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比较下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1980-2004(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二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多边比较
(1)1997年多边比较下的PPPs
把多边比较的方法应用于上述数据可得到PPPs。对GK法,本研究利用MATLAB软件求解式(3)和(4)得到GK-PPPs。对TT指数法,首先由五组双边比较数据由式(10)计算出TT双边价格指数。然后由式(11)计算出CCD指数。这些计算都通过Excel函数完成。对于扩展的CCD指数,通过模型(13)和矩阵组(14)求得。该模型要确定一组权重δ[,kj],它是用来表示双边比较的可靠性的。如果可靠性高,权重就大。一般来说,穷国与富国的双边比较的可靠性差,这是因为:首先在代表产品的选择上,两国共有的商品少,“共同性”准则不能很好满足;其次,规格品在质量相当上也存在较大问题等。所以本研究借鉴Rao,Selvanathan和Pilat(1995)中的权重设计,用人均GDP之差的倒数来表示这个权重,即:
δ[,kj]=1/│lnE[,j]-lnE[,]│ (18)
式中,E[,j]表示国家j的人均GDP。贫富差距越小,则人均GDP之差越小,权重越大,而贫富差距越小正好对应可靠性越高,所以该权重是合适的。人均GDP数据来源于GGDC。PPP结果见表1。
表1 制造业的双边和多边PPPs(1997)
双边PPPs(nat.cur./U.S. 多边PPPs(nat.cur./int. 汇率
Fisher TTG-K
CCD(扩展TT)
加权CCD nat.cur./U.S.
美国 1 11 1 1 1
英国 0.70 0.72 0.65
0.72
0.73
0.611
德国 1.36 1.44 1.36
1.46
1.43
1.734
日本153.60
153.44152.28 154.53 153.75 120.991
韩国882.30
893.24905.05 896.43 894.54 951.289
中国 4.42 3.80 3.66
3.75
3.74
8.290
资料来源:a.汇率来自IMF,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tistics(http://ifs.apdi.net/imf/)。
b.多边PPPs通过计算得到。
从表1可看出,中国的PPP远低于汇率,德国和韩国的略小于汇率,而英国和日本大于汇率。TT指数明显高于GK指数,并且更接近Fisher指数,所以TT指数一般要比GK指数具有特征性。这一点在大量的ICP和ICOP中得到证实。更重要的结论是,对发达国家来说,加权CCD指数比CCD指数更接近TT双边指数,这说明新指数更体现了相似国家双边比较的特征性。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正好相反。这体现了本研究权重选择的思想。
(2)1987年与1997年PPPs的比较
1987年的PPPs来自Ren(1998)。为了进行进一步比较,本研究使用缩减指数分别外推1987PPP和1997PPP。由于1987PPP没有加权CCD指数,所以本研究采用CCD指数外推1987PPP。对中国各行业的缩减指数,其中1979—1999年采用生产者价格指数(Ren Ruoen,Szirmai Adam和Bai Manying,2002)),2000—2004年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分行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与上述文章的来源相同),这是在没有行业减缩指数情况下较好的替代;其他五国各行业的缩减指数采用增加值缩减指数(1979—2001年来自O'Mahony和van Ark(2003);2002—2004 年美国数据来自BLS,其他国家来自Annual National Accounts of OECD Countries(注:数据来源:http://www.oecd.org/topicstatsportal/0,2647,en_2825_495684_1_1_1_1_1,00.html。))。最后,利用这些数据,本研究分别利用GK-PPP和CCD-PPP进行外推,得到1980—2004年的中国制造业PPPs(见表2)。
表2 中国制造业的多边PPPs(1980—2004,USA=1)
GK-PPP CCD-PPP
基年=1987基年=1997 基年=1987 基年=1997
1980 1.3111.665 1.404 1.702
1981 1.2671.610 1.357 1.645
1982 1.1981.522 1.283 1.555
1983 1.2091.536 1.295 1.570
1984 1.2061.532 1.291 1.565
1985 1.3081.663 1.401 1.699
1986 1.2981.649 1.390 1.685
1987 1.4101.792 1.510 1.831
1988 1.5641.987 1.675 2.031
1989 1.7612.238 1.886 2.287
1990 1.7662.245 1.892 2.294
1991 1.7992.285 1.926 2.335
1992 1.8622.366 1.994 2.418
1993 2.2542.864 2.414 2.927
1994 2.6443.360 2.831 3.433
1995 2.9813.788 3.193 3.871
1996 2.9673.770 3.177 3.852
1997 2.8803.660 3.085 3.740
1998 2.6433.358 2.830 3.432
1999 2.5103.189 2.688 3.259
2000 2.5653.260 2.747 3.331
2001 2.4573.122 2.631 3.191
2002 2.4193.074 2.591 3.141
2003 2.4143.067 2.585 3.134
2004 2.4123.065 2.583 3.132
从表2可看出,以1987PPP外推的制造业PPP要小于1997PPP。这是由于两者所采用的基年不一样。但是由于中国1997年的数据质量要好于1987年,且GK法下的PPP 处于各种方法下所得PPP的中间位置;另外,GK-PPP与加权CCD-PPP的差距很小。所以本研究选择GK-PPP去分析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另外,2000年后,PPP都有变小的趋势。
(3)中国制造业的相对价格水平
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另一种方式是衡量国家间同类产品价格水平的差异。相对价格水平等于购买力平价除以汇率。如果一个国家一个产业部门的PPP低于汇率,那么那一部门的相对价格水平将会低于相比较的国家。这表明它能在价格方面以有力地位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竞争。GK-PPPs可被用来计算相对价格水平,结果见表3。
表3 制造业的相对价格水平(1980—2004,美国=100)
年份 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
1980 115.651 80.527 92.226 111.151
1981 104.041 64.037 91.255 94.445
1982 94.542 59.272 85.791 80.430
1983 82.755 58.545 86.669 77.747
1984 73.813 52.046 85.194 66.024
1985 74.531 51.391 81.734 56.615
1986 85.057 70.842 79.814 47.751
1987 99.629 87.480 89.128 48.135
1988 108.495 87.712 104.730 53.394
1989 100.837 78.058 111.657 59.447
1990 110.444 90.159 141.183105.088 46.926
1991 106.966 86.306 147.189108.487 42.932
1992 106.510 92.331 151.274105.234 42.906
1993 91.334 86.180 165.949107.218 49.713
1994 94.233 85.998 172.038111.114 38.980
1995 100.619 97.389 177.600122.159 45.360
1996 101.071 93.220 145.136113.276 45.345
1997 106.412 78.429 125.861 95.139 44.151
1998 104.730 76.030 111.135 70.873 40.562
1999 100.020 72.421 120.922 73.654 38.525
2000 94.861 61.770 119.964 70.446 39.378
2001 89.963 59.436 100.570 59.091 37.722
2002 92.172 64.542 97.037 61.044 37.128
2003 102.30376.038 101.206 62.481 37.040
2004 112.66179.442 101.019 61.217 37.021
从表3可看出,20世纪80年代早期,德国的相对价格水平是五国中最低的。 在80年代中期后,中国的相对价格水平是最低的,而且,除1994年外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为1994年中国的汇率大幅上调,而PPP仅有小幅增加。21世纪初,中国制造业显示了较强的价格优势,并且相对价格水平还在进一步下降。这从另一方面解释了美国要求中国汇率升值的原因。但是,这种下降趋势的幅度将越来越小,可能会出现反转的情况。
(4)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多边比较
Szirmai和Ren(2000)以1987PPP为基础对1980—1992 年中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发现:在1980—1992年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且行业间的差距较大。
为了对比,1997GK-PPP被用作货币转换因子以计算国际可比的劳动生产率。由于GK法具有传递性和基国不变性,所以可对六国进行任何一组国家间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见表4。从该表可看出,1997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六国中最低的,仅占美国的9.139%。甚至最高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只有22.138%(相对韩国)。因此,中国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很低。
表4 制造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997,分母国=100)
分子国家
中国韩国英国 德国 日本
韩国 22.138
英国 13.413 60.588
德国 9.759 44.080 72.755
日本 13.333 60.228 99.406136.633
美国 9.139 41.280 68.133 93.647 68.540
本研究将1997年劳动生产率的国际比较扩展到1997年以外的其他年份,以分析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变化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变化趋势(见表5)。
表5 中国制造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980—2004)
中国
美国=100英国=100德国=100日本=100韩国=100
1980 6.816 10.914 6.2154.997
1981 6.483 10.549 6.3466.059
1982 6.605 10.159 6.4547.076
1983 6.252 9.659
6.4097.897
1984 6.077 9.352
6.3557.796
1985 6.246 9.570
6.5218.816
1986 6.345 9.317
6.6908.805
1987 5.993 8.929
6.9329.536
1988 6.099 8.927
7.100
11.027
1989 5.973 8.485
6.615
11.691
1990 5.799 8.095
6.303
8.637
10.990
1991 6.176 8.206
6.537
8.897
13.841
1992 7.019 9.162
7.247
10.629 16.952
1993 9.498 11.935 10.033 14.927 24.768
1994 8.239 10.358 8.441
13.469 23.259
1995 6.939 9.007
7.132
10.805 21.125
1996 8.431 11.050 8.654
12.316 23.018
1997 9.362 12.453 9.296
13.460 22.897
1998 10.222 13.589 9.902
15.002 27.039
1999 12.218 16.117 12.288 17.753 18.449
2000 14.626 19.159 14.617 20.047 14.990
2001 19.078 23.524 18.101 24.800 17.938
2002 21.879 28.035 22.365 30.049 20.705
2003 25.557 33.417 27.007 36.316 24.530
2004 25.384 33.291 26.397 96.895 24.429
数据来源:对中国的劳动生产率,1979-1999年来自Ren Ruoen,Szirmai Adam和Bai Manying(2002),2000-2004年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其他五国的劳动生产率采用增加值除以从业人员得到。
表5再次显示了任若恩(1998)的结果,即中国制造业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呈现快速发展,但与美国相比,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没有出现任何缩小——“没有追赶趋势的快速增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1年。1992年后,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四国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开始缩小,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追赶趋势更明显,到2004年,中国对美国和德国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翻了四番,分别达到了25%和26%,这与PPP、各国增加值和从业人数等相关。1992年后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同时,1998年后因下岗等各种原因导致中国的制造业从业人数开始下降,这都使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再加上1992年后中国相对其他国的PPP的上升,这些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差距的缩小:对英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翻了三番,达到了33%,对日劳动生产率相对于90年代初翻了四番,几乎达到了37%。这表明中国在90年代中期后表现出强劲的追赶趋势,从而结束了“没有追赶趋势的快速增长”。与韩国相比,中国制造业从80年代就表现出追赶趋势,到1999年这种追赶趋势结束(这与韩国的电子机械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相关)。进入21世纪后,又表现出新一轮追赶趋势。
(5)单位劳动成本的比较
对制造业计算的PPP 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使我们可从成本的角度探索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比较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水平,需要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由于没有得到日本的单位劳动成本数据,所以比较中不包括它。美国、英国和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数据来自O'Mahony和van Ark(2003),韩国的来自Stuivenwold和Timmer(2003),中国的来自1985年和1995年的工业普查、《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工资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这里,劳动成本指对劳动的全部补偿,即包括税前工资、用于社会福利目标的基金、对养老基金的贡献、医疗保险及其它与就业有关的费用。
对各国计算的人均劳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估计用各国货币表示,可利用下述公式将单位劳动成本转化为用美元表示的单位劳动成本:
附图(19)
式中ULC[X(U)]是用国家U的货币表示的国家X的单位劳动成本,LCH[X(X)]是用国家X的货币表示的国家X的单位劳动成本,OH[X(X)]是国家X的劳动生产率,ER[X(U)]是国家X对U的汇率,PPP[X(U)]是国家X对U的购买力平价。由此式可看出,国际竞争力不但决定于劳动成本,还决定于劳动生产率。由公式也可以看出汇率的作用,这就是人们认为汇率会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原因。
利用美元表示的各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与美国的单位劳动成本相比,得到相对单位劳动成本(RULC),详见表6。
表6 制造业的相对单位劳动成本(1980—2001,美国=100)
年份 美国 英国德国韩国 中国
1980 100 116.396 76.311 9.888 34.914
1981 100 108.250 62.90912.960 29.620
1982 100
91.549 57.21414.161 25.070
1983 100
81.797 56.32317.298 24.576
1984 100
73.931 51.26518.358 23.761
1985 100
73.369 48.81418.140 19.488
1986 100
82.081 66.33218.995 17.295
1987 100
99.028 88.44024.710 17.390
1988 100 108.391 90.16736.478 19.888
1989 100
99.054 80.27242.460 23.486
1990 100 111.646 92.82042.762 19.827
1991 100 111.430 88.95955.995 20.072
1992 100 110.570 98.10761.846 19.571
1993 100
93.281 94.39270.880 14.938
1994 100
94.942 94.73384.410 14.088
1995 100 103.088 111.537
114.070 20.369
1996 100 103.181 107.046
111.638 18.583
1997 100 110.066
89.15385.543 17.217
1998 100 111.230
83.93562.906 18.023
1999 100 108.696 43.195 15.856
2000 100
99.491 32.368 13.922
2001 100
94.11911.906
在1980—2001年间,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呈逐年下降趋势,且相对单位劳动成本(相对美国)在波动中表现出下降趋势。在1993年和1994年,中国的相对单位劳动成本达到最低,这是因为相对劳动生产率与他国有很大差距,且汇率较高。1995年后,中美的单位劳动成本差距开始增加,因为这之后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开始增加,而汇率没有发生变化。这种趋势在21世纪初还会持续下去。另外,与韩国相比,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也更低。
(6)制造业的国际价格
依据上述方法,在GK法和TT指数法下计算国际价格,这是多边比较的另一重要结果,可用来对每个行业进行劳动生产率的多边比较。以1987年为基年计算的国际价格见任若恩(1998),以1997年为基年计算的国际价格见表7。
对国际价格来说,当以基国的产出对第二加总水平加权时,国际价格等于(在GK法下存在)或近似等于1。表7正说明了这个结论。这意味着基国的产出,在第二加总水平上以国际价格与以本币计价的结果不同,但在制造业部门层次上却相同或者近似相同。
表7 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价格(1997)
CCD PPPs 加权CCD PPPs
行业
G-K法 GK型 Rao型 Gerardi GK型Rao型 Gerardi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1.208 1.180 1.092 1.257
1.1831.095
1.260
纺织业 1.218 1.191 1.205 1.201
1.1941.206
1.204
服装1.255 1.229 1.208 1.435
1.2311.209
1.438
皮毛0.783 0.765 0.718 1.090
0.7670.719
1.093
木材加工1.015 0.993 0.912 1.065
0.9970.914
1.068
造纸1.148 1.126 1.121 1.167
1.1291.123
1.169
印刷1.088 1.054 1.025 1.108
1.0571.026
1.110
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208 1.184 1.072 1.218
1.1861.073
1.221
化学工业1.222 1.195 1.176 1.174
1.1991.178
1.177
橡胶塑料制品业 1.076 1.051 1.101 1.039
1.0551.102
1.04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701 0.683 0.655 0.735
0.6860.657
0.736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50 1.123 1.184 1.083
1.1271.188
1.085
金属制品业 1.102 1.079 1.012 1.086
1.0831.013
1.088
机械工业0.750 0.731 0.637 0.809
0.7340.640
0.81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0.937 0.918 1.025 1.018
0.9211.027
1.020
仪器仪表等制造业0.701 0.688 0.561 0.692
0.6900.564
0.694
汽车制造0.588 0.574 0.441 0.699
0.5760.445
0.701
其他交通工具制造0.577 0.566 0.433 0.708
0.5670.435
0.710
家具制造0.954 0.927 0.904 0.880
0.9300.907
0.882
其他制造业 1.106 1.084 1.083 0.926
1.0861.085
0.928
总制造业1.049 1.025 1.028 1.007
1.0281.031
1.009
五、结论
本文首次在多边比较下研究了1980—2004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以1997PPP为基础,利用多边比较方法从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和国际价格等方面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并把这些结果与1987年的类似结果进行了对比。特别的,加权CCD指数也首次被应用到多边比较的实证研究中。在多边比较环境下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主要得到了如下结果:
首先,1997年中国制造业各类PPP都接近3.7元/国际美元。其中,加权CCD指数接近于TT双边指数。为了对1987年PPP和1997年PPP进行比较,本文分别将它们外推到1980—2004年,结果表明以1987PPP外推的制造业PPP要小于1997PPP,本文选择1997GK-PPP分析相对价格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成本等。
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制造业的相对价格水平是五国中最小的,且有逐年下降趋势。到2004年,相对美国达到了37.021%。
第三,中国制造业有很低的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1997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六国中最低的,仅占美国的9.139%。即使是最高相对比率,也只是相对韩国的22.138%。所以中国制造业在劳动生产率上基本没有竞争力。这证明了Szirmai和Ren(2000)的早期研究结果,这也正是劳动密集型经济的合理结果。
第四,20世纪80年代,中国制造业呈现了快速的发展,但与美国、英国和德国相比,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没有出现任何缩小——“没有追赶趋势的快速增长”。这是因为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收入很低。80年代人均收入的快速增加主要来自工作人数的增加,特别是从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转移,但是这不能改变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1992年后,中国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四国劳动生产率差距开始缩小,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追赶趋势更明显,到2004年,中国对美国和德国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翻了四番,对英劳动生产率相对于80年代翻了三番,对日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翻了四番。这表明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后表现出强劲的追赶趋势, 从而结束了“没有追赶趋势的快速增长”(任若恩,1998)。在进入21世纪后,又表现出新一轮追赶趋势。
最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一直在下降,且相对单位劳动成本(相对于美国)也在波动过程中表现出下降趋势。与韩国相比,中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