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段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与有效性,是一种将现实生活、具体情境与书本知识相互剥离的错误行为。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点在初中语文课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编写者意图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提升,同时更好地认识与感受世界,获得情感、技能的全面提高。但自目前来看,初中语文教学与现实情境脱节严重,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开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与相关人士商榷。
现代教育家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这就表示,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拥有一个舒适的教学氛围,而拥有好的教学氛围也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开展初中语文情境教学,也就是要在书本知识与具体情境中搭建一座桥梁,以此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与感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以《过故人庄》这首古诗的教学为例,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没有真正感受到农家生活的恬静与舒适,也难得深刻感受故友之间的情谊,因此,多数学生对这篇古诗的理解是抽象局限的,并不能获得直观具体的情感认知。此时,教师需要营造一个舒适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犹如来到宁静的乡村,犹如坐在绿树环绕、虫鸣鸟啼的农家做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描述,通过展示相应的图片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经历的农家生活达到目的。在舒适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逐步忽视课堂的压抑气氛以及教师带来的压迫感,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到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并在其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在建构知识的同时获得全面提升。
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活用生活化教学,即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书本教学相互联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与领悟。如讲授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过程中,虽然多数学生能够从文中感受到大自然遭受破坏的悲凉,但这种感受却是表面的,并不能对学生产生足够的情感冲击。因此,教师让学生展开回忆,引导学生联想在自己生活经历中逝去的事物。部分学生联想到自己曾经养过的宠物因病死去,也有学生想到了美丽的花朵凋零而落。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铺垫,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渲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带着相应的情绪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从而感受到作者对罗布泊逝去所产生的悲伤、哀愁和叹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环保意识,呼吁学生爱护与守护美丽的大自然。
在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中,部分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情境的设计与安排。从整体上说,整堂课的效果与表现力都非常出色,学生的参与度也极高,但矛盾的是教学成果却并不明显,这一点让教师感到困惑。针对于此,教师应该考虑到初中语文情境教学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情境教学需要用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感悟,但其本质仍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只有把握正确的尺度,才能发挥情境教学的效力,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云南的歌会》的教学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云南的民歌,或者向学生展示云南歌会的盛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把控工作,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注意力的调节。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歌曲的欣赏后及时地询问学生云南的歌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利用课堂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教学内容中,避免学生在更有吸引力的情境中迷失。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等。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它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新方向。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总结与交流,逐步完善情境教学法,尽量发挥情境教学的效力并规避其具有的负面影响,达到推动教学发展的目的。
论文作者:梁晶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0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知识论文; 学科论文; 目的论文; 经验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