随着其重要的载体——人,不断地被传播、创新和增值,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四)制定人才吸引、培养与激励措施
在产业创新体系中,内部人才需要培养,外部人才需要吸引,人才发挥作用需要激励。在人才流动工作中,应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形成以竞争和业绩为取向的人才开发、使用、培养与激励特色;以经济实力为基础,创造良好的、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人才的健康流动为目标,建设高起点的、面向国内外的人才市场,重点是企业家市场、高层人才引进交流的中介服务机构等。
(五)实施“光谷企业家”计划
该计划以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与信息学院为依托,联合最具实力的MBA教学基地,针对光电子企业家或具有扎实的光电子学和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的博士、硕士,采取灵活的学制系统,培养和建立光谷企业家队伍。
2000年7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重组原来的计算机、电信、光电子、激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武汉邮科院、中船717所等单位的学研产优势,组建了光电子与信息学院。作为武汉“中国光谷”的人才培养基地,当年该学院开始招生,每年将为“光谷”定向培养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近1000人。光电子与信息学院的成立,将逐步缓解光谷的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但制约“光谷”发展的除技术人才的短缺外,更缺乏的是管理人才,尤其是企业家人才。一位优秀的“光谷”企业家,应具备光电子、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启动“光谷企业家”计划,就是要在企业家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企业同大学的结合、光电子与信息学院同MBA教育的结合、光电子知识同管理知识的结合。
四、结论
综上所述,21世纪的光电子产业将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其发展对经济、政治、国防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决定了其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将是非常激烈的。在所有的竞争要素中,人才竞争最为关键。制约“光谷”发展的因素除技术人才的短缺外,更缺乏的是管理人才,尤其是企业家人才。在“中国光谷”的建设过程中,应首先制定科学有效的人才发展战略,而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合理有效流动的机制,逐步培养和形成“光谷”的企业家队伍则是最重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