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极理论与西部工业化路径安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理论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2X(2001)-03-0111(04)
实现经济增长以提高国民收入是各国政府追求的共同目标,而工业化道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共同选项。对于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并有“怀旧情结”的发达国家仍乐意使用后工业化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来描述其所处的当前位置,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更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尽管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路径设计因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差异性而互不相同,但通过培育发展极无疑是加速其工业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一、发展极:非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
发展经济学家就经济增长设计了多种模型,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在分析地理集中的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时,发现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业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1995)。罗斯托(Rostow)通过对美国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认为某一工业部门上升为主导部门时就会产生扩散效应,“一个与新技术相关联,并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部门,其效果超出了这个部门本身。”即产生“回顾、旁侧和前向”效应。缪尔达尔(C.Myrdal)指出,全面投资和发展各个地区会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使得各地区都发展不起来。为此,他坚持政府应当采取不均衡发展战略,使已累积起发展优势的地区得到优先发展。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赫尔希曼(A.Hirshman)从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研究认为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应优先发展部分产业,以此逐步扩大对其他产业的投资并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通过对经典表述的分析,我们认为发展极就是按照非均衡理论要求,通过要素的聚集使资源禀赋好、市场位置优、技术水平高和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和产业优先发展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带动并促进相邻地区和产业发展的发展模式。发展极的形成要件有三,一是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二是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三是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其形成途径有二,一是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二是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与发达地区聚集发展而自动生成。
发展极理论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资本有限性,它是发展极理论表述的基本前提。经济发展是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与组合过程。在这里资本起决定作用,而资本存在着广泛的供给缺口,它是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其二,规模效应。从交易成本理论看,生产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配置效率,由于成本是规模的函数,由生产要素的积聚与集中所形成的发展极为要素集中收益大于要素分散收益以及计划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提供了可能性。其三,扩散效应。也称极化效应或联系效应。发展极具有类似“磁场极”的功能,一方面它产生的强大磁场能有效吸纳各种要素资源在其周围聚集;另一方面能产生辐射甚至乘数作用。其四,非均衡增长。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总是沿着非均衡——均衡——非均衡的轨迹进行,并非所有地区、产业按相同速度(比率)均衡增长(或平衡增长),相反非均衡增长是客观的、现实的。从长远看,均衡发展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五,增长极优先发展。由于增长极具有生产、贸易、金融、信息、交通、服务、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的多种功能,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中于这一区域并得到“局部速度优先”发展,特别是那些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即联系效应大的部门首先应得到发展。
培育发展极,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对处于经济增长时期的国家和地区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美国两个世纪的开发过程、战后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迅速崛起无不与培育发展极密切相关。我国经济之所以能有今日成就,同样得益于非均衡发展战略。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总体部署,80年代中央实施沿海战略,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东部经济,政策向东部地区倾斜,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渤海湾经济区等迅速成为东部经济的发展极。经过20年的发展,东部工业化整体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成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这其中,发展极功不可没。
二、发展极:西部工业化困境的成因
众所周知,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中国西部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而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工业更是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50年的建设,西部工业基础有很大改观,逐步建立起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然而,自80年代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和区域政策的调整,西部工业增速减缓,经济效益大幅滑坡,企业亏损面扩大,陷入徘徊低迷时期。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
第一,推动工业化主导力量的改变使西部工业发展缺乏强大资本支持。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具有超常的资源动员能力和效率,国家投资能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所以西部工业增长主要依靠政府推动。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重心的东移,推动西部工业化的主导力量已由政府一元推动变为政府和市场二元推动,其中以市场为主。西部不可能期望国家像“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那样对工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主要资金源被截流,资金供给渠道受阻。而市场配置资源是通过价格信号进行的,东西部资金收益与风险存在较大差别,资本流动逐利的基本需求尚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这在相当程度上增大了依靠市场筹措发展资金的难度。加上企业包袱沉重,自我积累能力差,工业发展面临无米之炊,资本稀缺已经成为西部工业化过程中的常态。
第二,需求约束带来的市场环境恶化使西部工业化所依赖的资源优势不断弱化。如果从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看,亚洲“四小龙”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不仅拥有区位优势,而且得益于对外开放,赶上了工业化(或新兴工业化)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国际市场扩张时期,参与了国际分工,发展了外向型经济。同时,我国东部地区还受到国内市场尚不开放和国家给予优惠政策的双重保护。而今,世界经济进入新的调整时期,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势趋缓,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普遍下跌。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明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这对主要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西部经济来说,必然遭遇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初级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脆弱的竞争力和有限的市场将抵消多年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其压力与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西部工业自身存在的制度性障碍使其系统内部极化作用降低。一是国有经济战线过长、比重过大、粗放经营。西部工业经济增长是依靠增量实现的,走的是一条粗放经营的路子。从1953~1988年的35年间,虽然中央在西部的基建投资超过3500亿元,形成固定资产2400亿元,但行业分布相当宽泛,地域分布相当分散,不少远离原材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地,集中程度低,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大大降低了资产效用性。二是结构性问题突出。产业结构方面表现在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占工业产值90%),而新兴产业比重太小,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产业间缺乏有效支持;组织结构方面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规模优势;产品结构方面主要问题是工业品种、品质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竞争力。三是西部工业表现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开发型的总体特征,工业装备技术含量低,技术密集型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缺乏,运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从而带动产业高度化的步伐明显落后。同时我们看到,伴随改革深入而出现的就业、分配、社会保障等深层次问题,也使工业企业面临更大困难,生存危机不断加重,西部工业化所要支付的发展成本要远远大于预期。
第四,双层二元经济结构使现代工业在产业外无法产生极化效应,工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由经济、社会和技术原因造就的西部经济呈现出典型的双层二元结构特征,即以城市为载体的现代工业经济与以广大农村为载体的传统农业经济构成了西部经济的总体二元结构。在其内部还包容着另一个由中央政府投资发展的现代工业与地方投资兴建的地方工业在城市经济中并存,传统落后的原始农业与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在农业经济中并存的二元结构。结构中的各个系统间版块分割,单体循环,关联度小。西部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以计划手段这种外力在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中培植出来的,它高度游离于落后的农业经济和原始的地方工业以外,其先进的生产要素无法与地方的经济技术环境相融合,既不能得到它们的支撑与配合,也无法对其产生足够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双轨制二元模式从根本上严重制约西部工业化进程。
三、发展极:西部工业化的突破口
西部发展势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从根本上改变西部经济现状,缩短与东部的差距,实现富民兴区目标,必须加速工业化进程,而这项工作的突破口就是要大力培育西部工业经济的发展极。我们认为这项工程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以市场为核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优势产业为龙头,以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载体,全面打造多极网状西部工业增长结构。
1.坚持把培育发展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作为加快西部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战略
首先必须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均衡发展不符合西部的客观实际。西部地域辽阔,各地资源丰盈度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反映在经济增长道路设计上,只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咯,使经济技术基础较好的地区和部门率先发展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极。同时,培育发展极也是西部工业经济实现从比较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变的战略选择。
其二,要正确认识培育发展极的主体的地位与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共同构成培育发展极的主体。西部工业化是国家目标,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推动,无疑周期太长,不利于实现西部工业跨越式发展,所以政府必须成为推动者;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培育发展极的核心力量,它以提供有效产品的途径最大限度谋求经济效益,企业质量决定发展极的发育进程与质量;投资者在主观上追求投资收益的同时,客观上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所需资金,促进企业发展。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共同推进西部工业经济增长,这种“三位一体”主体模式是由西部工业化特殊演进过程决定的。
其三,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培育发展极中基础性作用。在发展极培育过程中,不可因循守旧,要以市场标准和效率原则作为指导发展极的首要依据。
2.进一步改善发展极发育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依法规范利益主体的行为,确保培育发展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破除平均主义、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的束缚,清除不合理的地方行政法规;要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运用财税、金融、外贸、外资和国土资源政策,对发展极的培育给予倾斜;要把支付转移的重点与发展极培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安排上要向发展极集中,基础产业投资项目方面要注重与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协调配套,把钢用在刀刃上。
二是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增长极的发育。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在封闭环境里实现工业化是没有先例的,这不仅仅是为区外资本提供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西部发展离不开区外资金、技术、人才的支持。
三是搞好人才工程建设。一方面要努力发展科技教育,为发展极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抓好职业经理特别是企业家的培育,依靠市场手段建立企业家成长机制,一支有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的企业家队伍是发展极形成的根本保证。
四是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区域工业调查,摸清区域工业经济基本状况,结合未来发展需要,制定适合区域工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中长期规划,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提高城市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经济极化功能
首先要迅速改变西部城市化的落后现状。城市具有独特的优势:基础设施先进,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文化发达,人才资源丰富;人口聚集,市场容量大;产业发育较快,有利于分工协作;目前,西部城市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城市总量少,城市结构不合理,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不够。今后要下大力气尽快改变城市现状,建设一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多极化西部城市网络体系。
二是突出中心城市在培育发展极中的特殊地位。中心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完全具备加速发展的基础,其自身已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龙头。当务之急就是要集中力量把成都、西安、重庆、昆明、兰州、贵阳等省会城市作为重点建设好,要在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进行超前建设,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发动机和增长极。
三是要加快资源富集区、物资集散地城市的开发与建设,使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建设与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如攀西阳光工业区、川滇黔接壤的能源重化工业区、黄河上游能源与有色金属基地、陕甘宁新油气资源开发区以及西部出海通道和沿边城市等。要大力推进地改市工作力度,加快地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其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改革城市户籍管理办法。加快市际间交通、信息快速通道建设,形成充满生机的西部城市群。
四是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区。西部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但其利润增长过分依赖土地开发和市政设施建设。今后要不断优化环境,改善服务,以大开放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增加高新企业比重,使高新区真正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和先进技术、管理的输出港。
4.抓好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的结构调整,尽快完成增长源的建立
首先,要把优势产业培育与所有制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按照“有进有退”的战略性结构调整目标,在确保基础、安全、公益和先导产业领域的控制力外,西部国有经济应有计划地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减少人为壁垒,实施特别援助。要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培育西部优势产业,特别是对民营经济和外资要正确引导,大力扶持,在市场准入、审批程序、法律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全面实行国民待遇。对能源原材料、光纤通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的发展要在政策和资金上重点扶持,使之成为西部工业增长最旺盛的产业群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必须加大依靠科技推动发展极形成的力度,鼓励优势企业扩大技术投资比重,加速装备更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实行特别折旧制度,增强优势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其次,要把优势企业培育与资产存量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壮大规模经济。西部工业企业集中度太低,规模普遍偏小。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工业领域的投资形成的庞大的工业固定资产,除一部分资产有较高的使用效率外,大多数沉淀资产缺乏效率。对这部分低效率甚至无效资产要通过兼并、破产、股份制改造、拍卖甚至赠与等多种方式进行重组,要使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优势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组建企业集团,打造企业航母,实施规模经营,把优势企业培育成西部经济的利润主体、技术主体和创新主体。
再次,要把优势产品培育与市场需求结构有机结合起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取决于产品对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取决于对消费者效用的满足程度。当务之急就是要迅速改变过分依赖初级产品的现状,要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上下功夫;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市场营销,提升产品形象;要打造西部名牌产品,使经济资源向优势产品集中,以扭转西部工业产品被动的市场局面。
5.建立新的西部投融资机制,为发展极的培育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解决西部工业化过程中资金短缺问题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既要重视资金增量,又要重视资金存量。所谓资金增量,就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对西部重点产业进行信贷政策倾斜与资金支持。对重点企业实施债务重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缓解当前资金压力;争取建立西部开发基金和西部高新技术风险基金,以建立稳定的资金供给渠道;要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投资诱导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参与西部工业经济结构升级与改造;国家对外资的使用要优先考虑西部的需要。在资金存量方面,要充分利用创新金融工具,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不合理的重复建设;注重产销结合,提高资金周转率;与此同时,要积极利用资本市场,通过改革、改组和改造,将优势企业改制成上市公司;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参与上市公司重组进入资本市场;或通过优势企业与区外资金共同组建合资新兴企业,发展成为上市公司;要积极培育西部资本市场,积极争取在成都等中心城市建立二板市场,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西部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