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乳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我国乳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我国奶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奶业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奶业是经济、高效的畜牧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发展奶业。发达国家奶业产值一般都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3左右。奶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的主导产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近年来也高度重视发展奶业。牛奶产量和人均占有量被视为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与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把人均乳品消费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奶业作为朝阳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的态势。从1978至1998年的20年间,全国奶类总产量增长了7.7倍,年平均递增率为11.6%。近些年,乳业更是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2年,我国奶业发展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奶类(包括羊奶)总产量达到14000kt,牛奶总产量13000kt,人均奶类的占有量10.9kg,其中人均牛奶占有量10.1kg。2002年,全国乳品企业的销售收入已超过300亿元,整个行业的增长率超过了30%。作为乳品行业排名第一的伊利集团,销售收入更是突破40亿元大关。奶业目前已成为我国食品工业中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潜力巨大的产业之一。

日本曾在1950年开始向全国中小学生供应牛奶,并提出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我国在2000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学生饮用奶计划”。奶业的发展已经和民族的强盛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我国已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相应的我国奶类消费也已经处于从奢侈品向必需品转变的重要阶段。

1 我国奶业发展的现状

1.1 发展势头迅猛

2002年我国乳制品加工业在已经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迅猛发展。资料显示,2002年规模以上乳品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8亿元,销售收入340亿元,同比增长25.2%,利税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乳制品完成930kt,同比增长25.6%,液态奶同比增长65.8%。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1—6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液体乳及乳制品工业总产值为191.23亿元,同比增长36.82%;销售收入220.31亿元,同比增长39.35%;实现利润14.98亿元,同比增长65.98%;乳制品产量681.0kt,同比增长30.87%;液体乳产量2460.7kt,同比增长63.27%。由于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市场对乳品的强劲需求,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加速了中国乳业的高速增长。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提供的一份2002年十大行业特大型企业各项经济指标情况表表明,内蒙古伊利、上海光明、石家庄三鹿、北京三元、内蒙古蒙牛、黑龙江完达山、西安银桥、山西古城乳业、哈尔滨金星、济南佳宝十家大型乳品企业去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7.7亿元,占全行业工业总产值的52%;完成销售收入183.4亿元,占行业基数的53%;利税总额近22亿元,占全行业的60%。十家企业液体乳总产量达到了1938.671kt,同比增长70%强,乳制品完成250.7545kt,大幅度超过行业增长的平均数。

1.2 消费空间巨大

在发达国家,乳品是人们摄取动物蛋白的主要食品,人均消费量约为每年300kg,世界平均水平是100kg,都远高于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我国肉蛋的总产量都已达到世界第一,人均消费量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唯有奶类消费偏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奶类消费已不再属于老年人、婴幼儿、病人的补品和少数高消费者的奢侈品,而逐渐成为广大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营养食品。据统计,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液体奶7kg,大城市数量更大,如北京已达到40kg。据北京等地的调查,现在婴幼儿对液体奶的消费占整个消费群的19%,60岁以上的老人占28%,其他年龄的人占53%,消费者的职业结构遍及各类人群。

同时还应看到,我国广大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奶类消费潜力。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目前奶类消费水平还极低,人均消费水平只有城镇的约1/10,我国农村液体奶市场几乎还是一个空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的奶类消费将不断增加。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人均奶类消费量不到100g,与城镇相比差距很大,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就更大了。

我国有13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与国内其他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以及与国外奶类的人均占有量相比,我国奶业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拓,农村居民奶类消费的不断增加,我国乳品市场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1.3 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我国乳品加工企业1500余家,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的有360家,年销售额上亿元的有13家。我国乳业呈现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态势。近年来,境外资本看好乳业的发展潜力,巨大的利润空间诱惑着外部投资大批涌入,纷纷斥巨资于乳业。

据粗略统计,近来仅伊利扩股、光明上市、新希望投资乳业,摩根士丹利、鼎晖、英联等国际财团参股蒙牛,汇源、维维纷纷亮出资本牌等投资因素,就有近百亿元资金进入乳品产业。而且,国际乳业巨头也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奶类消费市场,从1995年开始,国际乳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如法国达能参股光明、伊利与德国公司合作、新希望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乳业联合。我国现有的45家外商投资乳品企业几乎涵盖了所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1年三资乳业的产值已占到中国乳业产值的1/3左右,利税总额占40%以上。

随着乳业巨头加快抢占全国市场,境外资本纷纷涉足奶业,我国奶业新一轮竞争已经启动,并呈现出竞争层次不断提升、由单方面竞争向全方位竞争转变的特点。随着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得一些知名品牌得以向全国拓展市场空间,奶业竞争的范围扩大了。同时,竞争层次也逐步提升,由以前市场、产品、原料等单一的竞争转向包括产品、管理、资本、人才、服务、奶源、企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竞争。现在的奶业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从去年开始,我国奶业进入到一个大的整合与并购时期,一些较大型、有实力的奶业巨头着手争抢奶源,对一些中小型企业实行并购。由于受到国外大量低价进口的“洋奶粉”影响,一些大城市爆发的牛奶价格战也异常激烈。

2 我国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奶牛养殖规模小,单产水平低

奶牛养殖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投资大,周期长,面临很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奶农需要获得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但我国目前广大奶农还普遍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养殖分散,规模较小、绝大多数是农户散养,平均饲养规模为7头。造成奶牛营养代谢发病率高、乳房炎发病率高,淘汰率高,原奶质量不易控制,生产效率难以有效提高。在乳业生产上,我国良种奶牛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有687.3万头奶牛,其中纯种荷斯坦奶牛仅约300万头。我国农户饲养奶牛所需的专用饲草料种植基地极少,不能充分发挥奶牛产奶的遗传潜力。这是我国牛奶单产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我国的荷斯坦牛的年平均产奶水平也就3400kg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单产都在6000kg以上,以色列、美国和日本都在8200kg以上。而且,国内奶畜资源及其分布和品种不清楚,良种奶牛尚未建立系谱档案,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主要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和奶农订立合同来收购原料奶,由于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合同关系,因此,一旦出现市场波动或其他风险,就可能出现拖欠奶农资金等合同的违约问题。可以看出,这种农户小规模饲养既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又缺乏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因而严重的制约了奶牛饲养规模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以及奶产总量的快速增长。

2.2 奶源基地发展严重滞后

近年来,我国乳品加工业在高速成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奶源不足的窘境。很多乳品企业,包括全国知名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缺奶问题的困扰,有的企业因奶源不足,生产线开工率长期在60%~70%之间徘徊。据业内专家预测,5年内,我国乳品市场将保持15%的增速,液态奶的年增长率将达到30%。可以预见,随着市场需求和加工能力的迅速增加,奶源不足的矛盾还将更加突出。由于目前我国奶牛饲养业采取的主要模式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集中挤奶为主,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经济实力薄弱,技术落后,资金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奶牛头数的快速增加。

2.3 乳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生产经营落后

我国乳品企业大大小小约有1500家左右,但其中95%均属于中小企业。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尽理想,设备老化、落后,产品单一,耗能大,加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产品市场占有率低。除少数名牌大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落后。中小乳品企业普遍缺乏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这些企业发展战略雷同,竞争过于集中,产品单调,相互模仿能力过强,比较性优势不突出。

我国鲜奶加工企业中,日处理能力在100t以上的企业约占总数的5%,20t以下的企业则占了55%左右的比重。即使国内几个大的乳业集团,如内蒙古伊利、上海光明、河北三鹿、黑龙江完达山企业集团等,与国外同行相比仍属小规模。大部分欧美国家及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乳品加工企业平均日处理规模均在2.2kt左右,大的可达4~5kt。2000年,我国乳品加工前十大企业的总销售额为70.42亿元,只及世界第一大乳品加工企业雀巢公司同年销售额的7.2%。由于我国鲜奶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加之技术水平低、人才严重不足,研制与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十分困难,难以和国外大型奶业集团抗衡。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奶制品关税的降低,液态奶虽然由于运输、保鲜及我国鲜奶成本具有一定优势,对国内冲击可能较小,但奶粉市场将面临国外产品的严重冲击。

2.4 市场过度竞争令人忧虑

在奶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也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正常有序的市场竞争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但目前的奶业市场确实存在以竞相杀价、概念炒作、欺骗宣传、弄虚作假等手段进行的过度的和不正当的竞争。这势必会导致奶业市场的混乱,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消费者对产品失去信任,从而使整个奶业行业受到损害。

例如广告促销本是企业整体市场营销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在有的乳品企业过分依靠所谓品牌广告,忽视产品环节,因此出现了由于广告宣传而知名度颇高的企业而其产品却在市场上买不到的奇怪现象。很多地区性中小企业热衷于推向全国,使外界对乳业真实增长性的判断产生错觉。山西某乳品企业,年销售额不到2亿,却挤出4000万的广告费于某全国性的电视台,福建一个小有名气的地方企业,今年计划投向某全国性电视台的广告预算4000万。

2.5 奶业的产业化程度不高

发达国家的乳品企业是生产、加工、销售高度的一体化,从奶牛的饲养到乳品的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等等全部是采取一体化经营的形式,大部分企业都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中国目前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的链条。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低,乳业的产业化程度低。

2.6 乳制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

由于乳品具有易腐性和不耐储存的特点,所以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有更高的要求。必须重视全行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因为即使是个别企业出现劣质产品,也会对整个产业带来破坏性影响。我国现行原料奶质量标准偏低,乳制品质量标准不健全,独立于买方和卖方的第三方质量监测体系还没有建立。这些都不利于乳品质量、生产效益和食品安全的提高。例如,现在制定的原料奶标准非常低,目前我国的一级奶标准,在多数国家都被判定为不能作为液态奶的原料标准。因此加快修改和完善质量标准,使我国奶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尽快和国际接轨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3 我国奶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原料奶的产量和质量

原料奶是奶业发展的第一个也是最基本的环节,只有从源头抓起,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原料奶的产量和质量,才能谈得上奶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由于原料奶的生产者大多是生产规模很小的农户,获利较少,资金缺乏,技术落后,文化素质低,抗风险能力弱,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原料奶生产的支持力度。要加强奶畜的遗传繁育、品种改良工作,加快奶畜的更新;要推行规范化饲养和机械化挤奶;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奶农进行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奶农成立能真正代表其利益的合作社、专业协会及其他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奶农的组织化程度;要鼓励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奶源基地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在龙头企业和奶农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为奶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良种供应、配种、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原料奶收购、市场研究及预测等各种服务;要建立奶业生产风险基金,通过国家投入一部分,企业和奶农自筹一部分的方式筹集风险基金,从而有效避免市场波动时奶农利益受到损害。

3.2 积极引导消费,努力开拓市场

政府要高度重视奶类宣传,广泛宣传奶类消费在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促进民族强盛方面的巨大意义和作用,积极引导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继续扩大和推进“学生奶”计划,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推广奶类消费。

乳品加工企业要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努力提高开拓市场的能力。要研究不同消费者的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努力进行市场细分,不断开发出各种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例如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可开发针对不同年龄段和特种人群的产品,按保健功能的需要补充相对的营养元素等等,而且乳业产品还可以延伸至酸牛奶、奶饮料、干酪、冰淇淋等。伊利集团的产品包括牛奶、冰淇淋产品、奶粉、饮料等几大类上千个产品,“伊利”牌雪糕、冰淇淋多年居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位;光明乳业的产品包括牛奶、酸奶、奶粉、干酪、果汁等多个品种产品,其中“光明”牌液态奶系统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持续排名第一。只有不断地在产品研制上下功夫,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才能保证企业充满活力与时代共同前进。要充分利用各种促销手段,宣传企业产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要注重销售网络建设,努力改善产品供应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购买渠道。尤其要重视农村市场的开拓工作,培养农村消费群体。

3.3 加强宏观管理,规范市场秩序

政府要加强对奶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要制定和完善我国中长期奶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指导和规范奶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加快制定奶业质量标准体系。要加强对奶业市场秩序的规范和管理,避免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保护奶业生产经营者的利益。要支持和引导行业协会的工作,发挥行业协会在奶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还应高度重视信息服务,要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及时收集国内外奶业发展的动态和市场信息,为奶农和奶类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要通过规划和指导,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奶业发展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布局,促进奶业良性健康发展。

3.4 深化乳品加工企业改革

要鼓励和扶持大型乳品加工企业采取合并、兼并、租赁、联营等形式与其他乳品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集团化、一体化、规模化的路子,通过资产重组发挥大型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盘活中小企业的资产,从整体上提升乳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支持乳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努力提高乳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乳品企业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提高乳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3.5 加快推进奶业产业化进程

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奶业更需如此。要增强我国奶业的竞争力,就应该加快推进奶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奶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经营机制的不断完善。通过各种途径在龙头企业和原料奶生产者之间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积极探索奶业产业化的多种组织形式。乳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够对乳业发展产生强大的牵动力。要创造条件,继续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通过政策导向、投资扶持、信贷优惠、招商引资和社会融资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大规模的新型加工企业,对乳业发展形成强劲的牵动作用。伊利集团继“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之后,最近又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采取招商引资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招纳经济状况良好、掌握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技术、有一定基础奶牛的养殖大户进驻伊利的牧场园区。牧场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计划每户成年母牛头数起步为50头,最多发展到100头,分两年实施。每一个牧场园区内第一年奶牛总头数为3000头,第二年发展到5500~6000头。这种全新的产业化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奶牛养殖的规模和品质,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用奶需求,可以带动周边地区多年来形成的分散饲养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逐步由大群体小规模向小群体大规模转变。

标签:;  ;  ;  ;  ;  ;  

我国乳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