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对于门诊抽血室晕针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且结合上述因素采取护理对策。方法:择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8年8月进行门诊抽血的468例人群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234例患者。实验组采取对症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且进行晕针事件发生几率以及穿刺成功率等指标的对比。结果:实验组晕针事件发生几率2例(0.86%)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5.56%),实验组穿刺成功率230例(98.29%)显著高于对照组222例(94.87%),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对门诊抽血患者出现晕针的有关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且结合引发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而减少抽血室晕针事件的发生,促进抽血工作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门诊;抽血室;晕针事件;护理对策;相关因素
晕针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个人的身体素质或者心理因素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患者将会表现出精神紧张、面色苍白、头晕眼花以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加之各种刺激因素的影响,将会刺激患者迷走神经反射,进而扩张患者的血管,进而使其出现短暂性脑供血障碍的情况[1]。临床研究认为,晕针通常发生在空腹或者过于疼痛或者恐惧的人群当中,严重影响了采血的顺利展开。因此,临床上为了减少抽血室晕针事件的发生,则需要结合引发晕针事件的相关因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加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护理效果十分显著[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在2018年1月~2018年8月进行门诊抽血的468例人群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234例患者。其中,实验组男性120例,女性114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22岁,平均年龄(35.12±12.54)岁;对照组男性124例,女性110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122岁,平均年龄(35.84±12.7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为P>0.05,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1.2护理方法
实验组采取对症的护理干预。首先,需要加强对于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并且与患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详细介绍有关抽血的有关知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其能够确保抽血的安全性,使其处于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抽血;其次,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积极改善自己的服务态度,纠正自身的不足,进而减少抽血室晕针事件的发生;最后,需要结合患者的心理装填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严格规范操作行为,提高自身的穿刺水平,进而缩短患者抽血的所需时间,减少晕血事件的发生。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干预。告知患者有关注意事项,如:切勿空腹,穿着宽松衣物,并且做好个人卫生等。
1.3临床观察指标
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且进行晕针事件发生几率以及穿刺成功率等指标的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借由版本为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门诊抽血患者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其中,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并接受卡方值核算,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显著至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抽血室晕针事件的发生几率比对
实验组晕针事件发生几率2例(0.86%)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5.56%),卡方值=8.334,P=0.004,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
2.2两组穿刺成功几率比对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230例(98.29%)显著高于对照组222例(94.87%),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见表1:
3讨论
临床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将会在接收门诊抽血的过程中出现晕针的不良事件,严重影响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临床上为了能够避免抽血室晕针事件的发生,通过对于可能于发生晕针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①对于部分患者而言,由于其第一次接受抽血,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并不配合的情况,使得患者迷走神经过于亢奋,进而引发脑供血的不足,使其出现血管性晕厥的情况。此外,对于空腹接受抽血的患者而言,特别是对于等待时间较长的患者而言,将会出现情绪波动的情况,引发患者不满;②部分护理人员对于穿刺风险的意识较为薄弱,将会在穿刺的过程中并不重视细节护理,将会增加门诊抽血室的护理风险,加之患者操作激素差,降低了一次穿刺的成功率,这将会增加患者的疼痛反应和晕针事件的发生几率;③对于体质较为虚脱的患者而言,由于其处于饥饿或者空腹的状态下,将会受到脑供血不足的影响,进而增加晕针事件的发生;④由于门诊抽血的人数相对较多,加之流动性较大,受到环境和体位因素的影响,如:坐姿体位会降低患者收缩压,嘈杂而又喧闹的环境将会使得患者情绪躁动,增加晕针事件的发生[3-4]。经过本次研究,充分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组晕针事件发生几率2例(0.86%)显著低于对照组13例(5.56%),实验组穿刺成功率230例(98.29%)显著高于对照组222例(94.87%),P<0.05表示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因此,临床上通过结合引发晕针事件的相关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进而减少晕针事件的发生。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结合门诊抽血患者出现晕针的相关因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加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和指导,能够降低抽血室晕针事件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罗玉晓. 门诊抽血室的护理风险事件及其防范对策[J]. 医药前沿, 2017, 7(3):256-257.
[2]吴红彦. 沟通技巧对健康体检者静脉采血晕针的预防作用[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 23(10):1638-1640.
[3]刘二梅, 宋晶梅, 任线萍. 护理干预在预防门诊静脉采血晕针中的应用[J]. 基层医学论坛, 2016, 20(20):2865-2866.
[4]夏旭峰. 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的原因及心理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34).
论文作者:张桂香 王彦凤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患者论文; 实验组论文; 事件论文; 门诊论文; 发生论文; 因素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