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一个扩展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进步论文,意义论文,类型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经典理论
速水佑次郎(Yujiro Hayami)和弗农·拉坦(Vernon W.Ruttan)在其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迁理论中认为,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增长受其资源条件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可以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来突破。土地、劳动这类初始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及其供给弹性的不同,在要素市场上表现为它们相对价格的差异。相对价格的差别会诱导出节约相对稀缺而价格相对高昂的资源技术变迁,以缓解供给缺乏弹性的稀缺资源给农业发展带来的限制。劳动供给缺乏弹性或劳动相对于土地价格昂贵,会诱导出节约劳动的机械技术进步;土地供给缺乏弹性或土地相对于劳动价格高昂,则会诱导出节约土地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
二、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扩展
土地和劳动这些初始资源虽然可以被替代,但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农业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为对传统资源的替代,同时体现在传统资源自身的进步之中。传统资源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由于质量的提升而带来的技术进步,在速水和拉坦的农业技术变迁体系中被忽略了。
(一)劳动改进型技术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滞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劳动力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知识水准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它通常用人力资本概念来表示。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是指通过向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健康、迁徙等方面投资而形成的更高生产能力。“这些能力与资本品一样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并随着经济发展和向人的投资的增加而成为“一种不断完善的生产力”。
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很易被观察到的经验事实。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落后国家。表1表明,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超过5%,欠发达国家低于4%,而落后国家不足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明显偏低。1992年,15—64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美国为18.04年,日本为14.87年,我国仅有8.50年(表2)。经济发展程度与人力资本投资间的正相关关系,也可以从世界各国的时间序列资料中得到佐证。1950—1992年,美国和日本劳动者(15—64岁人口)受教育年限分别提高6.77年、5.76年;我国提高6.90年。
表1 世界不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公共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1997
世界总体 4.94.84.74.74.8
发达国家 5.14.95.05.05.1
欠发达国家3.83.93.83.83.9
落后国家 2.82.72.32.12.0
资料来源:UNESCO,World Education Report2000
表2 中国与发达国家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比较(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年份
美国法国
德国荷兰英国日本
中国
1950 11.279.58 10.408.12
10.609.11
1.60
1973 14.58
11.69 11.55
10.27
11.66
12.09
4.09
1992 18.04
15.96 12.17
13.34
14.09
14.87
8.50
*初等教育当量年。初等教育的权重为1,中等教育为1.4,高等教育为2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改革出版社,1996年
(二)土地改进型技术
土地资源的质量,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在改进。这种改进是通过向土地投资获得的。即,土地改进型技术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本存量的增长。土地改进的结果:一是土地内在质量的提高,包括土壤土质改良、土地的工程化(如地膜覆盖、地下加温系统)等;二是土地外在条件的改善,包括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条件的改善。由于向土地投资可以带来土地生产率的明显提高,与其他类型的技术变革具有相似的性质,因而,可以将其归为一种独立的技术类型。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土地改进型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第一,土地工程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工厂化农业”的出现。所谓工厂化农业,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建立“农业生产车间”,使农业生产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配合集约型农业生产技术,实现人工控制栽培和饲养。目前,全天候的工厂化暖房生产设备在荷兰已经发展到1.1万公顷。第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大自然的掠夺和征服,那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农业技术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回归。工业化农业发展的代价,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世界的重新和好已经不只是合乎需要,而且是必要的。”
三、替代型技术与改进型技术间的关系
(一)共同的资源结构基础
凡劳动稀缺而土地资源丰裕的国家和地区,在替代型技术的选择上,更加重视节约劳动的机械技术进步;在改进型技术方面,同时偏重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技术进步选择。这是因为,其一,节约劳动的机械技术,对劳动者的技术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其二,单位劳动推动的非劳动资源规模较大,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合理利用非劳动资源的要求。这一点可以得到经验事实的证明。表3提供了世界部分国家农业机械技术水平与劳动者文化水平之间正相关的截面数据。相对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机械技术水平高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特别是高等教育程度明显较高。
表3 部分国家的农业机械技术水平与劳动者的文化水平
国别 每千公顷耕地上拖
每千公顷耕地上联合
中学生粗入学
中学生净入学
小学生净入学
拉机台数(1999年) 分割机台数(1999年) 率(1998年) 率(1998年)
率(1998年)
美国
27.13.777.0
92.6
95.4
加拿大 15.62.958.3
52.6
96.4
澳大利亚6.61.279.8
48.8
94.8*
尼日利亚1.14.0
92.6
印度9.40.037.2*
中国6.41.6 6.2
73.6
98.9
说明:*为1997年数据。资料来源:朱之鑫主编《2002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偏重土地节约型的生物化学技术进步,同时,对土地改进型技术也有着较高的需求。因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是这一资源结构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土地质量的改进与生物化学技术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实经济中,土地改进型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土地资源稀缺程度所决定的改进土地质量的要求,而且决定于资本丰裕程度所提供的改进土地质量的能力。
(二)替代型技术引致改进型技术进步
在工业经济时代,替代型技术和改进型技术之间,替代型技术居于主导地位。首先,替代型技术的出现,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首要推动力。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机械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是农业现代转型过程中发生最早和最主要的技术变革,正是由于这些技术变革,才使得现代农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因而,人们一般把机械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的进展作为衡量现代农业的主要标准。其次,改进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替代型技术所引致的,具有从属性和依附性特征。土地的改进,或者是为了适应农业机械更好地作业的需要,或者是为了使生物化学技术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改进型技术推动替代型技术发展
改进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同时又是替代型技术运用的依赖条件。以土地改进型技术为例,速水佑次郎和弗农·拉坦指出:“为了维持农业增长,有必要从资源开发转变到:资源保持型或增进型技术(如作物轮作或施肥)的开发;用化肥这样的现代工业投入品代替自然土壤肥力;化肥反应性的现代作物品种的开发。为了获得这些增长的新源泉,一个社会必须对土地和水利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农业技术的扩散和土地基础设施的投资是相互加强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如通过灌溉更好地控制水)常常是有效使用新技术(如现代半矮脚水稻品种)的前提条件。”由于发展基础设施将使新技术更具生产性,因而,对改进土地基础设施投资的预期收益率相应提高,土地改进型技术的运用在经济上也具有了合理性。
四、农业技术进步类型扩展的实际意义
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率,不仅决定于现代农业要素技术含量的高低,而且取决于不同投入要素之间的均衡性。这种均衡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技术性均衡,即根据要素的技术特征实现不同要素之间的合理配置;(2)经济性均衡,依据不同要素相对价格的高低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经济性均衡的要求,决定了不同技术类型之间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而技术性均衡的内在规定,则要求不同类型技术的投入必须相互适应和保持一定的比例。没有现代生产技能的农民,高技术含量的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的性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现代农业技术类型扩展的主要意义是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要素引入中对技术均衡的要求,提高农业技术进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