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中心血站 678000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本血站无偿献血的80例献血者,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献血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十分显著。
关键词:血站采血;献血者;心理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数量越来越多,由于不同献血者各自心理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不同,就会在献血的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与生理反应。因此,加强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次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特意选取了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本血站无偿献血的80例献血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现把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本血站无偿献血的80例献血者,通过电脑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范围在19—5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6±5.9)岁;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范围在18~5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7±6.3)岁。两组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主要包括对献血者进行初筛检查、采集血液以及常规的护理。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干预,主要的干预措施如下:
1.2.1 血液采集前的心理护理干预:在血液采集前,血站采血护理人员要给献血者全面的讲解与血液采集的相关知识内容,让献血者对血液采集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同时,护理人员要大力宣传无偿献血的公益性以及对献血者的好处,例如,献血可以有效的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预防心脑血疾病,同时不会对日常的工作与学习造成影响[1]。另外,要重点强调血液采集的整个过程都有卫生保障,消除献血者对于献血的抵触情绪和不必要的担心,让献血者保持身心放松的状态,以便血液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1.2.2 血液采集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干预:在血液采集前,采血人员的态度要温和,动作要娴熟,并尽可能的确保一次穿刺成功,减少多次穿刺给献血者的身心带来的伤害。同时采血人员要主要观察献血者的面部表情和心理活动,若发现献血者由于过度紧张而出现盗汗、眼睛紧闭等现象就要指导献血者进行深呼吸,以此来缓解心中的压力,或者也可以通过聊天来分散献血者的注意力[2]。
1.2.3血液采集后的心理护理干预:完成血液采集工作后,护理人员要把献血者安排在休息区观察30分钟,确定没有异常反应后再离开。如果献血者出现呕吐、头晕以及虚汗等症状,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待症状消失后再行离开。同时要告知献血者在24小时内穿刺处不要沾水,避免感染。3天内不要进行剧烈运动[3],并要多喝水,多食用一些含蛋白质比较高的食物。最后要向献血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献血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主要焦虑SAS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2)观察两组献血者护理后的满意度,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患者得分大于或等于40分为非常满意,25到40 分为一般满意,小于25 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中80例献血者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并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并通过X2对所得的计数资料进行检验,所得的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判断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以P<0.05为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献血者心理状态评分
对照组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分别为(41.46±2.79)、(38.88±2.13);观察组献血者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的SAS评分分别为(42.24±2.97)、(30.09±2.32),通过数据对比可知,观察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率作比较,观察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十分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公民对于无偿献血的认识都比较片面,认为献血后会损伤人体的损伤元气,降低人体的造血功能,并直接危害到人体的健康。还有一部分人们认为,无偿献血会增加感染艾滋病、性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概率,从而对于无偿献血都是敬而远之,产生畏惧的心理,这就会严重的影响到献血工作的开展。护理心理学实现了心理学与护理学的有效统一,它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添了心理护理,以此来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4]。血站采血护理人员要掌握最基础的心理学知识,根据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来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此来有效的疏导献血者内心焦虑的情绪,提高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血液采集工作的顺利完成[5]。
总而言之,根据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方法的护理干预后,采用心理护理的观察组献血者,其心理状态和护理满意度均优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献血者。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对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十分显著。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有效减轻献血者内心的焦虑,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献血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心理护理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立英.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8,(2):256-257.
[2]郝建华.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21):288-289.
[3]侯艳玲.血站采血护士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5,(8):255-255,256.
[4]王明明.心理护理在血站护理中的应用[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7,(7):176.
[5]朱迎春.浅谈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心理与护理对策[J].临床研究,2016,(10):167-168.
论文作者:童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献血者论文; 心理论文; 血站论文; 满意度论文; 无偿献血论文; 血液论文; 两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