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证&以“德”、“仁”、“和”、“善”为例_道德论文

中国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证&以“德”、“仁”、“和”、“善”为例_道德论文

汉语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释——以“德”、“仁”、“和”、“善”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为例论文,传达论文,符号论文,道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6)04—0051—03

语言是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外化,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世界各大语言体系中,汉语具有十分独特的面貌,被誉为是中国文化的缩微系统。了解作为语言载体的方块汉字并发掘其中蕴含的广博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对于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字纪录的义项系统所保存的文化、蕴涵的观念构成了特殊形态的中国文化思想史料。汉字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要素,具有原生态的厚实。从新的视野关照汉字体系,即是从基本的义项单位发掘人文精神元素,去探究中国学术思想的研究。

通过从符号的角度对汉字进行文化研究并与现实对接,以重塑现代人的道德文化,本文仅从汉语符号的结构意义上传达其人文信息,对其符号文化学意义所承载着的道德判断作如下考释。

一、符号“德”的道德判断

古文“德”字,由“直”符和“彳”符结体构形,“直”属古音定母职部;“德”在上古音韵中系端母职部,在中古音韵属于端母、德韵、开口、一等、入声、曾摄,其有”“通衢道路”义;正像《甲骨文字典》所描述的:“象四达之衢,人所行也。”[1]

臧克和推论“德”字古文取象意义:在初民看来,在道路旁边或中央画成表示正直有当的“直”符,即可确保行为的准确无误,也就等于具有了避免越轨偏差的巫术效力。“德”既由“直”得声受名,也就具有了一般的“正道直行”的字义。原初的道德形态是取象于“道路”的,这从“德”多与“道”合成词语也可以发现关联,如“德行”、“道德”等。[2](P116)

我们看到“直”字从“目”,从“十”。《说文解字·区部》:“直,正见也。”《说文解字·彳部》:“德,升也。”《说文通训定声·颐部第五》引书证《书·皋谟》:“直而温。”郑玄注:“谓身行正直。”

《说文解字·目部》:“目,人眼象形中瞳子也。”

《说文解字·十部》:“十,数之具也,‘━’为东西,‘│’为南北, 则四方中央备矣。”

“目”符上是“十”符,表示目光的方向,“直”符下面“一”;“一”下面是“心”,表示心像目光一样直。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德”字的道德判断为,人与人交往心思要与眼光一样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为人处事坦白、率直、真诚,说话办事经济简洁,不绕弯子,直截了当就有“德”了,通常亦称“德性”好。

《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溶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3]

在此“德”体现在音容仪表,为人态度上要端正,严肃,通常亦称“德行”好。

又因为《说文解字·正部》:“正,是也。”

《说文解字·是部》:“是,直也,从日正。”

《说文解字·区部》:“直,正见也。”

还因为《说文通训定声·鼎部第十七》:“政所正不正者也。”

《说文解字·攴部》:“政:正也。”正:合乎道德律令的。

所以“行得正”,亦可称为“行德政”也。

《说文解字·宀部》:“定:安也。从宀从正。”

所以“行德政”,就是要确保政治上的安定。

《说文解字·囗部》:“善,吉也。”

《说文解字·口部》:“吉,善也。从士口。”

《说文解字·士部》:“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又因为《尔雅·释诂》:“士,察也。”郭璞注:“士,理官,亦主听察。”郑玄注:“士,察也,主察狱讼之事者。”“‘吉’所以从‘士’符,在原初既取象于‘矢’,由此而有‘直’义,由此而与‘德’字合,由此‘吉’亦具备正直的品格,由此而指向专一之义,由此又与‘德’字相应。”[2](P123)

今天我们所说的行善事,其道德判断就叫“积德”,这从该汉语符号的推断中也找到依据。

综上推论,符号“德”的道德判断归纳如下:

第一,人与人交往心思要像眼光一样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为人处事坦白、率直、真诚,说话办事经济简洁不绕弯子,直截了当就有“德”了,通常亦称“德性”好。

第二,“德”体现在音容仪表,为人态度上要端正、严肃,通常亦称“德行”好。

第三,“行得正”,亦可称为“行德政”也。“行德政”,就是要确保政治上的安定。

第四,品格正直,行善事,亦叫“积德”。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靠建立在封建宗法社会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来维持社会秩序的,因此高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用政法来诱导人民,并用刑法来治理人民,用礼教来感化人民,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道德教育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儒家“德”之观念主张,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因此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反映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有关的文化形态的词汇占了相当的比例。

二、符号“仁”的道德判断

《说文解字·人部》:“人,天地之行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段玉裁注解书证云:“《礼运》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 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按禽兽草木皆天地所生,而不得为天地之心,惟人为天地之心,故天地之生此为极贵。天地之心谓之人,能与天地合德。果实之心亦谓之人,能复生草木而生果实,皆至微而具全体也。‘果人’之字自宋元以前,《本草》方书诗歌记载无不作‘人’字;自明成化重刊《本草》,乃尽改为‘仁’字。于理不通,学者所当知也。仁者,人之德也。不可谓人曰仁,其可谓‘果人’曰‘果仁’哉?金泰和间所刊《本草》皆作‘人’,臧袁廷梼所。”[4]

《说文解字·人部》:“人,亲也。从人从二。”从人从二,表明“仁”直指群际关系。

《说文解字·人部》收字“大徐本”列正文245字、重文14字、新附18字,是收字最多的一部。其语义场涉及人的品性、行为、举止、心理、仪表、状貌、才情、生老病死等。

以上我们看到了“民为贵”的“人本”判断,还看到了“仁”这个汉字符号所传达的道德判断。

《春秋元命苞》:“仁字二人为仁,言不专于己,人亦施与也。”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寻二、仁音皆日纽,是从二得声也……仁训亲也……郑记中庸注,仁读如相人偶之人。相人偶,正为亲昵也……仁之为义,止明相亲……言行无二曰仁。”[5]

“仁”字反映了人本性的特征。“仁”字从人从二,可见它是针对群际关系而言的。《礼记》、《孟子》说:“仁者,人也”,《释名》、《广雅》亦说:“人,仁也”。“人”、“仁”互释,表明群际之间亲密的关系是人的本性所至。“人”、“仁”同音同源,体现了“民为贵”的“人本”观念。顺从为“从”,反从为“北”,体现了从“人”的内在本性到外在的行为之间在必然关系中所建构的“仁”的道德规范,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蕴涵着的建立温情脉脉、相处和睦的群际关系的道德理想。

三、符号“和”的道德判断

《说文解字·口部》:“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说文解字·禾部》:“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垂省,垂象其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禾部》,把“得时之中”订正为“得之中和”。其依据是“禾”“和”叠音。[6]

“禾”与“和”同声其义亦同,其所隐含的道德判断,中国古籍早有所论。

西周末年的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国语·郑语》)

春秋时代,齐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晏婴认为:“和”是集合许多不同的对立因素而成的统一。“和”如羹汤,加上佐料、鱼、肉,用火力烹调,使各种味道调和,吃起来好吃;音乐必须有清浊、大小、长短、哀乐、刚柔、迟速、出入、周疏等,声音才能“相济”从而“和”成乐曲。他还认为,君子之间应当“和”,政治才会清平。(《左传·昭公二十年》)

《管子·小问》篇:“苗,始其少也。眴 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由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

《说文解字·口部》:“和,相应也。”即调和相应也。

《礼记·乐记》:“和,故百物皆化。”“乐者,天地之和也。”

《正蒙·诚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也。”

《周礼·地宫·大司徒》:“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叫之和。”

《礼记·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故君子和而不流。”

《礼记·祭仪》:“内和而外顺。”“以致天下之和。”“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

《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歌乐者仁之和也。”

《礼记·乐记》:“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又《说文解字·言部》:“谐,詥也。”

《说文解字·言部》:“詥,谐也。”

《玉篇·言部》:“谐,和也。”

古人从羹汤的味道调和,音乐的调和相济,论及政治上的调和相应,天下的和谐,生命的和谐等等精神理念,道出了“天和”、“人和”、“中和”、“仁和”的道德理想,以及“刚柔相和”、“内和而外顺”、“和为贵”的价值判断。

四、符号“善”的道德判断

在中国文字符号系统中,“善”的道德判断由来已久。在中国古典文献中,羊即是“温顺”、“吉祥”、“福善”之象征。

“善”字由羊的叫声取意,羊声和悦,又好群居,因而,在汉语符号系统中,“羊”负载着仁、义、礼之道德判断。

《说文解字·示部》:“祥,福也,从示,羊声。一云善。”“羊”与“祥”同声同义,羊声和悦,可谓仁人之善言也。

《说文解字·羊部》:“群,辈也,从羊君声。臣铉等曰:羊性好,群故从羊。”

《说文解字·口部》:“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于是可以推断,作为人伦之杰的君子,理当像羊那样和睦;人应当合于仁、义、礼之群体,相处和睦方为“善”;温和、顺良、合群、谦让、谦逊亦谓之“善”。

此外,汉语符号系统中还保留着“正直为善”的道德判断。

“正直为善”的原始佐证,鉴于臧克和的推论,“羊”还具有洞察明辨诉讼双方是非曲直的“神性”;据他考证中国文字系统中“羊”保存了古老的“神判之象”即“神判之善”,因为“生直”的确诂便是“性善”。[2](P132—137)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化属于以求善为目的的伦理性文化,而“善”、“群”这两个汉字则从一个侧面表示了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善”字由羊的叫声取意,羊声和悦,又好群居,因而羊又被视为有仁、义、礼之德;而“羊”与“祥”同声又同意,羊言之和悦就类比仁人之善言;“群”字从羊君声,君又兼表意义,意为作为人伦之英杰的君子应该像羊那样温和、顺良、合群、谦让、谦逊、相处和睦。由羊、羊声、羊群到人群,到合乎仁、善礼仪的群体,以及“羊”字保存了古老的“神判之善”、“正直为善”的道德判断等,其可会通的文化学意义十分丰富。

著名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科学》一书中说道:全部文化(文明)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得以永垂不朽。[7]

收稿日期:2006—02—14

标签:;  ;  ;  ;  

中国符号系统所传达的道德判断考证&以“德”、“仁”、“和”、“善”为例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