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比“变身”研修,过程“蝶化”能力——柯城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之“海选”模式摭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变身论文,海选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城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0年3月,首次采用“海选”的形式组织全区的课堂教学评比,并在其后的课堂教学评比中,继续摸索完善,创建了初中数学“基于‘海选’的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模式”.“鼓励全员参与,力行差额评比”是“海选”的根本特点,其基本组织流程如图1所示.
“海选”中,理论与实践并重.笔试采用现场教学设计评比、现场作业设计评比、现场解题命题评比、业务知识竞赛等形式;面试则安排说课评比、微型课评比、设计答辩评比等;课堂教学评比主题化,选择平时教学中的疑难课型或核心知识,如初三第一轮复习课、实数运算教学(浙教版课标教材安排在七年级)、二次函数图象性质、同底数幂的乘法等;评比之后,所有参赛选手撰写活动反思.同时,组织“海选”的过程中,关注城市与农村教师的均衡发展,兼顾青年与中年教师群体的业务成长.
实践证明,这种以赛带训、赛训一体、研训结合的教学评比新方式,对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一、务本求实,赛训一体,评比“变身”研修
“海选”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和引领教师的业务成长,因此,对于每一个选拔的平台,在实施中,笔者都努力使它成为培训教师的“无形讲台”,将比赛变身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研修,使教研效益得以增长.
(一)变“教学设计评比”为“教学设计的理念与规范研修”
在平时的教学调研活动中,常常发现教师忽视教学设计的规范性,缺少钻研理论的精力,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信心与能力.针对这一现状,在2010年的“现场教学设计评比”中,笔者设计了“教学设计范本”,将整份卷子分成三个部分:课前系统部分(30分);课堂系统部分(60分);课后系统部分(10分).其中的“课前系统部分”引导教师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包括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等六个方面进行钻研;“课堂系统部分”则要求教师从教学环节、学习过程、设计意图三个方面进行撰写;最后,在“课后系统部分”让教师“模拟写出本节课的教学后记”.
整个教学设计范本实际上是笔者精心为教师准备的培训作业,使得教师在参赛的同时接受理论与规范的培训,从而知道怎样去完成一次科学的教学设计.
(二)变“作业设计评比”为“作业设计的原则和要求培训”
浙教版课标教材在新授课的每一课时均安排有“做一做”、“课内练习”、“作业题A”、“作业题B”、“作业题C”等五个层次的练习题;在每章结束也相应安排有章节的“知识梳理”与“目标评定”.在教学调研中,笔者发现教师常常忽视对教材中练习题的处理,对新课不能完成的剩余习题往往弃之不用,课外作业另行布置学校征订的教辅资料.在复习课的作业设计中,随意而为的现象更是严重.为了扭转教师“重教辅轻教材”、“重布置轻设计”的作业观,2012年,笔者策划了“现场作业设计评比活动”.赛前2小时在网上公布作业设计的课时内容,允许选手赛前准备好相应的纸质资料.在比赛现场,发给每位选手一份作业设计的要求,要求选手设计出八年级下册“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复习(第1课时)”的课内与课外作业.具体作业设计要求如下:
设计依据(30分)
1.能准确把握课标对本章节内容的要求;
2.研究教材习题的设置;恰当把握“一元二次方程应用”复习教学的尺度;
3.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背景;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设计意图(20分)
1.符合课标和教参、教材要求,能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2.设计意图明确具体,章节特点、年段特点突出;
3.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作业目标和内容,体现高效、轻负.
内容设置(40分)
1.准确把握教材,落实训练点,例题与练习题的选择能配套;
2.内容的设置难易得当、梯度合理,体现分层次教学;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沟通课内外学习,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能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复习题与作业题,有机整合作业本与学科资料;
5.能有效利用学生平时的错题.
反馈措施(10分)
1.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方法明显、恰当;
2.例题与练习的反馈措施明确有效;
3.设计中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体现明显;
4.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不同的要求.
课内与课外作业的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密切相关.从现场评比的结果看,教师基本能围绕着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开展作业设计,在规则的要求下,也能较好地利用教材资源进行设计,出乎意料的是,很少有人设计作业的反馈措施.笔者以为,“作业反馈”包括了作业完成、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作业订正等环节的组织形式、学习方式,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关注.赛后的反馈中,教师普遍认为笔者制订的作业设计细则要求,既是赛场的指导纲要,也是赛后的培训资料,能唤起教师对作业设计的研究意识,并指导和规范教师的常规教学行为.
(三)变“说课比赛”为“教育教学理论的补习”
在第二轮海选中,开展了说课比赛.为了促进教师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努力用科学的理论来支撑和引领自己的课堂实践,笔者将第一轮教学设计的课题内容“作三角形”作为说课比赛的内容.针对教师普遍缺乏撰写说课稿的经验与方法这一现状,将指导方案转化为一份详细的说课评分规则(见表1)分发给各位参赛教师及各教研组,并公布在柯城区初中数学教研网上,便于教师对照,并进行相应的理论补充.
说课的意义,在于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反复论证与反思.说课教会教师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提炼,用科学的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教学更趋理性完美.笔者将整个论证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说教材教法”、“说课堂结构”、“说教学过程”、“说评价反馈”.在“说教材教法”环节,引导教师从课标、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五个方面进行阐述.由于本课内容是“作三角形”,在“说教学过程”的环节中,强调“渗透数学文化”,引导教师解读尺规作图的意义.将“说评价反馈”环节独立在“说教学过程”之外,目的是引导教师重视评价,充分预设.在“教师素养”栏目,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特别提出了“专业用语准确,语言规范、简练、逻辑性强”的要求.
在各校选手的准备过程中,教研组的校本活动开展紧紧围绕这份说课细则,团队学习相关理论,打磨说课稿.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培训方式.
优秀案例:“作三角形”说课稿节选.
1.教材分析
2.学情分析
(1)学生的起始能力.
初一下学年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生的背景知识.
可以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作角平分线;
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
(3)学生的思维方式.
部分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模仿作图的层面,只有少部分学生会想到分析作图依据.
3.教学目标分析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5.教法学法分析
采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尝试的教学方法,结合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具演示的教学手段.
由于尺规作图与学生先前学的作图在原理和方法上都有较大区别,教师宜采用教师示范引导、学生模仿尝试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学生有着好奇心强、好动但易交流的特点,所以采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的教学手段.
6.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历史背景:
尺规作图源于希腊,一些古希腊人认为,几何作图也应像体育竞赛那样,对作图工具作明确的规定,否则就不易显示谁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
用尺规三等分角是那个时代产生的一个著名的谜题,让许多数学家冥思苦想了几个世纪.虽然这是个不可能的尺规作图题,但它促进了一些数学思想的发展.
尺规作图以它特有的魅力,使无数人沉湎其中.连拿破仑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对尺规作图津津乐道,传说他还编了一道尺规作图题向法国数学家挑战.他出的题目是:“只准使用圆规,将一个已知圆心的圆周四等分.”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介绍尺规作图的历史背景,从而引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教师强调尺规作图与学生以前画图的区别,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2)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情境:“豆豆家里的三角形镜子破了,只剩下一个角,但不想带着去店里,你能帮他在硬纸板上画一个角等于这个角吗?”
问题1:利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使它等于已知角.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经历过的事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能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的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学时采用教师与学生一起操作示范,学生模仿的方法.在与学生一起操作的同时,教师提示学生尺规作图要保留作图痕迹,并写出作法和结论.
想一想:将你作的∠A′O′B′与∠AOB进行比较,它们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和学生一起探求作图的合理性,要求学生推理证明.这一环节体现了直观操作与推理相结合的思想,保证了作图和说理的有根有据、规范书写.
问题2: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及夹边,求作这个三角形.
问题3:已知一个三角形,能否作一个三角形与它全等?你的依据是什么?
归纳:结合问题2、问题3总结方法:一般情况下,已知两角夹边,先画边.已知两边夹角,先画角.
【设计意图】教师帮助学生规范作图语言,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体会尺规作图方法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的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作图的原理.学生可能会说:剪下来,重叠比比看.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做法,但考虑到有时材料不能剪,那么只能用推理证明.这样再次体现了直观操作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数学原理.
问题4:已知线段AB,用直尺和圆规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3)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4)小结回顾,自我反馈.
(5)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7.设计说明
(1)关于教材处理.
(2)关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
(3)关于评价: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同时,课堂中采用口答、课堂观察、当场练习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四)变“课堂教学评比”为“全员教学实践研训”
通过海选的三轮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参赛的教师以及他们身后的“智囊团”们,实际上共同经历了三次业务培训.终极的舞台——课堂教学评比,又可以带给全体教师新的收获.
(1)借助校本教研,打磨课堂.
在抽签确定上课内容和正式比赛之间,笔者留给教师4天的校本教研时间.为了让校本教研更有效,又制定了“柯城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评价表”,并上传至学科教研网站,让各教研组参照这些标准,打磨课堂细节.
(2)借助现场观摩,学习研究.
课堂教学评比与观摩是广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之一,是难得的学习和研究机会.因此,在活动通知中明确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参加观摩活动.每一次评比观摩活动,教师参与率均在80%以上.
(3)借助网络教研,扩大影响.
每名选手在赛后都将得到各位评委的一份课堂教学评价建议表,详细记录了每位评委对该选手课堂亮点的提升和不足的指正.选手结合这些意见与建议,在赛后一周内写出课后反思,并与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一起统一上传区学科教研网站,供广大教师学习参考,让优质资源得以共享.
二、有效参与,过程“蝶化”能力
实行“海选”已有三年,教师对“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比赛追求的是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功利的结果;评比不再是用外力“打造”名师,而是教师自发修炼“内功”.在教研室的有序组织下,各位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每一轮的主题式研训之中,教学专业技能素养得以提高.辛苦的准备过程、紧张的比赛历程成为了教师自身教研能力提升的“蝶化”过程.
(一)校本教研开展有序高效
校本教研是教师最日常的研修平台.通过每年一次的评比活动,让校本研训不再“各自为政”,有了统一的主题和研究内容.群体式参与,让教师之间加强了交流,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切实促进教研组建设,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其中两所学校的备课组、教研组分别被评为市级先进备课组、市级先进教研组.同时,通过强、弱学校之间的联盟教研,促进了区域的教研水平均衡化发展,提升了每位教师的教研能力.
(二)教师理论素养整体提高
每一位参赛教师、参研教师,都是评比活动的主体.在有针对性的活动方案指引下,多样的活动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帮助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研活动经验和写作素材,教师学会了学习、实践与思考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有了整体性的提高.
(三)城乡教师素质趋于均衡
农村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往往苦于没有良好的载体和有效的指导.在历轮历次的主题化、细则化、专业化的评比中,农村教师“研之有物”,从而“言之有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在2010年的“现场教学设计评比”中,农村教师获一等奖的比例为33%,二等奖占42%.在2011年的“解题命题评比”中,一所农村初中荣获组织三等奖,超过了两所城区初中.在2012年的“现场作业设计评比”中,摘取桂冠的是农村初中教师,一、二等奖获得者中,农村教师占50%,三等奖获得者中,农村教师占77%.从评比结果可以看出,城乡教师的素质差距在缩小,整体师资水平趋于均衡.
(四)区域教研深入开展
柯城区数学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化,除5位教龄在5年内的职初教师之外,其余教师均度过了以经验的积累为主的第一次专业发展期,面临着专业发展的第二次成长:结合理论反思自己的经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成功“变身”,正是源于对教师需求的了解、理解和尊重——教研员认真调研访谈、制订方案、撰写各轮评比章程规范,用踏实、平实、扎实的工作方式与教研形式,让教研活动富有学科特色与专业化.如帮助教师通过活动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掌握所教学科内容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技能;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掌握所教学科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了解中学生在学习具体学科内容时的认知特点;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等.教师经历研与训,积累与完善学科教学知识,有效完成专业的二次发展.
柯城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的“海选”活动贴近教师的进步需求,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活动的成效也得到了科室同仁们的认可,“海选”方案、细则被多人借鉴,并在全区各学段课堂教学评比中推广实施.
标签:课堂教学论文; 尺规作图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