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备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教学单元为例_生物进化论文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整体备课的应用——以“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单元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生物学论文,起源论文,单元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生物学课程标准与教材

      生物学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带有指令性的国家重要课程文件,是每个中学生物学教材编写人员、生物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准绳。教材是教材设计人员依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按照学生认知等方面发展的规律和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和编写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指引”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活动,达成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人类已有的经验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并学会学习的目标。

      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是所有健全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最低目标——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求。知识、技能学习的结果性目标对学生学习结果采用可见行为的描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体验性目标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活动中应完成的任务,未明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和当地资源等因素,从而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教学成果。

      二、“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单元的整体备课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集中阐述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即生物进化观点。授课前笔者将整章内容作为教学单元进行整体备课。

      (一)教学单元的地位分析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单元是“第7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最后一章,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2章内容的延续,为高中生物学“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单元内容分析

      本教学单元的教学内容为生物进化观点。生物进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是怎么来的?生物是怎样进化的?进化的方向是多元的,进化的结果是不完美的。教材不仅呈现进化观点中的重要概念,还重在渗透生物学的科学方法。

      1.分析教学单元中的科学方法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生物科学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因此“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家在研究解决自然界问题时虽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但大多遵循同一个模式(图1),即课程标准中10个一级主题中的第1个主题——科学探究,也是此前渗透到各主题内容学习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教学单元在习得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假说的形成”及“科学假说的发展及其向理论的转变”(图2)。

      

      

      2.分析教学单元的内容呈现及预处理方案

      本教学单元紧紧围绕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即进化观点展开。

      第1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解答“生物是怎么来的”的疑问,教材主体部分首先在“科学方法”栏目中呈现科学家如何对未知事物或事件的真相进行解释,接着呈现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海洋化学起源学说”的形成及其发展,再是“技能训练”栏目对运用证据和逻辑检验假说方法的渗透,最后是“科学·技术·社会”栏目的“宇生说”。其中教材“技能训练”栏目关于斯帕兰让尼的实验及巴斯德的实验在此处除了呈现假说中的实践检验还有“生源说”。学生基于过去近2年的初中生物学学习,具备解释“生命的本质是物质,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能力,还能推理出原始生命必须的条件——磷脂界膜、物质和能量交换需要的酶(一种蛋白质)、传递遗传信息的核酸。教师以“地球上最初没有生命,物质是怎样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由非生命的物质发展成生物的”为探究问题,分析教材中的“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检验”,即形成生命起源的正确认识观和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进化思想中“生物是怎样进化的?”教材安排了第2节“生物进化的历程”和第3节“生物进化的原因”进行诠释。

      “生物进化的历程”先安排“资料分析”介绍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及生物进化的证据,然后介绍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在“技能训练”栏目安排训练“评价证据与假说”。关于生物进化的方法及证据分析中,有2点需要重视:首先化石证据、生理生化证据和解剖学证据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包含观察或实验→比较(类比)→推测,不只是比较法;其次是关于生理生化证据中的细胞色素c与生物之间亲缘关系远近的推测是难点,教师可提示学生应用“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及“遗传和变异”2章的内容绘制概念图弄清楚其中的奥妙(下页图3),切记不可直接告知学生生物间细胞色素c的差异氨基酸数目越多亲缘关系就越远,因为这样既不利于构建知识体系,也不利于思维训练。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教学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拼图活动是一个较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但需要解决2个问题:首先,制作拼图教具(在塑料板上粘贴“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配图,即进化树→画分割线→工具切割);其次,授课过程中重视的是在认识生物进化的历程基础上,归纳生物进化的规律。拼图活动结束后,学生能完整认识生物进化的历程,但是进化规律的总结依赖于是否能读懂进化树、知道高等到低等的划分标准。进化树即演化树,也称系统发育树或分支图,它是总结祖先及其后代间相互关系的图解。进化树由结点和进化分支组成;每个节点代表各分支的最近共同祖先、分支末端的节点对应现存生物类群、节点间的线段长度对应演化时间。动物的高等和低等的划分标准:脊柱的有无,组织或器官分化显著程度;植物的高等和低等的划分标准:胚的有无,根茎叶的分化。教学最后还应总结“进化”的定义,为“生物进化的原因”的探究学习做准备。

      

      

      “生物进化的原因”先从“工业黑化”案例理性分析着手,再安排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最后全面阐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图4)。通常自然选择导致的进化要经历成千上万年的时间,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变化这么快?桦尺蛾的生命周期很短,通常一年一代;环境的变化大多是人为的,人类的干预加速了桦尺蛾的进化。因此,桦尺蛾体色的工业黑化被选作进化原因的分析实例。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立模型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的。模型实验通常包含3个基本步骤:①模型与原型之间满足相似要求,即还原事物的本质特征;②对模型进行实验研究,获得实验结果;③将模型实验结果转换到原型中,最终获得对于原型客体的认识。体色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在群体中存在遗传多态现象。桦尺蛾的体色有白色、深灰色或棕黑色等多种颜色,因此模拟实验中“背景彩色纸”和“各种颜色的小纸片”的颜色及数量是有选择的,以蓝色为例,有天蓝、湖蓝、宝蓝、粉蓝、冰蓝、碧蓝等,若以天蓝为背景色,代表“猎物”的小纸片可选择包含天蓝在内的其他几种蓝色制作,也可加入其他1~2种其他色系的小纸片。

      三、教学目标

      从表格内容分析可知,通过应用整体性备课策略预设的教学目标有利于达成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目标(见下页表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靠教师实现,教师的生物学科知识背后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等知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通过掌握学科知识背后的思想和方法,才能在教材分析中充分领悟教材编写人员的内容安排及活动构想,才能对于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因未有效分析教材编写意图而过度删除、调整和改进教学构想的做法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实现在教学中“用教材教”。21世纪,课程标准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自身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的学习势在必行。

      

标签:;  ;  ;  

全面备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教学单元为例_生物进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