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乡镇企业论文,技术进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3)07-0034-05
一、引言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全国乡镇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2935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6%、工业增加值的47.7%;完成出口交货值9599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40%[1]。乡镇企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实现农村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出口创汇和支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在促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诸多贡献因素中,除了要素投入外,技术进步是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最重要的贡献因子。但是,由于我国总体上仍然属于资金缺乏型的国家,加上产权制度、金融体制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乡镇企业融资处于困境,资金严重匮乏,资本投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作用也因此减弱;此外,我国农村中虽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使乡镇企业拥有丰富且低廉的劳动力资源,但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水平都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加上近年来乡镇企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不断减弱,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因而劳动投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也明显降低。最后,乡镇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因而平均规模很小,享受到的规模经济程度非常有限。由于产权市场、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加上乡镇企业的地域分散性,短期内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很难增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规模经济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作用不会有显著的提高[2]。
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生产设备一般是国有企业淘汰下来的二手设备,也没有正式的技术市场和技术人员,因此技术水平不高。但随着我国科研体制进行市场化改革,技术市场和技术人才市场初步形成,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一体化结合日益紧密,同时从国外引进技术和人才也更加容易,所以乡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因此,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张型的粗放式增长向挖掘内涵型的集约式增长的转变,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重要,越来越成为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
综合来看,乡镇企业产出增长有三个最终来源:一是规模报酬不变时,纯粹的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包括资本投入增加和劳动投入增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二是由于生产要素投入增加而带来的规模损益;三是扣除了规模报酬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产出的贡献,即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产出增长。下面我们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标准,详细考察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作用[3]。
二、研究假设与基本模型
我们将乡镇企业的实际总产值看作总产出,用实际总产值的增长代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资本用固定资产原值来代表,劳动用劳动力人数来衡量计算,具体数值见表1。
表1 1978-2001年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年鉴》(1989-1999);2001年度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统计公报;《辉煌的中国乡镇企业》;《中国统计年鉴》(2001);并经整理。注:实际总产值、实际增加值、实际固定资产原值是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出来的。
令V-乡镇企业实际总产值,单位为亿元;K-乡镇企业实际固定资产原值,单位为亿元;L-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单位为万人。社会财富的增长离不开劳动供应和资本积累这两个关键因素。此外,从理论上讲,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时考虑的投入要素越多,就越全面;但如果将除了劳动和资本以外的其他投入要素(如管理、制度等)也考虑进来,则生产率的差别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本文假定乡镇企业使用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和资本,生产函数采用修正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即:
(4)式的左边为乡镇企业实际总产值增长率,右边第一项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第二项为资本投入增加对产出的贡献,第三项为劳动投入增加对产出的贡献,第四项为规模损益对产出增长的贡献[4]。
三、各有关参数的计量分析及统计检验结果
令LV=lnV,LK=lnK,LL=lnL,C=lnA,以LV为被解释变量,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利用Eviews3.0,采用1978-2001年的数据,对方程(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2 方程(2)的回归结果
显然,F检验、t检验都能够通过,统计检验结果成立。下面我们进行经济计量检验:
1.异方差检验 利用戈里瑟方法,以残差的绝对值作被解释变量(记作J),方程(2)中包涵的解释变量作解释变量,运用OLS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表3 戈里瑟异方差检验结果
因为F检验、t检验都通不过,所以方程(2)不存在异方差现象。
2.序列相关检验 在显著水平α=5%,样本容量n=24,解释变量个数k=3时,查D-W检验上下界表得,所以可以判定方程(2)中的随机误差项存在一阶正序列相关,序列相关系数ρ≈1-d/2=0.565508。
我们用广义差分法来消除序列相关,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LLV=LV-ρ×LV(-1);LLK=LK-ρ×LK(-1);LLL=LL-ρ×LL(-1);TT=T-ρ×T(-1)。
表4 广义差分法消除序列相关的回归结果
可以看出,F检验、t检验都能够通过;虽然D-W统计量值为可以近似地认为已经消除了序列相关。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修正后的方程:
lnV=-0.921+0.0835T+0.4286lnK+0.172lnL
根据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分别计算出乡镇企业实际总产值年增长率、实际固定资产原值年增长率、职工人数增长率及各自的均值。利用(4)式,我们可以分别计算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入增加、劳动投入增加、规模损益对产出增长的绝对贡献情况,并分别用CT、CK、CL、CE表示;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资本投入增加、劳动投入增加、规模损益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分别除以各自对产出增长贡献的总和,我们可以得到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增加、劳动投入增加、规模损益对产出增长的相对贡献份额,并分别用PCT、PCK、PCL、PCE表示,如表5所示:
表5 技术进步、资本、劳动、规模损益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
四、主要结论
1.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份额都分别高于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和规模损益各自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份额,是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表5说明1978-2001年,乡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技术进步)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了8.35个百分点,而同一时期内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规模损益分别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了6.58个百分点、4.45个百分点和1.55个百分点;从相对份额来看,1978-2001年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为39.89%,而同一时期内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规模损益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分别为31.44%、21.26%和7.41%。显然,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份额和相对份额都要高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规模损益的份额,已经成为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主要贡献因子之一。
2.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份额小于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和劳动)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份额,乡镇企业产出增长来源主要还是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和劳动)增长。
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相加得到要素投入,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长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相加得到要素投入增长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贡献和相对贡献份额。从表5可以看出,1978-2001年,要素投入拉动了乡镇企业产出增长11.03个百分点,相对贡献份额为52.7%,占了一半以上;而技术进步和规模损益分别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8.35、1.55个百分点,相对贡献份额分别为39.89%、7.41%,这说明乡镇企业产出增长还是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长来拉动的。
3.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虽然从乡镇企业纵向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速度不断加快,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加,已超过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跃居第一位。但国内外先进企业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的贡献份额已经高达60%-70%,其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拉动;1978-2001年,要素投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为52.7%,占了一半以上;而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39.89%,这说明乡镇企业产出增长还停留在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长来拉动的阶段,也说明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拉动作用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提高余地。
4.规模损益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拉动作用和相对贡献份额都比较小,这说明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偏小,规模经济程度较低。
规模损益是排除了技术进步后,单独考察企业规模扩大而带来的规模经济程度的。表5说明1978-2001年期间,规模损益拉动乡镇企业产出增长了1.55个百分点,贡献份额为7.41%。可以看出,规模损益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绝对拉动作用和相对贡献份额都比较小。进一步的实证分析表明,虽然乡镇企业在各个时期内都是规模收益递增的,都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规模经济的好处,但作用有限,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拉动和贡献都比较小。这说明在剔除了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后,我国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偏小,从而享受规模经济的程度也较小,而且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有越来越小的趋势。
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受到数据资料和计量技术的制约,我们在建立生产函数模型时只考虑了生产技术水平、资本和劳动投入数量三个因素,并没有考虑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质量,也没有考虑乡镇企业内部管理因素和外部体制性因素对乡镇企业产出的作用和影响,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实际上,从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内部管理因素和外部体制性因素对其影响极大,乡镇企业历史上的几个发展高潮都是由于外部体制发生的变革所推动的;同时,企业管理水平和资本、劳动投入的质量水平也影响着乡镇企业的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而管理投入、体制性因素和资本、劳动投入的质量水平都是很难精确量化的,因此在我们的生产函数模型中没有纳入这些因素。这样,虽然我们做了诸项扣除,但仍未彻底地将其他因素从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剔除干净,从而本文所得到的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高估现象[5]。
五、政策建议
虽然存在高估的可能性,但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为了使技术进步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接近、甚至超过要素投入增长对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使乡镇企业产出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增长转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应该采取下列主要措施:
1.提高乡镇企业技术水平,加快技术进步速度,创造出适合乡镇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的技术发明成果。
为此,首先应充分认识教育、科研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真正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其次,要积极增加对教育和科研部门的经费投入,特别是技术教育、技术培训、应用研究的投入,提高科学研究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研究支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86%,高于改革开放前约三个百分点。但是,原始的绝对支出数值却较低,而且虽然改革开放后科学研究支出大幅度增长,所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重却一路下滑。以科研支出占GDP比重为例,1958-1978年平均为1.36%;1979-2000年平均下降为0.91%;最高的1979年为1.54%,从1987年开始,就下降为不足1%;1994年以后更是下降到0.5%左右[6],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高科学研究的绝对支出水平和相对支出比重。
此外,应该抓紧制定和实施适应新形势的产业技术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攻克一大批关键性技术,特别是适合乡镇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状况的关键性技术;同时要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鼓励多出、快出技术发明和创造成果,对有市场、有效益、适合乡镇企业采用的科研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保证技术创新主体的合法利益的同时,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技术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打破条块和所有制的限制,加速技术成果的扩散过程,以利于技术成果尽快转移到乡镇企业手中。
2.尊重和发挥乡镇企业作为技术进步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大力鼓励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提高乡镇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数量和素质。
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乡镇企业自身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提高乡镇企业自身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快对引进的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同时应重视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问题,把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转移到技术更新和改造方面来。为此应着重解决乡镇企业目前在技术创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改善乡镇企业的融资环境,对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进行资金支持。
除了面临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困境之外,大多数乡镇企业还缺乏能够进行一定技术革新的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对现有的技术人员和职工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素质,在企业内部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和工人之外,同时应提高乡镇企业职工素质,加强职工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特别是提高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使乡镇企业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有—个大的提高。此外,还要大力鼓励和吸引乡镇企业外部的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提高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提高乡镇企业消化、吸收、运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
3.在实现技术进步时,应注意尽量避免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而应采取增加就业、节约资本型的技术进步,以防止过度的资本深化导致“资本挤出劳动”现象的出现。
根据希克斯的分类,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二是节约资本型的技术进步,三是中性的技术进步。考虑到我国总体上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稀缺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实现技术进步时,应注意尽量避免节约劳动型的技术进步,而应采取增加就业、节约资本型的技术进步,以防止过度的资本深化导致“资本挤出劳动”现象的出现。
生产理论指出,只要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大于1,即,企业就会以资本来替代劳动;越大,企业越有动力以资本来替代劳动。从1978年到2001年,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4.8,即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大约为劳动的5倍,远大于1。如此巨大的边际生产率差异当然极大地刺激了乡镇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际上,乡镇企业具有强烈的以资本替代劳动,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乡镇企业虽然还在以资本替代劳动,但替代动机的强度已经大大减弱。乡镇企业产出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减的规律性趋势,乡镇企业资本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呈现先强后弱、逐年递减的规律性趋势[7]。
为此,应采取各种优惠措施,鼓励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乡镇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增加劳动投入。首先,采取倾斜的产业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发挥相对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避开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对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乡镇企业在税费收取方面实行优惠,根据企业吸纳的劳动力数额多少,决定适当减免各种税费的程度;可以考虑适当对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提高企业吸纳劳动力的积极性。再次,采取诸如增加投资税、控制信贷总量等措施对乡镇企业盲目增加投资的行为加以约束和控制,迫使乡镇企业放弃“资本替代劳动”战略,而采取“劳动替代资本”行为。最后,通过宣传表扬、声誉鼓励等途径,增加企业对劳动就业重要性的认识,以鼓励乡镇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增加劳动投入[8]。
4.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技术创新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上述各种增加科研投入,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职工素质等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在乡镇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上,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前大部分乡镇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经验型管理的水平上,虽然这些简单的管理方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如果总是迷恋于这些传统的管理方式,必将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大部分管理人员都是企业的所有者或其亲属,因而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主要应是提高这些人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此外,还应积极发挥乡镇企业外部的管理人才的作用,帮助乡镇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收稿日期:200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