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服务与人力资源管理视阈下的“非遗”传承发展现状研究论文_赵侠1 杜胜伟2,张敏鹏3

基于就业服务与人力资源管理视阈下的“非遗”传承发展现状研究论文_赵侠1 杜胜伟2,张敏鹏3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2.廊坊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河北廊坊065000 3.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河北廊坊 065000

摘要:人力资源发展在城市建设的人才储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城市稳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廊坊市位于京津冀战略发展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市人才联合培养的主要对接目标,同时也是京畿文化圈辐射范围的核心地带,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协同发展中对就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互动作用,有益于协调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力资源发展和就业服务平衡的问题,对城市建设战略协同发展共赢有所助益。

关键词:就业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

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随即受到广泛关注。关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也随之在当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上升到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这一高度来认识和考察。

非遗的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他们是非遗的承载者,用智慧和才华传承、保护、使用、创造和发展着非遗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 是活着的非遗宝藏,也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火炬手”、“接力手”和“形象代言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目前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对“传承人”传承功能的诠释。基于这种情况,应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 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传承人理应受相关法律保护。这个理念的提出即重视“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技能,也注重“传承人”通过对其掌握技艺的传承对社区、族群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还照顾到了“传承人”的“法律地位”问题等。

三、非遗在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

(一)非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从而带动各行各业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非遗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我认知的历史依据,也是民族不断走向未来的精神来源。因此,无论政府、专家、企业,还是普通民众,都应该加入到非遗的保护行动中来。

据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随着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成立及发展,非遗保护意识强烈、注重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省份越来越重视对非遗保护及开发利用模式的研究,特别是旅游开发模式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些具有创新性,非遗传播传承效果较好的新模式不断涌现。

(三)非遗对促进社会群体就业的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为学生就业带来的新契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民间花会以通过产业化运作,形成舞台表演,情景参与,或融入本地特色旅游中,可以衍生纪念衣物、创意产品等 ,每一个环节的运作都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的参与,这也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带来了机遇,如艺术设计、音乐教育、材料制作等专业提供就业岗位,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走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道路。在解决了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普及问题的同时,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2、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社会服务发展的意义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体系,需要社会服务组织协助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体系,通过制定评审标准并经过科学认定,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通过设立保护项目名录,命名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家,建立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等途径,使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研究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区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利用的途径。对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命名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和民间艺术家,使优秀的民间艺术得到有效保护。可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社会群体发挥着不可代替的枢纽作用。同时,也对社会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社会在完善非遗保护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成熟,衍生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社会大众就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与人文经济的腾飞。

四、非遗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1、 参与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 存在人才瓶颈。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存在于星图民间,没有较好的科技手段进行保护,主要是村民口头相传,没有系统的梳理存档。现存传承人多为80多岁的老人,没有年轻血液的加入,在传承过程中存在困难。

2、资金短缺 , 无产业支持

资金的短缺也十分限制非物质遗产的发展,相关设备难以更新,训练场地不能保障,很难吸引观众买单,相关产业严重短板。

3、无舆论指导

没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宣传,也没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全社会没有参与和保护的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让其发展壮大的土壤。

(二)人力资源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与塑造

第一,明确“传承人”发展战略。个体在追求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传承人”自身发展的合理诉求得到满足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支持和推动。

第二,提高“传承人”再生产能力。有无传承接班人直接关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顺利传承。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组织能力有限,多数非遗难以为继。鉴于此,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再生产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传承人”的再生产能力必须变革传统的师徒模式,代之以学校教育为主模式。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胜任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要求,而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对学习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目前,各地可集合驻地高校或群艺馆开展培训和教育。可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要深刻认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的重要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转化与发展对传承人的能力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关键是寻找到一条“非遗”在现代社会实现功能转化的现实路径。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顺利结合需具备一系列条件,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适应产业转型,尤其是适应产业转型对其提出的素质要求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基金项目:

2016 年度廊坊市科技局课题(2016023224 )阶段性成果

论文作者:赵侠1 杜胜伟2,张敏鹏3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基于就业服务与人力资源管理视阈下的“非遗”传承发展现状研究论文_赵侠1 杜胜伟2,张敏鹏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