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命题:从经验走向科学——以2008年春季扬州市高三地理调研测试命题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扬州市论文,测试论文,为例论文,春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测试虽然不是教学评价的唯一方式和全部内容,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反对分数主义、升学主义,却肯定量化的测试分值是评定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且科学、合理的测试对课程改革具有促进作用。在测试的各环节中,命题是基础和前提,也是必要条件,它关乎到整个测试的质量。这就引申出一个重要的话题——如何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命题?纵观现实,教师往往凭经验编制试卷,甚至随意挑选题目组合成试卷,选用的题目也大多不是评价专门机构或专业人员研制的,这样拼成的试卷常偏离课程目标的要求,难度、区分度、信度也常出现偏差。因此,规范测试命题程序,促成科学的命题习惯,成为本文阐述的主旨。
一、明确测试目的与命题指导思想
命题是项针对性很强的工作,应始于目的,终于目的。不同性质的测试,其命题要求和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试题的覆盖面、难度系数、综合程度以及测试结果的应用等方面。如一个模块学习结束后进行的测试属于终结性测试,其目的是对整个模块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测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因此,命题的范围就涵盖整个模块,难度则参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体现对此模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综合测量,以作为评定学生能否获得学分的重要依据。再如,单元测试属于阶段性测试,其目的由单元教学目标所决定,主要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因此,试题覆盖面较窄,难度较低,综合性较弱。以2008年春季扬州市高三地理调研测试命题为例(以下简称“本次测试”),其测试目的为: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江苏省地理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扬州市高三教学的实际情况,考查学生对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着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对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与学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另外,测试试卷尽可能体现新课程与新高考的要求,从而为下阶段复习起到导向作用,并为各校综合命题提供参照样卷。
测试目的明确后,便要界定命题的指导思想。命题指导思想是命题的灵魂,具有引导作用,贯穿于命题的整个过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个环节常被忽略,或者只是存在于头脑中的模糊认识。为消除命题的随意性与盲目性,必须重视指导思想的确立,在研制试题的过程中,要将其作为理论支撑,并且要将试题与之比照,以充分体现命题的目的,提高试题的效度与信度。如“本次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为:(1)命题严格依照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要求,不超范围,不出偏题和怪题;(2)命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主,旨在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3)试题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科学性、公平性、时代性、选择性和探究性等方面达到和谐统一;(4)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5)试题入题的难度较低,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6)全卷难度系数约为0.62,原创题的比例约为60%,改编题的比例约为40%。
二、设计测试命题规划表
测试目的与命题指导思想是从宏观上确定了测试的总体思路,而具体的考查内容与认知要求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以明晰考试的重点、难点,以及试题结构、考试时间等项目,并且要能够审视试题背后所蕴涵的价值问题。关于这个任务,我们通过“测试命题规划表”来完成。“测试命题规划表”是直接为设计试题而提供的操作工具,它是测试过程中进行命题的标准,具体规定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及其能力要求所占的权重,以及题量、题型、难度等考量。由于不同知识内容及相应学习行为目标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此,在测试中所占的比重也有差异,其权重的分配主要考虑各知识点在整个学习领域的重要性、所占教学时数的比重,以及对以后学习的迁移和保留作用。“本次测试”设计的“测试命题规划表”如下(见下页表)。
分析上述案例可看出,此次测试规划的标准,在内容上全面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与《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科(江苏卷)说明》的要求,突出考查的是学科主干知识;结构上则显示了基于标准命题的一般程序。这不仅为命题教师提供一种分析框架,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或编制试题,使命题工作趋向规范和科学;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实现评价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的一致性,从而利于课堂教学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也是测试的意旨所在了。
三、编制试题与评分标准
在命题中,编制试题与评分标准是决定试卷质量好坏的关键环节,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个环节,大致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广泛阅读,收集命题素材
根据“测试命题规划表”规定的知识内容收集素材,这包括已有的成题,以供改编使用,但要原创试题,则必须准备各类情境材料,如国家及地方统计局的数据、热点新闻资料、正式地图册、相关地理图像、政府工作报告、高校教材、硕士和博士论文等,都可能蕴含着命题素材。
2.梳理素材,草拟各类试题
试题编写是命题的主要工作,如前所述,“测试命题规划表”是编制试题的依据。当然,在编写试题的过程中,也可能对“测试命题规划表”进行适当的调整。首先,要细心梳理素材,将所有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去粗存精,所选材料要科学准确、要与考查知识点相吻合;其次,要确定试题所代表的知识内容,以保证对测试目标有充分的覆盖面,并使各知识点的比例适当。此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试题的科学性,要将每一小题都与“测试命题规划表”相比照,确保试题不会偏离标准;再次,要根据能力要求确定题型和呈现形式、预设题目的难度,保证审题能力、提炼信息的能力、推理和判断的能力、绘图的能力、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应在整幅试卷中有所体现,同时,要揣摩此题对能力要求的程度是否适合学生。另外,要注意到不同种类的图表是否都有呈现,以保证试卷具有情境材料多样、图像美观丰富的特点。只有通盘考虑以上各个因素,编制的试题才能使知识点分布合理,并且与课程标准深度匹配,才能够保证测试的有效性。
试题从评分的客观程度上可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两大类。客观题以选择题最为常见,主观题有问答题、论述题、活动设计题等。对于选择题的编制,题干表述应力求精炼、准确,当题干是不完整的陈述句时,每个选项都应与之衔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选择项的文字要简明扼要,其文字长短与语法结构要尽可能一致,各选择项有相同的词语时,要置于题干中。对于主观题的编制,应以考查核心知识为主,要将问题与实际情境材料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应用,要综合考查理解、分析、评价、表述等思维能力,题意要严谨无歧义,设问要明确不空泛,且要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3.研磨试题,进行试卷排版
一份好的测试卷必须经历一个封闭式研磨试题的过程。首先,应该对所录用的试题进行综合审核,其审核的标准是试题是否符合“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命题规划表”的要求。然后,对试题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要精心推敲,要保证严谨科学,语言简洁准确,要经历分歧—争论—共识—修改的阶段,不让一道试题存在保留意见。最后,要对试卷进行科学的编排,同一种题型的试题按由易到难的梯度排序,可增强学生的答题信心;全卷的排版要体现整体美感,根据文字在试卷中所担负的职能设计不同的字体、字号;图表要清晰美观,要根据文字、版面及答题空间确定其位置和编排方式。
4.编写答案,确定评分标准
一个出色的命题者必须能够对试题做出准确的答案。我们建议答案编写与命题同步进行,命题与答案分开编制,容易造成命题者仅限于提出问题,而忽略思考如何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要确定相应的评分方法,主观题要给出评分标准,严格要求时还需要制定评分细则。评分标准的质量反映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表现把握程度,它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信度。
【案例分析】以“本次测试”第28题为例,说明试题的“打磨”过程。
第Ⅰ步:准备材料。针对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及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这几个考点,扫描一本图册上的“城市的发展过程”图片,如图所示。
第Ⅲ步:研磨试题。设计的试题基本符合考试说明和“测试命题规划表”的要求,但显然存在着不严谨和重点不突出等问题。第一,题干有歧义,首先,图片表示“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不正确,实际表示“一个区域内多个不同级别的城市发展情况”;其次,“A、B、C图分别表示①和②两个城市在3个阶段人口密度的变化”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图中没有任何图例能够表示人口密度的信息。第二,(1)题答案非此即彼,思维含量低,且仅凭B图不能判断发展的阶段。第三,(2)题具有语言表达不严谨、答题指向可能会出现偏差的问题;(3)题设问与(2)题的考点有重复,图中信息只能说明此区域内商业网点发生了变化,而没有城市内部商业网点的布局信息,另外,建议考查“交通方式的变化特征”这一考点;(4)题语法有错,前半句话是对第(1)题及本题答案的提示,这应作为学生分析得出的隐性信息。
第Ⅳ步:修改试题,确定终稿及答案。针对以上问题,经过反复推敲,并增加了分值,最终试题如下:
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测试命题是教学的常态工作之一。在此倡议:让我们从经验式命题走向科学化命题!实现此跨越,不妨从“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命题规划表”做起,这是提高教师评估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