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几部流行历史电视剧的反思--广东文艺评论家春节座谈会综述_文艺论文

对当前几部流行历史电视剧的反思--广东文艺评论家春节座谈会综述_文艺论文

对当前几部走红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思考——广东文艺批评界新春恳谈会纪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艺批评论文,恳谈会论文,纪要论文,广东论文,几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段时间,以《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天下粮仓》、《大宅门》等为代表的一批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全国各地电视荧屏上热播,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密切关注,掀起了不小的收视热潮。与此同时,这些作品也在文艺界、史学界和文化研究领域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2002年2月5日,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南方日报文艺部、羊城晚报文艺部和广东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了“关于当前热播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问题与倾向新春恳谈会”,围绕着这些历史题材电视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广东省文艺界、史学界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媒体工作者二十余人参加了恳谈会,会议由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黄树森主持,与会者发言热烈、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深度的观点和意见,就当前热播的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市场与导向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达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现纪要如下:

一、历史剧创作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指导

与会者认为:历史题材电视剧近期的热播和收视率高涨本来是一个好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文艺正处在百花齐放、繁荣发展,各种题材、体裁、风格、形式不断涌现的优良成长环境中。因为一般而言,历史剧的繁荣时期往往是文艺发展比较宽松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许多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对广大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历史剧的热播也反映了身处社会经济与文化转型时期的人们企望重新回顾和认识自己民族的历史,企望从自己民族的发展历程和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份,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各个国家和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独特地位,开创自己民族繁荣发展新局面的普遍社会文化心态。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近期热播和走红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天下粮仓》、《大宅门》等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问题,其中最首要、最根本的是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

历史题材文艺创作中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就社会主义文艺而言,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与斐迪南·拉萨尔就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通信研讨中,就已提出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来指导创作。基于这种考虑,与会者认为:在近来热播的这些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正确、进步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是缺位的。编导们没有能够以科学的历史眼光来看待和处理历史题材,他们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缺乏必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和起码的历史批判精神,这在客观上使作品呈现出向“帝王史观”、“贵族史观”和“道德史观”回归的不良倾向。以《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为例,这两部典型的“帝王戏”分别塑造了清王朝初中期两个封建帝王的“英主”形象,竭力渲染了他们的文治武功、风流倜傥和宫廷权谋,以艺术的形式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辉煌灿烂的“盛世之梦”,似乎给历史上所谓的“康雍乾盛世”下了光彩的注脚。但就历史事实而言,这种刻意营造的盛世幻梦是靠不住的。清代康、雍、乾三朝固然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统一和繁盛,但这只是封建王朝无可避免衰落前的回光返照,是封建专制制度崩溃灭亡前的一抹夕阳余晖。如果把它们放在同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变化的格局中来观照,我们就会发现,正是这封建专制的“盛世”埋下了日后清王朝腐朽落后,中华民族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病根。

马克思对这段历史曾经评价道:“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正是在康、雍、乾三朝的同一时期,英、法等欧洲国家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这连同17世纪开始的科学革命、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各国完成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迅速加快了前进的步伐,最终主导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可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他们对当时世界历史的大变动、大转折都茫无所知,更不用说积极应对了。他们甚至还盲目自大,闭关锁国,陶醉于“天朝大国”的幻想中,满足现状、固步自封,严格限制工商业和科学技术,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因此,回顾这段复杂的历史,带给人们更多的应是令人反省、引人深思的教训,而不是沾沾自喜的盛世幻象。《雍正王朝》和《康熙王朝》却恰恰相反,将已被历史证明根本无法抵御西方近现代文明冲击,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封建专制文化和“帝王之道”当成正面的东西来宣传、美化,这实际上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历史观在起作用,它带给广大观众的影响是消极的。

不仅如此,这两部“帝王戏”还不同程度地站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立场上来塑造帝王形象,粉饰装点了封建皇帝的雄才大略甚至儿女情长,尽可能地隐其恶而扬其“善”,对于他们无法回避的历史恶行,还曲意表现帝王的“良好愿望”和“一番苦心”,甚至不惜做“翻案文章”,这反映了编导者在价值观上的扭曲。事实上,康、雍、乾时代可以说是封建专制最严酷的时期之一,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戕害生命,残酷压迫民众。雍正帝还杀兄害弟、诛灭功臣。所有这些,编导们不是有选择地“遗忘”了,就是轻描淡写,笔下留情,歪曲了历史的真相。《雍正王朝》大谈雍正帝兴文字狱的“无奈”和“苦衷”,《康熙王朝》则置中国知识分子“明道救世”的使命感和勇于承担道义、不屈服于君权的精神传统于不顾,在康熙帝与姚启圣两人的戏中,极力打压“清流”,抬高君主专制制度,这种思想水平就连古代的往圣先贤都不如了。

与会专家还指出,对于以《天下粮仓》为代表的“清官戏”也要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清官戏”的盛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历来对官场腐败的深恶痛绝和对清廉吏治的渴望,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现在有些“清官戏”宣扬了一种错误的“道德史观”,具有强烈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夸大了主体道德意志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把道德改造当作改造客观世界的绝对前提。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传统“内圣外王”思想模式的现代表征,是伦理本位主义和封建“人治”观念的集中体现,它与现代法治观念和行政理念是不相容的。我们今天谈“以德治国”,并不是要回到以往“修齐治平”的立场上去。“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是相辅相承、并行不悖的。只有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继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根治腐败,使社会健康发展。

《康熙王朝》等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历史观和价值观上的失足并不是偶然的。中国的封建帝制延续了几千年,封建主义意识和帝王思想虽然经过了“五四”以来的猛烈批判和多次清算,仍然以各种形式留存在民间,甚至深入到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中。因此,科学的唯物史观教育和进步的价值哲学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它可以使人们用正确的标准厘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从而能够汲取精华,抛弃糟粕,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当然,建国以来文艺界和理论界在唯物史观的理解问题上也存在着失误。机械、片面的“唯物史观”和庸俗的“阶级斗争史观”一时盛行,对某些作品的批判过火或过于政治化,并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造成了严重恶果,这些教训应当认真记取。但是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史观还是要坚持和提倡的,对封建主义、专制政治、奴才哲学和腐朽的封建伦理道德还是应该进行批判的。如果没有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思想基础,没有一种进步的历史批判精神来指导创作,一搞历史题材,就容易回到帝王将相、权谋党争、清官政治上去。这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二、优秀的历史剧应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

与会者认为:历史剧作为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一种特殊艺术文本,必须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在这一点上,《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近来热播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史事、史料的准确性、真实性问题。从历史学的角度看,这些创作者所自我标榜的“历史正剧”,不仅在基本史实、史料(如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剿灭葛尔丹叛乱”等)上凭自己的想象进行了穿凿、附会和篡改,而且在历史地名、职官、年代、称谓、器物等细节方面存在着数不胜数的“硬伤”。

其次是为了构造流行的情节模式而不顾史实编造剧情。这些年来,电视剧创作似乎已经形成一些流行的情节模式,比如不管是现代戏还是古装戏,总是要加入“三角恋爱”和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一写宫廷必定要展现勾心斗角的权谋之术。近来所谓的“历史正剧”也非能免俗。如《康熙王朝》就精心构建了康熙、伍次友、苏麻喇姑之间,康熙与朱三太子的妹妹、与容妃之间的恩恩怨怨。甚至还“创造”了一个康熙之女——蓝齐儿,让她嫁给葛尔丹,于是上演了一场“弱女子孤身拦挡两支即将开战的大军”这样的连艺术真实也谈不上的“精彩片断”。在历史正剧中缀以史实未必有却合情合理的情节和戏剧冲突,这本是合乎创作规律的,但面对历史题材,艺术家的想象之翼只能在历史规律的天空下翱翔,不能单纯为了剧情而编造或篡改历史,更不能把某些用得滥之又滥的情节模式硬塞给历史,让客观历史成为自己股掌间可以随意玩弄和剪裁的东西。

由此可见,近期热播的《康熙王朝》等历史题材电视剧既无法准确再现历史真实,也未能把握住艺术真实,更不用说处理好它们两者的关系了。应当看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是有着各自不同标准的:前者要求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甄别鉴定历史材料,力求从大势到细节都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后者则要求在不违背历史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以艺术的形式尽可能真实地再现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对于历史剧这一关涉历史的特殊艺术文本而言,问题不在于能否虚构,而在于它通过虚构和艺术加工能否勾勒出历史的真实面目,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历史剧既不是历史学著作,也不是史料史事的堆砌,史料的堆砌再精确、再完美也不是艺术。但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必须尊重历史,必须在基本史实的框架内进行再创造,不仅要力求达到细节的逼真,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揭橥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帝王戏”的致命弊病在于:它们不仅缺乏对历史的应有尊重、对史料的起码忠实,而且由于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缺位,它们的创作者还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去编织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盛世”幻梦,并用现代人的情感逻辑和情节期待去演绎它、强化它。

《康熙王朝》等作品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问题上的失误,很大程度是与编导者的历史剧创作态度相关的。据《康》剧的编剧说,他们以前从未搞过此类历史题材,但只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来进行创作准备,写作剧本最快时平均一天多就完成一集。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历史剧创作与一般现实题材创作不同,它要求创作者具备良好的史学素养,进行大量的史料收集、梳理和准备工作。特别是处理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没有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夫是搞不好的。只花两三个月弄出来的东西,难怪出现这么多问题和“硬伤”了。《康》剧的编剧甚至说:“历史上的康熙怎么样,我并不知道,只能靠猜想和感情的期待去慢慢接近他,揣摩他。”这是一种正确的历史剧创作态度吗?如果缺乏对历史的起码尊重,缺乏对史料的细嚼慢咽、充分消化,缺乏对艺术精雕细琢、“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就不要轻易去碰历史剧,勉强弄出来的东西必定是非驴非马的“历史垃圾”,到头来既亵渎了历史,又糟蹋了艺术。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艺术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与会专家学者通过研讨认为:《康熙王朝》等历史题材电视剧自身存在的种种弊病和缺陷,以及它们在社会上走红所反映的问题是极为深刻,令人深思的。这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确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载体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电视网和互联网为主体的传媒形式在文化艺术传播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电视剧已成为大众接受面最广的艺术形式。这些都带动了电视剧创作和拍摄的热潮,吸引了多元资本和各经济利益主体的介入,使电视剧从策划、拍摄到宣发和播出都日益纳入到市场化的轨道中。近来“清宫戏”、“帝王戏”、“反腐反黑戏”的相对集中和风行一时,就是市场化作用的结果。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重要的是还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文学艺术肩负着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为“两个文明”建设、为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提供精神智力支持的重任。江总书记在全国七次文代会和六次作代会上明确提出:“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积极倡导先进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这番话非常重要,是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

具体到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我们首先要具备对历史的正确态度,分清历史遗产中哪些是优秀文化,哪些是腐朽落后的文化。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好坏不辨、良莠不分,一古脑都端给观众。法兰克福学派曾指出,大众和传统观念是非常契合的,这些历史剧表现的就是传统观念,有些甚至是较为落后陈腐的观念,这种观念为大众所认同并不是好现象。《康熙王朝》等历史剧多停留在帝王政治和清官文化的层面,它们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国民的劣根性——解决社会问题不是依靠民主法制建设,而是寄望于某个皇帝和几个清官。《大宅门》不但表现了编导者强烈的“家族自恋情结”,而且还津津有味、不加批判地展示了宗法制封建家族文化。这样的东西在强势媒体的黄金时段播出,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与会者还指出:《康熙王朝》等当前走红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还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注意:一是历史正剧的“戏说化”。本来,严肃的历史剧创作与港台所谓的“历史戏说剧”是有明确分野的。但这些历史题材电视剧或自我标榜为“正史”,或摆着“正剧”的架子,实际上却任意穿凿附会,以现代情节剧的模式裁剪史实、篡改历史,过份追求娱乐化、商业化。这种正剧的“戏说化”比“戏说剧”本身对真实历史的消解作用更大,反映了编导们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失落。二是不恰当地“借古喻今”、“借题发挥”。应当说,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与当前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以史为鉴,从历史中获取经验和教益,这是历史剧创作的常规。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搞简单的类比甚至对号入座。以为现在搞改革了,就弄了一个《雍正王朝》;以为现在反腐肃贪,就弄一个《天下粮仓》。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际形势不同,改革发展和廉政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不能进行简单的比附。当今中国的改革问题、粮食问题、反腐倡廉问题等等必须靠党的领导,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靠科学技术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来解决,而不能靠封建时代的明君、清官和铁血专制、铁腕权术。对于这一点,历史剧的编导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注意历史剧创作的正确导向,防止封建主义和腐朽文化借尸还魂。

许多与会者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仅不能缺席,还应当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文化冲突与交流、融合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如何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并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确立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每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认真思索的大问题。把什么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什么样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播给人民大众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如何正确看待自身历史,如何从历史的沉重积习中走出来,去开创一个新境界。普通老百姓很少会去看历史著作,他们往往是通过电影、电视、小说等文艺作品来了解历史。因此,不能给观众造成错觉,让他们以为目前这些“帝王戏”、“清官戏”所表现的就是真正的历史。这样的作品艺术上越精致,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如果这些对历史的误解进而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时刻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

经过热烈、深入的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当前热播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之所以存在着种种问题和不良倾向,首先是由于缺乏正确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其次是未能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因此,对目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热潮必须加强引导,不仅要引导市场,而且要引导创作者以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行创作。一方面要警惕腐朽落后的东西回潮,另一方面要多创作像《长征》、《日出东方》、《孙中山》这样既有正确思想导向,又广受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与此同时,文艺评论和媒体工作者还要发挥理论研究和媒体宣传优势,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文艺批评,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为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学艺术学养,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佳作,为先进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出席本次会议的人员有:刘斯奋、黄树森、张维、李钟声、陈志红、金岱、邱捷、颜广文、王晓吟、李明、刘启宇、李多钰、陈桥生、钟晓毅、黄昏、谢鉴钊、黄彦辉、陈娟、张承良、陈艳冰、申霞艳等。

刘启宇 整理

标签:;  ;  ;  ;  ;  ;  

对当前几部流行历史电视剧的反思--广东文艺评论家春节座谈会综述_文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