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游市场分析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_旅游开发论文

新疆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客源论文,新疆论文,旅游业论文,市场分析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疆具有旅游资源总量大、类型多、品位高、功能全、博大精邃,气势恢宏,垄断性强的资源优势[1],又与八个国家相邻,具有发展边贸旅游和跨国旅游的特殊地缘优势,能适应不同阶段国家旅游产品更新换代的要求,对国际和国内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新疆旅游业从1978年起步,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功能较齐全的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和旅游业人才队伍,新疆旅游业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1 新疆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及开发对策

1.1 海外旅游客源市场

1.1.1 新疆历年海外游客接待状况 在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新疆共接待海外游客88人次,创汇4.6万美元,发展到1998年接待海外游客20.6万人次,创汇8046万美元,1978~1998年新疆累计接待海外游客186.1万人次,年均增长49%,高于全国22%的增长率;累计创汇4.49亿美元,年均增长47%,高于全国41%的增长率。旅游创汇已成为新疆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注:乃依木·牙生,在哈密地区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1.)。新疆海外客源市场发展除1992和1993年因对独联体边境开放初期突然猛增,1984、1989和1996年略有下降外,其它年份基本呈比较平稳的发展走势。旅游创汇受边贸因素的影响不大,除1984、1989和1996年有所下降外,其他年份呈平稳发展走势(图1)。

1.2 海外客源市场分类及市场开发对策

新疆国际客源市场大体可分为传统观光型客源市场、边境旅游购物型客源市场和特种旅游客源市场三种类型。传统观光客源市场呈稳步发展趋势,以发达国家的游客为主,人均消费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较好,是新疆旅游业的主体部分;边贸型客源市场经历了急剧发展膨胀而又迅速降温,后步入稳定发展阶段,现也已接近新疆旅游业的一半[2];特种旅游客源市场是新疆发展较快的客源市场。

(1)传统观光型客源市场:主要由日本、西欧、北美、亚洲其它国家(除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的客源市场构成,主要旅游目的地为乌鲁木齐、吐鲁番、天池、喀什、和田、库尔勒等地。日本游客在观光型游客中占绝对优势,达50%~60%,构成一级客源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国际游客中日本与新疆距离相对较近,两地地域、环境、自然景观、民族风情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历史上一些日本探险者对丝路的考察及其它活动一度在日本引起哄动;以及近年来“环游塔里木”等介绍新疆风土人情的电视系列节目在日本反复播放宣传,使日本人对新疆有一种特殊的兴趣。西欧和北美客源市场,包括德、法、英、意、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加等国家,约占观光型游客的25%~30%,构成观光型二级客源市场,因历史上几位欧洲著名探险家对丝路文物的发掘和盗窃活动引起了一个多世纪的丝路热潮,加之现代西方人特有的探奇心理,使欧美游客对丝路上的各类文物古迹,东西文化交流形成的宗教、艺术、历史、文化、建筑、以及少数民族风情等都有独特的兴趣。亚洲(除日本)及澳洲客源市场,包括港、澳、台、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印尼、韩国、巴基斯坦、印度、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约占观光型游客的10%~15%,构成观光型三级客源市场。

(2)边境旅游购物客源市场:旅游购物客源市场主要由周边各国组成,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蒙古、巴基斯坦等国家。1992年至1998年,新疆共接待独联体购物者60万人次,占该区接待海外旅游者总数的40%以上,购物总价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2]。主要旅游目的地为伊犁、阿勒泰、喀什等地区的边境口岸(霍尔果斯、红其拉甫、吐尔尕特、阿拉山口、吉木乃、塔克什肯等口岸)及乌鲁木齐市等。边贸旅游从1989年开始迅速发展,1993年达最高峰,占到海外游客人数的68.9%,之后因边贸易管理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双方采取一些限制措施,使一度火爆的边贸旅游开始降温,近两年又有所回升,虽份额则不及1989~1993年,但仍占海外游客的一半以上。因购物型客源市场由周边经济欠发达国家组成,游客主要支出用于购物,人均旅游综合消费较低。

(3)特种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观光型客源国的部分游客,如科学家、考古学家、探险者、登山者、青少年旅行者等。因新疆独特的资源优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该种旅游在新疆一直占有一定比例,发展势头看好,并具有较大的客源市场潜力。

根据新疆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其开发对策应为:重点开发较近的日本客源市场,稳步开发中远程欧美客源市场,大力开拓周周国家边贸旅游购物客源市场,积极开拓特种旅游客源市场。

1.2 国内客源市场分析及市场开发对策

新疆旅游客源市场经历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到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并重的发展道路,目前,国际客源市场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而国内客源市场则步入大幅增长阶段。1978年-1997年累计接待国内游客3402万人次,回笼货币41.7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4.5%和33.35%,1998年接待国内游客615.8万人次,旅游收入8亿元人民币[2]。

新疆国内客源市场由近地的疆内客源市场和远程内地客源市场组成。在开发较早而知名度高的旅游区如吐鲁番、天池等地,疆内游客和内地游客数量相当,内地游客呈上升趋势;新开发的高品位旅游区如巩乃斯、哈纳斯等地则以疆内游客占优势(约70%~80%),但呈逐渐下降趋势。(1)内地客源市场:因新疆远离内地各省、市、区,各地游客的数量与距离相关性不大,主要与各省、市、区经济收入高低相关。从吐鲁番、天池、新源、哈纳斯等地数万名游客住宿登记统计可知,内地客源市场主要由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约占50%)、长江三角洲(约占15%)、京津唐地区(约占15%)和内陆大中城市(约占20%)客源市场组成[3]。其中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已有旅游团规模化地进入新疆旅游,内陆大中城市的游客则以公费出差旅游为主。珠江三角洲和北京的许多游客消费水平已与观光型海外游客相当。(2)疆内客源市场:因新疆人口主要分布于斑状和环带状的绿洲内,游客的组成受距离影响不大,而与行业间经济收入的紧密相关,如石油、银行、邮电、电力、工商、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部门和行业的游客占较大比例(约占70%~80%)(根据吐鲁番、天池、新源、哈纳斯等地近万名游客住宿登记而得)。总体来看,新疆总人口仅1500多万,潜力有限。

根据以上分析,新疆旅游业若要有大发展,必须大力开发海外和内地客源市场。其中国内客源市场开发应重点开发东南沿海及京津唐地区的客源市场,大力开拓内陆大中城市客源市场,积极开发疆内客源市场。

2 新疆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转化率低而破坏严重。一些地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因缺乏资金和合理规划,盲目上马,存在着破坏性的开发和建设性的破坏现象。新疆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一旦破坏很难于恢复,各地区旅游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工作已迫在眉睫。(2)旅游大通道尚未打开。新疆远离国际国内主要客源市场,旅游的时间与地点集中指数过高,铁路和公路耗时太长,旅游季节航空机票价格昂贵,严重限制了广大中下层旅游消费者进入新疆旅游,影响旅游业的规模和效益。(3)旅游宣传不足,在大多数内地人的心目中,新疆还是一个遥远而令人向往的地方,还没有列入行动日程。(4)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旅游区地处偏远,属于贫困地区,经济条件较差,景点、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滞后。(5)旅游人才缺乏,软件建设跟不上,配套性服务水平较低。(6)对外开放不足,许多县市目前还没有对外开放,外国游客出入不便,国内游客也需办理边境证,手续烦琐。

3 新疆旅游业发展态势

新疆占国土面积的1/6,旅游资源极其丰富,长期以来因远离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加之新疆旅游宣传不足,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建设资金,旅游业基本处于自发状态,旅游业规模与其资源丰度极不相称。进入世纪之末,新疆旅游业已进入政府主导阶段,新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

(1)二十一世纪中国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4]。(2)在世界旅游重心逐渐向亚太东移的进程中,中国东部大多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已趋于饱和,有的处于超负荷运行,而旅游产品又要求不断更新,并向西部扩散。国家旅游局、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的首届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中国旅游业战略西移的方略;新疆和西藏将肩负起减缓东部高级别旅游资源压力的历史重任。(3)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已有相当比例的城市居民能够承受来新疆旅游的费用。(4)新疆是中国旅游业21世纪大发展的后备战略基地[5],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新疆时提出新疆经济发展“黑白”之外是旅游的思路;朱镕基总理考察新疆时也提出:二十一世纪石油和旅游业将构筑新疆的支柱黄金产业。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也把旅游业放在发展战略中的先导产业的重要战略地位(注:玉素甫·哈斯木,在哈密地区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1.),全疆各地州党政领导也对旅游业给予充分重视,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旅游业面临着很大的发展机遇。

4 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及措施

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凭借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加以科学引导,发展与沿海、中部地区互补性强的高品位旅游产品;使新疆成为深度开发中亚、南亚、西亚独联体和中西欧市场的新枢纽,2010年新疆旅游业进入全国前10名,使旅游业发展成为新疆的支柱产业之一,带动新疆经济全面发展。

为实现新疆旅游业发展目标,应进一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科学规划和管理旅游资源。进一步完成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的普查与旅游业发展规划工作,建立旅游资源信息库,使新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建立在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上。因东部的旅游资源家底早已摸清,旅游资源普查主要是指西部,尤其是新疆和西藏。1993~1998年由中科院地理所已经完成了全疆旅游资源概查,中科院新疆地理所完成了吐鲁番地区、昌吉州、阿勒泰地区的旅游资源普查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哈密地区和伊犁地区正在进行中,其它地区因缺少资金而不能进行。国家和自治区应增加资金投入完成这项工作。旅游业发展规划包括地区级和重点县市的总体规划、景区和景点规划。西部是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的地区,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必须使旅游业在全面、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下,健康发展,避免东部旅游区先开发后破坏治理的覆辙,引导旅游业的持续发展。(2)争取国家政策倾斜,改变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新开旅游旺季一些主要客源地至新疆的季节性航线,如香港、新加坡、东京(或京都、大阪)、法兰克富以及周边国家大城市以及国内主要大城市至乌鲁木齐的航线,增加旺季国内外现有航线的航班密度,并适当降低旅游旺季机票价格,真正打通新疆国际国内旅游大通道,缩短客源市场与新疆之间的相对距离,将游客的向往变成现实,使新疆旅游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区内各景点之间也要发展航空旅游线路,缩短景点之间的相对距离。(3)加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申报工作。新疆旅游起步较晚,这项工作相对滞后,应加紧这项工作的进行,使新疆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得到应有的地位和知名度。可申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哈纳斯湖、赛里木湖、吐鲁番—葡萄沟、卡拉库里湖、亚心(含南山)风景区:可申报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有:阿尔泰山东沟、乌伦古湖、博乐怪石沟、尼勒克唐不拉草原、新源那拉提、库车大小龙池、巴音布鲁克天鹅湖、帕米尔羊不拉克冰川公园、哈密白石头(含松树塘、鸣沙山)、博斯腾莲湖公园等[5]。近期重点进行哈纳斯湖二期资源调查和规划工作,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博斯腾湖的旅游规划,申报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黄金旅游线所经过的南疆五地州的旅游资源普查和规划。加强与“两湖”“一线”开发相配套的投资、政策倾斜、对外宣传、科研工作等。(4)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开发要遵循国家有关法规,实施开发建设与保护相协调的方针。新上项目开展环境质量评价,防止建设性破坏,严格保护风景森林资源、风景水体资源、珍稀野生动物资源、风景地貌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增加科技投入,进行新开发和即将开发的重点景区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之间的协调研究工作,选择具有资源优势的典型地区(如哈纳斯)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工程。(5)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集成优势。各旅游区开发初期,需要政府出面协调,集中财力物力,加强交通、邮电、景点建设,尤其要加大龙头旅游景点的资金投入,以及与之配套的宣传促销工作,扶持其尽快步入市场发展阶段自行发展,应防止撒胡椒面似的投入,造成资金浪费。要选准项目,分区分期逐次开发,开发一个点,丰富一条线,带动一大片。(6)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加强新疆旅游总体形象的宣传,配合国家不同年份不同的宣传主题,不断推出新项目。海外市场重点开发日本、韩国、香港、台湾、西欧等中程客源市场,大力开拓周边国家近程客源市场,积极开发美、澳等远程客源市场。国内市场重点开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高收入地区的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内陆大中城市客源市场,积极开发疆内客源市场。(7)加强和完善旅游法规建设,依法进行旅游全行业管理。管理法规包括:新疆旅游行业管理条例;旅游风景区(点)规划与管理条例;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管理条例等。(8)实施全方位、多元化、分层次的开放政策,引入竞争机制。对海外游客简化签证手续,依照外交国别政策,逐步扩大互免签证范围;适度向外国航空公司开放,允许经营一些温冷航线和新开航线;试办中外合资国际旅行社;建立自治区旅游开发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和研究设计中心以推动新疆旅游业现代化。新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家和自治区资金投入有限,应给予进一步的投资宽松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9)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及国民的总体素质,注重旅游人才培养。旅游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只有高素质的不同层次的旅游人才,方有兴旺发达的旅游业。采用多途径、多方式培养各种层次的旅游人才,实行全行业职业上岗资格认证和等级考试制度。(10)组织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打“名牌”战略。开发“唯我独有,唯我独优”的垄断性“拳头产品”,确立新疆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标签:;  ;  ;  ;  

新疆旅游市场分析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_旅游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