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引用荀子名言研究
任丽红 范文华
(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摘 要: 习近平对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名言,情有独钟,如数家珍。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与《习近平用典》前两卷,引用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子的名言就多达十余条,蔚为大观,启发哲思。习近平在阐发为政之道时,引用荀子名言“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在论述依法治国时,引用荀子名言“法者,治之端也。”在强调生态保护时,引用荀子名言“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在谈起教育兴国时,引用荀子名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在鼓励科学攻关时,引用荀子名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介绍读书方法时,引用荀子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不愧为燕赵第一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先秦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的智慧源泉时常涌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读书修身的方方面面,为中国梦提供了许多富有哲理的人文启发。习近平用典中的荀子名言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燕赵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启发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用典;荀子名言;燕赵典故
习近平对中国先秦诸子百家的名言,情有独钟,如数家珍。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与《习近平用典》前两卷,引用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荀子的名言就多达十余条,蔚为大观,启发哲思。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燕赵第一思想家。郭沫若誉其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章太炎誉其为继圣人孔子、亚圣孟子之后,儒家的第三位圣人——后圣;哲学家冯友兰称荀子则是与西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的中国哲人。习近平用典中的荀子名言,可以归类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书尊师篇
习近平曾说:“谈到爱好,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1]102习近平经常引用《荀子·劝学》中的名句,鼓励多读书,重积累。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题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讲话中引用《荀子·劝学》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137读书如同走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读书如同细流,行千里之远,成江海之大。读书中的积累,至关重要,只有步步为营,点点滴滴,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行千里、成江海、圆梦想。
2)Yp>a0:通过刚体速度vr和流体动力学速度vh将弹体侵彻过程分为3个阶段。当v0小于vr时,长杆弹以刚体状态侵彻靶板;当v0介于vr和vh之间时,弹体以变形非销蚀状态侵彻靶板;当v0大于vh时,弹体以销蚀状态侵彻靶板。此外,理论确定了这两个临界速度,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2014年,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深情解读《荀子·劝学》名言:“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骏马一跃,也不会达到十步;劣马跑十天,也能跑得很远。雕刻东西,如果刻一下就放下,朽木也不会刻断;如果不停刻下去,金属和石头都可以雕空。”[1]124锲而不舍,是荀子对于读书求学应有的态度,如果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则会一无所成;只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学有所成。从读书求学到科研攻关,锲而不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宝贵精神。
2014年,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引用《荀子·大略》名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3]127荀子将尊师提升到关系国家振兴的高度,指出:国家要兴盛,必然尊重老师,尊重老师,国家的法度就得到推行。正如《荀子·礼论》所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4]303荀子将尊师与天地、先祖并列,共同构建礼的本源,足见尊师的重要性。《荀子·儒效》进一步解释:“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4]109有老师、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宝物;没有老师、不懂法度,是人们的一大祸害。人要是没有老师、不懂法度,就会放纵本性;有了老师、懂了法度,就会注重学习积累;而老师、法度,是从合乎礼义的高尚情操中得来的。奉行“尊师”的道理,就可以“通于神明,参于天地”。[4]109正如《尚书·虞书·大禹谟》所强调:“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5]175《尚书》中的“罔失法度”就是不要失去法度,强调法度的重要性。国家昌盛的根本在于法度,法度的根本在于尊师。如此,人人尊师,则法度昌明,国家必将兴盛。
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劝学》名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6]这句名言,既启发我们学无止境,又鼓励我们登高望远。正如这句名言一样,高瞻远瞩,方能目览八极,习近平总能将荀子的名言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二、知行合一篇
荀子在认识论上,特别警醒:“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4]351。用疑惑不清的心去判断疑惑不清的事物,判断一定不得当。判断如果不得当,又怎么能没有错误呢?荀子进而举例:在昏暗中走路的人,看见横卧的石头就以为是趴着的老虎,这是昏暗蒙蔽了他的视力。喝醉酒的人过百步宽的水道,以为是过一二步宽的小沟,这是醉酒扰乱了他的心神。
李若没有告诉过简东亮,她对鞋子的偏爱跟她的梦想有关。小时候她家里穷,一双旧鞋总惹来同学的笑话,那时就想等长大了要穿上最美最美的鞋子,像灰姑娘一样华丽丽地变身。
2015年,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解蔽》名言:“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吾虑不清,则未可定然否也。”[3]79凡是观察事物时有疑惑:内心不确定,那么对外界的事物就认识不清;思想认识混乱不清,那就不能判断是非。荀子关于认识论的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解蔽》中,意为解除蒙蔽,通过客观实践与理性认识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进而达到“昭然明矣”的境界[4]353。
在认识论上,2015年,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大略》名言:“是非疑,则度之以远事,验之以近物。”[3]45当是非对错难以判断时,就用过去的经验进行衡量,用现实的事情进行验证,用公正的态度进行参省。荀子绝不凭空想而轻易判断,他注重参证与思考,强调对各类信息的类比分析,力求征信,以古度今,以远度近。
荀子曾说:“可以知,物之理也。”[4]352事物可以被认识,是事物的规律。荀子的可知论与唯物主义可知论,不谋而合。荀子又说:“凡以知,人之性也。”[4]352能够认识事物,是人的本性。荀子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客观总结,排除“昏暗”与“醉酒”的蒙蔽,进而达到“昭然明矣”的境界。荀子的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引用《荀子·大略》名言:“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3]97荀子的名言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内涵,意为善于学习的人,能够透彻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够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疑难。
2004年,习近平在《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一文中引用《尚书·说命中》名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5]263并强调:“只有认真分析生态省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才能面对困难不退缩,碰到问题不回避,真正沉下身子,痛下决心、真下决心,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7]49《尚书》中的名言,意为认识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即知易行难。从建设生态省,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的讲话始终贯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优良风气。而在先秦时代,将“知行合一”在哲学意义上讲得透彻的思想家正是荀子,这也是习近平多次引用荀子名言阐述认识论的原因所在。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引用《荀子·君道》名言:“法者,治之端也。”[3]215在日内瓦,各国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就政治安全、贸易发展、社会人权、科技卫生、劳工产权、文化体育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这些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正是全球治理的开端。荀子重法,并不偏执于法,他融礼、法为一炉,兼重道德教化、法治刑赏,在《荀子·成相》提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4]404荀子吸收了先秦时代的法家思想,纳入儒家仁礼的治理体系,提出“隆礼重法”,对当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2016年,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11]5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政体》。贞观六年,魏征向李世民进谏,原文是:“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12]32《贞观政要》记载了李世民与其臣下讨论治国的言论,总结了经验教训,为长治久安提供了借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的典源则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4]118《荀子·哀公》又再度原文呈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4]500荀子在书中连续两次提及,第一次是强调,君主要想国家安定,就没有比政令适时、爱护人民更好的方略了;第二次是强调,君子应当时常想想“君民舟水”的关系,居安思危,反而危险就不会降临了。荀子“爱民”的政治思想,可以通过这条名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了,因此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再度引用荀子名言:“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13]674
在治国理政上,2013年,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大略》名言:“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2]143这极大地丰富了《论语·子张》中“学而优则仕”[10]190的文化内涵。孔子的弟子子夏认为,学习本领,可以做官。而荀子认为,学习的人不一定都去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去学习。正如朱熹对“学与仕”的点评:“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者益广。”[10]190因此,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意识,是治国理政开创新局面的智力保障与创新源泉。
2006年9月,为加强矿产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监督管理,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相关要求,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设立矿产督察员办公室,并委托浙江省地质调查院设立矿产督察站,承担日常具体的督察组织工作,各市国土资源局相继成立地方级矿产督察员办公室。2016年12月,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培训、考试、公示等,聘任了第四批浙江省矿产督察员93名。
三、治国理政篇
2018年,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修身》名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这是永恒的道理。做人做事,最怕的就是只说不做,眼高手低。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8]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中引用《荀子·儒效》名言:“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幸福和美好未来不会自己出现,成功属于勇毅而笃行的人。”[9]既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又注重知行合一。
2014年,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王制》名言:“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2]43《荀子·王制》阐述了荀子的政治理想,推行仁义、隆礼重法,正确处理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四海之内若一家”[4]127的理想境界,这都需要依靠“政令时”。荀子非常注重政令适时,饲养的适时,六畜就兴旺;砍伐的适时,草木就茂盛;政令适时,百姓就会一心,贤良就会服从。
(三)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育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如前段时期流行的新概念作文。所谓新概念,就是让学生挣脱传统作文模式的束缚,大胆开辟新路。我们最近的中考、高考题中也对创新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可起到一定作用。课堂教学可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善学生的思想品质。
“公转商”是指公积金贷款转商业贷款的简称,具体如下,当公积金出现资金链紧张或者达到特定条件(前期预警设置)时,住房公积金缴存者需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支付购房款,在审批的贷款额度内由“公”(公积金中心)指定的商业银行向购房人发放“商”业贷款,两种贷款间的息差由前者按月向借款人发放补贴。同时,当公积金中心贷存比下降到合理水平,资金流动性向好时,可将居民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转回为住房公积金贷款[5]。
2014年,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议兵》名言:“民齐者强。”[3]13《荀子·议兵》集中阐述了荀子的军事思想,特别强调“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与“在乎善附民”。[4]227争取战争胜利的关键,是争取民心,广大百姓团结一心,支持拥护。那么怎样做到呢?就是爱民。《荀子·议兵》中:“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4]231《荀子·君道》中:“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4]195《荀子·大略》第一句就是“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4]428可见荀子非常注重“爱民”的政治思想。
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荀子·儒效》名言:“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3]115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理解,理解不如实践。学习到了实践才到止境。荀子主张:“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4]109以仁义为根本,正确地判断是非,言行一致,不差丝毫,这并没有其他的窍门,就在于他能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罢了。所以听到而没有见到,即使听到很多,也必然有谬误;见到而不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理解了而不实践,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困惑。
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15)(以下简称新规则)经全国档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国家档案局批准2016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以下简称旧规则)失效。实施新规则是顺应时代发展、应对档案工作新变化的重要举措,推动档案工作走向成熟、完善。比较分析新旧规则,新规则的整体结构、适用范围、体例内容、语言表述及具体操作方面均呈现新的变化。
2012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物必先腐,而后虫生。”[2]217这句名言,出自宋代苏轼《范增论》,原文是:“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14]161而最早的典源则出自《荀子·劝学》:“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4]4意为,各种事物的发生,一定有它的起因;荣誉或耻辱的来临,必定与他的德行相应。肉腐烂了就生蛆,鱼枯死了就生虫。懈怠疏忽而忘记了自身,灾祸就会发生。荀子通过“物腐——虫生”的物象关联不仅揭示了“物类之起,必有所始”的因果链条,还深刻揭示了人之所以有灾祸,特别是发生腐败现象的深层原因——怠慢忘身。打铁还需自身硬,防止腐败良方还是要注重自身的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培养和强化自我约束的忧患意识,提高修身固本的道德修持。
四、人与自然篇
在人与自然上,2015年,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3]29《荀子·天论》集中阐述荀子对于人与自然的思想。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是有规律的;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决定社会治乱与人间祸福的是“人”而不是“天”;特别可贵的是,荀子认为人类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规律,创造人间奇迹,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前所未有的。《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4]266繁星相随旋转,日月交替照耀,春夏秋冬变化,阴阳化生万物,风雨广施润泽。通过这些自然现象,万物各自得到了和谐的气息而生长,各自得到了丰厚的滋养而成熟。这其中的变化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就不要轻易破坏这种自然规律,这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自然的尊重。
第三,教师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观念,缺乏创新精神.在新课改之前长久以来的教学时间中,教师都是比较侧重于填鸭式教学,重视的仅仅是学生的成绩,几乎不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依然保持着这种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中,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6年,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引用《荀子·王制》名言:“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3]33荀子认为,理想中的圣王之制是一种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草木正在开花长大的时候,砍伐的斧头不准进入山林,这是为了使它们的生命不夭折,使它们不断生长;鼋、鼍、鱼、鳖、泥鳅、鳝鱼等怀孕产卵的时候,鱼网、毒药不准投入湖泽。当自然界的动植物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时,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索取有度,保证“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这就是荀子所倡导了“政令时”,就会出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场景:“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4]12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情景。
正如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中引用《荀子·天论》名言:“天行有常”与“应之以治则吉”。并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9]荀子认为,自然是有规律的,符合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治理则吉祥和谐。习近平赋予荀子名言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自然规律,论及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
五、余论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绽放出中华民族雄伟瑰丽的精神世界,凝聚着中华民族深邃丰富的智慧结晶。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在中华民族的先秦时代,诸子云集,百家争鸣,荀子作为一位集诸子百家之大成的思想家,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正如《赵国史稿》所评价:“综观《荀子》一书,他对当时思想界所热衷讨论的问题几乎都有所涉及,且多独到见解,诸如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历史、文艺等。毫不夸张地说,荀子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5]454荀子不愧为燕赵第一思想家、百科全书式的先秦思想集大成者。
荀子的智慧源泉时常涌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读书修身的方方面面,为中国梦提供了许多富有哲理的人文启发。习近平赋予荀子名言以新的时代内涵,或充满哲理、发人深思,或精彩纷呈、引人入胜,或同声相应、与人共鸣,或鼓舞士气、催人奋进。这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燕赵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一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3]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第二辑)[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4]荀子.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8
[6]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学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5-13:(8)
[7]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2)
[9]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4-11:(3)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叶光大.贞观政要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3]朱东润.古文鉴赏辞典[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14]苏轼.苏轼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0
[15]沈长云.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462(2019)01-0001-05
收稿日期: 2019-03-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习近平引用燕赵典故研究”(项目编号:HB18TQ00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任丽红,女,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校:孙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