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恕的文化思想

论宋恕的文化思想

汪斌[1]2010年在《宋恕的佛学思想》文中研究说明宋恕是近代中国一位很有影响的维新思想家,他生活在动荡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关心国运,勤奋好学,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尤其是他的佛学思想,富有特色,鉴于以往史学界对他佛学思想研究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在广泛占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其佛学思想进行比较系统的疏理和分析。全文拟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宋恕佛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原因。宋恕佛学思想的形成有一个由开始信佛到思想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老师的教诲和1886年所发生的家庭变故是宋恕信仰佛教之始;而在这之后为了躲避二弟宋存法他跟随岳父四处任教,在此期间开始研究学习佛学,并且分别于1889年下半年和1897年6月前后写了《援溺说赠毕噜翰香》和《佛教起信篇稿》,这标志着他佛学思想的初步形成;在此后的1898年写的《又上俞师书》和1900年著的《冈本子》跋,是他佛学思想的发展阶段;而他佛学思想最终成熟是在1903年日本游学期间对因明学说的完善。宋恕个人的经历、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是其佛学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宋恕佛学思想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既有和近代佛学思潮相吻合的观点主张居士学佛和“入世”佛学、主张融合诸宗、“三教”;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佛学伦理观、心性学说和因明学说。第三部分:宋恕佛学思想特点。宋恕佛学思想的特点主要包括从政治、教育、文化出发的经世性;对一些不符合时代特点的思想批驳的批判性;以“中判”、“立界”、“宇界”、“宙界”等新的佛学词汇为代表的新颖性。第四部分:宋恕佛学思想评价。总体来说宋恕佛学思想在当时还是先进的,对佛学的重新复兴还是起到了推波助澜之作用。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前后思想存在冲突、思想和行动之间的矛盾、对西方和日本认识的不足以及处理儒佛关系欠妥。

徐玉凤[2]2000年在《论宋恕的文化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恕是近代中国一位很有影响的维新思想家,他生活在动荡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关心国运,勤奋好学,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尤其是他的文化思想,富有特色,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拟对宋恕的文化思想作一探讨,找出他的思想成因及特征,并与同时期思想家进行一些比较。本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 一、宋恕文化思想的形成。西力东侵、西学东渐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是其文化思想形成的催化剂;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积极因素,如儒家的民本思想、交易观、古文经学、永嘉学派、浙东史学等等,促使宋恕面对残酷的现实产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成为其文化思想赖以形成的基本土壤;宋恕个人的努力,最终促成了其文化思想的形成。 二、宋恕的学风倾向。作为一名典型的由传统向近代社会过渡中的知识分子,宋恕治学严谨求实而又开放通达,他注重怀疑、批判与综合,不盲从古人、不迷信外人,兼采各家所长;少年刻苦读书,日以“心身古今缘嗜”六字自课,本末兼到,内外夹持,奠定了他一生的学问功底;他又特重以“恕”字为学、为人、为文,推己及人,以求平实真切,反映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 三、宋恕的孔教复原思想。他认为孔教原本是极好的,但被后世的以叔孙通、董仲舒、韩愈、程颐为首的四大魔所扰乱而变质,神州成为阳儒阴法之天下;孔教的宗旨在于经世、民主,后世儒者中,首推颜元、黄宗羲二氏最得真传;在综合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宋恕指出孔教与西方民主学说是一致的,所以其复教的实质在于托古学西;宋恕的复教思想并不孤立,他与康有为、谭嗣同、夏曾佑等共同形成了戊戌时期的孔教复原思潮,成为近代反理学思潮的一部分,推动了儒学在近代的革新进程。 四、宋恕的西学思想。宋恕对西学有广泛的涉猎,了解到包括西方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律学、医学、哲学、文学、戏剧等方面的知识;他对比中西,指出中国“易服更制,一切从西”乃为上策;同时他又认识到这种全盘西化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进而又提出应“参用西法,徐俟默移”,从政治、经济、教育、法律四个方面阐明他“参用西法”的具体做法。 五、宋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理论。他创造了“教异心同”论与“调和粹化”论来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认为两种文化虽然形式不同,内容不同,但实质是一致的,应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调和,实现国粹与欧化的融合。 六、宋恕文化思想的价值、地位及局限性所在。他提出了独特的中西文化交流的舰,丰富了近代中国文化思想史的内涵,在近代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所在,宋恕的文化思想也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彭国运[3]2005年在《宋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儒法之辨是宋恕思想的主线。宋恕提出儒法之辨,含有解除人民疾苦、以儒学沟通西学为维新变法服务和继承孔子道统的目的。他不单纯把儒法作为历史上的两个学派,进而把它们作为两种对立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以批评汉后中国的封建政治,评论古今中外的政治宗教和哲学学说。他的阳儒阴法论以批评汉后“抑民”学说和阳儒阴法政治为主,在学术上既有价值,也有缺陷。在“判神州长夜之狱”问题上,他把专制政治归于法家学说比夏曾佑归于儒家学说更为得本,而夏曾佑之说开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之先河。章太炎质疑宋恕的儒法之辨,有其合理性,但未能针锋相对。《六字课斋卑议》是宋恕变法思想的集中体现。此书的特色是以改变阳儒阴法之学的遗毒、解除人民疾苦为目的,关注的不是国家的富强,与大多数变法论者异趣。由于对民主理解不够,虽然主张人民权利,但不重视其政治主体性。他的妇女解放思想十分激烈,但他的出发点仅仅是同情心。宋恕误解民主为民本,并以此为基点而评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问题上,他提出以民本思想为指导、以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为标准的会通中西的文化观。他的调和粹化论主张先振古学,含有通过振兴国粹以回到所谓三代(在他心目中相似于日本明治维新前状态),再从三代进入西方的思路。宋恕以解除人民的疾苦为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并激烈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规划近代学制、倡行社会教育,对于中国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贡献。他的粹化教育论表现了以教带政、以精英教育带动开民智的思路。

及立平[4]2004年在《论宋恕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宋恕是戊戌维新时期较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他把反理学与改造儒学作为他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想的理论先导;在政治方面,他对封建专制与政治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三始一始”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改革方案;宋恕对封建文化的批判非常激烈,他主张学习西方,主张开办新式学校、图书馆、公园、阅报所等教育机构,提出了他称之为“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相结合的大教育思想。 宋恕特别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从婚姻制度、妇女地位、道德标准和妇女教育等方面对妇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提出了他的妇女解放思想。 宋恕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想是他所处时代的产物,也是他本人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熏陶的结果,同时也与他接触下层社会较多有很大的关系。他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独树一帜的,因而受到与他同时代的一些思想家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他思想中凸显的平民意识和对妇女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启蒙性。同时,他试图以重塑儒学的方式来推动思想和文化变革,对寻求中华民族的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但宋恕的思想也有时代、阶级和他个人的局限性。他试图以“复三代”来学习西学,固然是他的一种策略,但也显露了他理论武器的软弱与无力;他思想上的激进和行动上的迟缓也相互矛盾,这一矛盾正是他的思想影响非常有限的主要原因。

信海茹[5]2012年在《宋恕改革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叩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在各个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近代思想对中国先进人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近代重要的改革思想家宋恕就是其中一位,他提出了一系列颇具时代特色的维新改革主张。宋恕提出的改革思想涉及面十分广泛,从上层的政治体制到关涉民生的社会经济,从民众素质的提高到女性思想的解放等,都进行过认真的探索。政治方面,他对封建专制进行严厉的抨击,提出著名的“三始一始”主张,倡导设立议院、改革官制、变革试令(谓之“三始”),亦应更易服饰(谓之“一始”)。同时,提倡法制改革,对律师辩护制、财产继承制、禁废残酷刑罚制等,都提出了自己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见解;经济方面,宋恕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他认为国家应该积极扶植工商业的发展,并提出了繁荣工商业的一系列措施。教育方面,宋恕对清末严重束缚人民思想的封建专制教育制度提出尖锐批判,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提倡全民教育,实施近代学制。他十分注重社会公共教育,为提高全民精神素质,认为应当把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同步进行。他还提出了具有特色的粹化教育,即精英教育,认为应当设置一套行之有效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学习、毕业制度。女性解放方面,宋恕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以解救女性、实现男女平等为出发点,呼吁女性解放,并提出解救女性苦难的各种措施。本文分别从宋恕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女性解放等方面展开论述,藉此对宋恕的改革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以展示他对中国近代社会改革进程的历史贡献,恢复他在人们心中应有的地位。当然,宋恕的改革思想也存在着不足和局限,这是时代使然。但是,这些都不能掩盖他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光辉。第一章:宋恕的生平和论著。宋恕幼年时的生活背景及后来的颠沛流离为他的改革思想奠定了基础。宋恕的著作非常多,而流传至今的比较有限,但现存的著作仍能给人呈现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其积极的社会改革主张,这对宋恕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章:宋恕的政治改革理念。宋恕从政体和法制两个方面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提出独到的改革思路与主张。他的“三始一始”,最能体现他的政治改革观点。第三章:宋恕的经济改革主张。宋恕对工商业的发展提出了多元化的推动措施;另外,他的经济变革思想还包括诸如水利管理、币制革新等。第四章:宋恕的教育改革观点。宋恕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精英教育三个层面,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途径、措施等提出来自己的观点。宋恕不愧为中国晚清至近代杰出的教育改革思想家。第五章:宋恕的女性解放思想。宋恕出于对缺乏社会地位的中国女性的同情,提出解放女性的多种措施。他的思想在当时为女性意识的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体现了他具有积极的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第六章:宋恕改革思想的价值和局限。着眼宋恕改革思想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宏观思路与具体内容,既关注宋恕改革思想的历史价值与积极意义,也看到他改革思想的不足之处,并对其中的主、客观原因进行深入的探索。

秦青[6]2011年在《宋恕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恕(1862—1910),浙江温州平阳人。其早年随孙锵鸣、孙衣言兄弟习浙东永嘉学,负“经世”之志,寻求中国富强之道。但自身性格的缺陷与时代的困顿却使他一直郁郁不得志,一生思想发生了几次变化。本文从宋恕的著作、言论和实践出发,以“变”为中心,力图展现其思想发展的全貌。全文分成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宋恕早年思想,包括生平,早年求学和交游情况,以及浙东永嘉学对其思想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以《六字课斋卑议》为中心来考察宋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1892年宋恕为求见李鸿章,力请改革,写成《卑议》初稿,全面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1897年随着宋恕自己参与到维新变法大流中去,改革思路与理论都有了新的发展。本章将主要分析宋恕在改革理论上的变化。第三部分主要考察宋恕在变法运动高涨时期行动与思想的转变。1895年宋恕回到上海参与维新运动,早期态度甚为积极,为推动运动的发展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宋恕逐渐疏离,对改革持悲观与怀疑态度。第四部分将主要分析宋恕在“戊戌政变”之后思想的变化。政变发生以后,虽有一时之激愤,但在行动上开始退缩,疏离政治,并劝友人明哲保身;1903年宋恕东游日本,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促使他对中日文化、国情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对中国改革的前途失望不已,晚年专务地方教育,提出了间接教育与特别教育的新思想。第五个部分分析宋恕思想的“变”与“不变”。“变”立足于时代,“愈卑而愈切”;“不变”的是宋恕思想的主线,对“阳儒阴法”的批判,并提出“复教观”。

黄珍德[7]2001年在《论宋恕的儒法之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恕是戊戌时期一位比较独特的启蒙思想家。他提出自秦后至晚清的意识形态实际是阳儒阴法 ,儒学真谛已经流于西土 ,这正是造成中国落后的深层次原因。认为中国欲图富强 ,必须打破当前陈腐的意识形态 ,恢复秦以前的儒学 ,即“复教” ;而要做到这一点 ,只能向已获儒学真谛的西方学习。宋恕的儒法之辨 ,尽管武断而不科学 ,但他的意图是借复古的外壳 ,行维新变法和学习西方之实 ,犹如儒学的“文艺复兴” ,在当时影响深远

李兴国[8]2007年在《托古改制与沟通中西》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宋恕著作及相关人物的日记、函牍及论著的研究,辨明了宋恕生平中的部分重要史实,尤其对其所谓家难、师承及试图“游幕”问题进行微观考察,分析宋恕特殊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性格;通过探究“托古改制”问题,分析宋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认为宋恕的托古改制在知识基础上杂糅今古、汉宋兼斥而别有择取,在目的上则是变法改制、沟通中西,使中国达到“治平”。整体而言,宋恕思想的形成和衍变,既有其个人性格因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时势、学术思想的变化,同时也是其生活经验使然。

陈炜[9]2012年在《论宋恕的日本观与维新主张》文中提出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知识分子纷纷探索救国图存之道。内忧外患之下,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成为了时人的共识。但是在如何学习西方、学习西方的哪些内容上,却派别林立,如洋务派、中体西用派、维新派及后来的国粹派,各自有其主张及见解。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其明治维新后带来的国力的巨大提升对于中国的影响也日益显著,甲午战后学习日本更是成为一时风潮。而宋恕的改革思想及其言论,在晚清的知识分子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思想中无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受到了日本因素的深刻影响。宋恕作为中国近代改革中的先行者之一,其思想及其经历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都极具代表性,其改革思想中的许多方面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无论从其生活的时代还是宋恕自身,他的改革方略和思想都深受日本的影响。若不能深刻理解日本因素在宋恕改革思想中的地位,就难以了解其改革方略提出的根源、背景及其意义。多年来,众多学者对宋恕等维新学者思想的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刻分析,本文则更侧重于对宋恕思想所产生的背景因素及思想转变的过程进行考量。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宋恕早期的维新思想和他对日本的研究,第二部分则是主要论述宋恕在甲午战后维新思想的转变。第三部分则侧重于日本之行对于宋恕思想所造成的影响并他所处的历史地位。

徐德莉[10]2008年在《论宋恕的“三始一始”思想》文中指出宋恕的"三始一始理论",主张改官制、设议院、改试令,通过学习西方政治、教育体制,改变清朝封建政治体制,其思想为戊戍变法及后来的改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恕的佛学思想[D]. 汪斌. 安徽师范大学. 2010

[2]. 论宋恕的文化思想[D]. 徐玉凤.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3]. 宋恕思想研究[D]. 彭国运. 北京大学. 2005

[4]. 论宋恕的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革思想[D]. 及立平. 中南大学. 2004

[5]. 宋恕改革思想研究[D]. 信海茹. 宁波大学. 2012

[6]. 宋恕思想研究[D]. 秦青. 湖北大学. 2011

[7]. 论宋恕的儒法之辨[J]. 黄珍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8]. 托古改制与沟通中西[D]. 李兴国.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07

[9]. 论宋恕的日本观与维新主张[D]. 陈炜. 湖北大学. 2012

[10]. 论宋恕的“三始一始”思想[J]. 徐德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标签:;  ;  ;  ;  ;  ;  ;  ;  

论宋恕的文化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