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陆一体化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陆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陆地是人类繁衍生息之地,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各国历来争夺的焦点,陆地国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主权繁荣,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海洋由于它的流动性和不可预知性,长期以来人们未把它看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利用海洋成为可能,海洋对于人类的生存的作用也日益明显。海洋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摇篮,自然资源的宝库,科学家预测,所以,现在人类的任务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重返海洋,研究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
当代世界经济呈全球化趋势,海洋是全球通道,我国完全可以利用大洋通道,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保持密切联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民族缺乏海洋国土意识和大海洋观念,没有真正把海洋国土当来看待,不仅国土规划没有海洋国土这一块,而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也没把海洋开发单列一章,人们把注意力一直只放在陆地上。沿海居民利用海洋也主要限于近海及滩涂,而未能放眼世界大洋,到公海去争享共有资源。所以为了迎接海洋开发新世纪,首先要树立海洋国土和大海洋观念,破除重陆轻海、重国土轻公海的保守观念。在此认识基础上,确立海陆整体发展战略。要正确处理海洋开发与陆地开发的关系,加强海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支援,海洋开发既要以陆地和后方,又要积极的为内地服务相互促进,努力作到海陆并举。当前世界经济中心正向太洋转移,而太平洋西岸更是世界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世界贸易的联系主要靠海洋。为此,更要注意海洋开发的全球性和国际性,抓住机遇,深入改革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多渠道引进外资和技术,研究“合作开发”或“共同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好与“国际”接轨,积极发展我方面形式的国际合作,海峡两岸的合作,大力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实现海陆一体化,除发展海洋产业外,主要是通过临海产业来实现的。所谓临海产业就行业而言,是介于海洋与其它产业之间,需要依托海洋空间和间接利用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部门,就区域而言,一般系指在海岸带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某些特别适于海岸带空间作为发展基础地的产业。
临海产业的发展将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临海产业这个载体,把海洋资源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上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另一方面,促使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和技术力量向沿海集中。这两方面作用的结果是把海洋资源的开发与陆域资源的开发,海洋产业的发展与其它产业的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了海陆一体化建设。
海洋开发实践和海洋经济研究的实践已经表明,海洋水产业、海洋运输业海盐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和矿产开采业等海洋产业部门目前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小部分,即使海洋开发进一步深入,也不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很大比重。因此,仅仅依靠这部分产业发展海洋经济,是违背建设“海上强国”的宗旨的。我认为,建设“海上强国”绝非是建设海洋农牧或把人口、生产和其它经济要素由陆域向海域转移;也不是要求把海洋产业的规模发展到超过陆域其它产业规模的程度。而主要是针对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陆域空间辽阔、岛屿星罗棋布、优良港湾众多的实际,充分开发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海洋空间,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形成经济和技术由沿海向内陆的推进,海陆一体化是完成这一模式的关键环节。
日本、韩国、新加坡、挪威等国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它们建立临海工业区,发展现代化海洋运输业和港口贸易,海洋经济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单纯的海洋资源开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有限的,只有坚持海陆双栖共同开发,才能大大提高海洋经济的地位作用,从而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所谓海陆双栖开发,就是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临海区位优势和海洋的开放性,发展临海产业,形成经济和技术由沿海向内地的转移和扩散。具体讲,包括两个侧面,一是在海岸带建立各种海洋开发基地和海洋产品加工业,进行海洋初级产品的深加工;以提高其技术附加值,使海洋开发由海上向陆域转移和推进,另一方面依托临海区位优势,建立临海工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内外资金和技术向沿海地区流动。由于这两方面相互作用,“把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相互联系起来,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沿海各地海洋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研究海洋经济和科技兴海时;思想观念上要有一个转变,不要单纯就资源论资源,不要把海洋与陆地割裂开来。要以大国土的视野来考察海洋开发问题,不仅仅开发海资源,更重要的是利用临海区位优势发展经济,形成经济和技术上海上向陆地的转移和扩散,以实现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第二次飞跃。
树立海洋经济观念,确立海陆并举战略,就应该把我国的四大海域及沿海各省市统盘考虑,做一个整体协调发展规划,这是我国大规模有步骤地开发海洋的前提条件。目前相当成熟的海洋渔业、海上交通运输业、海盐业和海洋石油业等,可作为沿海地区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这不仅能带动整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减缓经济发展对陆地资源的压力,做到海陆平衡、协调开发利用资源。
我国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对海洋开发领导,实施“科技兴海工程”的同时,要组织力量制定加速培育港口海运业、临海型工业、现代海洋水产业、海洋旅游业和海洋高技术的产业政策;要从资金上加大海洋开发的力度,增加海洋应用基础研究的海洋高新技术研究投入;要用政策、资金、税收等手段大力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海洋科技成果,推进科技兴海步伐;要加快海洋开发的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合作研究与开发;要改革海洋开发的经济体制,鼓励和大力发展开发海洋的股份合作经济,总的目的,推进海陆一体化开发。海陆一体化开发,经单纯的海洋资源开发,能大大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它突破传统的“资源决定论”和资源产品经济模式,把海洋资源合理配置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是使海洋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实施海陆一体化开发时,思想观念要有一个转变,要以大国土视野来考察海洋开发,即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尤其重视临海优势,形成沿海经济和技术带向出陆地和浅海、远海转移和扩散。90年代中期许多沿海城市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是海陆一体化开发的佐证,已经取得成效,推进了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步伐。他们实行的是依托港口,建设海洋开发基地,加快城市化的思路。为迎接21世纪海洋世纪的到来,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海陆一体化开化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战略意义,强化海陆一体化开发意识,增强海陆一体化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打破沿海经济带内条块分割,加强区际联合与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经济利益主体的旧格局已逐渐被国家、地方、企业个人等多元经济利益主体所代替。并在中央权限下放、地方积极性高涨的同时,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利益冲突也日趋激化,出现了所谓的“诸侯经济”、“地方行政分割”等现象。反映在沿海经济带建设中上述现象就势必造成区际利益摩擦增多、产业经济和产业地域分工协作淡化、区域传导机制的失灵和产业结构调整滞缓等一系列负面影响。有鉴于此,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来打破沿海经济带内条块分割的不利局面,以确保海洋经济快带、稳定、持续的发展。例如,在宏观层次上,必须从整体上对沿海经济的区际关系和海陆一体化开发战略统筹协调。一要抓紧制定统一发展规则,建立综合的海洋管理体系和高效海洋服务体系。二要统一经济、行政、法律等有关政策,海陆一体化开发整体整体启动,分层次分步骤发展。三要地区之间摒弃画地为牢、地方保护的狭隘观念,突破行政强化的限制,自觉地统一步调,加强全局性基础设施的联合建设和环境生态的统一治理,发展区区协作,为沿海经济带经济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在微观层次上,则必须加速培育适应沿海经济带一体化的区域运行机制,理顺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在计划、投资、财政、金融方面的调控职能;确立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打破沿海经济带内条块分割,要加强联合与合作。联合出优势,优势促联合,构成了共同发展良性循环的基石,这不仅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潮流,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从海陆一体化开发角度看,海洋经济区域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一个科学的海洋经济区域是在综合这个区域的海陆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整体结构。它有利于实现海洋资源优化配置、海洋资源开发和结构升级,强化海洋开发基地,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群效应。因此,海陆一体化开发的组织形式在于建立能发挥综合优势的海洋经济区。为此区内需要协调好区际利益关系,淡化行政海域的观念,对外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第二,调整海洋经济战略布局,实施海洋基地增长点与沿海经济启动线相结合的非平衡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实施海洋开发基地增长点突破的非平衡发展战略,总起来说是合适的。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区域非平衡战略中,也有两种模式:其一强调“以点带面”的经济增长战略;其二强调“沿线突破、沿线成网”的经济启动线战略。强调通过增长极(发展极、综合性海洋开发基地)的优先增长来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则是以点带面。由于实践中区域经济发展并非仅是“点”和“面”的关系。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必须服从于区域经济总体发展需要,沿海经济发展到现阶级如果仅靠少数几个增长点,现实表明难以启动沿海经济。二是沿海经济增长点之间应当建立起内在联系。即“点线结合”,也就是沿海经济发展不仅是“中心突破”以点带面的过程,也是点线结合的经济启动的过程。这种点线结合、结线成网的经济启动线战略,将有利于推进海洋经济区域协调发展。
还需要指出的是,沿海经济非平衡战略不只是空间布局选择问题,也有一个产业集中选择问题。因为基地增长点总是相关产业在一定地区的高度集聚,并因此使得各基地各具特色。“经济启动线”也总是建立相关产业内在联系地基础上。同样、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瓶颈产业也总是多数分布于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启动线”上,从而形成规模优势。
综上所述,战略布局的目的在于正确处理经济、资源、人口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实现宏观经济的最佳效益——全国和各沿海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此,我们认为海洋经济战略布局应当实施海洋基地增长点与沿海发展启动线相结合的非平衡战略。
第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建设区域性基地设施。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一般的物质前提条件。对任何国家和地区而言,充足和良好的基地设施服务对实现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活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产业结构整体功能发挥的作用程度,通常是由结构中最薄弱的产业决定的,犹如锁链力量是由其中最薄弱的一环所决定的,其他各环再强也无济于事。长期受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各种联系更注重于由行政计划隶属关系所决定的纵向联系方面,包括区域性基础设施都以行政城市为辐射源,近些年来。城市横向联系有所加强,但总体看。这种横向联系处于初级水平。反映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严重滞后,是当前一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90年代初以来,沿海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很成绩,但就总体而言,仍然是经济运行中的——个十分薄弱环节,从而严重地影响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必然严重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以及区域城市现吸引力,也必然严重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以及区域城市现代化尤其是沿海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因此,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已越来越明显。基础设施具有高感应系数。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各产业会迅速地基础设施服务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因基础设施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收益低等特点,如果与其他产业进行同步投入,他们的供给增长速度将受到时滞和资金的限制而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和经济增长与其供给的滞后,二者的借位造成基础设施的落后。就我国沿海地区而言,无论是过去和现在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对交通设施投资比重过小,重大项目投资比重较少,当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我认为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如果这种短缺不及时调整,就可能形成“瓶颈”,从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本世纪,沿海经济能否取得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结构能否获得根本性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针首先取决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能否得到缓解。
区域性基础设施主要指区域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这是海陆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及其海洋基地建设的载体条件;又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协运转的必要条件。世界沿海经济和海洋经济发展实践表明,经济社会越发展,基础设施的作用也就越大。一般而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越高,经济社会越是现代化,就越要求基础设施“超前”发展。根据《我国沿海地区和不基础设施建设规划(1998-2010年)》,“要逐步建成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系统协调、能适应加快海洋开发,形成海洋产业综合优势,能适应沿海和海岛人民实现小康需要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通过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沿海地区和海岛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和矛盾”。远期。“要继续发展和完善水利交通、电力、邮电通信和中心港口等各项基础设施的自体系,同时加强各体系之间的衔接配套和综合协调”。
第四,加快发展临海产业,提高海洋产业素质。迄今为止,改革开放使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已实现“起飞”,进入工业化初中期和快速信息化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所决定,尽管当代技术已经将发达国家带入信息化社会,我国也可以分享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成果,加快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可以与信息化同步进行。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基础仍相当薄弱,所以不能跳过工业化。据有关研究指出,包括钢铁、水泥、石油化式在内的传统重工业规模要到2030年达到最高峰。因此,我们认为沿海地区为推进工业化进程:一要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加快发展临海工业仍是面临的主要任务。二是提高海洋产业素质,包括结构状况、组织方式、技术水平、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及经营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产业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含量化和高附加值化,提高海洋产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地位。迅速提高浙江海洋产业素质,应遵循以发展大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调整为中心,大力推动产业重组,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并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企业集团的技术进步功能、组织协调功能、市场营销功能和融资扩张功能,以此创造一批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较高知名度的拳手产品,并推动一批高素质的支柱产业的形成。
第五,“科技兴海”,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科技兴海”是我国经济发展海洋经济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是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面实行“科技兴海”战略,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在诸多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与完善中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至关重要。
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才有可能使海洋开发活动从传统的“兴渔盐之利,行舟辑之便”进入现代全方位的海洋开发。我国目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海洋科技水平的制约。尤其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的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以及有相当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大军。为突破传统产业技术上的难点,突破本世纪海洋经济中最具有产业伦前景和技术领域,加大海洋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快海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以加快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和支撑体系,已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六,进行沿海经济区域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调控,维护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有序地维持和发展,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取决于区域生态系统内子系统件的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程度。由于区域生态系统中各系统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的。其中区域经济系统处在生态关系的矛盾焦点。而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威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人类在实施经济活动时没有充分注意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所以沿海经济区生态系统调控的核心内容是对经济系统的调控,即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减少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破坏和污染,使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1)区域经济与资源间协调,首先应当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确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其次,在布局资源依托型产业,要根据当地相应资源的承载水平确定合理的企业数量、规模和空间分布格局。(2)区域经济与环境间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与环境的矛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业中因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及农业生产中因化肥、农药的使用和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农田污染和生态破坏,故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相协调,主要应采取建立生态可持续的临海工业体系和实施生态农业战略。
除区域经济系统外,对人口的数量与素质、区域社会消费模式等的调控也为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
标签:海洋经济论文; 海洋资源论文; 海陆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海洋污染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海洋强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