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韩经贸合作关系发展变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韩论文,合作关系论文,经贸论文,近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3.313.83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35X(2009)01-0031-06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是韩国的重要对外经济合作伙伴之一,特别是在韩国经济开发的起步阶段,日本的资金、技术支援对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直至今天,韩国日本之间的经济合作仍在韩国对外经济关系中(出口市场、通过投资获取的资本和技术等)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陷入低迷,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中心的转移及韩国对外经济合作关系的不断拓宽,加之韩日两国在建立FTA具体问题上出现较大的分歧、谈判中断等原因,两国双边经济贸易合作发展出现了较大的波动,即双方贸易额和相互投资额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甚至有的年份出现了较大额度的负增长,故导致韩日间的贸易和相互投资在双方的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中所占的比重急剧下降,且呈继续下滑的趋势。2007年韩日双边贸易在韩国对外贸易对象国中的顺位已由1997年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位降至继中国、欧盟、美国、东盟之后的第五位,其中对日出口额由第四位降至第五位,进口额继续保持第一位的水平。
一、日韩经贸合作现状及其特点
(一)贸易和投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日本经济出现滑坡及韩国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等原因,日韩双边贸易发展起伏不定,有的年份有所增加,有的年份则大幅度下滑。1996年两国双边贸易额为472.2亿美元,1997年降至426.2亿美元,较上一年减少46亿美元,为负增长9.7%;1998年降至290.8亿美元,减少135.4亿美元,降幅为31.8%;1999年回升为400.0亿美元;增加109.2亿美元,增长37.6%;2000年升至522.9亿美元,增加122.9亿美元,增长30.7%;2001年又降为431.4亿美元,减少91.5亿美元,降幅为17.5%。之后,一直保持低速增长的势头,2002年450.0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4.3%;2003年为535.9亿美元,增长19.1%;2004年为678.4亿美元,增长26.6%;2005年为724.3亿美元,增长6.8%,2006年为784.6亿美元,增长8.2%;2007年为813.6亿美元,增长6.1%,其中进口额536.4亿美元,出口额236.8亿美元,分别较上一年增长0.2%和9.0%。[1]
随着两国双边贸易额的逐年增加,韩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也随之扩大。2001年韩国对日本的逆差额为101.3亿美元,2002年增至147.1亿美元,2004年244.4亿美元,2005年243.8亿美元,2006年263.9亿美元,2007年300亿美元。[2]
日本一直是韩国商品进出口的重要市场,占有较大的份额。但近年来,随着韩国与中国、东盟和中南美等国家和地区贸易的增加,日本在韩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开始明显下降。1990-2006年,日本对亚洲的进口额在其对外进口总额中比重迅速上升,由29%升为43%,而韩国的比重仅为5%;日本对亚洲的出口额在其总出口额中的比重由31%升为47%,韩国仅为7%。同期,在韩国进口市场中亚洲所占的比重由41%升为47%,其中日本市场的比重却由27%降至16%;韩国出口市场中亚洲的比重由37%升为51%,而日本市场所占的比重则由19%降至8%。[3]两国虽然在亚洲的进出口市场的比重均大幅攀升,但在对方所占的比重却明显下降。这种情况虽已引起两国重视,并采取了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日韩两国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是,韩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主要以电子零部件、矿物性燃料、钢铁制品、产业用电子制品等为主。从日本进口的商品主要是以钢铁制品、电子零部件、化工产品等为主。双方均是以进口对方电子、钢铁、石化等资本集约型产品为主,形成了产业内贸易居主导地位的明显特征。
资料来源:韩国贸易协会统计资料。2007年版第78页。
日韩间的相互投资与双边贸易相比显得较为滞后。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62-1981年期间,日对韩投资额占韩国年均引进外资总额的55%,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日资在韩国引进外资中是占有绝对比重的。之后,随着韩国引进外资渠道的不断扩大,其比重开始逐渐下降,1982-1990年降至47%,1991-1999年降至20.5%,2000-2006年降至18.7%,与1962-1981年的比重相比减少了36.3个百分点。
20世纪90年代之前,日本是韩国的第一大引进投资对象国,之后,美国和欧盟对韩国的投资迅速增加,美国很快取代日本的地位,成为韩国引进外资的第一大国,日本退居第二位,2007年日本又被英国超过,成为继美国和英国后的第三位。
从投资金额上看,1998年之前,日本对韩国投资基本保持较为平衡的状态,每年对韩投资额在2~5亿美元之间。1999年开始快速增加,当年达到16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3倍多,2000年投资额达24亿美元,为日本在韩投资最多的一年。2001年,由于日本经济萧条形势加重、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关系恶化、劳资纠纷增多等原因,日对韩投资骤降至7亿美元,2002年情况略有好转,升至14.0亿美元,2003年又降至5.4亿美元,2004年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韩国投资环境的改善等原因,日对韩投资又升至21.1亿美元,之后,每年一直维持在20亿美元上下。
截至2007年6月末,日本对韩国投资的主要部门是:制造业5 619件、108亿美元,分别占对韩投资总件数和总金额的57.7%和54.5%;服务业3 819件、87亿美元,分别占39.2%和43.9%。日资企业仅在韩国上述两个部门的投资件数和投资额就分别占投资总件数和总金额的96%和98.4%,从中可以看出,日本企业在韩国投资主要是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行业。
近来,日对韩制造业投资中主要是以合资建厂为主,如2006年7月日本索尼和韩国三星合资建立了生产液晶的工厂,日方投资19亿美元,占有50%的股份。另外,日本还投资建立了大型的石化工厂、钢铁工厂等,以使自己的优势与韩国的优势相结合,生产更具竞争力的重化工业产品,进一步开拓亚洲乃至全球市场。
韩国对日本的投资规模较小,投资的领域一直是以服务业和零售业为主。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末,韩国对日本累计投资(申请标准)1 282件、20.6亿美元,其中:服务业396件、7.2亿美元,分别占韩对日投资总件数和资金总额30.9%和34.9%;零售业419件6.8亿美元,分别占32.7%和33.3%;制造业308件3.5亿美元,分别占24.0%和17.2%;不动产业16件;1.4亿美元分别占1.2%和6.8%;通讯业24件、9 036.5万美元,分别占1.9%和4.4%;食宿餐饮业48件3345万美元,分别占3.7%和1.6%,运输仓储业58件、2 594.1万美元,分别占4.5%和1.3%。此外,近来韩国企业在日本对高尔夫球场和影剧院收购及电影和动漫拷贝买卖等领域的投资呈明显增加趋势。[4]
(二)日韩经贸合作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日韩双边经贸合作变化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已开始松动,相互依赖程度逐渐降低
长期以来,日本和美国一直是韩国的主要经济合作伙伴。尤其是日本的资金、技术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等对韩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及影响。故一度导致其经济发展对日本的严重依赖。同时,日本也把韩国作为其对外经贸合作的重点目标,积极扩大与韩国的经贸交流。但近年来,由于日韩两国对外经贸合作对象的拓宽与合作重心的转移,使双方长期维系的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出现松动。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近年来韩国对日贸易在其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2006年已由1999年的15.2%降至12.3%,其中进出口的比重分别由20.1%和11.0%降至16.7%和8.2%。同期,日本对韩贸易在其总额中的比重虽然未出现较大的变化,一直保持5~6%的水平,其中对韩进口的比重由5.1%降至4.9%,出口比重略有回升,由5%升为6.9%。相反,日韩两国在亚洲的贸易比重却大幅度增加,2007年日本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比重由1999年的36.8%增为44.1%,同期韩国对亚洲的贸易比重由43.7%增至48.3%。[5]另外,近来日本对韩国投资额虽较前有所增加,但占其对外投资比重远远低于1994年39%的水平。2000-2007年日对韩投资的年均所占比重仅为18.3%,为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比重最低的时期。从中可以看出,日韩间过去那种紧密的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已经淡化,尤其是韩国对日本的经济依存度明显降低。
2.商品进出口结构相对稳定,由互补型走向趋同型
近年来,日韩间的商品进出口结构一直变化不大,10大进出口商品始终基本固定,如1999年末期韩国从日本进口的10大商品顺位是:电子零部件、一般机械、精密机械、有机化学制品、钢铁制品、产业用电子制品、制药原料、重型电机、机械部件及工具、运输机;对日出口的10大商品顺位是:电子零部件、油类制品、钢铁制品、纤维制品、水产品、有机化学制品、农产品、家庭用电子制品、合成树脂、金属制品。7年后的2006年韩国从日本进出口10大商品根本没有变化,仅是个别商品的前后顺位略有变动,而且相互进出口同类商品的种类明显增多。据统计,90年代韩国对日本出口的前20位大宗商品(HS2单位)中,重复进口的占总出口的59.7%,2006年韩国对日重复进出口商品的比重升为89.4%,日本为86.1%。
3.投资形式变化快,单项投资规模大型化
长期以来日本对韩国投资多数是以独资形式为主,合作投资的形式相对较少,但近来合资项目明显增多,且呈现投资项目大型化趋势。日本的大财团企业首先选择韩国具有实力的大财阀企业为合作对象,进行高尖端技术领域的合作投资,如日本的索尼和韩国的三星合资生产液晶画面项目、日本大型炼油企业与韩国的大型炼油企业合资建立的“湖南石油化学工厂”、两国钢铁企业巨头合资打造世界级的钢铁联合生产企业等。
二、日韩经贸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因素对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日本与韩国之间的历史和领土问题一直是个难解的结、难除的病根。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慰安妇、竹岛主权等问题始终困扰和影响着两国政治关系,并由其引起两国争端不断,甚至出现民众走向街头游行抗议谴责日本政府、出驶军舰和人员护岛、政府出面交涉等情况。加之,日本侵占朝鲜长达36年之久,对朝鲜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统治,在朝鲜人民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仇恨,故韩国人对日本从感情上讲始终是存有隔阂的。这也成为两国政治、经济合作的一大障碍。因为政治上的纠纷、感情上的隔阂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及其它领域的交流,今后两国政府如何处理好上述问题,化解矛盾,消除仇恨,重新构筑民众的感情与认知是摆在双方面前的现实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双边贸易中韩方贸易逆差过大
近年来,随着日韩两国贸易规模的扩大,韩国对日方的贸易赤字额也随之迅速增加,据统计,1960-1999年韩对日贸易累计赤字额为231.4亿美元,进入21世纪后,韩对日贸易赤字额进一步逐年大幅度增加,1999年的赤字额仅为82.8亿美美元,2000年猛增至113.8亿美元,2004年突破200亿美元,达244.4亿美元,2007年增至300亿美元。2000-2007年韩对日贸易累计赤字额高达2 924.6亿美元,7年间的贸易累计赤字额相当于前30年的12.6倍。这也成为两国在商谈缔结FTA中的一大障碍因素之一。韩对日贸易赤字额迅速增大的原因主要是,韩国严重依赖从日本进口零部件、素材等商品,属于进口商品结构性的问题。此外,日本实行更加严格的技术保护主义,技术壁垒增高,检疫等通关手续更加复杂,使韩国的商品对日出口受到影响,等等。为此,韩国政府也曾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制定了机械、零部件国产化5年计划,扩大对日出口振兴方案等,以减少从日本商品的进口量,促进对日商品出口,但效果始终不太明显。
(三)两国间的FTA谈判陷入交织状态
日韩两国从1998年起开始协商FTA问题,原计划到2005年正式缔结FTA协定,但到2004年经过6次谈判后仍无进展,且由于涉及具体问题时分歧较大,从此谈判被搁浅。究其原因,一是日本对促进:FTA谈判的意向发生了变化;二是韩国缔结FTA的目标意识弱化;三是关于两国间商品许可方案的交换意见分歧无法统一。具体讲,日本的立场和战略与初期的1998年相比变化较大,日本通商政策从1998年中期以后开始由启动多边协商转为侧重双边协商,做法是把中国排除在外,先与韩国协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并采取多头并进战略,与东盟、智利和印度磋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韩国则希望韩、日、中三国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以进一步利用中国的商品市场,这样对其更加有利。另外,韩国最初从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考虑,希望与日本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TA),但在具体条款上双方分歧较大,协商进展缓慢,韩国仿效日本也采取多元化策略,同中国、东盟等国家磋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使与日本协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意识减弱。加之,两国间在商品市场开放等问题上分歧较大,主要是对农产品为主的商品市场开放,其中包括开放的种类和时间等问题。所以,两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尚需时日,需要进行多次磋商,互相做出较大的让步,才有可能实现。
(四)低水平的投资
日韩之间相互投资相对较少。1962-2006年,日本对韩投资累计额为195亿美元,这与韩国同等贸易规模的美国和。EU等对韩投资相比甚少。同期,美国对韩投资累计约800亿美元,是日本的4倍。2000年韩国引入外资中日本投资仅次于美国居第二位,2005年英国超过日本,使其退居第三位。另外,韩国对日投资也较少,2001-2007年,韩国对中国投资累计额146.2亿美元,同期,对美国投资84.6亿美元,对欧盟投资61.8亿美元,而对日本投资仅17.4亿美元。韩日间相互投资较少的主要原因是,日本认为韩国的市场规模较小,生产费用与亚洲发展中国家相比比较优势已基本丧失。此外,近年来日韩两国的劳资关系恶化、制度上的透明度减弱、行政手续变得愈加复杂化以及日本企业投资战略转变和投资环境的变化等也导致了韩日间相互投资的减少。
三、今后发展趋势
日韩两国经贸合作的蜜月期已过,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密切。随着双方对外经济合作战略的调整以及交流重心和合作目标的转移,相互间的合作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既由紧密型转向松散型、由过分依赖转向正常关系,双方合作发展的动力将更加侧重于对方优势和价值的充分利用。
今后,两国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依然较大,有利于发展的因素较多,主要依据是:
(一)韩国经济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日本经济可能会出现复苏
据韩国相关部门预测,2008-2012年,韩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5~8%的水平,201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将达3.5亿美元。届时,韩国将跻身世界经济10强之列。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新一届政府已开始着手改变经济环境,即加速推行投资自由化政策,为大企业松绑,放宽各种限制,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加大扶持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的力度,在融资和税收方面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鼓励企业扩大出口,加大对尖端高科技术研发的投入等,这些政策的实施无疑会有助于其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对外经贸合作奠定有利的基础。
近年来,日本经济虽一直陷入低迷,经济年均增长率维持在2%左右,且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尤其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会不利于其经济的恢复,但日本经济低迷的时间已经很长,从中应该积累一些解决“低迷”和减轻冲击的经验,预计1~2年后可能会有所起色。据日本政府2006年发表的“新经济增长战略”报告中预测,2004-2010年,日本政府如能保证财政政策调整合理、稳定地推行金融政策、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话,其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将维持在2.0%,名义GDP增长率为3.6%,但如果出现消费价格、汇率、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情况,此间的GDP年均增长率将为1.5%左右。[6]所以,无论何种情况出现,日本经济都不会出现负增长。另外,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基础好、实力雄厚,具备不断扩大对外其中包括与韩国在内的经贸合作能力。
(二)加强双方合作仍是韩日两国对外经贸合作发展重点选择的目标
在两国东亚地区经贸合作战略中,双方一直很重视两国间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并把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作为优先选择的目标。因为两国政治、经济体制相同,具有长期和良好的合作基础,相互较为了解,政府之间和企业之间一直保持相对较为紧密的联系,如政府间高层领导人的互访,韩国新总统李明博上任后出国访问的第二站就是日本(第一站美国),可见两国关系不一般。另外,企业间已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两国企业界人士互访频繁,韩国政府和企业常在节假日邀请日本知名企业界人士及其家属免费赴韩旅游,以拉进相互间的感情。另外,今后无论是日本经济的复苏,还是韩国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均离不开相互间合作的延续与加强,双方合作在对方国内外经济发展中仍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优势互补产生的效果对双方仍有较大的吸引力
两国间的优势相互吸引力较强,其中日本的经济实力、尖端产业设备和技术、资金等对韩国有很强的吸引力。韩国认为,今后保证其经济稳定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技术”、“环境”、“经济统合”(经济共同体),而日本在上述3个方面对韩国均有很重要的影响。同时,韩国的商品市场、具有熟练技能的劳动力、某些具有国际领先技术或较高技术的产品生产领域等对日本企业也有较强的吸引力。
今后,日本会进一步加强在这些领域与韩国进行合作。这也是韩国企业的期盼,希望通过合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经济效益,所以双方的合作是个实现双赢的过程。据韩国经济部门预测,韩日两国FIA缔结后,短期内可使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追加提高0.8%,长期追加提高3.58%,短期实现4.24亿美元的经济利益,长期实现10.38亿美元的经济利益,并可扭转韩方对日贸易长期赤字的局面。[7]所以,在优势吸引力和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双方经贸合作的欲望会不断增强,合作的动力将逐渐增大。
今后,两国经贸合作中贸易和投资方面均会有一定的发展,到2010年两国双边贸易额将突破1000亿美元,2015年将接近2 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2~15%,其中韩对日的出口额会有明显的增加,将由2000-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6.6%升至2008-2015年的10~13%,同期进口增长率会相对减慢,由14.9%减至8~12%。同期,日对韩年均投资额将保持在25~30亿美元之间,重点投资领域为,与半导体相关的零部件、液晶、计算机等生产部门,并采取与韩国相关产品生产的大企业合作或合资的形式,建立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韩国对日投资仍不会有较大的增加,年均投资额仅会维持在4~6亿美元,重点投资领域为服务行业,其中主要集中在餐饮和娱乐业。
[收稿日期]2008-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