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论文_郑家浩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论文_郑家浩

郑家浩

440921198305xxxx16

摘要: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信息化特征变得越来越明显。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农业机械的电子信息化。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当中是非常正确的选择,此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还能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革。本文结合多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对电子信息技术以及此技术在农业机械当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探究。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农业;机械

引言: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并且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化农业目标的出现,对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加大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力度,保证此技术能够满足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各种需求。

1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作用

1.1提升农业机械设计水平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制造和管理三个方面。其中,在设计上,利用信息技术,使产品的基本参数更加清晰,设计更加合理。现行的高效计算机信息辅助设计技术为CAD技术,该技术能够准确的进行零件和整体机械设计,是加工的基础。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虚拟技术也将成为农业机械设计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多种技术的结合下,可以展示三维一体的机体模型,使设计精度更好,并降低设计成本。在设计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技术为建模,建模是参数设计的基础。电子信息技术对建模方式进行了调整,形成综合信息建模,建模中全面考虑可重用性,以缩短设计周期。

1.2提高农业机械制造水平

我国农业机械的需求逐渐增多,在这一前提下,农机制造水平就成为百姓和设计者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水平的提高中具有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柔性制造,也就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以往统一的制造方式不同,柔性制造技术将不同形状的机械材料进行程序化的柔性加工,技术包括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通过小批量针对性的生产使机械的性能满足区域性需求,柔性制造技术从需求出发,其具有更好的制造效率,避免了盲目制造,也使设备的应变能力和稳定性更强,极大的降低了设备制造成本。

1.3提高农业机械管理水平

农业机械运行管理是保证安全和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采用传统的人工检查和管理手段,不利于系统问题的及时发现,并且对操作中出现的事故无法监控,造成一些操作人员出现问题后躲避,农民的根本利益受到侵害。而在采用信息技术后,农业机械的监测由电子信息支配下完成,能够对操作人员、设备性能进行完整的监测。而设备出厂监管上,建立了电子信息监管系统,对不合格的产品及时进行修复,因此提高了农业机械管理水平。在制造管理中,减少了劳动力,降低了劳动强度。农机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其在农村地区推广的重要前提之一。

2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的问题

2.1技术认知不明确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部门或者农业工作者,虽然已经对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具有初步的认知,但是仅将其应用在有关网站建设或者对当地农业天气进行预报的程度上。没有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方面,并且也没有引起农业工作人员足够多的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并没有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这种状况,不但限制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跟不上当前新经济模式下的需求,还会加大农业工作人员的任务量,使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

2.2技术研究不够深入

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来说,其本质是一门高新技术,是当前时代下最新科学技术的结晶。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因此,在此技术融入进农业机械的过程中,肯定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研究部门投入大量的心血,才可以实现最终的电子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的组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关于这种方面的发展,并没有开展具体的研究,而且农业政府没有对研究项目起到足够的重视,最后使电子技术无法有效应用[2]。

2.3资金投入不足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在农业机械设计发展过程中,由于投入的资金、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均不足,导致技术发展缓慢,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实现存在困难。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机械设计,使用上的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的农村,其推广也受到阻碍,相关推广策略被忽略。从我国的范围来看,在农业机械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远远不足,使得农业机械信息化程度提高不明显。

2.4与实际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经逐渐提高,作为农业大国,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生产和农二发展的需求。但是在技术设计和研究上,与农村发展需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造成设备的无法真正的高效的应用,实用性下降。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性能下降问题,维修造成成本上升,而影响其在农村地区的推广。相关资源的分配不均更是导致了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受到阻碍,影响了其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

3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策略

3.1提高农民信息意识和水平

在新的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生产者,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更高的渴望,尤其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的今天,实现现代化生产是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的根本策略。笔者认为,应结合相关部门的正确策略,大力发展农业机械的现代化生产,将电子信息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合理的应用农业机械设计、管理中,逐渐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电子信息技术能力,促进农民信息意识的提高,保证其高效性和安全性。

3.2加强电子信息技术研究

对于我国当前的电子信息技术来说,还处于中游水准,并且由于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的起点较低,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最终导致技术的研究速度得不到提升,逐渐变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对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的研究,为促进技术的发展,投入大量的资源,使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具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为达成此目标,农业部门必须要了解到当前自身的发展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准存在的差距,这样才能清楚地找到自身在当前大环境中处于什么位置,才可以坚定开展研究的决心,在农业机械化领域中,发挥电子技术的优势使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3.3加大农业机械信息化投入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和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和设计现状,培养专业人员,并且适当增加资金和资源投入,使资金用到正确的地方。保证农业机械信息化的开发和研究。基于我国农业发展需求现状,合理引入发达国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

3.4结合实际进行研发

再次,为了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效果,还应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对机械的实际需求,作为农业机械设计生产的主要依据,以便确保农业机械质量能达到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并提升农业机械管理质量。此外,依据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农业机械的研发,还能够为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助力,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结束语:

农业机械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子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以及总线技术等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下,应加快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切实解决农业机械效率和安全问题。结合三农发展问题,并且加大力度,保证信息化意识,发挥农业机械在生产中作用,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宫晓琴.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分析[J].河北农机,2013(4).

[2]闵祺.解析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9).

[3]李琢.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农技服务,2015(3)

论文作者:郑家浩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论文_郑家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