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
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介综合起来进行辅助教学,将其运用到能够说明问题的地方去,打破了时间、空间、学科等方面的局限性,优化了教学环境,使教学更加轻松、便捷。
二、 化静为动,展现知识形成过程
出于对学生的兴趣、特点的重视,现行教材在教学内容呈现上,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但这些信息资源只能以静态的画面编入教材,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弄清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而多媒体课件用动态演示,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不仅能活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化静为动策略,将抽象的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再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寓教于乐,硕果累累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某些枯燥的知识传授、乏味的课堂练习,学生毫无兴趣可言。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运用一些活灵活现的Flash动画或者制作一些小游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进了教学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体的转化,从而使学生在快乐中获取了知识,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和趣味性,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四、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可以迅速地把课程资源显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大量节省教师讲课、板书的时间,又可以使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同时,教师也可以把大量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与思考,通过学生自主实践,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五、 网络学习平台,教师与学生的纽带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全方位的互动,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和范围。
一方面,学生可以从网络平台上得到更多的知识信息,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网上自主学习、讨论、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进而提高了学生搜索、收集、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自主地学习,而且大大丰富和充实了课余生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另一方面,教师的备课可从网络平台中获得更多教学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方便地、有选择地比较教学信息资源,然后向学生进行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
当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的一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具体体现在:
一、 过分依赖多媒体,忽视了师生间的交流
在一些课堂中,有的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把上课的精力放在了电脑上,忙于点击鼠标。一会儿是文字,一会儿是图片,再过一会儿又有音乐声起,再加上课件制作过程中,细节处理上的不完善,导致上课时手忙脚乱,影响了正常教学。与此同时,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一方面,教师不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收到启发。
二、 追求形式,滥用多媒体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因此,在备课时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制作多媒体课件,想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然而这样滥用多媒体,反而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时通过教师的语言、扮演、手势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等反馈手段,教师灵活掌握教学策略,因势利导,会获得更好的效果。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似乎更有价值。
三、追求华丽,忽略课堂教学的本质
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外表精美而没有实质内容;有的教师一味的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以期引起学生注意;有的教师插入了过多的动画或视频文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视觉、听觉产生了疲劳,同时出于好奇,分散了注意力,忽视了教学内容,造成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四、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教学迫使学生学习被动
欲速则不达。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信息量增大,知识传授节奏增快,难免造成重点不突出、信息过多过滥,从而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网络垃圾带来的不良影响
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诱惑。对于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来说,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染上网瘾,这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对它的使用要适时、适当,它不能替代一切传统教学手段,只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于教学关键在教师。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
论文作者:赵凤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知识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多媒体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