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原居安老住区要具有一定的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住区并具有适老性的特点。
(1)可承受性(Affordability) 即可支付性,原居安老住区的负担能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经济可承受性上,是指老年人购买满足住宅产品和相关服务的需求以及支付能力是否能够忍受。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基本是来源于养老金,且大部分需要支付医疗的花销,另有一些老年人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可能无力承担购买商品住房的费用,不能承受高交通设施的电力,服务费,也担心医疗费用高额的问题。因此,旧区的地方面临着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的房屋需求,健康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应考虑社区内老年人的不同收入水平有自己的住房在公共设施和服务的范围内,价格实惠,使老年人可以生活在一个舒服的家里。
(2)可及性(Accessibility) 可及性,也称为可达性,主要包括户外活动,户外休息区,社区公园,公共厕所,文化娱乐设施,教育设施等场所和家政服务,保健,教育和社区服务。场所的可达性,由达到路线的数量多少来衡量。原居安老应该为老年人在各个地方创造便利和便利,尽可能以慢性系统连接老年人住房和其他地方。当老人在房间里长时间待着,想出去呼吸新鲜空气,调整心情,社区环境,有方便有效的景观为老人消除疲劳,态度调整,情绪化;当老人去购物时,住宅区有便利的交通模式或良好和舒适的步行时的老人休闲环境;累了可以享受放松休息区。对于社区服务无障碍,主要是指老年人享受社区服务的便利程度,体现在地理位置接近,服务便利,价格合理等方面。
(3)可参与性(Participation) 可参与社区是指老年人参与居住区建设和营建。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老年人在社区中为老年人的比例成为社区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化大会由《政治宣言》指出:“潜在的老年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根基,社会将越来越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仅让他们提高自身的福祉起到领导作用,而且让他们积极参与在全社会提高”’。因此,无论从老年人的社区参与,还是老年人社区作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提高社区参与的有效性,不仅能使老年人在过程中获得尊严,感受他们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48]。
(4)安全性(Safety) 一般包括户外空间安全,室内空间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财产安全,出行安全等。老年人有好社区应具备的基本属性是保障安全,包括室内空间安全、户外空间安全、卫生医疗安全、出行安全等。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或者半自理老人,因为自身的安全保护能力也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特别是老年人因为生理的特殊性,容易在自然灾害中受到影响,因而更需要安全性的保障。如果老年人出现一定程度老化,容易受到意外伤害,因此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因此,在老人友好社区的规划建设中,执行安全准则,为老年人生活和休闲环境提供安全保障,提高老人生活空间的生活质量,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为全体人民建立安全系统。
(5)健康性(Healthy) 健康是所有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是对居民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健康的全面考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市环境的恶化,社会问题的突出以及生理、心理疾病的上升,都在导致社区的健康性在不断下降。原居安老住区首先通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控制环境污染、保持水质、加强绿化等维护人赖以生存的土地、空气、水体等要素的健康,为老年人提供可靠和持久的饮水、食品和能源供应;科学设计建筑的通风和住宅的日照间距,为老年人创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健康社区环境。其次,要加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体系,由于老年人健康状态的下降,社区不仅要调动起全民关注健康的积极性。尤其可以通过开放的景观空间、植物配置、种植的参与等方法使社区绿地景观对老年人产生一定的治疗作用,缓解老年人的精神紧张或者抑郁的状况,促进老年人的健康疗养。
(6)可识别性(Identifiability) 可识别性是人们通过视觉引导和唤醒的记忆来识别周围环境的能力,唤起人们到他们的实际位置并识别判断对象之间的距离。因为老年视力减退、认知度减退,更需要加强环境的识别程度。但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似乎使城市和社区消失特色,如单一居住类型和布局,缺乏特色,会引起老年人在环境方向和位置混乱,为老年人外出及户外活动带来了一定干扰。原居安老为了给老年人创造一个可识别的社区环境,应该通过标识的认知度来提高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识别能力,使老年人逐渐增加对环境的使用可识别度,也给社区增加熟悉度。对社区标记,通常可标记的包括建筑的场地和建筑物,依据场所功能和建筑形式建立特有的标识物,如在纹理、材质、颜色、图案、结构等元素上进行独特的设计,整合区域文化,以其独特的设计形成固有的地方精神,让老年人在户外活动的同时对场所产生特有的记忆,也能体验独有的生活环境。标志性的建筑物可通过建筑的尺寸、高度、颜色等方面的设计,形成特色建筑,在最短的时间内唤起了老人的建筑和记忆,从而实现了社区环境的识别能力。此外,应加强住区环境的识别系统设计,如街道(道路)的名称,号码,公交车站线卡,通过文字,图形等,将识别系统设计组合在老人的活动中,在老年人进行户外活动时发挥一定的指导,但在识别系统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如标志位置、字体大小、颜色等方面,需要进行特殊设计,以便于老年人的使用和记忆[47]。
在规划层面上,原有住区相较于原居安老住区需要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和行为特点进行更加细化的规划设计,如功能布置上,需要增设服务老年人的卫生医疗设施,服务半径上要符合老年人出行的特点,避免服务半径过大造成老年人出行前往的不便。在休憩空间上,也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态进行规划设计,老年人身体要弱于青年人和儿童,规划设计在遵循就近原则,以便于老年人的出行,可以就近到达休憩空间活动,提高老年人的出行频率。因此,原居安老的住区规划要在原有住区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特点,各项设施应便于老年人达到和使用,以使得老年人在原有住区环境中通过适老化设计能够更好的生活。
(1)道路系统形态结构的建构 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弱,这对于老年人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因此在进行道路系统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行为特点,道路系统更加人性化,有效解决老年人出行频率低、出行范围小的问题。
(2)休憩场所交流空间的塑造 原有住区对休憩场所的建设多采用集中建设的模式,这样既提升了土地的开发强度,也降低了建设成本。但针对原居安老模式下的住区,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出行困难的问题,无论是休憩空间的可达性方面还是休憩空间的功能上,要保证休憩空间便于达到,同时也要既然在老年人可达范围内多增设功能多样的休憩空间,因此,可多增设小型空间、功能多样的休憩场所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绿化系统与公共空间的整合 绿化系统对于住区环境品质的影响十分重要,而对于老年人而言,能够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休闲娱乐可大大提高晚年生活的质量。因此,在原居安老模式下的住区要十分重视绿化系统与公共空间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增加老年人亲近自然的机会,生态自然的环境不仅能够大大提高住区环境的品质,同时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促进。
(4)住区老年服务设施配置的完善 原有住区在建设初期对于原居安老方面的问题考虑有所不足,但随着住区的发展,要充分重视和考虑该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不断改造完善住区服务,可采取空间置换和整合的方法,增设养老配套服务设施,改造升级场所功能,以满足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
论文作者:王玥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老年人论文; 社区论文; 环境论文; 空间论文; 健康论文; 居安论文; 场所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6期论文;