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构建
□陈喜凤 周飞伶
【摘要】 农村文化信息服务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知识鸿沟以及文化信息服务不足等问题,精准文化扶贫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农村文化信息服务的构建。基于广西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在了解其文化信息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构建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的对策。即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协作,根据广西农村的具体特点,构建一种以经济为基础、以资源为保障、以网络为渠道的农村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在满足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促进其文化素质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精准扶贫;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
一、引言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 不同贫困农户状况, 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广西地区具有特殊的区域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精准扶贫能够更有效地催生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精准脱贫的运行机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由此“衍生出”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根据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截至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仍有1726.29 万。农村信息资源匮乏俨然成为抑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巨大瓶颈, 亦是拉大我国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没有农村的信息化,就无法建立以信息为纽带的现代农业市场机制和产业体系。”[1]
自2002年全国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来,农村地区的文化信息服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然而广西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水平的制约, 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由于广西农村人口众多,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其大量的留守儿童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尤为突出。其中,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最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文化信息服务的缺位和缺失。广西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其社会发展特点、经济发展结构、文化发展思路均有不同,如何在结合区域特征的基础上, 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需求和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 构建农村信息文化服务平台, 这需要我们在综合把握多方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考量。
二、 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了解广西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建设现状,笔者在全广西地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的问卷调查, 其调查对象为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儿童。本次调研以问卷的形式在全广西地区范围内共发出209 份问卷, 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98份。笔者在查阅大量文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基础上,结合问卷所得数据统计分析, 发现现今广西地区农村文化信息服务存在诸多问题。
当然,在科研上光是“异想天开”是万万不行的。“异想天开”只是提供一个设想,而设想只是对问题的一个超前、大胆的预测,必须靠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手段加以证明。实现创新突破的覃重军也一再强调自己的“大胆猜想”,是经过了一系列严谨的科学实验才最终得以成功实现的。
(一)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缺乏
“三农” 问题始终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但是农村的经济水平无法支撑农村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广西经济发展滞后,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了不平衡的态势, 所以其经济实力无法满足农村文化信息建设的要求。学校图书室、学校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儿童阅览室等农村基本文化设施的建设不完善甚至存在空白, 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需求得不到相应的满足。
通过对维生素B1缺乏症的治疗以及预防,减少了动物的死亡率,节约了养殖成本,降低了因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各种神经及心血管症状,能直接提供动物所需的硫胺素,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在198 份有效问卷中,有52.2%的农村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由其祖(外祖)父母进行监护,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落后, 其祖(外祖)父母对于课外学习的辅导能力和重视程度都十分欠缺; 剩余26.3%的单亲监护、9.5%的亲戚监护和12%的其他寄养监护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不到位的现象,无论是在其学习的能力上还是学习的自觉性上, 都无法得到相应满足,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差、学习自觉性低, 甚至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其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不良的影响。
(二)学校教学资源缺乏
服务管理平台的开发、建设和应用,不仅有效提升了信息中心IT基础环境的管理水平,也显著改善了信息中心在开展服务外包时的管理能力,主要功能和作用如下:
在笔者的调查中,94.6%的受访者清楚地认识到农村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与城市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分别有57.9%、61.2%和81.2%的受访者羡慕城市学校中丰富的课外活动、 丰富的图书以及数字化的教学方法,其中93.3%的受访者希望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再者,在这些受访者中,91%的学生希望拥有良好的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 并与城市学生共享这些优质教学资源。
我没来得及抓住,你家小涵就跌到了。他的耳鼓传进孙莉的话,太突然了。我想完了完了,这下要摔死人了。小涵你是大难不死啊,居然身上一点伤也没有哦,奇怪了。
(三)校园文化活动缺乏
首先,通过精准帮扶,为尚未拥有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地区建立校园图书室、 校园电子阅览室和农家书屋, 以提供其基本的文化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以校际对接为前提,丰富校园图书室,通过城市高校、中学、小学的捐赠和帮扶,逐渐充实农村学校的图书室,为留守儿童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以政企合作为基础,通过企业的赞助和政府的支持,在校园建立电子阅览室, 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为丰富的硬件设施。最后,以“农家书屋”建设为契机,建立儿童阅览室,在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开设专门针对学龄儿童的图书阅览室, 并针对广西多民族混居的特点,根据具体的区域情况,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重要的图书阅览环境,以满足其文化信息需求。“构建以互联网方式宽泛地为‘农民、农村、农业’提供政务、商务、服务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
在笔者的调查中,26.9%的受访者表示, 其学校只是偶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甚至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反映, 其学校很少组织甚至不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其次,90%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校园文化活动以充实学习之外的时间。校园文化活动的缺乏一方面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课余时间无处安放,其行为的把控也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造成一定的个人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农村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快乐教育、尊重个性、和谐教育”的教育理念,农村留守儿童出现“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其综合素质无法得到提升。
学校是学龄段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最重要的场所, 其教学资源的多寡和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优劣,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受到经济水平的限制,广西农村学校存在缺乏教师资源、教学资源、校园基础设施等问题,教师队伍结构性和教学手段多样性都存在明显不足,尚处于滞后阶段。
(四)课外文化知识学习不足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52.7%的受访者反映学校没有图书借阅室,46.2%的受访者并未在村中找到农家书屋。在具有农家书屋的受访者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农家书屋的建设一般或不尽理想。另外,将近70%的留守儿童无法在农家书屋找到满意的读物。在受访者中,92.6%的儿童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儿童图书馆, 并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读物;83.4%的受访者对电子阅览室抱有相当大的兴趣,希望学校建立电子阅览室,以供其学习和娱乐。
(五)学校、社会和家庭缺乏人文关怀
第一,通过精准聚焦、精准施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完善学校教学楼、宿舍楼、餐厅及体育场等基础办学条件;第二,通过推动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第三,通过政策倾斜和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为农村学校引进优秀教师、建设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并配备多媒体设备,合理安排学校布局,优化和完善学校软硬件资源配置。
处于成长期的学龄儿童, 如果长期缺乏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人文关怀,会造成其情感的失落,“留守儿童综合征”由此而来。情感失落会造成诸多不可预测的后果, 其对于学习的重视程度也会随着情感的失落而丧失动力, 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文化需求的缺乏。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其呈现出大群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不同区域的农村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我们需要摒弃“只有成绩好,学习才有出路”的固有思维基础,完善配套的基础教学资源,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根据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运动项目、音乐艺术表现内容和形式开设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留守儿童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从而不断促进传统与现代的继承和发展, 最终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信息需求。
三、建构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的对策
(一)多方协作,搭建完善的文化信息服务平台
校园一方面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文化场域,另一方面是其生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诸如课后兴趣班、文化节活动等的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水平的提高、 综合素质的发展、健康心理的塑造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然而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环境欠佳,导致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甚至出现空白。
(二)着力改善办学条件,整合教学资源
学校、 社会和家庭往往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关心, 常常忽略了其心理上的关怀和慰藉。传统观念中, 学校为学习的公共场所,家庭为吃住的生活场所,然而,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即“家庭”,老师即“家人”,其生活和学习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然而社会作为二者之外的重要补充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极为重要。笔者调查发现,26.8%的受访者表示, 其很少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关心, 甚至有63%的受访者根本感受不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在这些受访者中,由于受访者的父母长年不在身边, 将近60%的人认为其性格发生了转变。
(三)开展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因坍塌位置岩层的突变,表现为黄沙土层,坍塌必出现漏空,地面存在重要建筑物金威啤酒厂污水沉淀池,采用地表和洞内深孔注浆对漏空区域和不稳定岩层进行加固,以保沉淀池的安全和隧道掘进顺利通过软弱地层,拟在实施注浆期间为准确掌握因注浆影响对地表沉降是否存有变形,则在该地段进行监测为必要的重点;如出现异常,及时对地表及洞内注浆参数进行调整,加强支护体系,保证地表和隧道施工的安全。
(四)开设网络渠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媒体环境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3]我们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渠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从而达到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信息服务质量的目标。针对农村留守学龄儿童在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现状和问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自主学习平台,运用校园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阅读平台和作业辅导平台。通过设计简单明快的操作界面,对其进行简单的培训,使其能够自如运用自主学习平台,通过阅读、查询、咨询等方式,获取更多的学习和生活知识,从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的品质。
(五)建立多方交流平台,提升人文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得益于社会、 学校和家庭三方的共同协作,相互配合。首先,家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尤为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诸如电话、网络、实地走访等方式,与其监护人或家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其转变教育观念,强调家庭关怀的重要性, 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或父母加强对其关爱并提高关注程度。
其次, 学校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上具有轴心的作用,是三者相互配合的关键节点。学校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的老师既扮演着教授知识的角色,同时又要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关心和照顾,让学生感受校方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协调家庭和学生、社会和学生的关系,学校既需要通过交流和沟通促使学生家庭对其进行人文关怀,又要连接社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提升整个社会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
再次,强化社会的关怀,这也是提升人文关怀的重要补充。农村留守儿童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和接受良好的社会待遇,感受来自社会的人文关怀,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的意义。良好的人文关怀是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的精神保证,通过多方交流促进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综合征”的症状,从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的构建。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建设和发展的产物,其文化信息的获取程度直接影响着其教育程度以及全民素质的培养,是国家发展的突出问题。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农村文化信息服务的建设受到了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多方关注,广西多民族聚居的社会特点势必需要从更多方面进行考量。应抓住“文化共享工程”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契机,配合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加之社会、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协作,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的构建势必会不断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的信息文化品质也会不断提升。
本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s)记录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记录并用X2检验,若P值低于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涂钢.河南省农村信息平台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新闻爱好者,2013(5):26-29.
[2]王君君,李瑾.农村信息服务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4):3131-3135.
[3]吴东颖,樊振佳.我国农村信息服务研究现状及主题演进分析[J].情报科学,2018,36(6):156-161.
(本文为2017年广西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县域农村信息服务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17FXW009;2017年度广西师范学院教师前期基础研究基金立项项目 “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文化信息服务研究” 的调查结果;桂学传播协同创新团队阶段性成果)
(陈喜凤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周飞伶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编校:董方晓
标签:精准扶贫论文; 广西农村论文; 留守儿童论文; 文化信息论文; 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