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建构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理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个人建构理论是由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凯利(Geoge AlexanderKelly,1905~1967)于1955年率先提出的。这一理论从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有关的研究成果和具体的应用也不断增多,成为当今心理学界一个富有生机的颇具影响力的体系。
凯利认为人是科学家,能适时地将关于经验的复杂信息纳入到个人建构之中。人们所形成的个人建构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的事件的成功“模拟”,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人们必须不断地重审和调适已有的建构。
这一理论的核心概念便是建构(Construcs), 所谓建构就是人们用来观察世界、洞悉世人的方式。凯利明确指出:“人透过他们创造的一块块模型或样板来看世界,然后努力去配合组成世界的许多个真实面……我们可称这些试验的样板为建构,也就是个人用来解释世界的方法”(注:kelly,G.A.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 Vols 1 and 2) New York:Norton,1955,P.8-9.)。具体说来,建构是人用来对事件加以整理分类、记下行为过程的一种观点或思想,是一种依据相似和对比成分理解事物的认知模式。在凯利看来,一个人用来预期事件的主要工具是个人建构,它被用以分析解释或说明经验,赋予经验以意义,或者对经验作出预言。他声称:“在心理学意义上,个人的进程是由其预期事件的各种方式开辟途径的”(注: kelly,G. A.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Vols 1 and 2)
New York:Norton,1955,P.46.)。亦即个体的各种活动(包括行为和思想等)在某些倾向上是受用以预期未来世界的各种个人建构指导和控制的。
凯利于1926年考入堪萨斯大学攻读硕士,主修教育社会学,1928年获硕士学位,后到朋尼苏达学社会学。1929年前往爱丁堡大学进修一年,在那里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30年回国后又考入爱荷华州立大学心理系,并于193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了福特海斯州立大学任教13年。他到此大学不久,便对临床学予以关注,开设了变态与临床心理学课程,包括检验、统计和实验设计等。
在1933年,凯利与他的学生们成立了为全州公立学校系统服务的巡回医疗队,这种服务使他和学生们都亲身感受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心理学问题和实验各种治疗方法的必要性。这在凯利的临床生涯中是一件影响深远的经历。成立这个巡回医疗队的起初目的有两个:1.诊断学龄儿童各方面的心理问题;2.设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在巡回服务中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心理缺陷、违纪与过失行为、神经质、学习障碍、记忆丧失、情绪障碍和生活障碍等。他们在7年多的时间里为1500 多名患者提供了咨询与治疗服务。
凯利在1936年写作了《临床实用手册》一书,对学习和阅读习惯等进行了专题讨论,并用形容词两极设计(勤奋——懒惰等)来测试学生们的学习态度,而且还把这种设计作为临床诊断的工具和职业指导的咨询手段,凯利的这种方法在后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人们所广泛采用。
正如尼么耶在《个人建构理论的诞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凯利进入福特海斯之后,由于社会特别是学校系统内迫切需要心理学的界入,所以他很快就放弃了新近才开始的对感知觉进行实验研究的初衷。这种由实验室到咨询房的转移,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因为这迫使他全力应付临床的问题,这便为他后来更抽象的理论创建打下了基础(注:Neimeyer,R.A.The Delelopment of Personal ConstructPsychology,London:Wiley,1985,P.130.)。
尽管30年代凯利主要处理一些临床方面的实际问题,然而,当时的一些思想萌芽却在他日后的理论建设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比如凯利在1938年就提出:“人格障碍一般来讲最好用理性疗法来治疗,这种疗法包括告诉患者如何去思考和对待自己的困难。”(注:Kelly,G.A.A Method of Diagnosing Personalitg in the PsychologicalClinic,Psycyological Reword,1938,2,PP.95-96.)这种对患者用更新、更顺应的方法去重建生活的能力的强调,在其以后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
二战结束后,凯利调到俄亥俄州立大学,与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推尔一道使这一大学成为美国培养临床心理学家的训练中心,他也被选举为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和临床两个分会的主席。与此同时,他边实践边完善其心理学思想,到1951年时,他的个人建构理论的基本主张已经成型了。
凯利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弟子帮助他来鉴定、阐析、检验其早期的观点。他还定期举办别开生面的“星期四晚会”,在这些晚会上,与会者畅所欲言,激烈辩论,不时地修改、发展和完善着个人建构理论。
二
个人建构理论家尼么耶在1983年曾对个人建构理论的发展历史作过一个简单的划分:网状阶段(1955~1966);群集阶段(1966~1972);专业阶段(1972——至今)。下面我们就以此为框架对个人建构理论的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
1.网状阶段(1955~1966)
凯利的两卷本的代表作《个人建构心理学》于1955年出版,著作的问世使得原发的理论小组转入网状联络阶段。由于理论观点成熟和其他心理学家的加盟,使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势力日益壮大起来。“星期四晚会”一直持续进行着,这一晚会既有社会影响也有智力的综合效应。参加成员主要有比尔利、兰菲尔德、克罗克特、马赫尔等,他们后来都成了个人建构理论的主要领导者和中坚力量。斯时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家米契尔也在凯利的指导下开始用认知的观点来研究人格,以后便作为与班图拉齐名的新的新行为主义者,极大地推动了个人建构理论的发展。
60年代前半期,美国的个人建构理论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明显增多,比尔利关于认知复杂性的研究就是其中一个很著名的例证。他研究发现建构系统分化的程度能反映出该系统的认知复杂性与单纯性,分化程度高、认知复杂的个体在觉知他人及预期他人的行为时,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建构供其选择。在这一时期,比尔利在哥伦比亚大学,克罗克特在克拉克大学,兰菲尔德在密苏里大学相继建立了个人建构论的研究中心。
英国著名的个人建构理论家班尼斯特在1958年将自己关于个人建构理论的研究报告寄给了凯利,这一举动为英国个人建构理论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几年内班尼斯特在伦敦大学着力扩大声势,众多研究成果也渐次见诸报端。与此同时,英国其他大学关于个人建构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总体上说,这一阶段有两项有名的研究:一为比尔利的研究,一为班尼斯特依据个人建构理论的观点,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用一种过度分散和不一致的系统来看待和析解人的,于是他设计了一套在临床上经济且有效的标准化测验,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异常加以测定(注:普汶:《人格心理学》,郑慧玲编译,桂冠图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1982,第377—378页。)。 他的这一研究为英国学者后期的理论探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2.群体阶段(1966~1972)
关于个人建构的理论探索到1966年时在伦敦大学已进入群集状态:许多后起之秀逐渐学成毕业,有潜力的学生不断加入研究队伍之中,班尼斯特与他们密切合作,大批成果得以完成。1968年班尼斯特与梅尔出版了《个人建构评价》一书,为后继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同一阶段,个人建构论在英国的其他大学也拥有很大的市场,研究人员大量增多。到1972年时,英国的4 所大学作为最主要的个人建构理论的研究和集训中心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个人建构理论家们组织了很多的学术活动,伦敦大学还发起主办了一系列关于凯利理论主张的研讨会。此时英国学者的研究内容逐渐多样化,范围也扩大了。
这一阶段,个人建构论在美国的命运都不尽如人意,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领导地位因凯利的离去而土崩瓦解。凯利移师白兰迪斯大学,试图与其弟子马赫尔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一起成就一番事业,其勃勃雄心不期因其于1967年辞世而付诸东流。随后,兰菲尔德在密苏里大学试图重整旗鼓,这里成为美国个人建构理论的研究中心,这一中心的成员在兰菲尔德的率领下,在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领域取得一定的突破,兰菲尔德在有关心理治疗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关注。
英、美两国学者的个人建构理论研究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区别在于:到1972年,英国53%的研究人员集中在4所大学里,而美国的42 位有影响的个人建构理论家却分散在38个研究机构中,这时美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尽管也不算少,但与英国同仁相比就相形见绌了。
3.专业阶段(1972~至今)
到1972年英国个人建构理论的研究达到了鼎盛时期,人员也“兵强马壮”,不久便走下坡路了,与此形成鲜明的比照,美国方面的研究成员与成果却在直线上升,佛罗里达大学、堪萨斯大学正在迎头赶上,特别是由克罗克特等人开始研究社会感知和人际交往问题而使得堪萨斯大学颇为引人注目。同期,兰菲尔德从密苏里大学转到内希拉斯加大学,建立起了另一个研究中心,在以后的几年里这里便成为众望所归的个人建构理论研讨中心(注:Adans-Webber,J.Applications of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New York,1983.P.165.)。70年代后期,其他一些研究机构也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
个人建构理论研究在70年代早期步入专业阶段后,英、美之外的专家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这在加拿大、北爱尔兰、以色列等地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一阶段的研究课题也形式多样、逐步深化,涉及到诸如:环境建构、友谊模式、政治学、心理治疗、角色建构等领域。
在这一阶段最值得注意的一件大事是自1975年始,个人建构理论方面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定期每两年举行一次,各国的理论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加强了彼此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了个人建构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深入。1975年10月兰菲尔德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个人建构理论会议,邀请了一些国外个人建构理论家作了主题发言。1977年7 月弗兰塞拉在班尼斯特的大力支持下在牛津召开了第二届学术会议,来自13个国家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第三届会议由博纳瑞厄斯组织于1979年7月在北爱尔兰召开,有101位代表参加,东欧与南美的代表首次出席会议。第四届会议于1981年8月在美国的布罗克大学召开,威伯担任会议主席,这次会议广召世界各国个人建构理论家参会。第五届会议在波士顿于1983年8月召开,这次会议的国外代表比前几届都多, 讨论的议题也更广泛。以后还举行了数届个人建构理论国际研讨会,这些会议的召开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建构理论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和发展,各国学者相互启发、相互补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个人建构理论的发展前景目前还不是十分明显,就英国而言,个人建构理论家们的研究似乎应力争突出特色,想法恢复到70年代初期的水平:个人建构论作为占主流的传统心理学的对立面,有很多的理论课题,并在方法论上占了上风,所以很受心理学家们的重视;专业论文在英国最有影响的杂志上占据很大比重,大量的学术著作也相继出版,个人建构理论家在英国心理学会中处于显赫的位置;他们在研究问题时也注意取其他学派之长,补己之短;理论建设应在更实质性的问题上展开;过去在理论训练方面的不足应努力弥补。由于个人建构理论涉及到临床、咨询、人格、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可以断定在今后还会有一大批生力军加入到这一阵营中来。
美国个人建构理论的命运令人捉摸不透,个人建构理论家们在方法论上被怀疑具有浓重的人本主义倾向,所以,在本源问题的研究上放不开眼界也难以大有作为。另一方面,个人建构理论家们应齐心协力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发表更多更专业化的研究成果,争取吸引更多的人员加入进来,这可以使之在专业上取得优势,并以之加强研究工作的开展,增强理论家们研究的积极性和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认知因素在个人建构理论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它业已改变了个人建构理论的研究维度,可以预期认知因素在未来的研究中会占更大的比例和更突出的位置。运用个人建构理论来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属于当今心理学界的一种新时尚,可以认定用认知的观点来研究人格和个别差异等问题会成为未来心理学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尔利、兰菲尔德、克罗克特、尼么耶、米契尔等人近期的研究,一方面说明用个人建构理论研究心理现象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本身也得到了不断的重新建构与发展。我们坚信个人建构理论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会作为一条重要的支流汇入到滚滚向前的波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