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助组织的研究发展及主要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本质。通过专业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在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层面上增进社会成员自助的能力和空间,从而实现基本需求的满足和福利的提升一直是社会工作不懈努力的方向。统观如今国内的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研究,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制度设计和社会服务供给,助人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的本土化探讨等构成了丰富的基本议题,但无论宏观抑或微观,分析的视角都更多停留在“他助”的层面上,对社会工作最终目的“自助”的必要讨论则显得不够充分,基于此,本文以自助组织研究综述为主题,通过概念探讨、研究脉络和研究视角梳理,阐释自助组织的福利功能,从而提供一个理解“自助”概念的分析框架。
一、自助组织概念探讨
目前,学术界对自助组织的定义莫衷一是,但大都沿用了早期从事自助组织研究的著名学者Katz提出的定义:自助组织(self-help group)是指为了满足共同需要,克服共同面对的困难和问题,寻求个人和社会改变的一群人自发形成的组织。①这一定义对相关研究影响深远,如Lieberman在这一定义基础上,将自助组织定义为是由同等处境的人在一起,通过互助满足共同的需要,克服共同障碍或生活困扰问题,并带来自身的改变。②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也采用了Katz的定义作为标准来界定自助组织。
(一)自助基本内涵解析
从人类的历史发展来看,自助和互助的精神早就植根于人类文化之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基于血缘、地域或宗族的自助互助活动,早有记载。正如Tax所言“自从人类以族群方式生活自助就开始了”③。但是,早期的自助活动多建基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因此并不是所有面临同样困难的人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服务或援助。直至十九世纪,随着英国工业化和都市化的迅速发展,聚居于同一社区的人士开始通过一些互助合作社的方式来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这种互助合作形式强调平等和友爱的理念,并要求参与者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便形成了现代社会的自助形式,Pancoast在《再现自助》(Rediscovering Self-Help)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再现”的观点,认为自助是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类群体性社会关系的一种再现,而非工业社会的新鲜产物。④
Gartner & Riessman曾指出,自助的基本理念在于“更多的行动主义者,以顾客为中心,非正式,开放和低廉”,强调自助的去专业化原则,即主张“具体的、主观的、经验性的,和有教育意义的”方式,反对专业化强调的“距离、视角、反思、系统知识和理解”⑤。也就是说,自助概念的探讨本身是在反思专业主义日益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在提倡自助的学者看来,专业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并不是万能和唯一的,与自助相比,专业化的方式带有更多的间接性和外在性。在很多情况下,个人的自我参与和改变,平等交流与互动可能是更适合、更有效、成本更低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基于上述原则,自助在现代社会福利的实现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量的自助组织在面临共同困难的人群中自发出现和发展,与专业化的、正规的社会福利机构相得益彰。除了在组织层面表现以外,自助还表现为个人层面的自我尊重、自我提高和社区层面的社区发展和意识倡导。
(二)自助组织的类型
从自助组织的概念来看,其内在特征差异十分显著,具体表现在“组织目标、组织形式、组织结构、发展阶段和存在时间”⑥等方面。鉴于自助组织的这种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从不同分类标准探讨自助组织的不同类型,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自助组织的理解。
1.自助组织与相关组织的关系
Judy Wilson在讨论自助组织的范围问题时,就比较过自助组织与其他相关组织的关系。在他看来,自助组织是与自助服务(self help services)、国家性自助机构(national self help organizations)、宣导性活动组织(advocacy and campaigning groups),社区自助(community self help)、专家主导组织(professionally led groups)有交集的不同存在形式。⑦与Judy Wilson不同,Lavoie,Gidron和Mark Chesler在他们的研究中把自助组织看作是人们联系和聚集的自然模式,一种永久而普遍的公共关系。在这一基本理解下,他们把自助组织分为三类:全国性自助组织、地缘性自助组织和事缘性自助组织。⑧这种划分的依据在于自助组织的构成方式,这有利于从更广泛的联系上去理解和分析自助组织。
2.自助组织的重要属性
Borkman在讨论自助组织时将“预期改变范畴(expected scope of change)”和“预期参与时段(expected duration of participation)”作为两个重要属性,以此对自助组织加以分类。⑨所谓预期改变范畴是指自助组织在解决组织成员共同面对的问题时对成员个性、身份、生活方式等的改变程度。是否需要组织成员在个性、身份或生活方式上做出大的变化是预期改变大小的重要指标。预期参与时段则指组织成员组织参与时间的多少。一般而言组织成员的平均参与时间少于2年的被认为预期参与时间短,超过2年则属于长。具体的分类如下表所示:
与Borkman的思路类似,Gottlieb在对加拿大18个自助组织的研究分析中,将其分为三个类别:“丧失—过渡型自助组织(loss-transition groups)”,比如丧偶和单亲;“逐步适应型自助组织(one-step-removed groups)”,比如双胞胎父母和智力障碍者亲属;“压力应对和支持型自助组织(stress coping and support groups)”,比如酗酒者、癌症患者和嗜赌者等。另者,Levy认为,自助小组可以分为四类:行为控制类、处理压力类、悲剧受害者类、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类。⑩
3.自助组织的定位与目标
Katz和Bender根据自助组织的自身定位和组织宗旨将其划分为内向型自助组织(inner-focussed self-help group)和外向型自助组织(outer-focussed self-help group)。所谓内向型自助组织指“致力于给成员提供物质帮助、创造个人成长机会、给予情绪和社会支持,并提供特殊、具体服务的自助组织”,而外向型自助组织“更突出的兴趣不是给成员提供直接福利,而是更多地投入于社会政策及法律的改善,其成员的参与程度和密度都要比内向型自助组织低。”(11)正是由于在定位上的不同,二者的内在特征和对社会环境的依赖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同。不同类型的自助组织也必然在其组织结构、发展路径、规模等重要问题上有着不同选择。
按照不同特征,分析讨论自助组织的相关问题是自助组织研究的最常见形式,但这种方式很难穷尽自助组织的成员特征。比如,近年来伴随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化,网上自助组织(on-line self-help group)成为自助组织新的类型而不断涌现,传统自助组织(即以往那些面对面活动的自助组织)和网上自助组织的划分也成为新的分类方式。(12)
二、自助组织研究发展脉络
在西方,对自助组织(self-help group)的系统研究是伴随19世纪70年代自助组织的兴起和发展而逐渐展开的。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和人种史学的分析上。人们关心的内容基本集中在以下问题上:自助组织产生的原因、促进因素及历史背景;自助组织的特征是什么,这其中包括哪些人参加自助组织,他们在其中得到了什么等。Morton Lieberman和稍后的Leonard Borman做了最早的关于自助组织的研究报告摘要,它涉及准实验的结果研究、组织过程和理念的观察和对许多社区自助组织的描述。他们都认为自助组织的出现是对工业化产生问题的一种应对。自助组织被界定为是基于疾病、义务或人际关系问题等建立起来的小群体,以分享资讯、相互沟通和解决问题为目标,其参与者也多是那些被主流社会剥夺、疏离的弱势群体。(13)
到了80年代,研究者将研究重点转向了专业人员和自助组织的关系,侧重于对弱势人群自助过程的描述和分类,以及评估自助小组对其成员的影响的研究。Kurtz关于专业人士对自助组织的态度的调查发现,专业人士对自助组织是普遍接受和赞同的,但他们缺乏有关各种不同的自助组织运作方式的资讯,也缺乏专业人士应该协调自助组织策略的资讯。当分别调查了解自助组织成员和专业人员对专业人员在自助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时,二者的态度是一致的,即:专业人士是可接受的,但专业人员往往对自助组织知之甚少。(14)Kurtz的这一研究从自助组织成员和专业人员两个方面出发,对自助组织与专业人员关系的议题做了有益尝试,但双方对自助组织概念的理解是否一致是需要认真分析的前提性因素,如果二者对自助组织概念的界定本身就不一致,那么其对专业介入的看法也就无从比较了。
进入90年代的自助组织研究还是集中在自助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上,但与此前的研究不同的是,人们认识到自助组织的目的不在于治疗,以治疗为预期的结果评估和临床试验也许是对研究资源的错用和滥用。这一时期的研究已经扩展到对包括组织变数、世界观和理念、少数参与,以及国际和多文化现象的调查。研究趋向于更加强调与参与自助组织密切相关的因素,同时认识到没有新成员的加入组织就无法持续生存,成员不加入就无法获益。(15)
而21世纪以来的自助组织研究扩展到网络自助组织(on-line self-help groups)这一新的形式,其新的参与方式、特点以及功能都成为了新的关注焦点。Sandaunet的研究发现,网络自助组织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参与方式,但也更容易出现不参与或中途退出的现象,而避免回顾痛苦经历、难以建立在组织内的合适位置等都是阻碍癌症患者参与网络自助组织的重要因素。(16)而此阶段的研究方法从原有的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叙述分析拓展到参与行动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研究问题也越来越突破原有的组织内部,更多的关注自助组织对整个社会福利体系和医疗体系的影响和意义(17),社会因素对自助组织发展的影响(18),同时部分学者开始留意到自助组织的分化,将机构化的自助组织和自助小组区别开来,讨论自助组织机构化的组织动力。(19)
从几十年来自助组织研究问题的变化,不但可以看出对自助组织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对自助组织的态度和视角的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个方面:一是研究对象上,认为自助组织不仅仅是弱势群体缓解其基本生存压力的工具和途径,参与自助小组的人已由弱势群体扩大到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参加自助组织的动机是获取自助组织提供的独特社会资源。二是在功能上,从强调自助组织对社会问题的补救功能,转变为强调自助组织作为潜在共同体在建构个人的社会身份、创造良好社会关系,增强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积极改善功能。(20)
三、自助组织研究的主要视角
从19世纪70年代自助组织开始涌现至今,各时期的具体研究各有侧重,但整体来看,大致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的:
(一)组织角度:自助组织作为非政府组织的草根形式
组织角度首先将自助组织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由于自发性是自助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常被当作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NGO)的一种形式。这一个脉络主要由两种思路构成,一个是从生态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自助组织的多元社会关系,包括政府的支持、新闻媒体的关注,及其他民间组织、专业机构的合作等,属于外部视角。尤其鉴于自助组织内部同质性较强,内部资源有限,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也造成其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较低,因而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建立就成为重要的获取资源,发展自身的途径。很多研究证明自助组织与全国性自助机构、其他机构、专业组织等有着不同的正式关系,并且这些关系对自助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贡献(21)。
与此相对,能力建设的思路则是立足自助组织内部因素探讨其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能力建设从字面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机构或一个人能够实现其需要创立的新事业或建立的新设施所具备的主观条件(22)。自助组织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造成了分析其能力建设问题时的独特性。一方面,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强调组织性,它是一个机构为了实现机构的愿景和宗旨而应拥有的筹措和管理社会资源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自助组织在特征上又有着较强的反结构化倾向,这与强调组织性的能力建设存在着某种张力。组织能力的提高如何与自助功能的发挥协调一致是摆在每个自助组织面前的重大问题,而自助组织自身的定位是问题的根本。
另一个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领域的关注焦点是围绕着能力建设的主体、责任和本质等问题展开的。有人就曾集中讨论了“谁的能力”问题,提出弱势群体应该成为能力建设的主体。同时还指出不能孤立、简单地看待能力建设,要避免产生依赖性,减轻国家的责任等(23)。这些深入思考对于理解自助组织能力建设大有裨益。在这个思路下,自助组织的组织特征、对新成员的吸引能力、领导能力等因素都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并展开了众多的经验研究。
相比之下,少数对中国内地自助组织的研究则显示,目前的自助组织大都处在发展初期的起步阶段,各方面能力不足表现的比较明显,同时需要加速能力建设的方面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同时,自助组织发展的初期阶段的能力建设的基点在于实现从初级社会群体向社会组织的转变(24)。
(二)工作方法角度:自助组织作为专业服务的一种策略
这一研究视角注重从操作层面分析自助组织作为一种服务方法和策略的介入过程。例如,自助组织的发起、运作过程分析。这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自助组织从筹备、成立、管理、发展等各阶段的规划(25),到组织活动设计、活动技巧等各种技术性问题。此外,伴随自助组织形式和领域的多样化,其运作模式也更加丰富,很多研究关注特定类别的自助组织的运作模式。例如,Dibb和Yardley通过经验研究分析“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在长期病患自助组织运作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基本变量的情况下,积极的社会比较对其病症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而负面的社会比较则有负向的调节作用,从而强调长期病患自助组织运作中要注意突出积极社会比较。(26)
在对自助组织运作模式的研究中,不管具体的运作模式有多大差异,将弱势群体从受助者(helpee)的角色转化为帮助者(helper)都是自助组织运作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同时,自助组织运作模式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其方法和过程,更重要的在于它对传统的治疗及照顾模式的改变和挑战。(27)传统的治疗和照顾模式往往是以个人为对象的,其方法和程序发展都是在个体服务对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自助组织则提供了一种以解决群体共同问题为策略的治疗和照顾方式。正是因此,自助组织常常作为一种团体工作方法在医疗和照顾实践中广为运用。
(三)福利实现途径角度:自助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福利资源
从社会层面来分析自助组织,其研究关注点在于如何从社会政策的角度为自助组织——一种福利资源——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促使其更好地发挥和发展。
“由于参与强度、涉及问题和支持类型等方面的原因,自助组织是整个社会福利传送网络的重要资源”(28)。在众多的社会福利资源提供途径中,自助组织具有参与程度高,对问题与需求最为了解,可以提供日常化的,及时的,平等的相互支持等独特优势,具有不可或缺性。
自助组织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社会政策的支持,从社会政策的角度为自助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是很多研究的切入点。通过自助组织传递社会福利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助组织获取外部资源和支持,并有效转化为内部资源,再传递给每个成员个体的能力大小。作为社会福利和社会成员间的中介者,自助组织不但需要组织成员的投入和努力,更需要通过社会政策将自助组织与社会福利体系紧密连接起来。只有如此,自助组织才能充分发挥传递社会福利的功能。基于此,建立自助组织和其他支持、服务系统的合作结构,成立自助组织资源中心以方便自助模式的运作等都是这一政策视角的具体体现(29),而如何建立自助组织与社会福利体系的有效联系成为这些研究的共通点。与此同时,自助组织的蓬勃发展及其倡导性活动也促进了社会政策的完善和调整,比如说服务使用者参与(service user involvement)的理念逐步开始在政策层面得到重视和体现、社会政策对特殊群体和问题的关注等。
四、自助组织的福利功能
几十年间,自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与其多重功能的发挥密不可分。而对自助组织的功能的讨论和分析也是相关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剖腹产子母亲的自助组织的经验研究总结出其五项功能:提供信息;同辈情绪支持;提供参照群体和角色模式;提供帮助他人的机会;提供女性的意识和控制力等。(30)而在一项对发育不全的儿童家长的自助组织的经验研究中,则将其功能概括为:教育功能,主要指自助组织带给成员的信息、知识和价值等;认知功能,指自助组织给成员提供了机会来形成各个层面的角色模式。自助组织的参与有利于成员建立社会联系,带来更多的社会角色体验;保障功能,指自助组织充当了一个特殊的、安全的社区环境。此外,Mok从增权的角度提出自助组织对其成员和组织本身的增权有明显的效果。(31)面对各个学者的众多分析,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自助组织的功能,我们可以将自助组织的功能划分为三个层面加以介绍和讨论。
个人层面。自助组织在个人层面的功能是最为人所熟知,也是被讨论最多的。建立社会联系,发展友谊和新的行为模式,增加自信,认识新知识等是自助组织在个人层面发挥的重要功能。这些结论被大量的研究所证明。(32)自助组织创造了一个环境来鼓励参与者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交流应对共同问题的策略,相互提供情感支持。同时自助组织促发成员用新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生活,自己面对的困境,培养能力与家人、朋友、专业人员建立更好的关系。这些在自尊、生活满足、生活态度、行为和独立等方面的治疗和发展的功能都是自助组织得以出现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自助组织在个人层面的功能发挥的越突出,成员的参与度也就越高,组织也就越有可能维持和发展。
组织层面。自助组织除了在内部为其成员提供各个方面的支持外,在组织和群体层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功能。通过自助组织,成员个人的问题变成了共同的问题,有助于分享资讯、形成面对和解决相应问题的策略、原则和程序(33);组织活动可以增进社会对组织的了解和认同,引发社会对相关问题的重视,从而促进政策关注;自助组织还可以在组织层面形成一种专家-案主关系所不具备的同辈支持(peer support)关系,每个成员既是被照顾者,也是照顾者,在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自助组织自身得到成长和发展。(34)
社会层面。首先,自助组织有助于链接有价值的社会服务。一方面自助组织本身可以成为面临共同问题的组织成员的信息交换中心,成为社会服务与服务需求者之间的桥梁。成员可以在这里互相交换各种信息,而可及的社会服务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因而自助组织自然地成为了成员和社会服务的有益链接。另一方面,自助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现有社会福利体系的不足和缺失,可以将社会需求反馈到社会服务体系中。这对于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实现各项社会服务的合理衔接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其次,自助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挑战了现有的普遍以个人为主体的治疗和照顾模式。现有的医疗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是倾向个人导向的,也是以个人为最主要服务单位的。自助组织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在社会层面的重要启示就在于反思个人为主要单位的社会服务和治疗的素质,发展群体性的社会服务及治疗模式。再次,自助组织的支持模式挑战了专业视角的福利提供模式。专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要求服务的专业化被当作了理所当然的首选。而自助组织所推崇的经验性知识和经验分享展示了专业化所不一定企及的福利效果。经验性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互补才是建立完善社会福利提供模式的必然选择。
在自助组织的福利功能越来越多地得到认可的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质疑其可能的负面功能。(35)一是认为自助组织有可能增加组织成员的孤独感。因为自助组织的参与者将目光都聚集在自身的问题上,这样有可能忽视外部的视角。在Adamsen看来,公共问题不能通过个人和特定群体层面去解决,只有在整个社区层面才可以实现。而自助组织有可能使成员满足于自身群体的交往,从而相对孤立在社会之外。二是自助组织所产生的这种相对分离的作用有可能进一步导致对自助组织参与者的标签化。自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参与者的“受苦者”(victim and sufferer)角色,因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参与自助组织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负面标签化的过程。即使自助组织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后果,但它还是强化了这个过程。
这些负面功能的分析是对自助组织发展的有益提醒。是否会出现这样的负面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助组织对自身的理解和定位。内向型的自助组织如果过多地关注自身,而忽略通过组织的层面调动社会资源就很有可能强化其潜在的负面功能。而自助组织的意义很大程度就在于利用组织的优势去调动社会资源,建立社会联系以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
自助在现代社会福利的实现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大量的自助组织在面临共同困难的人群中自发出现和发展,与专业化的、正规的社会福利机构相得益彰,成为社会福利实现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工作研究与实务的本土化探索中,倡导自助理念,提升自助能力,培养和发展自助组织,协助自助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自助与他助的融合,是契合社会工作根本价值的策略选择,也是需要持续专业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Katz,A.H.Self-help in America:A Social Movement Perspective.New York:Twayne,1993.
②Lieberman,M.A.Help Seeking and Self-help Groups.In Morton A.Lieberman,Leonard D.Borman,and Associates.Self-help Groups for Coping with Crisis.Jossey-Bass Publishers,1979.
③Tax,Sol.Self-help Groups:Thoughts on Public Policy.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76,12,part 3,pp.448-454.
④Pancoast,D.L.,Parker,P.& Froland,C.Rediscovering Self-help:Its Role in Social Care.Beverly Hills:Sage,1983.
⑤Gartner,A.& Riessman.F.Self-help in the Human Services.London:Jossey-Bass,1977.
⑥Borkman,T.Understanding Self-help/mutual Aid: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the Commons.New Brunswick,N.J.Burgers University Press,1999.
⑦(33)Wilson,J.Self-help Groups:Getting Started,Keep Going(2nd.).Wilson,Sherwood,1998.
⑧Lavoie,F.,Borkman,G.& Gidron,B.Self-help and Mutual Aid Groups:International and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New York:Haworth Press,1994.
⑨同6.Borkman,T.Understanding Self-help/mutual Aid:Experiential Learning in the Commons.New Brunswick,N.J.B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9.
⑩Gottlieb,B.H.Mutual-help Groups:Members' Views of Their Benefits and of Roles for Professionals.In Borman,L.D.,et al.Helping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Self-help and Prevention.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1982.
(11)Katz,A.H.& Bender,E.I.The Strength in Us:Self-help Groups in the Modern World.New Viewpoints,New York,1976.
(12)(28)Dubois,B.& Miley,K.K.Social Work:An Empowering Profession(4th ed.).Allyn & Bacon:Baston,2002.
(13)Lieberman,M.A.,Borman,L.D.etc.Self-help Groups for Coping with Crisis:Origins,Members,Processes,and Impact.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9.
(14)Kurtz,L.F.Self-help and Support Groups: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7.
(15)Powell,T.J.Understanding the Self-help Organization:Frameworks and Findings.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4.
(16)Sandaunet,A.G.The Challenge of Fitting in:Non-participation and Withdrawal from an Online Self-help Groups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2008,30(1),131-144.
(17)Wong,D.K P.& Chow,S.F.Beyond Clinical Trials and Narratives:A Participatory Sction Research with Cancer Patient Self-help Groups.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2006,60,201-205.
(18)(21)Wituk,S.A.,Shepherd,M.D.,Warren,M.& Meissen,G.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rvival of Self-help Groups.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2002,30(3),349-367.
(19)Archibald,M E.A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of National Self-help/mutual-aid Organizations.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07,36(4),598-621.
(20)熊跃根、何欣:《我国城市弱势群体自助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建构与发展——北京市病残青年俱乐部的个案研究》,载《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2)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23)Pearce,J.& Eade,D.Development,NGOs,and Civil Society:Selected Essays from Development in Practice.Oxford:Oxfam,2000.
(24)何欣:《中国城市残疾人自助组织能力建设——以一个北京的个案为例》,载《法制与社会》,2006(3)。
(25)伍杏修、潘风贤、周秀芳、黄金凤:《自助组织手册》,香港,香港复康会社区复康网络,1997。
(26)Dibb,B.& Yardley,L.How Does Social Comparison within a Self-help Group Influence Adjustment to Chronic Illness?:A Longitudinal Study.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6 (63),1602-1613.
(27)(35)Adamsen,L.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elf-help Groups:Reflections on Conceptualization and Social Processes.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1,35(6),909-917.
(29)Humphreys,K.Circles of Recovery:Self-help Organizations for Addict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30)Lipson,J.G.Effects of a Support Group on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Cesarean Childbirth.In Borman,L.D.,et al.Helping People to Help Themselves:Self-help and Prevention.New York:The Haworth Press,1982.
(31)Mok,B.H.Organizing Self-help Groups for Empowerment and Social Change: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an Empirical Study in Hong Kong.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2005,13(1),49-67.
(32)Barlow,S.H.,Burlingame,G.M.,Nebeker,R.S.& Anderson,E.Meta-analysis of Medical Self-help Group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oup Psychotherapy,2000,50,53-69.
(34)Munn-Giddings,C.& McVicar,A.Self-help Groups as Mutual Support:What Do Carers Vaul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06,15(1),26-34.
标签:社会福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