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审视中俄关系的过往和今朝——专访中国驻俄罗斯联邦特命全权大使刘古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联邦论文,中俄关系论文,今朝论文,中国驻论文,专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夜色渐浓,而北京会议中心的大堂仍是灯火通明,刚刚开完小组讨论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走出了电梯间,瘦高的身材、笔挺的穿着和尽显干练的气质,让他在人群中格外抢眼。
忙碌一天的刘古昌,原本可以在此刻释放些许疲惫。此时提出专访,似有不妥,但大使常驻俄罗斯,公务繁忙,勿论采访,既是见面也非易事,实不忍错过这难得的机会。好在大使体谅,欣然应允,才有了这样一次愉快的对话。
从“贷款换石油协议”,到“新星号”事件;从中俄关系发展,到俄美关系走向;从他所感受的梅普关系,到他所亲历的俄中感情,再到他所期待的俄中深度合作,刘古昌没有刻意回避敏感问题,而是以一个外交家的理性和直观,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中俄关系。
倍加珍惜中俄关系的稳定与发展
就在中俄250亿美元“石油贷款协议”正式签署不久,有关俄军舰炮击悬挂塞拉利昂国旗的“新星号”货轮事件便甚嚣尘上。
当记者开门见山地提及对此问题的看法时,刘古昌表情凝重,沉默了良久,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新星号事件只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本不是两国关系中的事情,是公众不清楚事情的原委。”
“那真实的情况究竟怎样?”面对记者的疑问,在点燃了一支“红双喜”后,刘古昌开始讲述他所了解的“新星号”真相:
新星号国籍是塞拉利昂,船长是印度尼西亚人,所属公司为中国香港公司,船上载有中国船员,执行任务是向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供应大米。大米卸船后,因质量问题发生分歧,其所属船务公司怕吃官司,故下令船长开船逃跑,致其在没有合法离关手续的情况下,擅离纳霍特卡港。
任何一个国家的边防都是需要严格的进出手续的,这也是每一个国家法律所严格规定的。船偷跑后,俄边防军紧急追赶,采取了摇旗、打灯、无线电等各种方式意图使其停船。据后来获救的中国船员讲,他们在船上,也在催促船长不要再跑了,但船长不听劝阻执意前行,在6个多小时的示警无效后,俄边防军朝天鸣枪,但依然无果。随后,俄边防军被迫向船首射击,即便如此也无法阻止其停船,最后,俄边防军不得不向货船驾驶室开火,最终迫其停船返回,但并未伤及一人。
返回途中,货轮遇到极其复杂的海象,海风达到每秒28米,海浪高达6至7米,货轮呈30度倾斜,船长下令弃船逃生,16名船员放弃货轮登上两艘救生筏逃生。船长带着几个中国船员和印尼船员乘坐带篷子的救生筏,其他的人乘坐另一个完全没有防护装置的救生筏,最终俄方只将带篷子的救生筏救上来,其中有3人是中国公民,另一艘救生筏在风浪中下落不明,8人失踪。
在刘古昌看来,尽管一些细节容易引起怀疑和争论,但是主线一如他所讲述的一样,而非铺天盖地的报道所提及的中国船员丧生是俄边防军开炮打死的。“本来不是俄罗斯人开炮打中国人的船,那是塞拉利昂的船,这个船越境逃跑是严重违法的,这根本不能说成是中俄关系的一件事情,但最终竟然演变成中俄关系中的一个恶性事件,还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认为中俄关系出大事情了,这有悖于事实,是炒成的所谓恶性事件。”
一件偶发的孤立事件,造成了对两国人民情感上的伤害,甚至“牵强”至两国关系的大局,这是刘古昌最不愿意看到的。担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的5年中,他亲眼见证了中俄关系一步步迈向合作与深化的过程,甚至没有谁比他更了解,两国关系走到今天所经历的曲折与不易。
中俄交往的历史,无时无刻不在他的记忆中深藏、盘桓,那不仅仅是一段记录,更是一段可以给予未来启示的历程。
1989年,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之前,中国和苏联之间有过结盟,也有过对抗,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结盟和对抗对于中俄这两个大国来讲不是好的选择。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力量严重失衡,美国主张单极世界,对中俄采取遏制打压政策。1992年,叶利钦访华达成共识,双方视为“友好国家”,它所意味的仅仅是相互不敌对;1994年,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双方决定发展建设新的伙伴关系,用积极的态度来建设伙伴关系,这是一步很大的跨越;1996年,双方决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已不是普通的关系,是一个实质性的提升。后来,两国又签署了睦邻友好条约,办了国家年等等。
在刘古昌看来,“这是两国政府、两国领导人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定。”他坦言,“为发展两国方方面面的关系,双方领导人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国家关系就像一座大厦,建之不易,毁之瞬息,我们要珍惜”,谈及此处刘古昌很是感慨。“中苏关系不好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大方针是要集中很多精力、人力、物力,提防北边的安全问题,现在那一片是和平友好的纽带,我们不需要在那边把我们的资源用于防范上,好处大得很。”
他觉得中俄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不仅仅是从战略层面上而言,在发展层面上也为两国经济带来了诸多互惠互利的好处,无论是推动地区问题的合理解决,还是推动世界朝多极方向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一再强调,“这个‘和’来之不易,一定要维护好。”
至于如何维护,刘古昌提及三点: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从中俄关系的大局来考虑它的分量,有了大局,我们碰到具体问题就会很客观和理智的判断问题;其次,双方交往合作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也要思考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感情,这样一些事情就比较容易及时妥善的处理好。再次,还要有一个平常而理性的心态来看待双方具体合作中的摩擦和问题。国与国的合作不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摩擦和分歧很正常,千万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避免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感情用事。
关于新星号事件的喧嚣在逐渐散去,这场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风暴”目前正在妥善处理之中,很多人不免担心其是否将影响中俄关系的走向。对此,刘古昌直言:“总体上不会对两国关系造成大的影响,双方政府会妥善处理好这个问题,并已经达成共识,一致认为这只是一个偶发的、孤立的事件。”
但是对于两国人民感情上的伤害,刘古昌认为还是有的,毕竟8个中国船员遇难与俄边防军开火有关,无论船只犯错程度如何,在民族感情上,中国民众会有些接受不了,而对俄方而言,正常的边境执法遭到中国人的谩骂和批判,心里头也会有些误会和不解,但是他相信,随着两国关系的继续发展,创伤定会逐渐得以弥合。
反对中俄近交绝非主流意志
还记得,俄罗斯大选尚未尘埃落定之时,刘古昌就曾坚定地说,“俄罗斯总统大选只会使中俄关系越来越好地向前发展,两国关系绝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为何刘大使对中俄关系的前景如此坚信不疑?信心来自哪里?
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古昌没有丝毫犹豫,“我现在对中俄关系依然坚信不疑”,他直言,中俄关系发展到今天,已经不能取决于某一个领导人的意志了,尽管领导人的推动很重要,但中俄两国做出相互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决定,已不是某一个领导人所能够改变的,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也是被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所证明的中俄加强合作唯一正确的道路。
他谈到,“过去有历史教训,中俄两国是最大的邻国,只要好了,对双方都有利,只要坏了,对双方都有害,历史深深地给了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教导,在这样一个和平发展的时代里,中俄两国必须走友好合作的路。”
多年来,中俄的政治、经济、民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交往和合作,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在俄罗斯还会听到有人主张不要和中国交往过近的声音。对此,刘古昌坦言,“这种人都不是主流,主流的各界接受不了,老百姓也接受不了”。
同时,他也提到,在中国国内可能也会有人不了解中俄关系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会主张不要和俄罗斯那么好,但这也不是主流。“中央领导人无一例外地非常重视中俄关系,努力促进中俄关系的发展,通过合作促进两国的发展,做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通过我们的合作促进两国的发展,通过合作让世界格局保持平衡,所以说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相当的社会基础、人民基础和相当的利益纽带。”
基于2008年中俄经贸568亿美元的数额,刘古昌觉得利益纽带虽然紧密,但还不够结实,特别是双方相互投资太少,尤其是大的项目。问及原因,刘古昌认为,这恐怕还是中国企业这几年刚刚走出去,对外投资不是很多,同时俄罗斯的对外投资有限,但现在俄罗斯和中国都开始注意到了对方巨大的合作潜力,他觉得这个前景是非常可观的。“双方做出加强战略合作的决策不是心血来潮,是深思熟虑,是审时度势的重大战略,它有很深的社会背景,支撑这个决策的,有国家利益,有人民利益,有世界形势,这一切都决定双方要走这条路。”
“梅普”一直并肩作战
一场金融海啸,不仅让眼前的俄罗斯正面临10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也给梅德韦杰夫与普京的合作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
先是去年12月,梅德韦杰夫公开批评普京政府的缓解危机方案,这引发了外界对两人产生裂痕的猜测。随后,梅德韦杰夫又公开表示,普京是很好的合作伙伴,但自己不会对普京政府所犯的错误“视而不见”。一名西方外交官说:“金融危机给了梅德韦杰夫挑战普京的机会。”就此,关于二人不和的消息,关于普京稳如泰山的地位发生动摇的消息,传遍全球各大媒体。
梅普关系究竟如何?是否真如外界所言?
梅德韦杰夫刚刚成为俄罗斯总统的时候,很多舆论使用了“钦点”一词,直指梅德韦杰夫的当选是因为头戴普京光环,当时刘古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力挺梅德韦杰夫,称其当之无愧,更大赞其不凡的能力。而此次与梅德韦杰夫私交甚好的刘古昌面对梅普关系的焦点问题,又将如何作答呢?
“他们一直在并肩作战,没有不和”,刘古昌很直率地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做出这样的回答,不仅仅是基于刘古昌在俄罗斯的观察,也是他从俄罗斯众多重量级朋友处所获取的信息。数天前,他和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共进晚餐,普里马科夫也在告诉他,一些媒体,特别是西方舆论,都在炒作他们不和,实际上,他们两个非常清楚,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对俄罗斯是灾难,对他们两个也是灾难,他们两个人分工不同,都是共同在为俄罗斯的振兴一同努力,为渡过这场危机而共同努力。
谈及梅普的合作,刘古昌赞赏有余,“他们两人合作了十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彼此有着很深的了解,建立了高度的信任。普京计划的核心是改善民生,医疗、教育、人口、农业等几大工程,这个由梅德韦杰夫主抓,抓得有声有色。”刘古昌坦言,一些西方人士在挑拨梅普的关系,以引起国际的怀疑和俄罗斯国内的混乱。对于此,俄罗斯人看得非常清楚,他们把其看作是一场政治阴谋。
俄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有利
美俄近两年因反导、北约东扩、伊朗和格鲁吉亚等问题不断产生摩擦,特别是在小布什执政期间,两国关系多次险些出现“死机”危险,而此间中美合作、中俄合作却在逐渐深化。有专家曾直言,美国对俄罗斯的压力很大,会迫使俄罗斯更重视中国,反之美国也会利用和中国的关系对俄罗斯施加压力。
而奥巴马执政后,两国均释放善意,勿论美俄关系未来是否能够暖意浓浓,但毋庸置疑,俄美关系对中国的影响是长期的。有人不免担心,俄美的合作和发展是否会影响中俄关系的前景?中俄关系如何能在这一过程中继续维持和发展蜜月期?
对此,刘古昌表示,“俄罗斯一直在努力谋求与美国和西方改善和发展关系,中国对俄罗斯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是赞赏的,并愿意看到俄中在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同时,能够和美国有平等正常的友好合作关系。”
纵观俄美关系的发展,不难看到,其实俄罗斯在谋求与西方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却一再受挫,其主要原因,刘古昌觉得是美国和西方一直没有把俄罗斯作为平等的伙伴,一味地对俄罗斯进行遏制、挤压、干涉。
3月6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谈。这是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美俄两国所进行的最高级别的正面接触。在近两小时的会谈中,双方承诺将重启美俄双边关系,并将加强在军控、防止核扩散、阿富汗、伊朗和朝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的合作。3月10日,梅德韦杰夫在会见了研究美国对俄政策的美国独立咨询委员会成员时,也一再表示,他从美国总统奥巴马那里收到的信号全是正面的,他希望俄美关系在奥巴马执政时期能够得到改善。
对于双方互抛橄榄枝的举动,刘古昌直言,“俄对奥巴马抱有期待,奥巴马也向俄释放了善意,国际社会也都在看这种善意变为合作的实际行动。俄美关系会有一定的改善,至少气氛会缓和一些,包括一些国际地区问题,如反恐,可能会合作的更多一些,这一点,我们很愿意看到,俄美关系正常,对我们也很有利。”
布什在任8年,美国的国际形象一再受挫,有人坦言,奥巴马上台,一个核心的东西是要修复美国的国际形象,以期更好地主导世界,如果这样,俄美关系的前景又将如何?对此,刘古昌个人认为,如果还是有这样一个目标,那么美国对俄罗斯的政策就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因为美国要保持自己领导世界的地位,就不会让别的国家构成对它的挑战。
“俄罗斯的国家战略是发展、振兴,恢复俄罗斯大国、强国的地位,俄罗斯举国上下一致朝着这个目标在发展,我认为俄美关系有缓和有改善,是能够看得到的,但是双方有些根本的战略上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我们对俄美关系,是希望他们有平等的关系来开展合作,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同时,刘古昌也一再强调, “不要看到俄罗斯和美国发展关系,好像我们就认为这个世界要变了,俄罗斯变了,其实,俄罗斯谋求和美国和西方改变关系一直没变过,我们一定要有很正常的心态,不仅不要抗拒,而且应该支持。”
中俄需要更为务实的双边合作
刘古昌担任驻俄大使的5年多,中俄关系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阶梯。2007年中俄国家年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更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8年,随着中俄边界划分等问题的解决,制约中俄两国间的根本性负面问题已不再存在,未来中俄如何加深经贸合作,将是摆在两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2009年2月17日,中俄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能源对话,由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带队的中方谈判代表和由俄罗斯能源部部长谢尔盖·什马特科带队的俄方谈判代表终就中俄“贷款换石油”的合同细节达成一致,并签署了正式协议。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中国将向俄罗斯提供总计25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俄罗斯则以石油为抵押,以供油偿还贷款。
有专家称,这次合作将在实际层面上有助于俄罗斯能源市场乃至输出格局的东移。但在刘古昌看来,这更是两国利益纽带的互利共赢,“中俄能源合作是战略合作,是历史性的突破,对于两国利益的纽带是互利共赢的,尤其对于保障能源的安全和持续发展意义是重大的。”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和俄罗斯都遭遇到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中俄关系实现了重要突破,是一种重要的标志,也是一种宣示,宣示中俄两国携起手来共度困难的决心。”在刘古昌看来,两国领导人、两国政府这种重大的实际行动,充分表明了两个政府的态度
和决心,这又反过来进一步体现了中俄战略合作伙伴的高水平,这个合作对于双方的意义不言而喻。
中俄相关的经贸合作在不断深化的同时,也有人担心,在贸易结构上,俄方是否会认为向中国出口的能源资源太多,从中国进口的制成品数量过大,这个问题突出会不会影响到中俄关系的大局?
刘古昌倒是觉得,这个问题是由各自经济结构所导致的,不会影响中俄关系的大局。他也坦率地谈到,中俄务实合作的纽带还不够粗,结构也的确存在不健康的问题,但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双方都在努力克服,比如中国政府出面设法增加对俄罗斯机电产品的进口,包括中国领导人亲自倡议建立中俄机电商会,共同来努力改善贸易结构。他直言,贸易结构是由两国自身结构和自然禀赋所决定的,俄罗斯是资源型结构为主的出口,我们国家是日用消费品、制成品等出口较多,要彻底改变结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改善贸易结构的进展是缓慢的,但双方都没放弃这个努力。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俄建交60周年,还是中国的“俄语年”。中俄关系又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关于中俄建交60周年的活动安排,刘古昌说,双方政府十分重视,相关计划正在协商之中,不过一定会有一系列重大的活动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日子。谈到“俄语年”的活动,他表示,之前,中俄文化年加深了两国人民对相互文化的了解,但程度仍然不足,此次“俄语年”定将在中国掀起“俄语热”,并增进中国公众对俄罗斯的了解。
一个多小时的访谈匆匆滑过,似乎仍有些意犹未尽,如此近距离感受一个外交家的直率与坦诚,让这个有些寒意的夜晚充满了温暖。一天的忙碌,已令大使非常疲惫,但在临别时,他还在言及采访到这么晚,让记者辛苦了,那样的关切充盈着一个长者的平易和一个外交家的风度。带着浓浓俄罗斯情节的刘古昌就像一本书,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等待我们慢慢去阅读和体味,这一切,都只能期盼未来了,因为刘古昌又要启程了,中俄关系的未来还在等着他的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