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列宁的“文化大革命”观_列宁论文

浅析列宁的“文化大革命”观_列宁论文

浅析列宁的“文化革命”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A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1999)05—0097—04

“文化革命”这一概念,是列宁晚年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提出来的,这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在实践中逐步发展的结果。在列宁看来,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而要从根本上改变旧俄国文化落后的状况,又不是一般的文化建设所能完成的任务,必须从“文化革命”的高度加以重视,切实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基于这种认识,列宁结合苏俄每一发展阶段的具体任务,对文化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把它同经济、政治建设密切联系在一起,论述了开展“文化革命”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根本途径等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的“文化革命”观。

十月革命后,列宁十分重视苏俄的文化建设,认为如果不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就不能过渡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列宁将文化问题同经济建设紧密相连,认为没有文化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列宁把电气化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但是他深感要实现电气化有相当大的难度,文盲的存在就是最大的障碍。“不识字的人不能实现电气化,而且仅仅识字还不够。只懂得什么是电气化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1]因此, 列宁告诫“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样的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2]其次, 列宁把文化问题同政治建设联系在一起,认为没有文化就不能建立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他指出:“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他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做出了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落后性却贬低了苏维埃政权并使官僚主义复活。苏维埃机构在口头上是全体劳动群众都参加的,而实际上远不是他们都参加的,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3]而要改变这种现象, 就必须不断提高全体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参政意识和能力。“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4],从而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在实践中得到贯彻。

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列宁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得更高更为具体,认为能否提高文化水平是新经济政策执行得好坏的关键环节。他指出:在苏维埃俄国,首先必须解决识字问题,如果连这个起码的任务都解决不好,那么谈新经济政策是可笑的。要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无论如何要提高文化。应当用读和写的本领来提高文化,使人们有可能用读和写的本领来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国家的处境。否则,就不能达到目的。列宁还从全局高度将文化建设看作是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巩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需要。他指出:新经济政策是资本家与共产党员的一场严重竞赛,这种竞赛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斗争的又一形式。在这场斗争中,我们的政治权力是非常充分的,主要的经济力量操在我们手里,我们的不足主要是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正因为如此,共产党员在担任机关领导的时候往往被人愚弄,新经济政策有滑向歧途的危险。因此,在新经济政策这个新的阵地上,无产阶级先锋队要不怕进行自教育、自我改造,要公开承认自己的修养不够、本领不大,抛弃浮夸心理,脱掉华丽的共产主义外衣,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老老实实地学会经商,学会经营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领导权和主动权,领导人民群众在新经济政策的道路上正确前进。

列宁晚年更加关注文化建设问题,把它摆到了一个突出的关键性的位置,并且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概念。列宁在《论合作制》一文中指出:文明的合作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而要建立文明的合作制度,必须让全体人民群众在文化方面经历整个发展阶段。因此,苏维埃政权当时面临的两个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农村中开展文化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基于这样的认识,列宁提出了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建设的思想,他说:“如果把国际关系撇开不谈,只就国内经济关系来说,那末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是转向文化建设了。”[5] 列宁不仅把文化建设看作是实现合作化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把它看成是对党和国家机关实行改造的前提条件。这个问题也是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两个主要任务之一。在列宁看来,这个任务归根到底是一项文化任务,不提高全体居民的文化水平,不提高整个国家机关的文化水平,就不能真正完成这项任务。正是由于把政治改革同文化问题联系在一起(文化任务不可能在短时期内解决),所以,列宁告诫人们,在这方面应当放理智些,应当对任何冒进和吹嘘等采取有益的怀疑态度。在这个问题上,最好把步子放慢一些。

综上所述,开展“文化革命”,加强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全体人民的文化水平,这是贯穿在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构想中的一根红线。当然,列宁所讲的文化建设,不是脱离经济、政治的单纯的文化问题,而是同其紧密相连并为其服务的文化建设。

开展文化革命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可能性。列宁说道:“我们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先于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6]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怎样,因为这在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达到这个一定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人民呢?”[7]这就是说, 在苏俄开展“文化革命”是符合历史辩证法的,是一定可以达到目的的。沙俄实行愚民政策,只能导致愚昧无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的建立,布尔什维克的正确领导,先进的苏维埃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文化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而且“劳动者渴求知识,因为知识是他们争取解放的武器,他们受到挫折就是因为缺少教育”[8]。但是, 在对待“文化革命”问题上,列宁没有丝毫盲目乐观的想法,而是充分估计到了实现这一任务的难度。他指出:这个文化革命“无论在纯粹文化方面(因为我国的文盲很多)或物质方面(因为要成为文明国家,就必须有相当发达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9] 文化任务不能象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解决的那样迅速,在短时期内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并且应该根据这个较长时期来规划我们的工作,要表现出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

在当时的苏俄开展“文化革命”,既有充分的可能又面临许多困难,那末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呢?对此,列宁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教育。这是实现“文化革命”的根本途径。

十月革命后,列宁反复强调,只有充分利用前人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仅靠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能饱肚子。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没有这些,我们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生活。”[10]列宁这种尊重知识、主张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思想,在当时曾遭到“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工人阶级应当和以往的文化实行彻底决裂,要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无产阶级文化。列宁对此作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成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1]如果不想利用资本主义世界遗留下来的文化进行建设,那就不是共产党人,而是空谈家。因此,列宁教导青年一代,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任务。

尊重知识就必须尊重人才。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还不能很快地培养出无产阶级的文化人才,科学文化知识大都掌握在各种旧人才手里。列宁主张要利用和改造他们,而绝不能敌视他们。要爱护一切真诚工作的、精通和热爱本行专业的专家,利用他们的知识来进行建设,同时用同志式的关怀、共产主义的工作精神来包围他们,使他们在思想觉悟上同工农政权并排前进。关于专家的生活待遇问题,列宁也说道:“在这个过渡时期内,我们应当尽可能地使他们有较好的生活条件。这将是顶好的政策,这将是最经济的办法。不然的话,我们节省了几亿,却可能丧失甚至用几十亿也不可能补偿的东西。”[12]“为了向他们请教,多给一点不仅必要,而且是应当的,从理论上看也是必要的。”[13]

知识的传播,人才的培养,基础都在于教育。众所周知,十月革命后不久,苏维埃政权即遭到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敌人的严重破坏,粮食、燃料严重缺乏,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极差。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并没有认为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发展教育事业,而把教育摆到了突出的位置上加以重视。在开展扫盲教育的同时,列宁特别关注学校教育,提出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些具体措施。列宁认为,为了推动和发展国民教育方面的工作,必须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我们没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提高人民教师地位的问题,而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14]“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为此,就必须进行有步骤的、坚持不懈的工作,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各方面的素养,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5]在物质条件很差、财政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列宁还提出了增加教育开支问题。他在《日记摘录》中指出:在修改季度预算的时候,“首先应当缩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开支,而是其他部门的开支,以便把缩减出来的款项,转作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16]针对当时经费不足、缺少教师,特别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更加困难的情况,列宁号召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帮助发展教育。他主张建立城乡之间的文化联系,在工厂工人中组成许多以经常帮助农村发展文化为宗旨的团体,形成以城市包围农村的新的革命,即“文化革命”,在不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使他们的世界观逐渐得到改造,从而自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列宁把这项任务看得非常重要,他认为这是执政的工人阶级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搞好城乡关系的一个基本政治问题,对于整个革命有决定的意义。

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对于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早在1928年,布哈林在《列宁主义和文化革命》一文中就指出:“我们的对手用各种各样的武器同我们作斗争,我们的对手还在意识形态战线上同我们作斗争。在这条战线上的重要武器之一就是利用我们经济技术落后,利用我们的不文明,利用我们尚未消除的贫困。”[17]今天看来,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打一场“文化革命”的硬仗,切实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追求。

〔收稿日期〕1999—-05—20

标签:;  ;  

浅析列宁的“文化大革命”观_列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