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以动促教”;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实践路径
引言:
所谓的“以动促教”,其实质在于让学生与教师真正能够形成双边互动,进而来促进“教”与“学”理想成果的展现,这下恰恰体现出课堂“学生”本位思想,课堂全程的高效性也由此尽显无疑。文章就以此为课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一、立足情境创设,力求“导入阶段”的生生高效互动
毋庸置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知识与技能水平、增强能力与素养的必要前提,也是高效课堂构建的首要关注对象。基于此,在以动促教的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将课堂导入阶段的高效互动放在首位,最为理想的渠道则是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进而确保课堂教学主体的高效导入。
以《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最为铺垫,既要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与交流,又要与学生就其问题形成双边互动,即:“家中冰箱里有很多苹果,被妈妈拿出15%后还剩2kg,那么冰箱中原来有多少苹果?”由于这一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所以学生自然愿意去主动思考和交流。其间,教师要将这一过程通过PPT向学生演示出来,帮助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最后,教师在了解学生的解决思路后,要以肯定的语态去归纳和总结,并将自己的设想与学生去分享,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导入本课所要学习的“主题”。这一过程自然为学生创设出了生活情境,师生也在情境的作用下形成了高效互动,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谋求师生相协同,确保“基本阶段”的师生高效互动
从高效课堂的构建角度来看,课堂基本阶段应作为高效课堂结构中的“中坚”一环,承载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形成这一艰巨任务。为此,在以动促教原则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必须将该阶段视为关键中的关键,而师生间保持相互协同显然至关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全等三角形》教学为例,在“基本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师生合作学习的形式,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对应边、对应角”两个方面加以探究。其间,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合作学习项目,即:“我们如何才能证明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是全等的呢?”随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分组,推举出小组负责人的同时,还要明确各自的任务、组织开展探究与讨论、总结与归纳活动。而教师要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其中,接受并完成负责人所那排的任务,并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与总结,了解学生探究问题的视角。最后,教师要立足各小组项目学习成果,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分享,并鼓励学生针对某一研究成果存在的不同看法充分表达出来,进而形成相互对弈的过程。这显然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对应边”这些重要知识点提供了良好平台,教学重点与难点也能够得到快速突破,师生互动的高效性不言自明。
三、着力开展师生互评,力保“收尾阶段”的师生高效互动
课堂“收尾阶段”的高效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成果,更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基本需要,所以在以动促教视野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将这一阶段高效利用起来,师生互评活动显然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为例,在“总结”一环中,教师不仅要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然条件,即:“找出等量关系”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随后教师要为其加以完善,让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课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评价”一环中,教师先要以肯定的态度,针对课上学生学习成果,以及学习状态作出点评,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哪些知识点掌握与应用较为理想的,哪些知识点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哪一知识点是个别学生应提起高度重视的,并为其提供可行的学习方案,以及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建议。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正视自己课上就行学会了什么,更会根据教师的方案养成良好的习惯。最后,则要组织学生针对课上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点评,说出自己在哪一环节较为满意或哪一方面不够满意,并将理由和建议说出来,为教师有效调整今后教学方案提供重要依据。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收尾阶段”的师生高效互动,更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高效性提供重要保证。
综合以上论点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实做到以动促教来打造出高效课堂并非易事,教师既要做到明确各阶段教学目标和任务,更要考虑到如何实现师生“动起来”,进而方可确保教学效果更加趋于理想化。基于此,如何进一步做好以上三方面工作自然值得广大教师去深思,还望其积极分享各自的教研成果,以保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健.新课程目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32).
[2]杨光忠.如何实现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师版.2017,(2).
论文作者:康依依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高效论文; 互动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师生论文; 阶段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