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明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康复科 北京顺义 101300
【摘 要】目的:观察针刺跷脉穴位并配合患肢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70例脑卒中后伴足内翻的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刺跷脉穴位,两组均治疗30天,评价患者足内翻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足内翻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改善明显,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足内翻程度、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跷脉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足内翻,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促进康复疗效。
【关键词】脑卒中;足内翻;跷脉;针刺;康复;疗效
我国脑卒中幸存者中75%遗留以偏瘫为主的功能障碍[1]。足内翻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极大影响了患者的行走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本研究通过对治疗组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给予针刺并康复训练,与仅给予康复训练的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取得满意康复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35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50-70岁,平均(60.2 ±8.0)岁;病程3月~1年,平均(10.0±3.4)月;恢复期15例,后遗期20例;脑出血17例,脑梗死1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0-70岁,平均(61.8 ±7.7)岁;病程3月~1年,平均(9.0±4.0 )月;恢复期17例,后遗期18例;脑出血16例,脑梗死19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并表现为患侧足内翻,查体可见 病足外旋、外展,背屈活动受限。
1.3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50岁以上(含50岁),70岁以下(含70岁);(3)下肢肌力2级以上,按 Brunnstrom分期属Ⅱ期以上。
1.4排除标准
(1)年龄50岁以下,70岁以上;(2)短暂脑缺血发作,伴有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者;(3)合并其他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或有意识、认知、精神障碍患者,不能配合治疗者;(4)严重关节畸形,影响功能恢复者;(5)其他疾病引起引起足外翻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病变性质及病情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并适当采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其他对症处理。对照组除了采取常规药物及对症治疗外,只接受康复训练,治疗组除此之外,再实施针刺治疗,具体如下。
1.5.1治疗组: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组
针刺取穴:患侧申脉、跗阳、照海、交信,双侧睛明。常规消毒后,选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出品的华佗牌 0.3 mm×25 mm 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申脉、跗阳均得气后继续行针,以出现较强针感或足外翻动作为度,照海、交信均得气为度,睛明穴沿眼眶边缘缓缓刺入0.3-0.5寸,不行提插捻转,不要求得气。
康复训练:按照Bobath为主的方法进行肢体功能训练。
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共3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1.5.2对照组:康复训练组
与治疗组实施同样的康复训练。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天,共3个疗程。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1.6 评价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0天后进行。
(1)静息状态下足内翻角度的测量[3]:仰卧位,量角器轴心位于邻近跟骨的外侧面,固定臂与胫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足底的跖面平行,在静息状态下 读取量角器的度数;
(2)运动功能评定: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定患侧下肢运动功能[3];
(3)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采用 Barthel 指数分级法来评定日常生活能力[3]。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当P值小于<0.05时表示差异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足内翻角度及FMA值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足内翻角度及FMA值相比治疗前具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足内翻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FM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4讨论
足内翻是脑卒中后下肢痉挛引起的常见症状,表现为足背屈、外翻不能,足趾屈曲并内收,随意运动能力很差,是由于踝关节周围肌肉牵张反射控制紊乱所致,从解剖部位上看,胫前肌、伸趾肌、腓骨长短肌无力而胫后肌、屈趾肌、小腿三头肌痉挛,形成了足内翻[4]。
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尤其是Bobath疗法、运动再学习等理论及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为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带来了希望。在脑卒中患者卧床阶段、离床期、步行期,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足内翻,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从中医来看,下肢内侧为阴,外侧为阳,足内翻所表现出的腓肠肌、比目鱼肌、胫骨后肌、胫骨前肌等肌肉肌张力增高,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等肌张力下降,正是“内外失衡”、“阴急阳缓”的体现[5]。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至头面部,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脑卒中患者脑与肢体症状并见,机体阴阳失衡,出现偏瘫;《难经?二十九难》曰:“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由于跷脉的经气失调,单侧下肢亦出现阴阳失衡,导致足内翻。通过针刺患侧跷脉穴位申脉、跗阳、照海、交信,可以调和下肢局部阴阳,舒缓止痉;针刺双侧睛明可以作用于脑,从整体上调节阴阳跷脉,即调节一身之阴阳。治脑与治体同步来调节脑与肢体的平衡,进而改善下肢的阴阳失衡状态,甚至恢复下肢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足内翻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针刺跷脉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足内翻可改善足内翻,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为脑卒中后足内翻的康复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8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39
[3]王诗忠,张泓.康复评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3-124
[4]聂莉,毛善平.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功能性磁共振特点[J].现代仪器与医疗,2014,20(6):1-3.
[5]吴威.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321-322
论文作者:张艳明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下肢论文; 内翻论文; 患者论文; 针刺论文; 脑卒中论文; 统计学论文; 功能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